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143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docx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一.重点、难点:

议论文考察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本专题首先主要讲如何把握论据及论证方法,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就中心论点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指示型中心论点、包孕型中心论点谈寻找的方法。

阅读议论文还必须把握文章的论据和论证,所以本专题要介绍如何把握论据和论证方法,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准确把握论点

(一)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问题

1.什么是议论文的论点?

一篇文章中是否可以有多个论点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

当议论文出现有几个论点时,就一定有一个,亦只能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

其它的论点(一般称为分论点)是为它服务的。

2.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要注意不能把“论题”(论的是什么)和“中心论点”(或论点)相混。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这两点是不同的。

例如《想和做》就是论题,而不是论点。

对“想和做”这个问题作者的见解是什么呢?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这才是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所要证明的。

(二)如何寻找指示型中心论点

1.中心论点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中心论点,有两种主要的的表现形式:

①指示型中心论点,②包孕型中心论点。

2.什么是指示型中心论点?

指示型中心论点是指由文章里的一个现成句子来表达的论点。

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文意,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文章中划出这个中心论点的句子来。

例如语段1:

世界上最小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最大的力量。

以自然现象来说,最小的莫过于原子里的基本粒子。

据《十万个为什么》介绍:

“五十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挨着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那么细的一点点。

”至于基本粒子,就更小得无法

比拟了。

但正是这种最微小的东西,放出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能量。

每一公斤铀(235)全部裂变而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二百五十万公斤好煤全部燃烧时所放出的能量。

这些煤如果用火车来装,得装三四十车皮。

原子虽小,力量可谓大矣!

再以现象来说,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的红色根据地。

开始也是很小的,叫做“星星之火”。

但是曾几何时,“星星之火”演成了燎原之势,终于在全国取得了胜利。

我们在土地改革中访贫问苦,扎根串连,不厌其烦地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提高了农民的阶级斗争觉悟,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局面,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摧毁了。

分析:

这段议论文字,中心论点就是开头的第一句:

“世界上最小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最大的力量”。

整段文字,就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论述的。

看看它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例如语段2:

我们要知道,有不同的意见的人,跟我们来讨论、争论,真理才能愈辩愈明。

辩证法就它的希腊字源来说,意思就是进行论战,联共党史上不是也讲了这一件事情吗?

在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政治家也喜欢争辩。

圣人都喜欢辩论,何况咱们后生小子乎!

为寻求真理,就要争辩,就不能独断。

分析:

例2的中心论点与例1有所不同,出现于文末,是“为了寻求真理,就要争辩”。

3.指示型中心论点既然是指在文章中出现的句子,那么,它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较多、有无规律可寻呢?

指示型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四个地方:

(1)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鲜明的中心论点。

(2)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

如上面语段1第一句就是中心论点。

《谈骨气》也一样,在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3)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

例如,《想和做》

(4)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三)如何寻找包孕型中心论点

1.什么是包孕型论点

有一些议论文,无论怎样分析、寻找,也不能从文章中找出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现成的句子来,这种融汇在文章之中,要读者自己经过阅读归纳才得出来的中心论点,就叫做包孕型中心论点。

例如语段:

一个人光懂得一些游泳的道理和规则,却从来不到水里去,他是不会游泳的。

打乒乓球也是一样。

如果把徐寅生《关于如何打乒乓球》读了很多遍,却不练,不多练,在乒乓球台前决不能打得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分析: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以得出一个什么论点?

光看文字,不能直接找出中心论点。

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领会、提炼、归纳,得出中心论点来。

这题的答案正是这样得出来的:

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

2.遇到要分析、归纳中心论点的,有什么窍门?

可以先从归纳段意、层意人手,再从段意层意中提炼中心论点。

另注:

要找准论点,可以借助句子的形式帮助辨认。

在议论文中,论点大都以一个完整的、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表达。

包孕型中心论点须自己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的除外。

(四)总结在阅读中寻找论点的方法:

①明确论题,依据论题寻找论点。

②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判断句。

③通过分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把握论点;

三.如何准确把握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什么是论据

1.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2.事实论据包括哪些内容?

