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466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1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课内文言文

七年级上

1《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课文分析]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是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末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

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方正”一门。

“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

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一、重点字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片刻。

骤:

急速。

欣然:

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

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

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

离开。

乃:

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

约定。

委:

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

拉。

顾:

回头看)

7、尊君在不?

(“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

集会)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

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

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

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

(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

2.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

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

(答出两点即可)

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元方入门不顾表示了他的什么态度?

答: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答: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略)

5.“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略)

6.你认为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

他有哪些特点?

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译文:

《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

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当时正在家门外做游戏。

那人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家吗?

”陈元方回答说:

“等您很长时间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客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

“真不是东西!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陈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论语》十二则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课文分析]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6.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讲解]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拓展:

1.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2.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朱熹引范氏曰:

“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3.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

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4.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一、重点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通“悦”,愉快)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生气、发怒)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迷惑;殆:

有害)

⑸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女:

同汝,你;是:

此、这;知:

通“智”。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刚强、勇毅。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采纳,听从)

⑺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

大概、也许;施:

施加。

二、重点句子。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三、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译文]

 1.孔子说: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理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4.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孔子: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颜回!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多么有高尚啊,颜回!

7.孔子说:

“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缺点就加以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2.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课文分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一、重点字词

1.诫:

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2.书:

书信。

诫子书:

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3.夫(fú):

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4.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5.修身:

提高自身的修养。

6.养德:

培养高尚的品德。

7.澹(dàn)泊:

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8.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9.宁静:

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0.广:

使……增广。

才:

才干。

广才:

增长才干。

11.成:

达成,成就,使……完成。

12.淫慢:

过度懈怠。

淫:

过度。

慢:

懈怠,懒惰。

13.励精:

振奋精神。

险躁:

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4.治性:

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与:

跟随。

15.去:

离开、消逝、逝去。

16.遂:

于是,就。

枯落:

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17.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

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18.穷庐:

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19.将复何及:

(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二、赏析

(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小结】:

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勤学励志、静心养德,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答:

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答:

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反对比论证。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答:

学习需要淡泊宁静。

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

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

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补充一个论据。

答: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例句: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

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

(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译文:

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4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一、重点字词

1、止有剩骨(止:

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

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

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

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

(洞:

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

企图、打算。

隧:

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

假装睡觉。

8、意暇甚(意:

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

攻击。

10、止增笑耳(止:

通“只”。

耳:

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投以骨。

译:

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

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

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只增笑耳。

译: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答:

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