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348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docx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

第二节小麦的一生及阶段发育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小麦一生的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

(二)生育时期

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以月/日表示)。

1.播种期:

播种的日期。

2.出苗期:

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

3.分蘖期:

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

4.越冬期:

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

5.返青期:

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

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的叶耳及年前最后一片叶的叶耳距达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

7.拔节期(农艺拔节):

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

8.挑旗(孕穗期):

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

9.抽穗:

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

10.开花:

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

11.灌浆:

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

12.成熟期:

①蜡熟期:

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收获期。

②完熟期:

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

二、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

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一)营养生长阶段

从出苗到返青

1.生长中心:

根、叶、蘖的生长。

2.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体的形成,为形成产品器官打基础,此阶段需肥水较少,生长较慢。

3.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决定穗数的时期。

4.主攻方向:

培育壮苗、苗齐、均壮。

(二)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从起身到抽穗

1.生长中心:

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

2.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用于营养体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生长逐渐加快,需肥水逐渐达到高峰。

3.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巩固和决定穗数,决定小穗数,小花数和穗粒数的时期,奠定粒重基础的时期。

4.主攻方向:

调节群体合理发展,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协调。

(三)生殖生长阶段

抽穗到成熟

1.生长中心:

生殖器官的生长。

2.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和充实,形成收获产品,营养生长基本停止,需肥水逐渐减少。

3.及产量的关系:

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

4.主攻方向:

防止营养器官早衰,维持一定强度的光合生产率(干物质克/日?

米2),保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运输到生殖器官。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

(一)阶段发育的概念

小麦的一生,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阶段发育。

(二)阶段发育的特性

1.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综合的外界条件,如水、温、光、养分等,而其中有一、二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2.每个发育阶段有着不可逆性,条件不适宜时,停止但不能倒行。

3.顺序性当前一阶段没有结束以前,即使条件适宜后一阶段的生长,也不能进入后一阶段。

(三)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小麦种子萌发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实的时期,此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适宜的温度条件,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温度及所需天数要求不同表2-1。

表2-1不同小麦类型的光温反应

春化要求

光照要求

依据春化分类

温度条件

需要天数

依据光照分类

光照条件

需要天数

春性品种

南方秋播

0~12℃

5~15

未春化春播能抽穗

反应迟钝

每天8~12小时光照

16天以上,如墨西哥小麦

北方春播

5~20℃

半(弱)冬性品种

0~7℃

15~35

未春化春播迟或不抽穗

反应中等

每天8小时不能,需12小时

24天以上,如太1、鲁1、辐63

冬性品种

0~3℃

30天以上

未春化春播不抽穗

反应敏感

8~12小时不能需12小时以上

30~40天,如蚰包、鲁5

(四)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第二发育阶段,即光照阶段,此阶段主导因素是光照、温度也起很大作用,高于25℃或低于10℃都会延缓光照发育的进行,低于4℃则光照阶段不能进行。

(五)阶段发育及器官形成的关系

1.春化阶段是小麦分化叶原基、分蘖原基、次生根及原始茎节的时期,春化和分蘖同时进行,春化阶段长分化的叶片及分蘖原基的数量就多,进入光照阶段后数量不再增加。

春化阶段茎生长锥处于未伸长期,顶端分生组织不转入幼穗的分化。

2.光照阶段是分化小穗小花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穗大粒多。

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到4℃以上时,茎生长点开始伸长,穗分化开始,标志着进入了光照阶段,到穗分化到♀、♂原基形成(顶端小穗形成)时(植株开始拔节),光照阶段结束。

(六)阶段发育理论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正确引种南→北,年前过早进入光照阶段,易受冻害;北→南,年前可能通不过春化阶段,造成不结实或延迟成熟。

2.有助于决定不同品种的播期、密度小麦进入光照阶段以后,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代谢强度提高,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增强、抗寒力减弱;冬性品种春化阶段较长,分蘖力强,因此秋播时应先播冬性品种,后播半冬性,春性品种,冬性品种应适当稀播。

3.加速育种世代对通过春化以后的小麦,可增加光照,提高温度加速光照阶段的进行,缩短生育期,提前收获。

总之三个生长阶段决定着小麦的穗数、粒数、粒重,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生长中心不同,各有其矛盾,栽培管理的主攻方向也不一样。

第三节小麦生产及土肥水的关系

小麦的产量决定于:

