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454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docx

《中国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docx

中国近代史

通史·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节晚清史

一、时间线索

 

新思想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潮三民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184018421851185618601864189418951898190019111912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反割台维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中华民国

中日战争斗争变法义和团兴起革命成立

太平天国运动

【列强侵华与人民反抗的历史】

二、阶段特征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史。

中华农耕文明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历史,也是不断走向现代化的阶段。

政治

①列强侵略,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经济

①列强经济侵略,打断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②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外国企业)。

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甲午中日战争后)。

④新的生产方式出现(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欧风美雨,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艰难发展(软弱性、革命性)。

思想文化

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国门打开,危机加深):

技术→制度→思想文化

 

三、重点知识

1.列强侵华:

四次战争及条约

①1840~1842鸦片战争

背景:

a.18’C中后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拓宽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

c.中英正常贸易中国出超→英国走私鸦片,掠走白银→1839.6.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

虎门销烟。

过程:

第一阶段(1840.6—1841.5)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议和查办林则徐

第二阶段(1841.6—1842.8)1841初占香港岛→道光宣战→东南沿海→镇江→1842.8南京下关

结果:

《南京条约》(1842.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c.五口通商(广洲、厦门、福州、宁波、上海);d.商定关税。

影响:

带来屈辱和灾难,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英联络法美提出修约,遭到中国拒绝。

爆发:

1856,英军进攻广州。

过程:

随后法国加入,攻陷广州后进逼天津,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1858)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市口通商;c.赔偿英法巨额白银;d.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e.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再起:

英法不满指定进京换约路线,接连进攻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1860)a.承认《天津条约》有效;b.增开天津为商埠;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d.赔偿英法800万两白银;e.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美俄趁火打劫,签订不平等条约。

俄国强占中国北方一大片领土。

影响:

a.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

日本“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导火线:

1894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

(1894.7底)丰岛海战→平壤失利→黄海大战→退守威海→辽东山东→1895初占威海,北洋舰队覆没

→《马关条约》(1895.4)a.割三地;b.赔两亿;c.开四口(中国全境开放);d.设工厂(资本输出),免内地税。

影响:

a.领土主权进一步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c.新通商口岸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进入中国内地。

d.在华设厂,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e.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1900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激化,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

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

时间:

1900.6.(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过程:

天津→廊坊→天津(7月占)→北京(8月攻陷)[德]瓦德西

→《辛丑条约》(1901.9.)a.赔偿白银4.5亿两,关税盐税抵押(税收受到列强控制);b.东交民巷“使馆界”(“国中之国”,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拆毁北京至山海关炮台,允许列强驻兵(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d.惩办义和团运动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e.总理衙门→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影响:

a.《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伤害,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b.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人民抗争:

人民群众(太平天国、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爱国官兵,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

1.清政府腐朽统治;2.列强资本主义侵略;3.自然灾害严重。

原因:

 

(1)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兴衰历程:

1851.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南京→北伐(失败)西征(全盛)→重振国威(陈玉成、李秀成)→1864.失败

前期:

兴起与发展的过程(战略进攻阶段)

(1)兴起:

爆发,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

(2)发展: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为什么是空想?

军事上的全盛:

北伐失利,西征、东征胜利(目的、将领、结果、影响)

后期:

转折和防御和失败的过程(战略防御阶段)

(1)转折:

天京变乱(原因、概况、结果)

(2)防御:

组织新的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军事上的防御战

(3)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的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1853)废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圣库制度→强烈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难以操作。

局限性:

试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公有制,违背社会规律。

《资政新编》(1859)【关于社会经济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相互矛盾】洪仁玕,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最早)→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未能实行。

意义:

积极:

a.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c.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最高探索;

d.对后来民主思想产生影响。

局限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其本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之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背景

1.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德国强占胶州湾

经过

1.揭开序幕:

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2.声势大振:

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3.迅猛发展:

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4.提出口号:

扶清来洋(评价)

5.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6.悲壮失败:

