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419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x

延安市气象条件

延安市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

延安市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

延安市宝塔区地处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9.7℃,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延安市极端最低气温-28.5℃.〕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2%;年日照2472小时,年降水量550mm,57%集中在7~9月.一日最大降雨量98.1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62.1mm.平均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等.夏天平均大气压90.03Kpa.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占年频率的24%.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8.0m/s.年最大降水量:

741.0mm.

全年雷暴日数:

30.5天;

最大冻土深度为790mm,最大积雪深度170mm.

平均海拔高度957.6m.

1、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辖1区12县.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宝塔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宝塔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市带动、项目拉动、超常发展、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预计20##,完成生产总值120.3亿元,完成区属工业生产总值2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600元.连续五年经济总量居全市各县区之首,2004至20##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域经济普查中,位居第二.

农村主导产业开发效益突显."林果、草畜、棚栽"是宝塔区农村的三大主导产业.该区按照"做强林果业、壮大草畜业、提高棚载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区林果面积累计达到31万亩,产量突破16万吨,优果率达65%,实现收入2.56亿元,果农人均增收1186元,宝塔"山地苹果"已成为陕西知名品牌.草畜业走以牛为主、多种养殖并重的发展路子,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5万头、10万头和80万只.棚栽业坚持"三菜"并举的路子,日光温室稳定在1万座,各类弓棚3.2万个,露地菜种植2.2万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均产值近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总收入4.52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8.8%.生态环境显著改善.1999年以来,该区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3.7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6.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6.1%,分别较20##提高10个、12.7个百分点.20##,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成为全省首家通过国家验收的县区.20##,被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区.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资金和项目上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新修基本农田10.1万亩,累计达到31.6万亩,农村人均1.69亩;解决了335个村的人畜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累计推广沼气池10031口,农村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砂石路440公里、柏油路318公里,在实现了区乡道路"黑色化"目标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乡村道路砂石化目标;解决了村村通、通电视问题;完成了15个小城镇开发建设.

20##,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7元.

2、宝塔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北纬36°11′-37°09′,东经109°21′-110°03′.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县、宜川县、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总面积355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千米.总人口40万人〔20##〕.

3、气候条件

延安市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

延安市宝塔区地处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9.7℃,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延安市极端最低气温-28.5℃.〕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2%;年日照2472小时,年降水量550mm,57%集中在7~9月.一日最大降雨量98.1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62.1mm.平均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等.夏天平均大气压90.03Kpa.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占年频率的24%.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8.0m/s.年最大降水量:

741.0mm.

全年雷暴日数:

30.5天;

最大冻土深度为790mm,最大积雪深度170mm.

平均海拔高度957.6m.

4、地质、地貌条件

延安地区位于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单斜构造的东南角,在成份和构造上属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延安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又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强烈,大量泥沙被流水冲走.延安地区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全区石质山地占总面积9%,工程区域地貌类型为延河冲洪积河谷阶地河川台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5至10米,主要由砂砾石、亚粘土组成,保存完整.二级阶地下的基岩面积较小,高出河床15至25米.

5、水文地质

区内河流具有东亚季风带河流的特点,属暖季泛滥河流.不同年份径流量的变化决定于当年季风形成的降雨情况.各河最多年流量与最少年流量、多年平均流量变差大.以北洛河、延河、清涧河、仕望河与汾川河为主干,形成树枝状水系网.顺应地势,河流或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或由西向东注入黄河,全部属于黄河水系,具有"干流深切,支流密布,季节性强,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在雨季,毛、支流起水,干流流量增大形成丰水期,遇大面积降雨或暴雨,发生洪水在旱季毛、支流干枯干流流量剧减,出现贫水期,甚至断流.多弯曲河段,河流弯度大而密,中游河谷宽水流缓慢,下游河谷窄水流急速,形成峡谷,坡降增大,河流小含沙量高.每年7、8、9月丰水期输沙量占年总输沙量70%,最高达90%,地面径流主要靠雨水补给,雨季水丰,旱季水低,河流下切到基岩以下时,可得到深层地下水补给,占年径流量25%.此外春季河冰消融,河水上涨,形成春汛.旱季库坝放水增加流量,避免干枯,该项目区域主要涉与延河.