品种特性(内因)和环境条件(外因),后者是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

水、肥、气、热、光等,其中水、肥、气是人工可以控制的。

一、小麦对土壤的要求

(一)耕层深厚,结构良好

耕作层20厘米以上,(根系60~70%集中在此,是小麦养分和水分的主要供给层),上层耕性好,下层质地少重(有利于保水保肥,有利于协调供肥,提高抗旱能力)。

结构良好,土壤容重1.1~1.2克/cm3,(孔隙度50~55%),有机质含量较高,有丰富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二)土壤肥沃,供肥能力强N、P、K含量高且协调,400公斤以上的田块要求播前有机质1%以上,全N0.06~0.08%,速N30~40ppm,速P20~40ppm,速K60~80ppm。

(三)适宜的土壤质地和化学成分粘土、砂土都不宜种小麦,最适宜的是壤土,化学成分:

PH6.8~7;含盐量高于0.25%受抑,高于0.4%死亡。

(四)土地平整,能排能灌地面坡度,应控制在0.1~0.3%。

二、小麦对水分的要求

(一)小麦的耗水量和耗水系数

1.小麦的耗水量(需水量):

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间麦田耗水总量(包括棵间土地蒸发,占30~40%,植株蒸腾,占60~70%,重力水流失(很少)),约为400~600毫米,即260~400立方米/667m2。

2.小麦的耗水系数:

每生产1kg小麦经济产量的耗水量,即耗水量及产量的比值称为耗水系数,是衡量小麦水分利用率的指标,一般为600~1300,随产量提高而降低。

3.小麦产量及耗水量的关系

①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量增加。

②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增值减少,耗水系数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

③当水分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时,产量及水分成正比。

(二)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耗水特点

1.出苗到拔节前

出苗后日平均气温降低,日耗水量下降,出苗—越冬前,占15~19%,越冬到返青占5~10%,返青—拔节以前虽气温升高,日耗水量增至0.7~1.4方/667m2,但耗水只占12%±。

总之拔节前,时间占整个生育期的2/3或以上,但耗水量只占30~40%。

2.拔节—抽穗前

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其中挑旗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这段时间一个月左右,耗水量占20~35%,日耗水2方/667m2以上。

3.抽穗到成熟

时间35天±,耗水占26~42%,日耗水量在抽穗—开花期达最大3方/667m2以上。

(三)冬小麦灌溉的一般原则

1.根据需水规律

“麦收八、十、三场雨(即八月、十月、三月)”“灌浆有墒,子饱穗方”,这些农谚都是十分宝贵的种麦经验,也是对小麦需水关键时期的科学概括。

小麦灌水分为底墒、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孕穗)、灌浆、麦黄水,但不是都浇,视情况而定,麦黄水如果后期不套种的话可以不浇。

2.据土壤墒情

确定适宜的土壤水指标如下(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数)(表2-2)。

表2-2不同生育时期的灌水指标(%)

生育阶段

播种—出苗

分蘖—越冬

返青—拔节

拔节—抽穗

抽穗—灌浆

灌浆—成熟

适宜范围

75~80

60~80

70~85

70~90

75~90

70~85

灌水指标

60以下

55以下

60以下

65以下

70以下

65以下

3.根据气候条件气温下降至0℃时不能冬灌,以免冻害。

4.根据苗情冬前没分蘖的麦苗,不浇冬水,主要看群体大小和单株生长健壮及否。

三、小麦对土壤养分的要求

小麦必须的营养元素有C、H、O(90%)、N、P、K(5%)、S、Ca、Mg,微量元素有Fe、B、Zn、Cu、Mo、Mn等。

(一)N、P、K等元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

1.氮小麦一生中都需要N,是蛋白质、叶绿素、激素、核酸的组成成分。

①作用

前期促根、叶、蘖生长,增加绿叶面积,中期增加小穗、小花数,提高结实率,后期提高千粒重。

②N素及小麦生产的关系

低产—中产阶段,小麦产量随土壤N素含量增加而提高。

中产—高产阶段,N的增加要适量和适期,有一定增产作用,但不成比例,要防止倒伏和贪青晚熟。

③缺N症状

单株分蘖少,叶片黄瘦而稍硬,根数少,穗数少且小,粒重偏低,成熟偏早。

(早表)

2.磷是小麦核蛋白等物质的主要成分。

①作用

前期能提高N肥利用率和吸收速度(以P增N);促进麦田早分蘖、生根,根系发育健壮,提高小麦抗旱、抗寒能力。

中后期:

