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746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docx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

合肥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调查分析报告

 

合肥学院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

2009年8月

 

 

1.研究背景及目的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的产业,已成为我国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学院物流人才,中国物流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改变也需要物流人才。

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重点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安徽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将现代流通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些都说明物流业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而物流业的发展就离不开物流教育,特别是高等物流教育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合肥学院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便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物流人才,我们物流管理教研室组织人员开展了一项题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项目。

2.调查简介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一部分是物流用人企业。

本报告主要从高等院校的视角,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本调研项目组充分利用2009年暑期召开的“第九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以及“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良好契机,与来自全国各地几十所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们进行了包括物流教育及人才培养在内的多个议题的讨论。

期间我们还向参会的老师发放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调查问卷,获得了第一手的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调研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包括来自南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23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具体见附表1)。

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问卷有效率为90.6%。

3.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3.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3.1.1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博士、硕士生的培养,然后是本科生、专科生的培养,其次是高职、高专(包括专升本、自考等),最后是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

2001年,我国仅有北京物资学院这样一所高等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因为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取消了物流专业,挂靠到经济管理类中。

2002年增加3所设有物流专业的大学,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2003年变为11所,包括前4所及新增的北京工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工业学院、长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

其中大连海事、武汉理工为物流工程类,其它则为物流管理类。

另外还有44所大学设有物流相关类专业,如交通运输、油气储运专业,另外还有26所大学设有包装工程专业。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18家大学开设了物流类专业,而安徽省就有70多所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相关物流专业。

3.1.2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综合管理是调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最主要的培养方向,在所选的票中占到48.2%。

其次,仓储作业管理也是各院校比较重视的人才培养方向,比重为34.5%。

我们认为这是因为物流管理不仅仅是作为一门针对性强的学科而走进市场,更主要的是因为它针对的不是一项,而是整个管理流程,而其余的运输、配送、营销、规划设计、国际物流作为物流这一大方向下的分支,遴选比例大致持平,分布在在20%到28%左右此外,有两所院校则选择物流成本管理为其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

 

3.1.3物流精品教材匮乏,自编教材是趋势

我国物流教材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大多是低水平重复,不能反映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在被调查的高等院校中,自编物流教材的占39%,这反映出在物流发展迅速这个大环境下,各个院校渴望通过自己独立的物流教育方式去培养属于自己本校特色的人才,但是没有自编教材的也占了32%,准备计划编写的有23%。

但是因为院校之间沟通渠道欠缺,专业教师交流过少,在国内尚未达成共识,造成意愿合作编写教材的院校只占到7%。

应组织各高校以及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教材,也可根据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教材课本,翻译试用一段时间后修改形成自己的教科书。

3.1.4高校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分析

物流实验室是一种新类型的人文实验室,它为培养物流实践性人才创造了渠道。

本项目调查中,具备物流实验室这一硬件设施的高校占到72%,比重还是比较高的,这说明目前高校在物流应用性人才培养上还是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本,通过单独或合作性的开发,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手段。

有4所院校计划筹建物流实验,仅有4所院校没有物流实验室,比重均为13.8%。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块体系情况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包含很多层面与理念,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同生产一样,物流也有它的各个环节与关键支撑点。

55.2%的调查院校认为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块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其次是物流管理、物流运筹模块以及仓储等,物流工程模块的比重则最少占13.%。

这与目前国内院校物流类专业课程偏重于物流管理理论教学,轻视工程设计类教学的情况相吻合。

3.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和知识要求情况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本身是一门管理学科,但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要求一项调查中,并没有最多的人选择管理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素质,比重为24.1%。

这是因为平时接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潜移默化中管理能力也成为强势环节而非薄弱环节。

在管理能力都一致的前提下,加强其他的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生竞争的利器。

因此,专业能力与合作能力都有51.7%的人选择,学习能力其次,占41.4%。

从这组持平数字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物流在我国并未彰显成熟,人们对其重心的把握力度不够。

而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加强的知识调查中,社会知识被认为是主要应加强的知识,比重为51.7%。

这里我们认为是社会因素使然,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与社会沟通不够协调,因此对社会知识的掌握就不够,因此大学生需要掌握足够的社会知识,其次是管理知识与国际知识以及经济知识,比重分别为41.4%,37.9%和34.55,这些都是物流专业学生学习物流以及实际工作时所必须掌握的,国际知识对于国际物流相当重要,经济知识是学习经管的基础,而管理知识则是学习物流的基石,所有知识都是同等重要,同等需要加强掌握的力度。

 

3.4物流专业学生所需具备专业技能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5.5%的受访教师认为物流专业学生人应注重规划技能的培养,58.6%的人认为物流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硬件设备技能,而认为应具备人际交往技能的占44.8,软件开发技能和其他的只占13.7%。

3.5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证书重要性分析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证书报考问题的调查中,有49%的人认为重要,41%的人认为一般,但是总体而言,一证在手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砝码也成了社会的必然趋势。

 

3.6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加强途径情况分析

对于任何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65.5%的受访教师认为是毕业实践,55.2%的人认为是课程实践,48.3%的人认为是认知实习,37.9%的人认为是模拟软件。

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意毕业实践、课程实践、软件模拟等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比如国际物流、物流产业规划、实习基地条件较好等,总体看来,我国的相关院校的物流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正在日渐明朗。

在受访教师中,多数也对我院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建议,主要表现在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

因此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培训专业人才时应更加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和建议

针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和本项目的调研情况分析,为了实现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快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特提出以下几条策略和建议。

4.1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物流市场人才的需要,开办设置相关物流专业与课程,建立健全物流专业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物流学科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物流管理是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公共政策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物资流通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提高经济运行整体效益。

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工学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得到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人才。

根据物流管理内涵、物流管理实践的要求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为政府物流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咨询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

并且,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如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本科生教育应重素质、基础与知识面的协调发展,专科生教育应重技能和实践。

4.2按照物流市场和专业素质需要,合理设置物流专业课程

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

这一创新的学科专业应该是许多传统学科的高度融合,是一个集合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

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优势,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4.3加强物流师资与教材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优秀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师总结、探索和完善。

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物流专业水平总体不高。

教师能否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创造性的培养对策,是实现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可通过派遣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锻炼、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

物流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高等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使学科体系合理化,学校内可加强合作,实施“一师多用”,有效利用学校内现有资源与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最终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我国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也可根据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教材课本,翻译试用一段时间后修改形成自己的教课书。

4.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业实践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4.5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大胆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

教育的发展朝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方向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改变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也可进行改革与创新,建议具体做法为:

教学计划可以将一、二年级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打通培养,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教育,同时给学生较大比例的选修课;开展物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前学习的专业方向多元化,以增强其适。

4.6建立政-产-学-研机制

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政府组织有关物流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力量,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和物流规划等,提高我国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张晓锋

2009-1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