6、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延安市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

宝塔区:

气象条件

最热月平均气温         22.90℃

极端最高气温          39.70℃

最冷月平均气温过        -6.70℃

极端最低气温-25.40℃

年平均气温9.30℃

年平均气压907.6hPa

海拔高度957.6m

年平均相对湿度63%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14℃

全年主导风向ES

夏季主导风向ES

冬季主导风向WN

最热月平均湿度72%

最冷月平均湿度53%

年平均降雨量572.3mm

日最大降雨量139.9mm

最大积雪深度17cm

最大冻土深度80cm

平均风速2.0m/s

年沙暴日数3.4d/a

年雷暴日数33.1d/a

年日照时数2445.2h/a

地震烈度6度

宝塔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北纬36°11′-37°09′,东经109°21′-110°03′.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县、宜川县、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总面积355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千米.

吴起县:

气象资料

吴旗县位于中纬度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

当地年平均日照时间2400.1小时,日最长日照时数为12.5小时,最短日照时数为8.5小时.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6.2摄氏度〔1966年〕;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33.3摄氏度〔1971年〕,平均无霜期146天;年降雨量300~500mm,平均降雨日数为95天.年平均气压874.0毫巴,多年平均最高气压878.8毫巴,多年平均最低气压866.8毫巴.年平均风速1.3~1.56m/s.

夏季平均气温为:

20.3摄氏度;

冬季平均气温为:

-6摄氏度;

全年平均气温为:

7.8摄氏度;

主导风向:

夏季西北冬季东南;

冻土层平均深度1.4m;

水流最大流速:

11.7m/s;

实测含沙量:

1180kg/立方米;

实测最大水深:

70m/s〔1994年〕;

历年最大降水量:

113.4mm〔1994年〕.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边靖边县,西南毗邻甘肃华池县.地处东经107°38′57″至108°32′49″,北纬36°33′33″至37°24′27″之间.南北长93.4公里,东西宽79.89公里,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吴起县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233—1809米之间.境内有无定河与北洛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

吴起县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233—1809米之间.境内有无定河与北洛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分别是指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乱石头川、宁赛川、脚扎川、颗颗川、杨青川;周湾涧、长城涧;白于山区、子午岭山区.

20##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新修柏油路201.65公里,新修乡村四级砂石路256公里,修筑桥涵312座〔道〕,新修石油生产道路780公里,改造村组道路45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6.3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乡村道路主干线砂石化目标.20##,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获得两个全市第一.

延川县:

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距延安市区80千米,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9°36′20″~110°26′44″,北纬36°3715~37°5'55″.全县东西长74.25千米,南北宽51.5千米.东临黄河与##省永和县隔河相望,北与本省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总面积1941平方千米,辖14个乡镇,人口19万.

气象资料

延川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差悬殊,冬季长,夏季短,四季明显.气象资料如下:

气温:

年平均气温:

9.5℃

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39.5℃

冬季最低气温:

-25.4℃

月平均最低气温:

-10.2℃

湿度

最小相对湿度:

4%

平均相对湿度:

60%

风向、风速:

主导风向:

SW

年平均风速:

1.8m/s

年最大风速:

15m/s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561.9mm

年最大降水量:

669.4mm

一日最大降水量:

139.9mm

年最小降水量:

330mm

年蒸发量:

1576.4mm

冻土深度:

一般冻土深度:

0.77m

最大冻土深度:

0.8m

年平均沙暴天数:

5d

宜川县

宜川县集义镇方便加油站地处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夏短冬长.主要气候条件如下:

年平均气温:

9.5℃

极端最高气温:

39.5℃

极端最低气温:

-25.4℃

最热月平均气温:

23.0℃

最冷月平均气温:

-10.2℃

当地主导风向:

西北

最大风速:

15.0m/s

年平均风速:

1.8m/s

年平均降水量:

561.9mm

年最大降水量:

669.4mm

日最大降水量:

139.9mm

年平均蒸发量:

1576.4mm

最大积雪深度:

17.0cm

最大冻土深度:

80cm

年平均相对湿度:

60.0%

年平均气压:

895.9hPa

年平均雷、爆日数:

16.5d

年平均沙尘暴日数:

5.0d

年平均雾日数:

10.3d

子长县:

子长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横山山脉南麓南临永坪川,居延安地区北部清涧河上游.县境东端马家砭、南沟岔乡与清涧、子洲两县接壤;南部热寺湾、余家坪乡与延川县、延安市毗邻;西部安定镇、李家岔乡与安塞、靖边两县相连;北依横山山脉与横山县交界.子长县介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之间,东起马家砭乡西沟岔村,西至李家岔乡麻岭山村,最长处72公里;北起高台乡石窑台村,南至余家坪乡邢家沟村,最宽处55.70公里.子长县总面积2395.36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16%,占延安地区总面积的7%.

县城瓦窑堡位于东经109°39′、北纬37°08′,为子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瓦窑堡沿210国道至清涧县城49公里,至延川县永坪镇25公里,至延安95公里,至横山县城292公里〔经绥德、米脂〕,至靖边县城281公里〔经绥德、子洲〕,至子洲县城135公里〔经绥德〕,至西安444公里.沿省道至安塞县城68公里.[2]

气候

子长县地处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气温低,温差大,四季冷暖分明,夏短冬长.境内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514.7毫米,无霜期175天,有清涧河、无定河、延河三大水系.主要气候条件如下:

年平均气温:

9.0℃

极端最高气:

37.6℃

最热月平均气温:

23.0℃

最冷月平均气温:

-7.0℃

当地主导风向:

西北

最大风速:

15.0m/s

年平均降水量:

500.8mm

年最大降水量:

741.0mm

日最大降水量:

190.3mm

最大积雪深度:

17.0cm

最大冻土深度:

0.93m

年平均相对湿度:

59.0%

年平均气压:

895.9hPa

年平均雷、爆日数:

35.9d

年平均雾日数:

10.3d

甘泉县:

甘泉属陕北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沟壑区,位于延安地区中部.地处东经108°45'34″~109°33'46″,北纬36°6'57″~36°37'33″.东邻延安市,西接志丹县,北连安塞县,南毗富县.县城向南经铜川市至省会西安市333公里,北距延安市40公里.县域东南至西北长约80公里,东北至西南宽约50公里.

地貌特征东南~西北长,东北~西南窄,洛河由西北向东南纵贯甘泉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50~1625米.西部墩梁是甘泉县最高点,海拔1625米,南部兰家川河床为最低点,海拔950米.洛河谷地比较平坦,川面宽500~1000米,约占甘泉县总面积的10%.其余广大区域,黄土梁峁丘陵沟壑交错分布,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

气候

甘泉县属高原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雨,夏短冬长.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78.7小时,平均日照6.8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无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毫米.

甘泉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象条件如下:

年平均温度8.3℃

年平均降水量560—580mm

年平均无霜期190天

最大冻土深度0.85m

主导风向西北

年平均风速2.0m/s

年最大风速18m/s

甘泉县境内主要河流有劳山河、洛河.

本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

地质:

甘泉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翘曲,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岩系自东向西由老而新,走向南北或略呈北东向,倾向西,倾角一般为1°~3°,个别地区呈水平状,与上伏第三系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第四系为不整合接触.出露地层有上三迭统延长群、下侏罗统富县组、中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与安定组、下白垩统志丹群、第三系和第四系.延长群保存较好,是境内主要含油含煤地层.

    上三迭统延长群为河湖沼泽相沉积,厚度1100余米,是中国陆相三迭系的标准层.根据其岩性相特征,将延长群划分为〔铜川、胡家村、永坪、瓦窑堡组〕5层

    第一套岩层,为厚层块状长石砂岩,夹有灰黑色泥岩与页岩,砂岩以粉红色或灰绿色为主,厚120~140米,属河流相沉积.