促进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有利于物质运转,加快灌浆过程,提早成熟。

②及小麦生产关系

多数地区普遍缺N,严重缺P,施P增产效果较施N更为明显。

③缺P症状

苗期分蘖少,叶色暗绿(叶鞘)发紫,无光泽,根系发育不良,呈“鸡爪根”不伸展,变成小老苗,发苗慢,抽穗开花延迟,千粒重下降。

3.钾

①作用

促进CH2O的形成及转化,使叶片中糖分向正在生长的器官输送,能提高小麦抗病,抗旱及抗冻能力,促进维管束发育,茎秆粗壮坚韧,抗倒伏。

②及小麦生产的关系

部分地块缺K,中低田一般不缺K,高产田要补充K肥。

③缺K症状

生长延迟茎秆矮、易倒伏,叶片尖端发生褐斑,逐渐向下蔓延,下部叶片早期干枯,根系生长不良,抽穗和成熟提早,落黄差,穗小,粒轻,品质劣。

4.微量元素

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调节者,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都不能缺乏。

缺铁时则发生失绿现象,脉纹中间的叶肉组织呈黄色,而脉纹为绿色;缺Mg时,叶子起皱或卷起,生育期推迟;缺Ca时,根系发育停止;缺Mn时叶面有不规则的灰色、浅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缺Zn、Cu、Mo时植株都表现矮小,白化或死亡,缺B还导致雄性器官发育受阻,花粉败育,不能结实。

(二)小麦的需肥量及施肥量

1.小麦的需肥量随自然条件、产量水平、品种、栽培技术而变。

①一般规律:

每生产100kg子粒,需纯N3kg,P2O51~1.5kg,K2O2~4kg,N:

P:

K=3:

1:

3,(N、P主要集中在子粒中,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K则主要集中于茎秆,占全株总量的70.6%)。

②及品种和产量的关系

不同品种需肥量不同,如辐63对N的利用率高,省N肥,同一品种随着产量的提高,需肥量增加,而肥料利用率也提高。

③及生产条件、栽培技术的关系

生产条件好,栽培技术高,对N、P、K肥的需要量降低,利用率提高,反之则低。

2.施肥量

①计算方法

某元素的需要量=土壤当季供应量+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化肥当季供应量

土壤当季供应量=土壤中某元素的速效养分含量(ppm)×0.15(表层20cm土重约1.5万kg)

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农家肥施用量×农家肥含某元素的百分率×当季利用率

化肥当季供应量=化肥施用量×化肥含某元素的百分率×当季利用率

一般当季利用率有机肥20~25%,N肥30~50%,P肥15~20%,钾肥50~70%。

为了满足小麦需肥、施肥量必须大于需肥量,一般N肥为需肥量的2倍,P肥2~4倍,K肥1.5倍。

②实践经验

在土壤条件较好的条件下,667m2产千斤小麦需要养分如下(表2-3)。

表2-3小麦千斤需要养分情况

N

15~25kg

0.5~1万kg(土杂肥)

P2O5

7.5~10kg

40~50kg(硫铵)

K2O

15~20kg

40~50kg(普钙)

在中低产条件下,每增加土杂肥1000kg,硫铵10kg,普钙8kg则可增产小麦100kg。

(三)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点

小麦在返青以前吸收养分较少,到拔节期吸收养分急剧增加,开花以后又逐渐减少。

(1)出苗到起身:

需肥较少,为了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需要适量的N素营养和一定量的P、K营养。

(2)起身—孕穗

小麦茎叶迅速生长,幼穗分化形成,是小麦一生吸收营养最多的时期(N的吸收高峰:

拔节—抽穗和开花—灌浆;P、K的吸收高峰:

拔节—开花)因此,需要加强N素营养,巩固年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并配合适当的P、K营养,促壮秆增穗、增粒。

(3)从孕穗—成熟

乳熟以前:

应有良好的N素营养,以延长上部各叶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粒重,保持一定的P、K营养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转转化。

蜡熟以前:

P、K吸收基本结束,只需维持少量的N素营养,保证正常的灌浆及成熟

(四)合理施肥的原则

1.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无机换有机,培肥低产田。

2.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麦收胎里富,基肥是基础;年外不如年里,三追不如一底。

3.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地力、肥料数量等情况,施肥于最大效应期(表2-4)。

表2-4不同产量水平施肥效应最大期

产量水平

冬肥

返青肥

起身肥

拔节肥

孕穗肥

中低产田(抓穗数)