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新经济成长与国家早期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和思想领域变化)

 

18601895191219191927193719451949

↑↑↑↑↑

夹缝生存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短暂发展萎缩

 

【民族资本主义】

①产生:

时间:

19’C60-70年代

地点:

东南沿海地区

原因:

外商刺激,洋务诱导;官僚、地主、商人投资;拥有一定劳动力

②初步发展:

时间:

19’C末

原因:

清政府放宽办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资本输入。

概况:

规模小,沿海→内陆

民族资本主义作为新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表现:

洋纱洋布→“纺”“织”分离、“织”“耕”分离→破坏“男耕女织”——倾销商品

农产品商业化→并非“自给自足”——掠夺原料

过程: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在农村自然经济仍旧居于主导地位)

影响:

积极: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消极:

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b.洋务运动(19'C60年代--90年代)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目的和主张: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

(60年代)“自强”→(70年代)“求富”

实践活动:

19世纪6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19世纪70年代,由于财力不足,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10年之间建成三支海军;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影响: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商人、地主、官僚→三大来源→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密切相关→反封建的不彻底】

原因:

外企刺激,洋务派诱导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弱;③内外夹缝中求生存,步履维艰;④行业分布:

轻工业多;地域分布:

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均衡

代表: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使用机器、雇用工人,进行生产)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表现:

①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②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近代前期思想领域变化

①“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

资本主义对华冲击加剧,清朝君臣无知;被迫开放,加强联系;先进中国人的探寻。

核心: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实质:

对西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代表人物及作为:

林则徐:

a.设立译馆;b.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各国律例》;c.仿制西方武器。

魏源:

1842年,编撰出《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

a.使之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形势。

含义:

肯定封建制度,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

内容:

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幼童留学);建立三支海军。

影响:

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部:

近代企业、新式学堂

③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内容:

a.经济:

发展民族工商业;

b.政治:

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文化: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维新变法(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

1898.戊戌变法: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觉醒。

a.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作用);c.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四、重点问题

㈠近代中国的大任务:

改变帝国主义联合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争取人民独立和解放(“民族”“民主”)。

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富裕

→反封建、反侵略、近代化

㈡近代西方侵略的综合认识

Ⅰ.⒈军事侵略:

四次;

⒉政治侵略:

殖民,租借土地(侵犯主权),干涉内政,镇压人民革命;

⒊文化侵略:

建教堂,传教(天津)

Ⅱ.列强侵华势力消长及原因:

建立在各国实力基础上,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侵华势力也呈现不平衡性

⒈19’C中期,英国占优势,法国次之;

⒉19’C晚期,英法发展缓慢,美国第一,德国次之;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美国有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

⒊一战期间,日本独占;

⒋一战后,日本和美国成为主要竞争对手,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⒌经济危机后,日本企图扩大对华侵略,独占中国;

⒍二战后,美国成为主要国家。

Ⅲ.勾结的原因及表现:

⒈原因:

①共同利益;②中国人民的抗争。

⒉表现:

①鸦片战争(英、法);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③八国联军侵华;④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等);⑤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⑥干涉辛亥革命。

Ⅳ.争夺的原因及表现:

⒈原因:

各自利益。

⒉表现:

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抢夺路矿权,争相开厂,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勾结甲午中日战争争夺

打开中国国门,占领市场是共同目的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华国家数量增多

中国地广人多,一国无法单独控制竞争激烈,世界基本瓜分完毕

Ⅴ.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与争夺:

⒈原因:

利益一致——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⒉表现:

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阻碍辛亥革命,扶持“伪满洲”,“扶蒋反共”

Ⅵ.列强侵略的影响:

⒈消极:

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⒉积极:

客观上传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积极

㈢农民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⒈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到了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作用。

⒉经济上:

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

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

缺乏科学的世界观理论指导。

组织上:

不能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㈣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异同

同:

①来源上:

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②目的上: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③结果上:

推动近代化,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④根源上:

资本主义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反映。

异:

①政体上: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②方式上:

改良/革命

㈤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特征(机器生产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⒈产生:

外来侵略破坏→自然经济瓦解→大量从国外输入机器,技术创办

⒉工业部门&结构:

轻工业为主

⒊工业分布:

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⒋从技术设备&经营管理角度:

落后

⒌企业发展环境:

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㈥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⒈经济: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近代化。

⒉政治:

促使资产阶级产生,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社会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壮大提供条件。

⒊思想:

不断冲击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提供了条件。

⒋发展趋势:

资金少,规模小,力量弱,技术落后,未成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地区分布不合理,依赖外资和官僚资本。

㈦从推动和阻碍两方面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推动: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先进的观念、技术和生产方式。

②政府的政策支持。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斗争(倡导国货,抵制洋货)。

④企业家实业救国(倡导)。

阻碍:

①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观念)。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夹缝中生存)。

③后天畸形(资金少,规模小,不平衡,轻工业)。

④政局的动荡(外来侵略、人民起义)。

第二节中华民国史

1、时间线索:

1.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

兴办实业浪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国民革命(1924年--1927年)

兴办实业浪潮,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开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1926

19111912191519191921.71923192419251927

辛亥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三大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革命成立开始国民革命运动

2.国共十年对峙(南京中央政府统治时期,1927—1937):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27年10月)→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九一八事变(1931年)

“八七会议”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8.7

秋收起义

1927.91931.11

1927.8.11931.9.181934.101936.101937.7.7

1927.10

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红军长征全面抗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7.7—1945.8.15,1945.8—1949.9)

七七事变(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937年9月)→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正面抗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1937年8月--1939年10月)→百团大战(1940年)→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

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1947年6月)→三大战役[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渡江战役[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1949年4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日本投降全面内战爆发

1937.9

南京大屠杀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1937.12.131945.8.151946.61948.91949.1

1937.7.71939.1019401945.101947.61949.4

国民政府正面抗战重庆谈判渡江战役

“七七事变”百团大战挺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二、阶段特征: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①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1913二次革命,1915护国运动,1917护法运动,1922二次护法),未找到正确道路;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

②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奠定阶级和经济基础。

③思想: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科学民主”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①政治:

国共由合作—对峙—合作—对峙,到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今天台湾问题。

②经济:

1927年三个政府→宁汉合流→国民党新军阀形式上统一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取得较快发展,但日本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③思想:

“三民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并成熟,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重点知识

【民国初期】

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利益的北洋军阀卖国专制统治的历史,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北洋军阀统治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前后16年,共分为四个阶段。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勾画出各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北洋军阀史的宏观概念。

第一阶段: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

(一)政治方面

1.袁世凯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建立个人独裁统治,直至1915年称帝。

(过程)

2.资产阶级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3.帝国主义加强对华侵略

(二)经济方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 

(2)一战爆发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时间;概况:

工业、思潮、实业家;特点:

半殖民半封建特征(无独立工业体系、与外资企业相比薄弱、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3.影响: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出独立发展、推翻军阀统治的要求,掀起新文化运动

(2)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共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三)思想方面

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剧烈碰撞,产生新文化运动。

第二阶段:

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16-1920年)

(一)政治方面

1.军阀割据形成,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

2.资产阶级为捍卫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封建势力继续斗争

3.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义义革命的开始

(二)经济方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重陷困境,社会经济日益萧条

(三)思想方面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潮流,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阶段:

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20-1924年)

(一)政治方面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大、二大)

(二)经济方面

中国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片衰危破坏的景象

(三)思想方面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1)1921年,“二大”制订党纲

(2)1922年,“二大”制定党的最高和最低革命纲领(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初步常识

(3)1923年“二七”惨案后,中共初步形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第四阶段:

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24-1928年)

(一)政治方面:

1.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2.1927年,大革命失败,三个反革命政权并存(南京、武汉、北京),后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出师二期北伐,张作霖败退东北,死于“皇姑屯”事件

3.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4.1927年,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三大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经济方面

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帝国主义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