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9907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主观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

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

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

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

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

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

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

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

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

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

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

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

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

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

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

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4.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

“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晓燕《西方文明:

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5.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

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6.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

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

运用这种观点,选择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中的一个,结合近代中国学西方的史实进行说明。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

这个新哲学叫做理学。

——摘自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材料三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

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

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摘自《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8.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

……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

……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

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数学和政治事务。

不过,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到文章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上。

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

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也正是这一制度(科举制),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的科举制在西方传播,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

马可·波罗和利玛窦,这两位意大利人均向西方介绍过中国的科举制。

1569年和1583年欧洲出版了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籍。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思想家都对中国的科举制有过研究。

1846年,东印度公司在一封发给英国政府和议会的公函中,建议吸收中国的科举制度来完善英国的行政制度。

由于东印度公司的特殊地位,该信在英国引起巨大震动,此后,英国的报纸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科举制的文章。

出版有关中国科举制的书籍多种。

……1854年,英国提出了关于建立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借鉴中国的科举制,设立英国的常任文官制度。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法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制度原则做了进一步完善。

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摘自高连奎《中国大时局2014》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科举制在西方传播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从东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10.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

……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

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来源:

学*科*网]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

……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1)两则材料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

其出发点是什么?

与当今思想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二“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孔教与共和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备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待“孔教”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实质目的是否一致?

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中国

西方

黄宗羲(1610—1695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年)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年)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17世纪的中国和(3)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支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时间

礼物说明

1405—1433年

郑和代表皇帝,“赏赐丝绸、金银、瓷器等珍贵礼品”;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夷归附、万国来朝”,“贡品”包括象牙、宝石、珍禽异兽等

1793—1794年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狮子号”等炮舰携带贺礼:

天文地理仪器、蒸汽机模型、战舰模型等500多件,蒸汽机模型等贺礼被清政府束之高阁;乾隆帝赏赐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逾3000件

1853—1867年

1853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将徐继畲《瀛环志略》中赞美华盛顿的文字刻碑送到美国,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

1867年美国政府将一副华盛顿画像作为官方礼物送给总理衙门大臣徐继畲

1941年11月

宋氏姐妹代表国民政府将熊猫赠与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

1943年2月

宋美龄将国宝邮票一册作为礼物送给罗斯福,并在美国发表精彩演讲

1949—1950年

毛泽东访苏,准备了山东大葱、江西金桔、西湖龙井、湘绣被面等礼品;苏联回赠了吉斯轿车等礼物

1957年11月

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带去了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项目的模型,以及青花瓷等礼品

1972年2月

中国赠送美国白玉提红釉大瓶、苏州双面绣等礼品,还表示将向美国赠与两只熊猫;尼克松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

1986年11月

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在京举行,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赠送面值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对方则赠送了纽约证交所证章

2014年9月

习近平将国产品牌中兴手机作为国礼送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与会代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1904年)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愚弱的国民,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材料二“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妹子恰恰死了,大哥也可能在饭菜中和了妹子的肉,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在无意之中,不吃了妹子的几片肉。

现在轮到了我自己┅┅有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鲁迅《狂人日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留学日本时中国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狂人日记》发表的背景、意义。

14.【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材料二(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光绪朝东华录》

(1)根据材料一,与唐宋相比,概括明代科举考试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原因及措施。

15.历史表格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关于两次世博会的表格,回答问题:

表1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

国家

代表性展品

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

表2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

国家

代表性展品

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助残机器人,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美国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比较表1、表2,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6.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班级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

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

……

探究主题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

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

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针对材料中对待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并谈谈你的看法。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以为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一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1)材料一中陈独秀是如何评价孔学的?

(2分)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2分)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陈独秀的观点?

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4分)

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于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取”。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