高产田(抓穗大)

更高(抓粒重)

注意N、P配合,适当配比

由低产变中产阶段P(P2O5)/N=0/8~1

中产变高产P/N=0.5~0.8

高产变更高产P/N=0.5左右

合理施用底肥,P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有机肥分解慢,一般做底肥施用,N、K肥一般40~50%做底肥。

追肥深施、开沟10cm以上,盖严埋实。

因土壤质地而异,沙土,少吃多餐;粘土,应提前施,多吃少餐。

第四节小麦的种子萌发、出苗及播种技术

一、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一)种子的构造

小麦种子为颍果、粒形有棱形、卵圆形、圆筒形、椭圆形等,粒色有红、黄、白、浅黄、金黄等,生产上常分为红皮和白皮两种,种子大小一般用千粒重表示30~60g,小麦种子由皮层、胚(盾片、胚芽、胚根、胚轴)、胚乳组成。

(二)种子的生活力

以发芽率和发芽势作标志。

发芽率:

供试种子在规定日期内发芽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数。

发芽势:

在3~4天以内发芽种子粒数占供试粒数的百分数。

休眠:

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未能发芽的现象,不同品种的休眠期不同,一般白粒种子休眠期短,红粒长。

(三)种子的萌发

通过休眠完成后熟之后的种子,在适宜的水、氧、温之下便可以发芽生长。

1.吸水膨胀过程(物理过程):

库存种子一般含水12~13%。

在这种情况下,其内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呈凝胶状态,当种子吸水后,变成溶胶状态,体积增大,产生强大的膨压,促使种子萌发。

2.物质转化过程(生化过程)

(1)淀粉在其酶的作用下形成麦芽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

(2)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含N的简单物质。

3.生物学过程:

当子粒吸水达自身重量的45~50%时,胚根鞘首先突破皮层而萌发——露白。

接着胚芽鞘也破皮而出,一般胚根生长快于胚芽,当胚根伸出种皮长达种子长,胚芽达到种子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四)出苗及生长

子粒萌发后,首先是胚芽鞘出土,它是一片不完全叶,见光后即停止生长(当第一片绿叶达正常大小时,芽鞘就皱缩死亡),然后从胚芽鞘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胚芽鞘2cm时,称为出苗。

小麦的第一片绿叶上下宽窄相近,顶端较钝,叶片较小而厚,叶脉明显,叶鞘较小,第一绿叶的大小及胚乳的大小直接相关,第一绿叶可进行光合作用,其大小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第一绿叶出现5~7天后,第二绿叶长出。

胚芽鞘和第一片绿叶之间的节间(上胚轴)伸长,形成(称为)地中茎,把第一片绿叶和以上几个节和生长锥推到近地表处,地中茎的长短及品种和播深有关,播种深则长、浅则短或没有。

地中茎过长,消耗种子养分过多,不利于壮苗。

(五)影响萌发及出苗的因素

1.种子的质量和特性(内因)

(1)种子大小、饱满度,大而饱满的种子萌发出苗快。

(2)种子休眠期:

通过休眠期种子才能萌发。

2.环境条件(外因)

(1)温度

种子发芽最低温度1~2℃,最适为15~20℃,最高为35~40℃,温度不同出苗快慢差别很大。

(16~18℃,6~7天出苗且齐,7~8℃,20~30天出苗,低于3℃播种,一般年前不能出苗)。

(2)土壤湿度

种子萌发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其土壤含水量在砂土地约相当于14~16℃,下限<10%,壤土16~18%,下限<13%,粘土20~24%,下限<16%。

(3)土壤空气,要求土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3.播种深度3~5cm,过深地中茎过长,消耗胚乳养分过多,苗弱;过浅,表面分蘖过多,蘖不状不抗旱。

二、小麦的播种技术

(一)播前准备

1.确定品种布局;

2.准备生产资料;

3.安排备耕农活、造墒:

(1)浇串茬水(收获前浇),

(2)收获后浇水

(二)选用良种

1.冬季较冷的应选抗冻的冬性品种。

2.高产田选耐肥品种,中产田选适应性强的品种,低产田选耐瘠的品种。

(三)种子处理

1.选大粒饱满的种子。

2.做发芽试验。

3.促后熟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减少病害。

4.药剂拌种,防地下害虫。

(1)50%的1605浮油50ml,加水5kg,拌种50kg,闷4~6小时稍亮后播种。

(2)50%辛硫磷100ml,加水2.5~3kg,拌种50kg,闷3~4小时。

5.浸种催芽:

只用于晚茬麦,胚根不要超过种子长度的1/3,且播前要晾干。

(四)合理施用底肥和种肥

1.底肥的用量及用法

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底肥,N肥底肥应占总量的30~50%(底力高30%,底力差50%)。

表2-4不同产量水平施肥量

一般用量

碳铵(每667m2kg)

普钙(kg/667m2)

上等肥力田块

10~15

15~25

中等肥力田块

20~25

25~40

下等肥力田块

25~35

40~50

2.种肥:

一般每667m2硫铵4~5kg或尿素2kg;NH4NO32~3kg或磷酸二铵2kg,NH4HCO3能吸湿烧种不能作种肥,注意作种肥时不能及湿种子混播。

(五)深耕及整地

“深耕一寸,顶上一遍粪”,“耕得深又早庄稼百样好”。

力争做到齐、平、松、碎、净、墒。

(六)播种

1.播期:

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15~18℃,半冬性14~16℃,一般在9月下~10月上,播种顺序:

①冬性→半冬性→春性;

②瘦地→肥地。

③盐碱地、涝洼地→壤、沙土地;

④温度异常时,不要随意更动播种期。

适期播种一般6~7天出苗。

2.播量:

首先要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然后考虑播期和品种,一般“瘦田宜稀,肥田宜密,高产田又宜稀”,播期早的宜稀,冬性分蘖力强品种宜稀,反之宜密。

推算方法:

“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蘖(冬前蘖),以蘖定苗,以苗定籽”

①以产定穗:

同一品种一般随着穗数的提高产量增加,如辐63,400~500斤(20~30万),600~700斤(31~40万),700~800以上(40~45万)。

②以穗定蘖:

高产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667m2穗数的1.2—1.5倍;

一般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667m2穗数的1.5—1.8倍。

③以蘖定苗:

根据冬前单株能达到的分蘖数(5~8个)计算基本苗数。

④以苗定籽

一般高产田,基本苗8~12万,中产田12~18万,200kg以下产量水平13~16万为宜。

这里万可以改为斤,而大体进行定量(千粒重50克)。

3.行距

随着产量的提高行距逐渐加大,一般18~25cm,根据地力、品种、播种方式及套种要求适当的调整。

4.提高播种量采用机播:

播行直,下籽匀,深浅一致(3~5cm),覆土良好,行距稳定。

通过以上措施使冬前苗壮:

标准叶片肥厚、颜色正常、根系发达,分蘖壮,冬前主茎叶片6~7片,单株分蘖5~8个,单株次生根10条以上,年前不旺长,年后不败劲,每667m2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1.2~1.5倍,一般田1.5~1.8倍。

三大二小五个蘖,十条根子七片叶(主茎),麦叶宽短颜色深,铺在地上不起身。

第五节小麦的根叶分蘖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结构及冬前管理

一、小麦的根系

壮苗先壮根,产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根系。

(一)根的组成、分布和功能期

小麦属须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组成。

1.初生根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加,初生根一般3~5条,饱满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7~8条。

②特征分布,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直分布,较深(3米以下),分蘖一越冬生长快,拔节后停止生长。

③功能期,出苗—拔节,一直到小麦的生育后期初生根都起作用,尤其是旱作麦田。

2.次生根

①概念:

着生在小麦分蘖节上的根,三叶期之后开始由下而上发生,每节发根数一般为1~3条。

次生根的发生是拌随着分蘖的发生而发生的,有两个发生时期:

三叶—越冬前;返青—拔节。

②特征分蘖:

粗壮、根毛密集、冬前一般不分支,多生长在20~30cm耕层内,及地表夹角较小。

③功能期,拔节—蜡熟,开花前后深可达1米左右,到开花期停止生长。

(二)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种子大小

2.土壤水分适宜为70~80%,适当干旱可促根系下扎,灌水过勤根系表层分布多,不利下扎。

3.耕层深度关键是犁底层。

4.土质及肥力:

粘:

细长分支多;沙壤:

粗壮,分支少,肥田有利于根系生长。

5.土壤温度,最适16~20℃,最低2℃,高于30℃受限。

冬前根系生长及温度成正相关。

二、小麦的叶

(一)叶的种类及构造

绿叶叶片狭长,同一茎上的叶片自下而上渐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