作为事实的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

概述的事实论据有时容易忽略,要特别引起重视。

3.使用事实论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所用的事实论据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

4.如何分析事实论据?

在阅读议论文时,要注意分析作者通过事实,想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从而找到事实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例如语段:

要有生命的紧迫感

生命,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多60年时间,而真正致力于工作的只有二十年时间,实在太短了。

那么,应该如何在这短促的生命征途上,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呢?

纵览古今中外,大凡功绩卓著者,均能争朝夕,抢分秒,把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这样,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为成就事业奠定了基础。

鲁迅先生一生珍分惜秒,永不息战,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博览精深,多识善思,而当别人称他为“天才”时,他却说: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经验之谈: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世界音乐大师德彪西,一生顽强创作。

在因病不能作曲时他曾说:

“克罗德•德彪西不能继续作曲,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他挣扎着作了第三奏鸣曲,抱病参加了最后一次演出。

由此可见,一切有出息有作为的文艺家、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时间的紧迫感。

时间和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能否使它发挥最大的价值,需要每个人作出回答,每个人都要有生命的紧迫感。

分析:

例文选用了什么事实论据?

论证了什么观点?

例文《要有生命的紧迫感》举了鲁迅、德彪西等名家争分夺秒工作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每个人都要有生命的紧迫感”这一中心论点。

德彪西的例子能否换成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例子?

不好。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德彪西是世界音乐大师,扣住了“纵览古今中外,大凡功绩卓著者”一句,举例典型,有代表性。

5.什么是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

此外,正确反映人类生活经验和自然规律的名人名言、谚语、箴言等,也属道理论据。

6.运用道理论据须注意什么问题?

道理论据必须是经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

例如:

《要有生命的紧迫感》中鲁迅回答别人称他为“天才”的话、华罗庚的经验之谈、德彪西的名言属道理论据。

(二)什么是论证方法

1.什么是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2.有哪些常用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多种多样,初中阶段学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例证法(举例论证):

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道理论证):

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言论,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

此外还有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3.什么是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或观点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以突出中心。

4.比喻论证有何作用?

比喻证论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使用比喻论证,既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明了,同时又显得生动形象。

(三)论据与论证之间是什么关系

1.论据与论证之间是什么关系?

两者表面上只是一字之差,实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则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则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可以把论证理解为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起着桥梁的作用。

还有鲁迅的例子说它是事实论据还是说它用了例证法,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只不过角度不同罢了。

从论据性质的角度来说,它是事实论据;从该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它用了例证法。

【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说明:

本训练题主要训练同学们正确寻找议论文论点的能力。

指示型中心论点可特别注意标题、篇首、篇末或文中,看能否找出论点;包孕型中心论点可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题目难度较大)

(一)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问题:

本文段的论点是:

()

A.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

B.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C.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二)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整整刻苦勤奋了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过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钻研,座位下水门汀地面,竟然被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一动不动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围观的人们惊叫:

“诺贝尔完了!

”可是,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满身鲜血,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

“成功了!

”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那些杰出的人物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

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问题: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三)

“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

啊哟哟,同志,何必那么生气?

我们并不是吝啬鬼,并不是那种临死的时候看见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

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地满足自己合理的物质要求,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我们只是认为:

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适用于整个国家、每个集体、每个家庭,也适用于每个人。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节俭不是经济方面的事,而是牵联到思想品质。

问题:

这段文字节选自《俭以养德},作者针对一种貌似有理的错误论调,从正面立论,提出论点,请在文中找出“错误论调”和中心论点。

错误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复杂的变化。

要懂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教,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

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

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

问题:

1.文段按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写。

2.指出本段的论点。

(五)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上去,东林党人读书和讲学,显然有他们的政治目的。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当时还是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制度而进行政治斗争,但是,他们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

当然,以顾宪成和高攀龙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当时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

