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465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

《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上册试题.docx

中国史上册试题

1.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

“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2.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3.三元里人民发出《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查尔英夷素习,豺狼成性,抢夺为强,即前明倭寇之党。

我天朝曾经将尔诛灭,因大洋各属国,求我皇上准其通商,我皇上体天地好生之德,容尔狗邦通商交易。

”对这一文件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可以作为研究鸦片战争的辅助资料②反映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绪

③带有天朝上国的封建思想④主要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4.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

“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

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实质反映出他们

A.不了解世界形势B.坚定的民族气节

C.痛恨清廷腐败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6.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从世界潮流来看,它的性质属于()

A.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B.维护主权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

C.东西方的一次决战D.工业文明国度与农业文明国度的较量

7.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②导致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侵略背景

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写道:

“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巧合

②鸦片成为引发战争的原因是个偶然

③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密切相关

A.①②③B.②③C.③D.①②

9.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1.《帝国的回忆》记载:

法国公使葛罗现在非常希望游览长城……7月11日早上7点钟,这位公使在一群秘书和随员的簇拥下到达长城附近。

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纷纷设立,发展情况见下图(通商口岸洋行数量表)。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②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③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3.下列所示两幅形势图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变化趋势是

A.从侧重反帝到侧重反封建

B.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

C.从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抗争

14.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849

1855

1863

306

331

867

44

133

437

3400

142099

142357

300500

8584

52547

157191

964309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15.“尽管当时中国拥有那么高比例的GDP,但这些资源并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转化成为政府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

……尽管当时英国的GDP并不算高,但国家能够有效动员资源和使用资源。

”这段分析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国家集权程度没有英国高

C.政府对军事的投入不够D.国家投资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16.“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D.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17.清政府和英国签订的某不平等条约中,有这样一条,“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奉本国谕旨遵行;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办;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下列各项对这一条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材料所述条约使得中国传统外交中的“天朝上国”体制被打破

B.由于允许英国人“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C.根据这一条约,英国以保护公使为由,长期驻军山海关沿线要地

D.这一条款出自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

18.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19.“……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平静地观看自己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B.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C.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D.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

20.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

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

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

这一城市应是∶

A.广州 B.上海C.天津 D.南京

21.《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

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

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

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

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

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

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

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

22.“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

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

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倡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专利制度的是在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阶(级)层的代表人物()

A.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B.太平天国期间农民阶级领袖人物

C.维新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D.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

23.洪秀全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在他的坚持下,太平天国最终在此建立了政权。

由此可见,定都南京最重要的政治意义在于

A.使太平天国运动有了稳固的根据地B.彻底推翻清政府统一全中国

C.利用交通等优势发展经济振兴国家D.占据有利地形与清政府对峙

24.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探索。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25.《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

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

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

“某人”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孙中山       D.李鸿章

26.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7.太平天国在《待百姓条例》中规定:

“店铺买卖本例,皆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

”其由天国设立的买卖机构经营。

1854年春夏间允许居民申请开店“赴圣库领本,货利悉有限制,”后恐市中人多聚众生事,令“各店俱歇”.在废除南京城内商业同时,在城垣外设立由天国官员管理的买卖街,将城与市在空间上严格区分开。

太平天国城市商业政策变化表明

A、城与市分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设想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C、农民阶级革命斗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D、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8.经洪秀全批准,太平天国于1853年出版了一本论文集《诏书盖玺颁行论》,其中一篇由高级官员黄再兴写的论文说:

“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这种做法的实际结果是

A.重视意识形态控制B.禁绝了儒学百家思想 

C.反对专制统治理论 D.推崇法家治国的思想

29.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30.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31.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

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32.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

《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

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B.地方自治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地方政府获得了完全的财政自主权

D.社会动荡引发了地方割据出现

33.“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消弱了清政府的权威,但是,清政府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和洋务运动

34.1862年,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北华捷报》载:

“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

”该报刊的观点

A.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B.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35.“虽然他们的行为极端幼稚可笑,愚昧堪怜,但他们的用心是爱国的、自救的,也可说是一种民族自觉运动,不过不是革命的正轨……”文中“他们”指的是()

A.湘军B.太平天国C.义和团D.淮军

36.历史学家雷海宗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时说:

“这是历来既傲慢又幼稚的民族特征所演出的滑稽惨剧,最后为自己制造了政治上与经济上无穷的负担,满清的命运也随着到了末路。

”此处的“滑稽惨剧”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37.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

“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

”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38.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

“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

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39.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A.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C.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步他国后尘攫取本国势力范围

40.有学者指出:

“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

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

……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

”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B.科技现代化C.政治民主化D.国防现代化

41.有些日本人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42.“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②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③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④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3.《清史编年》载:

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

欧问:

当如何和法?

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

欧云:

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

李曰:

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

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

A.英国调停推动《马关条约》签订

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44.“士绅和近代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群体中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群体。

他们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统治秩序的安危。

可以说,辛亥革命就是知识分子包括士绅叛离和反对清王朝的一场政治运动。

”(沈渭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下列事件中地当时知识分子的“活力”没有促进作用的是

A.义和团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

45.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46.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

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47.“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诗中反映的战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A.平壤战役B.辽东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

48.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夷氛闻记》,书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

……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

……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

附郭西北之口口口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

……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

”书中口口口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口口口处应该是

A.香港岛B.三元里C.旅顺口D.大甲溪

49.《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50.蔡元培在1916年说:

“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

”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51.“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我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个战争。

如胜了,高丽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居下了。

所以(这次)┅┅海军之战是个划时代的战争,值得我们研究。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此材料描述了近代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这次“海军战争”指的是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

B.“战争”发生在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的途中

C.海战中双方互有损失,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此“海军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舰队全军覆灭

5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

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

53.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

该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54.有学者认为:

“与所谓'器物一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一'反西化'一'现代化'”。

下列对应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55.1912年,高尔基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

“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

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的目标就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B.推翻资产阶级政府

C.争取民族独立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56.“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

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以上规定的直接意图是()

A.限制总统的权力B.扫除封建残余势力

C.实行总统共和制D.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力

57.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约法规定:

“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