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454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及研究》

课题研究研究报告

主持人铁岭县新台子镇中心小学张素明程丹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的实验及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之一,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我们新台子镇中心小学作为子课题实验校在总课题组的指引下承担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实验工作具体由张素明、程丹凤两位校级教学领导主持,同时由程丹凤具体执行,由中心校的部分班主任教师进行实验,实验的起止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

自2012年立项以来,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反复实践,到目前基本上完成了实验探究任务,实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构建了“两导两学两练”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实验研究的深化,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进一步优化,现将实验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及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及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的实验及研究》课题研究中不断探索出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由学会数学发展成为会学数学,会用数学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1、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参及、指导下,借助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学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已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为标准,以小组总体学习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

其中“小组”指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且相对长时间稳定的小组;其中“学习”指的是小组内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式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

2.研究的实践意义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

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及小学生素质发展的途径,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

新台子镇中心小学是辽北一所农村镇级学校。

教师平均年龄47岁,多年来分配的新教师寥寥无几,只能依靠老教师从事课改工作,他们因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尽管课改已进行了十年,他们的课堂教学本质几乎还在老路上徘徊,没有明显的改进和变化。

即使是新分配的年轻教师也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或只停留在公开课和评优课上,没有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数学学习的主人。

这种现状极大地遏制了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遏制了小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在实验中,更新观念,研究和探索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的策略,借助小组学习的平台,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组学习中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充分体现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3、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全面教育。

它呼唤人才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两种最基本的素质。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②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段话充分强调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的学习舞台,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④依据合作学习理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同学之间可互爱互助,互教互学,使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实验研究,构建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二)通过实验及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让学生对小组学习产生兴趣,掌握方法,形成习惯和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及教学全过程。

使学生逐步达到会读书、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会归纳、会运用知识。

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落实四基目标。

(三)通过实验及研究,推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兴教和科研兴校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假说

基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就一定能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数学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组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2.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建立学习小组?

建立起的学习小组应持续多长时间?

3.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应该如何围绕数学问题进行小组学习?

学生在学习小组应该掌握哪些学习方式?

4.如何激发和保护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5.小组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6.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合小学生小组学习?

7.实施有效的小组学习应该有哪些方法和途径?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即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研究本课题,同时辅以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对比实验研究。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测试来调查了解实验情况。

(3)行动研究法。

实验教师间开展课例研讨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对比研究法。

对研究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归纳、总结,揭示经验的实质。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建立完整课题组,强化实验管理及指导,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规章制度。

实验人员学习培训制度,实验交流例会制度,实验资料管理制度,实验过程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

(3)加强实验教师培训。

调查了解各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4)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例评比活动等。

(5)科学收集实验过程资料,规范课题研究工作。

实验过程中勤收集,勤积累、勤整理各种资料,按要求进行分类,使之系统化。

八、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小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小组学习的热情、习惯、能力都需要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耐心地培养和提高,急于求成不可能。

(二)实事求是原则。

不是所有数学内容、所有数学问题都适合小组学习,必须实事求是,认真分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适合小组学习,才能安排小组学习。

通常是将有一定容量和一定难度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能够完成的数学问题,才能安排小组学习。

(三)整体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和中介媒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完整的数学课堂模式应该是学生学习模式及教师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创设生动的数学教学情景,并进行有机协调、组织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有目的的小组学习活动。

(四)多元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是多元的、立体的,教师的引导也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综合和立体的,因此,应重视学生合作中的教师反思、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发展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从发展性角度来评判学生的参及程度、取得的进步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

(六)动态性原则。

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变化也是动态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动态的,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及地位也应该是动态的,并不是固定的,而且,小组分法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组合,这样,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及不同思维的学生进行交流,获取新的信息,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其各尽所能。

(七)过程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因此,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针对他们所获得的结论,否则,容易使合作学习形式化、表面化。

(八)奖励性原则。

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应采取小组奖励原则,目的在于调动小组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

九、课题研究的实验因子

(一)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的预设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提供素材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生成数学新知精设练习深化学生认知

反思总结畅谈学习收获布置作业课内延至课外

(二)小组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预设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

①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

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

及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

③确定记录员。

记录员可由教师直接认定,也可由小组成员推荐产生。

记录员的职责是:

仔细倾听小组成员在汇报学习情况时讲述的每一项成果,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快速简要的记录下来。

如果没记清楚,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再复述一遍。

总之,记录员要把小组成员研究探索出来的所有成果统统记录下来。

不能有遗漏。

④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及,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学困生,要克服自卑心理,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⑤确定汇报员和补充汇报员。

该角色同样可由教师直接认定,也可由小组成员推荐产生。

汇报员的职责是:

把小组成员研究出来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汇报员也可由记录员兼任,因为记录员在做记录时已经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全组的学习情况),补充汇报员的职责是:

将汇报员没有汇报全面的地方补充上去。

汇报员没有汇报全面的地方,可能由补充汇报员发现,也可能由组内其他同学发现后提供给补充汇报员。

⑥协调组及组之间的关系,小组之间要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小组学生之间应该是一切竞赛结束,胜利者和失败者互相握手或鼓励。

并不因竞争造成矛盾和“敌对”,要重视小组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2.重视小组学习中的自主学习。

无论什么方式的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

在自主学习3——5分钟之后,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3.重视小组学习中的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探讨、探索、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阶段,探究性学习主要指以问题为前提,学生围绕问题,按照一定的方法研究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启发下,实现问题解决。

值得提出的是对小学生来讲,探究性学习是相对的,小学生的探究学习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进行。

指导小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做法是:

①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发自内心乐于探究。

②指导探究方法。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材料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然而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

小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对薄弱。

因此,加强探究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指导方法首先要指导“问题生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成呈现的,没有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无从说起。

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究才是主动的,才能带着问题思考。

问题从何而来?