顾宪成说:

“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隐居乡里不讲求正义,不配称君子。

”在顾宪成死后,高攀龙接着主持东林讲席,也是继续以“君子”与“小人”去品评当时的人物,议论万历、天启年间的时政。

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宋儒理学,特别是程、朱学说的范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顾宪成讲学的东林书院,本来是宋儒杨龟山创立的书院。

杨龟山是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之学”的正宗嫡传。

朱熹等人则是杨龟山的弟子。

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清楚地宣布,他是讲程朱学说的。

这说明他就是继承杨龟山的衣钵的。

人们如果想从他身上找到反封建的因素,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问题:

请根据这两段文字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六)

有人问:

如何能独立思考?

我想:

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

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

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

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

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发达起来的。

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问题

1.针对论题“如何能独立思考”,作者的论点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是怎样提出的?

3.本文有几个分论点?

它们分别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说明:

本训练题重在训练同学们把握议论文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要了解论据与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分辨事实论据与例证法、道理论据与引证法的区别,并了解论据及论证方法在议论中的作用。

(题目难度中等)

(一)

一面做,一面想。

做,要靠想来指导。

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

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

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

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

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有思想的缘故。

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

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

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

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

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问题:

1.指出本文段的论点。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用了哪些论据?

3.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

”(喂,来吃!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

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问题

1.这段文字也论证了全文的论点,这个论点是什么?

2.选段用做论据,着重论证了文中孟子话中的。

3.文段中哪些语句能对下文举事例起揭示作用?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4.倒数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三)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⑩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2.②一⑩句与①句是关系。

其中②③④⑤句是用去论证句提出的论点,四个句子中,②③句为一个小层次,从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④⑤句是另一个小层次,从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⑥⑦⑧三句是用来论证句提出的论点。

⑦⑧句是另一个小层次,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全段论点。

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四)

世界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牛顿临终时说:

“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样看法,不过,我自己只是觉得好像在海边玩耍的一个孩子,有时高兴的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贝壳,但是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

”牛顿是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先后写下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巨著。

他二十二岁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发明了积分学。

著名的力学三定律也是在他三十岁以前发现的。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样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把自己的成就比作大海边的一个贝壳,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大海,是一个蕴藏着无数水生动物、植物和各种矿藏的庞大世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理,也像大海一样深广,一样丰富。

人类学习科学知识,从事生产活动,就是在发现和认识真理的大海,就是在大海里开采和捕获。

任你有多大本事,也不会把大海的资源取尽,我们作为一个人,从大海里得到的则微乎其微。

大海,是这样的浩瀚;贝壳,是那样的耀眼。

只拾到几颗贝壳上的几块云母片的人们,难道你们会以此而满足吗?

不会的,你们一定打算拾取更多的贝壳,开发更多的矿藏,捕获更多的鱼虾,献给千千万万的人民。

1.文章开头引用牛顿的话,其主要作用是()

A.提出文章的论点B.引出下面的议论

C.作为事实论据D.作为道理论据

2.“拾取更多的贝壳,开发更多的矿藏,捕获更多的鱼虾”这些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五)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②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⑤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⑥以“惩前毙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层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第①句B.第③句C.第⑤句D.第⑥句

2.选出没有比喻意味的一项()

A.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3.文中引用的成语是作为()

A.比喻论据B.事实论据

C.道理论据D.对比论据

4.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事实论证

B.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试题答案】

一.

(一)

(一)答案:

A。

解题:

B句非完整的句子,C句“这”指代的内容没作交代,D句从正面说明作者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什么。

(二)

(二)答案: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解题:

文段所列举的马克思及诺贝尔的例子均是为了证明“理解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三)(三)答案:

错误论调是第一句,中心论点是最后一句。

解题:

作者先摆出一些人的错误论调,然后分析我们在消费问题上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接着引用诸葛亮的话,进而推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答案:

1.文字结构的复杂性;知识必须逐渐学习;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2.谦虚好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