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52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x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P15

1、概念:

阴阳,是相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特性:

①普遍性:

如:

天与地、热和冷、男与女、动与静

②相关性:

如:

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③相对性:

如我国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

阳。

④可分性:

如:

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

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3、基本内容:

①阴阳对立制约

②阴阳互根互用

③阴阳消长平衡

④阴阳互相转化

4、应用(哪些属于阴,哪些属于阳)

(1)说明组织结构:

阳:

体表、上部、背部、躯壳、皮肤、六腑、心肺

阴:

体内、下部、腹部、内脏、筋骨、五脏、肝肾

(2)概括生理功能:

阳:

寤、气、卫气、温煦、推动

阴:

寐、血、营气、滋养、濡润

(3)阐述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诊断

(5)确立防护原则

(6)指导养生保健

五行P19

五行的概念和特性P19

1、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中“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2、基本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简答)

3、五行的归类推演

自然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液

zheng

小肠

湿

长夏

大肠

膀胱

4、相生相克的规律:

P20

相生的次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次序: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脏腑P22(别称、概念)

五脏:

化生和储藏精气,指心肝脾肺肾。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为脏,故有六脏之说。

(1)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阳中之阳)

1、主要功能:

主血脉,藏神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2)肺——肺位置最高,故为“华盖”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易受邪气侵袭,被称为“娇脏”(阳中之阴)

1、主要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调通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

涕。

(3)脾——与胃为“仓癝之官”(阴中之至阴)

1、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4)肝——将军之官(阴中之阳)

1、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藏血。

2、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5)肾——作强之官、水脏(阴中之阴)

1、主要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主纳气。

2、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通行原气:

原气以三焦为通道到达全身。

②运行水液: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胆的最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决断,助消化。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和主降浊。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2.三焦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①上焦如雾:

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主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②中焦如沤:

中焦包括脾与胃,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③下焦如渎:

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

奇恒之腑:

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

髓的主要功能有充养骨骼、濡养脑髓、化生血液

女子胞(子宫)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气血津液P35

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1、气的分类:

①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②宗气又名“大气”,功能是一直息道以行呼吸,二贯心脉以行气血。

③营气,又称“荣气”“营血”“营阴”,富于营养。

④卫气,又称“卫阳”,功能一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二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三是调节肌奏的开磕,控制汗液的排泄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

②温煦作用。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都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

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犯,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

④固摄作用。

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的作用,对脏腑有固护作用。

⑤气化作用。

气化,指气的正常运行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

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⑥营养作用:

2、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的功能: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津液能润泽皮毛、肌肤。

滋润和濡养各种脏腑组织器官,润滑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滑利关节。

津液还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此外,津液在其自身代谢的过程中,能将人体代谢的废物带出体外。

滋润和

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3、血的生理功能:

①营养:

营气

②滋润:

津液

③养神:

血是神的物质基础

4、气与津液的关系:

①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胃的“游溢精气”,脾气的运化,肺气的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

②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主要是肺气的宣降,

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③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

④津能载气:

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亦依附于津液。

津液大量丢失时,可出现气

随津脱。

病因P42

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

六淫的概念,每一种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正常的六气不使人致病,只有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六气即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人发病。

此时的“六气”称为“六淫”。

(简答)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①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②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③.地域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④相兼性:

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狭致病。

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⑤.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

如寒邪湿邪皆可化热。

3、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P43

(1)风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②风邪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③暑多夹湿

(4)湿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

①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②火(热)性炎上

③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④火(热)邪易扰心神

⑤火(热)邪易致阳性疮痈

七情内伤P44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

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

经络学说P39

1、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贯通山下,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经络: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一源三歧:

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名解)

3、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2)运输气血,濡养周身。

(3)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2、腧穴

(一)概念:

是人体脏腑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

是针灸、推拿、治病的施术点。

(二)分类

1、经穴:

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经外穴:

又叫“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但有穴名、定位、主治的一类腧穴。

3.阿是穴:

这类穴既无定名,又无定位,而是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

(三)腧穴的作用:

1、诊断作用

2、治疗作用

①、近治作用

②远治作用

③特殊作用:

是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

另外,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4)定位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

(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

横指同身寸:

是指当被取穴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简易取穴法

穴位——归属经络、定位、主治功能及意义

太渊、列缺、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后溪、少泽、委中、至阴、涌泉、劳宫、内关、外关、翳风、环跳、风池、太冲