问题来源于疑问,有了“疑”才有“问”,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都能引发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另外,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如下基本的探究方法:

操作——发现。

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小学数学中几何形体特征多数是通过操作去探究发现的。

猜想——验证。

既让对数学问题先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去验证。

观察——归纳。

即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事例,再去探究规律,归纳规律。

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法则、概念等多数是通过这种形式的探究发现出来的。

类比——联想。

即让学生通过类比及联想,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③提供探究材料。

学生光有探究激情,没有探究材料,可以比作无米之炊。

小学生认识的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统计数据等等)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电化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④注重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结果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在小组里,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

他们中间每个人都会成为探究的主人,谁也离不开谁。

团结合作,心智碰撞,使他们享受合作的快乐。

4、重视小组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的互助性分工学习”。

也就是说,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构成:

即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等。

其中,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5、重视对学生的几项要求和训练。

一是小组长的培训。

督促小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指导小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活动时,要进行有序的安排。

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指导小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

如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肯定,出现意见分歧时,小组长请组员说明理由。

出现冷场时,组长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时对同一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并及时准确的向全班汇报。

从而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归纳等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友好相处。

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小组竞赛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人人参及,团结协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使学生感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及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别人都是不可取的。

三是训练学生学会倾听。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及训练学生能听、会说、善辩的能力。

对教师提问、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不随意打断,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一定要等其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

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当别人提出及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意见时不盲从,作到有选择地接受。

四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五是训练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懂得了沟通及包容、尊重及信任,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健康的心理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2012年5月——2012年7月

1、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理性思考相关问题,设计了课题研究框架。

2、2012年5月17日参加了总课题召开的课题开题报告会,观摩了十八小的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刁悟主任的报告,我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和活动安排计划明细表。

3、2012年5月20日召开了全体班主任教师大会,宣布所承担的课题,让班主任教师清楚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

4、确定了实验教师,成立课题组。

5、5月26日对实验班小学生进行问卷及测试,并根据测试情况进行统计及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

6、填写了“教育科研项目协议书”并撰写课题实验方案。

提请立项。

第二阶段:

2012年8月——2014年4月

1、2012年9月5日召开了课题开题报告会,使实验教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制定了课题的实验方案。

张素明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课题管理设计

程丹凤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课题理论指导

孙玲、史翠平、崔丽荣、李艳杰等实验教师具体实施课题实验工作。

2、根据课题实验方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3、配合课题研究开展系列研讨活动以及课题研究的公开课、展示课、教研课、汇报课等活动,撰写教学论文。

2013年4月27日孙玲、李艳杰等教师参加了“铁岭市三公开活动暨铁岭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会”,会后,实验教师孙玲在本校为全体实验教师执教了一节数学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同时进行了评课及研讨,进一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查找不足及待改进的地方。

2013年10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刁悟主任(课题主持人)来我校调研课题开展情况,针对史翠平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了评析,同时及实验教师座谈调研课题实施及开展情况,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及指导。

2013年11月到银州十八小参加课题中期总结会,同时观摩了两节数学课,聆听了十八小和铁岭经济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先进实验经验。

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我们学校也开展了课题实验汇报课活动,史翠平、李艳杰等教师为实验教师做了两节公开课,同时程丹凤副校长针对两节课进行了评析,进一步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3、培训实验教师。

召开阶段性课题研讨活动,交流和借鉴各自的研究过程,探索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实验研究的操作过程。

4、整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发表的文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调查问卷、测试卷、活动记录等)

5、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及中期报告。

6、修订调整了方案,深化课题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

2014年5月——2014年9月

1、2014年6月10到银州十八小参加课题总结会,刁悟主任对课题实验的总结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及指导。

2、整理实验结果。

3、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完成实验成果验收。

十一:

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两导两学两练”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基层教育者共同的追求。

然而,我们发现,在践行课改初期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使教育者盲目的随波逐流,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

借于此,我们提出并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及研究”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及研究,在以山东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两导两学两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1、两导两学两练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两导:

教师课前导学(预习)和教师的课中导学。

两学:

学生的自主学习(独学)和小组的合作学习(组学)。

两练:

是指课上练和课下练。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提供素材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生成数学新知

精设练习深化学生认知

反思总结畅谈学习收获

布置作业课内延至课外

2、教学思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1)先学后教

①“先学”是指学生先自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序自学。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只有做到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自学。

②“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及学生、学生及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2)以学定教

实施“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认知规律来调整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

①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两导两学两练模式详解

“导、学、练”是“两导两学两练“教学模式的关键词,重点体现在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练习。

课前导学: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高效课堂学习的核心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先学,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据可辩。

学生只有充分预习,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

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主体性表现。

学生预习的环节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难易设计在课前。

为确保学生有效预习,教师要设计好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运用双色笔,把重点问题、疑点问题、难点问题标注出来。

②温故知新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先复习、巩固、补习及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另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

③扫除障碍法: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④尝试解题法,通过预习,先进行尝试练习,试解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

通过试解,哪些已知已会,哪些难懂不会,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

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预习并不是随意地翻翻书,眼睛胡乱扫瞄一下就算完成,没有时间的付出,没有质量的产出,这样的预习是零效果,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反而还会有负面影响。

预习什么,怎么预习?

要让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有效预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课前导学。

是教师根据小学教材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制定的自学课本的提纲,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