    第二套岩层,为河湖相细碎屑岩沉积.下部是灰色泥岩和薄层粉砂岩互层,夹黑色页岩或油岩层;上部是褐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深灰色泥岩,具有较好的储油层.总厚150~200米.

    第三套岩层,为湖盆发育时期的半深或浅湖相沉积,岩性以灰、灰绿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夹泥岩,含动、植物化石,总厚210~325米,出露于境内南部至兰家川一线洛河两岸.

    第四套岩层,是湖盆缩小时期的浅湖相沉积,以灰黄绿色十字层块状砂岩和页岩为主,出现一套上粗下细砂泥质页岩的不等厚互层,厚92~280米.

    第五套岩层,属滨湖~沼泽相沉积,即瓦窑堡组,厚200~350米.出露于境内城关镇炭窑沟与道镇坡底一带.

    侏罗系为河湖相碎屑沉积.厚度约500余米.境内缺失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岩层底部含煤线或薄煤层与油页岩,洛河川一带出露较好,与下伏延长群为假整合接触.

    下侏罗统富县组出露于境内道镇一带,厚度77米.岩性为紫红色、青灰色与黄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细~粗粒砂岩,含早侏罗世晚期植物化石.该组向北变粗,向南变细,为河流湖泊相沉积,与下伏延长群呈假整合接触.

    中侏罗统延安组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建造,沉积厚200~300米.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灰、灰白色细中砂岩.垂向上,上细下粗,上部含泥灰岩层,夹煤线,含黄铁矿结核与动植物化石.底部为冲积相沉积,向上过渡为湖泊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中侏罗统直罗组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河流相碎屑沉积,厚100余米.岩性单调,下部为黄绿色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向上为黄绿、灰绿、兰灰色与少量暗紫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砂岩、粉砂岩互层.上部为黄绿色、黄灰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黄绿、灰绿、紫红杂色泥岩、粉砂岩.含植物树杆化石与泥砾,与下伏延安组为假整合接触.境内保存程度不等,东部多被剥蚀,仅分布于西部.

    中侏罗统安定组其岩性分为砂泥岩段、泥灰岩段、泥岩段.因后期剥蚀作用,境内仅残留砂泥岩段和泥灰岩段,残余厚度约40米.属浅湖相沉积,与下伏直罗组整合接触.

    砂泥岩段由浅灰绿、灰白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与兰灰、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泥岩、页岩互层构成.局部夹泥灰岩薄层,底部一般为中厚层状砂岩.含黄铁矿结核与鱼鳞片、介形虫、软体动物和植物化石.

    泥灰岩段岩性为灰色、灰黑色灰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与灰质泥岩等.含完整鱼化石、介形虫与软体动物化石.

    下白垩统志丹群为一套干燥型红色碎屑岩建造,岩层东薄西厚.岩性分为6层,延安地区出露5层,以第二层的洛河砂岩为主.境内出露于下寺湾、府村以##区,地层厚约300余米.下部岩性粗,为河流相的洛河砂岩.呈紫红色、桔红色、灰紫色,中、粗粒结构.以长石为主,胶结松散、易碎,具巨型交错层理,为志丹群主要标志层.甘泉人称为红砂石,古有乡人缘壁凿洞,今亦有人以此为室.该层出露于下寺湾、桥镇沿洛河两岸.向上岩性变为砂泥岩、泥岩、细砂岩互层.含鱼与介形虫化石,属沉积环境由河流相过渡为湖泊相.与下伏侏罗系为不整合接触.

    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层不整合沉积于一切老地层上,呈零星出露.甘泉多出露于洛河一二级支沟的河谷壁或沟掌,洛河上游有完整的沉积剖面.