(一)手太阴肺经

1、太渊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等。

2、列缺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当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

[主治]:

腕部疼痛,伤风、项强、落枕、颈椎病、偏正头痛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

1、曲池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肘横纹外侧端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手臂肿痛,肱骨外上髁炎,半身不遂。

2、合谷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无汗、多汗,臂腕疼痛等

(三)足阳明胃经

1、天枢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

腹胀、肠鸣、腹泻、便秘等。

2、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主治]:

胃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下肢疼痛,是保健要穴,具有强身健体作用。

(四)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腹胀,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失眠,下肢痿痹。

2、血海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端,髌底内侧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膝痛。

(五)、手少阴心经

1、神门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是心痛与不寐的首选穴,可降压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耳聋、肩背痛、急性腰扭伤等。

2、少泽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中风昏迷,乳汁少,乳痈,头痛,咽喉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1、委中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背、腘部疼痛,下肢不遂等。

2、至阴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胎位不正,难产等。

(8)、足少阴肾经

1、涌泉

[定位]:

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主治]:

头顶痛,眩晕、失眠、癫狂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劳宫

[定位]:

在手掌心,约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

[主治]:

中暑、中风昏迷,口臭等。

2、内关

[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失眠、眩晕等。

(10)、手少阳三焦经

1、外关

[定位]: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两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肘臂屈伸不利、肘臂疼痛等。

2、翳风

[定位]: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是治疗面瘫的首选穴。

(11)、足少阳胆经

1、环跳

[定位]:

在骨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和中1/3交点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腰胯疼痛、半身不遂等。

2、风池

[定位]:

在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初。

[主治]:

头痛、眩晕、感冒、目赤肿痛、颈项强痛。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太冲

[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趾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

头痛、眩晕、月经不调、两胁疼痛等。

四诊

1、概念: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2、全身望诊

望神  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神乱

望色  青、赤、黄、白、黑

望形体 形体强弱、形体胖瘦

望动态 姿势异常、动态异常

(一)望神

•广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

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

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

几种神的概念和表现:

有神:

又称得神,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良好,两木精彩,面色荣润,表情自然,呼吸平稳,反应灵敏,动作自如等。

无神:

又称失神。

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目暗睛迷,瞳神呆滞,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神志昏迷,语言错乱,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

撮空理线:

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如同理线

循衣摸床:

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抚摸衣被、床沿等

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

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假神:

是指危重、久病患者精神突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临床应予以特别注意。

主要表现为久病病重的人,本已失神,突然神志转清,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原来面色晦暗,突见面赤如妆(戴阳证);或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增加(除中)等。

除中:

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

(二)望色——包括:

颜色和光泽的变化 

颜色:

青、赤、黄、白、黑(五色诊) 

光泽:

肤色的荣润(有华)枯槁(无华)

⒈常色:

健康人(在生理状态)的面部色泽

特征:

光明润泽,含蓄不露

基本表现: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病色:

疾病状态下出现的异常面部色泽,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

望络脉:

正常指纹:

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

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

部位:

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望舌

舌质:

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

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熏蒸而成。

望舌注意事项:

光线;自然伸舌;

顺序:

舌尖→舌中→舌根→两侧;舌苔→舌质

注意辨别染苔

一般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部属脾胃,舌根属肾。

正常舌象为:

淡红舌、薄白苔

1.舌质

舌色:

淡白、红、绛、紫

舌形:

老嫩、胖瘦、裂纹、齿痕

(1)淡白:

主虚、寒

淡白而胖嫩(虚寒证)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2)红舌:

主热

舌红苔黄(实热证)舌红少苔(虚热证)

(3)绛舌:

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4)青紫舌:

主气血不畅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舌青紫或紫黯—外伤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2、舌形

老舌:

实、热

嫩舌:

虚、寒

胖舌:

主虚、湿

瘦舌:

舌瘦瘪淡红而嫩(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瘦薄绛干(热盛伤阴,阴虚火旺)

芒刺:

主热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肠热甚舌边—肝胆火盛

齿印:

主脾虚湿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脾虚

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阳气虚弱,水湿内停

3、舌苔

苔色:

白、黄、灰、黑

苔质:

厚薄、腐腻、润燥

(1)苔质

厚苔:

主里证,外邪入里

薄苔:

主表证,疾病轻浅

润苔:

津液未伤

燥苔:

津液亏耗、热盛伤津

腐苔:

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腻苔:

主湿浊、痰饮、湿温

(2)苔色

白苔:

主表证,寒

黄苔:

主热证

灰黑苔:

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苔灰黑干燥无津液,多由黄苔转化而成,为火热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浮脉

脉象:

轻取即得,如水上浮木。

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 表浅。

主病:

表证。

有力为表实证,无力为表虚证。

沉脉

脉象:

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沉。

主病:

里证。

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迟脉

脉象: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特点是脉搏次数少。

主病:

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

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特点是脉搏次数多。

主病:

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虚脉:

脉象: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主病:

虚证。

实脉

脉象:

脉来坚实,三脉有力,来去俱盛。

主病:

实证。

细脉:

脉象: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特点是脉窄、幅度小。

主病:

诸虚劳损,湿证。

滑脉:

脉象: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特点是如珠走盘。

主病:

痰饮、食积、实热。

涩脉:

脉象:

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

气滞血瘀、痰食内停—有力;精伤、血少—无力。

弦脉:

脉象:

端直如长,如按琴弦。

特点是脉的硬度较强。

主病:

肝胆病,诸痛、痰饮。

结脉:

脉象:

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代脉:

脉象:

脉来缓慢而止有规则(止有定数)。

主病:

脏气衰微,痹证,痛证,惊恐,跌扑损伤。

食物的性味和功效P96

(1)食物的性味

1、四性:

性是指食物具有的不同属性。

四性包括寒、热、温、凉,也称“四气”

(1)寒性食物:

(2)热性食物

(3)温性食物

(4)凉性食物

(5)平性食物

2、五味:

味即滋味。

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功效也不相同。

(1)辛味:

(2)甘味

(3)酸味

(4)苦味

(5)咸味

(6)淡味

(2)食物的功效

1、滋养功效

2、预防功效

3、延缓衰老功效

4、治疗功效

(1)补益脏腑

(2)泻实祛邪

(3)调整阴阳

方药及用药护理P109

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A、中药的性能P109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又称药性。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中药性状

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一、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温、热、寒、凉四种药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

性质同,程度异。

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

平性药:

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注意:

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二、五味

酸(涩)、苦、甘(淡)、辛、咸五种味道(滋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的作用性质。

五味的作用特点:

辛味:

能散、能行。

具发散表邪、行气、活血作用。

甘味:

能补。

具补虚作用。

酸(涩)味:

能敛。

具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

能燥、能泄。

具燥湿、清热泻火、降泄肺气、降泄胃气、泻下通便作用。

咸味:

能软、能下。

具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五味——酸味——能收、能涩

收:

收敛固涩——滑脱病证。

涩:

固涩——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

——(有实邪者慎用

五味——涩味——与酸味相似

收敛固涩——滑脱证。

不同点:

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涩味药不具备。

五味——苦味——能泄、能燥、能阴坚

·泄:

通泄①通利小便——小便不利

②通泄大便——大便秘结

降泄①降泄胃气——胃气上逆之呕吐

②降泄肺气——肺气上逆之喘咳

清泄:

清泄热邪——热证

燥:

燥湿——水湿病证

①苦寒——湿热

②苦温——寒湿

坚阴:

平相火固肾阴;泻火存阴——(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五味——甘味——能补、能缓、能和中

补:

补益——虚证(部分甘味药还能解毒(药、食物中毒))

缓:

缓急止痛——拘挛疼痛证

和:

①和中——脾胃不和证②调和诸药——协调、缓和药性

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五味——淡味——能渗、能利

渗、利:

渗湿利水——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五味——辛味——能散、能行、有芳香

散:

发散表邪——表证

行:

①行气——气滞②行气——血瘀

芳香①芳香化湿——湿阻中焦证

②芳香开窍——神昏窍闭证

③芳香辟秽

五味——咸味——能软、能下

软:

软坚散结——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

行:

泻下——大便秘结证

五味

酸(涩)、苦、甘(淡)、辛、咸

注意

每一种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三、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四、升降浮沉

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升:

向上;降:

向下;浮:

向外;沉:

向内。

意义:

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势选择不同趋向的药物。

五、毒性: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中药的应用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