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假期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535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假期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假期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假期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假期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假期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假期作业.docx

《语文假期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假期作业.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假期作业.docx

语文假期作业

2019语文假期作业作业

一.背诵<<论语五十则>>二.背诵<<弟子规>>三.背诵<<三字经>>

一.论语精选五十则译文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译文:

孔子说:

“不断学习和复习,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非常乐意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不是君子的气度吗?

2.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

译文:

孔子说:

“讲漂亮话,假装正经,很少是品德完善的人。

3.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君子能做到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又能亲近有道德的人,虚心求正,就算得上是好学的了。

4.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译文:

孔子说: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5.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才算一个君子。

孔子说:

“首先把他想说的话实行起来,然后再把已见之行动的想说的话说出去。

6.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译文:

孔子说:

“君子讲团结不讲勾结,小人讲勾结不讲团结。

7.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译文:

孔子说:

“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茫然无得;只思考不读书,思路就会闭塞不通。

8.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译文:

孔子说:

“由!

对你说的话,你懂得吗?

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这才是聪明人。

9.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为政》)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

“怎样做才能使百姓心服呢?

”孔子回答说:

“把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者之上,老百姓就会心服;把邪恶的人,安置在正直者之上,老百姓就不会心服。

10.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八佾》)

译文:

孔子进入周公庙,遇事都要问这问那。

有人便说:

“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

你看他进了太庙,遇事都要问这问那。

”孔子听到后说:

“这正是知礼啊!

11.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文:

孔子说:

“金钱和地位,人人都想要有;如果不用正当方法获得,君子是不接受的。

贫困和低贱,人人都厌恶;如果不用正当方法摆脱,君子是不逃避的。

君子离开仁德,怎么能够成名呢?

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违背仁,紧急关头是这样,颠沛流离时刻也是这样。

12.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译文:

孔子说:

“早晨听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13.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

译文:

孔子说:

“一个有志于追求真理的人,却以衣食粗劣为可耻,就不值得同他讨论什么问题了。

14.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

“聪敏而爱学习,不以向下面人请教为可耻……。

15.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

孔子说:

“对于学问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为乐的人。

1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译文:

孔子:

“把看到听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勤求学问,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1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则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

18.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译文:

孔子说:

“君子襟怀坦白,小人则经常愁眉不展。

19.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子罕》)

译文:

孔子在河边上感慨地说:

“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啊!

日夜不停地流走了!

”(孔子这两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时刻在提醒人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能让片刻的光阴白白流走。

20.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译文:

孔子说:

“三军统帅可以被人夺去,一个普通老百姓立定的志向却是很难强迫改变的。

21.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文:

孔子说:

“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孔子以松柏傲霜雪为喻,赞颂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高贵品格。

22.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译文:

孔子说:

“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不定,仁德的人不会忧心忡忡,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不前。

23.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

译文:

孔子说: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坏事。

小人恰恰与此相反。

2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的事。

孔子答道:

“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了,谁敢不端正呢?

”(孔子强调封建时代的执政者尚且要以身作则,意义深远。

25.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译文:

孔子说:

“处在领导地位的人自身端正了,不发布命令,别人也会依照你的样子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发号施令,也没有人听从。

26.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子。

”(《子路》)

译文:

孔子一行到卫国去,冉有驾车。

孔子说:

“这里的人口真兴旺啊!

”冉有接着问道:

“人口兴旺了,该做什么呢?

”孔子说:

“让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又问:

“富裕以后,还该做什么呢?

”孔子说:

“教育他们。

27.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译文:

孔子说:

“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

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28.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路》)

译文:

子贡问道:

“乡里都称赞的人,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

“还不行。

”“乡里都厌恶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

“还不行。

不如乡里的好人称赞他,坏人厌恶他,这才是真正的好人!

29.子曰: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

译文:

孔子说:

“读书人而留恋乡里,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30.子曰:

“爱之,能无劳乎?

忠焉,无诲乎?

”(《宪问》)

译文:

孔子说:

“爱护他,能不叫他勤劳吗?

忠于他,能不开导他吧?

31.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志士仁人,不因贪生而损害仁的高尚品格,只应为维护这种品格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32.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考虑,就必然有眼前的忧患。

33.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整天聚在一起闲聊,不说正经话,喜欢耍小聪明,很难有什么出息。

34.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

35.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个字而可以终生奉行的呢?

”孔子说:

“该是‘恕’吧!

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应强加给别人。

36.子曰:

“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就会败坏德行。

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事业大计划。

37.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

38.子曰:

“有教无类。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类是指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别。

39.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君子为人庄重而不与人争执,能团结人而不拉帮结派。

40.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

译文:

孔子说:

“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博闻多识的人交朋友,那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看风使舵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那就有害了。

” 

41.子曰: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

译文:

孔子说:

“听到马路消息就到处传播,那是违背道德的。

42.子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阳货》)

译文:

孔子说:

“整天吃饱了饭,一点心思也不用,是没有出息的!

即使做点下棋一类的游戏,也比闲着毫不用心好。

43.子曰:

“乡原,德之贼也。

”(《阳货》)

译文:

孔子说:

“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 

44.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

孔子说:

“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反躬自问有无同他一样的毛病。

45.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

译文:

孔子说:

“有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

46.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

“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不仅听他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47.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译文:

孔子说:

“颜回真高尚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一个简陋的巷子里。

别人忍受不了那样的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真高尚啊!

48.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

孔子说:

“一个人如果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浮夸,二者配合适中,才算是大雅君子!

49.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君子不因某人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有缺点而不听取他的意见。

50.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

“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反复苦思,毫无收获,还不如去读书学习的好。

 

二.背诵<<论语五十则>>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

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入是在家。

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

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

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译文】: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译文】:

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父母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

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

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心情好时再劝。

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译文】:

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

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能离开一步。

父母亲去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哀思父母养育之恩。

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

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

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

三、《弟子规》出则悌(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出则弟”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

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译文】:

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

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

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

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

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

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

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

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译文】:

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

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

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

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四、《弟子规》谨(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谨”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三门课。

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以放逸。

慎乃护身符。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译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

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宝贵时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

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在小时候就养成。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译文】:

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到处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

穿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

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适合。

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

年青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

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译文】:

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体要端庄直立。

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恭恭敬敬。

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晃大腿。

否则,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养。

进出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

走进没人的房间,要像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能乱走乱动。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译文】: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时最容易出现差错。

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

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一定要远离而不去接近。

凡是不正当、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远离而不去过问。

准备进入别人家门时,应该先敲门,问一声有人在吗?

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

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

当里面的人问是谁时,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

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对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谁了。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译文】:

想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请求,以便征得别人同意。

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这就是偷盗。

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

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啬不借。

五、《弟子规》信(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信”是学生们主修的第四门课。

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

人无信则不立。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译文】:

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

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译文】: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

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

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

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

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

看到的事情没有弄能够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地答应别人。

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进退两难。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译文】:

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

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

否则,不但搅乱了别人,也有损自己的德行。

看到了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

即他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也能赶上他。

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

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译文】:

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

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

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

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

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译文】:

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

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

有了过错,要能勇于面对,并彻底改正过来。

这样,别人就还是把他当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认,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六、《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泛爱众”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

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

这是指交友。

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译文】:

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译文】: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

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

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

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

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译文】:

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

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

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

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