    新第三系红土层多堆积在白垩纪或老第三纪时期侵蚀面上的低凹地区.上新统底部是砾石层,为紫红色砾岩、粘土质砂岩,厚0~5米.下部为棕红色砂岩层,厚10~50米.含三趾马、犀牛、高氐羚羊等化石.上部是泥灰岩层,为灰绿色泥灰岩夹白色或紫红色条带,厚5~20米.境内瓦窑沟等处出露上新统地层,呈红棕色,块状结构,透水性差,含砂礓石、红胶土,底部有胶结砾石层.

    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第四系岩层为黄土为主,不整合于第三系与一切老地层之上.厚度约10~100余米.普遍有底砾层,延安地区以中更新统离石黄土为主,下更新统在古地形低凹处出现沉积类型,分布零散.境内下更新统主要是砾石和午城黄土〔又称古黄土〕,厚约25~45米;中更新离石黄土〔又称老黄土〕,属洪积或河流相冲积层.为棕红色黄土亚粘土,无层理,底部是砾石层,质地坚硬.甘泉老黄土色黄略带红,外部因风化,颜色较深,潮湿后呈浅褐色,孔隙少,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常见有钙质菌丝和砂礓石,层中夹古土壤十余层,每层厚0.5~2米;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层〔又称新黄土〕,为灰黄淡黄色,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有钙质结核,含粉砂,大孔隙,属风积黄土.境内新黄土覆盖于老黄土之上,一般厚约10~20米,疏松易碎,透水性强,含碳酸盐,砂礓石小且少见,水分易下渗,保水性差.

    全新统具有各种类型积堆,不整合于基岩之上或上更新统之上.

甘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特征东南~西北长,东北~西南窄,洛河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50~1625米.西部墩梁是全县最高点,海拔1625米,南部兰家川河床为最低点,海拔950米.洛河谷地比较平坦,川面宽500~1000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0%.其余广大区域,黄土梁峁丘陵沟壑交错分布,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沟间地貌形态以梁为主,梁、峁相间.现代冲沟不断发展,梁、峁、塬边坡的细沟切沟侵蚀和顶坡的面刷,加之沟谷崩塌、滑坡和泻溜,减缩塬、梁、峁面积,形成今地貌趋势.

    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地面积最广,约占总面积的62.6%,海拔一般为1200~1400米,河谷密度为3~5公里.平梁顶宽,面呈弓状隆起;斜梁横向宽,纵向斜坡明显,梁顶窄,呈弓形.梁地间冲沟、河沟深切,达70~120米,分布在城关镇、劳山、高哨、石门乡全境与道镇、东沟、下寺湾乡大部和桥镇乡的半部.

    黄土梁峁丘陵分布在雨岔乡的全境与桥镇乡半部和下寺湾、东沟乡的局部,占总面积的17.5%,一般海拔1300~1400米.以梁为主,梁峁相连.梁峁以下冲沟、河沟切入基岩或红土,沟谷堆成阶地,为沟滩平地.最大沟为雨岔沟,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沟长15公里,次为清泉沟,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沟长12公里.其余支毛沟坡较陡,沟槽尚未切入老黄土.

    黄土高原丘陵面积很小,占总面积的3%,分布在道镇南局部,为富县、洛川原的延伸.原面平缓,面中央坡度1°,边坡3°~8°.经坡水侵蚀,沟谷伸进,原体残缺,原体与邻近沟谷相对高差约300米.

    河谷阶地由砂砾石、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占总面积的14.6%.分布在洛河与劳山、府村河流两岸.二级阶地〔台地〕,沿河川断续分布.阶地发育好,土壤多为河淤土,平坦肥沃,是境内主要产粮区.分布在胡皮头、县城南台与安家坪台地,高出河床15~20米,阶面相差20米.

    地貌演变特点坡面冲刷与侵蚀沟的发展,沟间地的缩小和冲沟的增长、扩张、深切、黄土物质的移动和在河道下游的淤积,形成现代黄土地貌.

    流水是现代地貌作用的主导营力,次为地下水与边坡表力,黄土湿陷性与黄土岩溶再次之,另有风力.地貌演变形态为:

沟间地顶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