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9813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docx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语文答案完整版含翻译简答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专科起点升本科考试指导大纲

一、范围

议论文: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秋水、大同、谏逐客书、陈情表、五代史伶官传序、答司马谏议书;

记叙文:

郑伯克段于鄢、冯谖客孟尝君、李将军列传、张中丞传后序、种树郭橐驼传;

诗词曲赋:

氓、国殇。

二、题型及分值

填空题10分

解词题15分

今译题20分

阅读分析题15分

作文题40分

三、题目来源

填空题:

课文“学习提示”、课后练习之选择题、诗句填空;

解词题:

课后练习之词语解释题;

今译题:

课文翻译;

简答题:

课后练习之分析题。

《大学语文》专升本辅导资料

一、填空题

1.“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五十步笑百步”这一典故出自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_。

3.出自《秋水》的成语有___望洋兴叹___、___贻笑大方__。

4.《谏逐客书》全是李斯写给__秦王嬴政__的奏章。

5.《陈情表》的作者是_李密__。

表的文体,是___臣民对君主陈请事情__的文书。

6.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___封建诸侯的家天下时代____。

7.匪我愆期,___子无良媒__。

8.出不入兮往不反,____平原忽兮路超远__。

9.《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语录体散文集。

孔子,名丘,字仲尼,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10.《寡人之于国也》选自_《孟子·梁惠王上》__。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

11.“大同”的含义是:

天下为公,天下一家。

12.庄子《秋水》一文,本义在讨论__价值判断__的相对性。

1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4.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15.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讽刺__不行仁政的梁惠王____。

16.庄子,___战国__时期___宋__国人,追求___“无己、无功、无名”____的无差别境界。

17.作者用“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论证“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类比法__。

1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自___李密《陈情表》__。

19.孔子认为“大同”“小康”的最根本区别是_“天下为公”(大同)“天下为家”(小康)_。

20.其身正,__不令而行_;其身不正,__虽令不从__。

21.柳宗元是中唐____古文运动___运动的倡导者。

22.《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孔子及其弟子___言行的___语录___体散文集。

2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说理的论证方法是______类比论证_____。

24.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__北海若____。

25.《大同》选自___《札记·礼运》。

26.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说明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在___人事__。

27.王安石字介甫,号____半山____,列宁称他是___“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__。

28.“桃李不言,不自成蹊”比喻__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_。

29.屈原的代表作是__《离骚》__。

30.孔子是___儒家__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_仁”和“__礼”_。

31.孟子反对___兼并__战争,主张____力行仁政___以统一天下。

32.庄子和老子同属___道家___学派,合称__“老庄”__。

33.忧劳可以兴国,_____逸豫可以亡身____。

3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纪传体____史书。

35.桃李不言,__下自成蹊__。

36.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____浪漫主义爱国___诗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谒见)

2.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更加)

3.望洋向若而叹曰。

(仰视的样子)

4.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面向西边)

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子女)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老而无妻者)

7.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全)

8.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作解释)

9.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挖成隧道)

10.孟尝君怪之。

(以……为怪)

11.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通“阵”,指布置阵地)

12.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近)

13.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养育你们的)

14.渐车帷裳。

(浸湿)

15.首身离兮心不惩。

(恐惧(或)悔恨)

1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它)作为)

17.谷不可胜食也。

(完,尽)

18.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按季节)

19.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用来)

20.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福分浅薄)

21.城郭沟池以为固。

(护城河)

2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祷告)

2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事情的原由)

24.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两属,属二主)

25.孟尝君客我。

(以我为上客)

26.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大约)

27.急诣部,如书。

(往,到)

28.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花言巧语)

29.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爱惜)

30.淇水汤汤。

(水势很盛的样子)

31.是谁之过与?

(呢)

32斧斤以时入山林。

(一种斧头)

3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道)

34.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赠与,赠送)

3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谦词,鄙)

36.男有分,女有归。

(归于良家)

37.智勇多困于所溺。

(所溺爱的人或事物)

38.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事情)

39.爱其母,施及庄公。

(影响,推广)

40.千金,重币也。

(财物礼品)

4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

(仗恃)

42.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诚恳拘谨的样子)

4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谋划)

4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勉励)

45.自我徂尔。

(往,指嫁到男家)

46.无乃尔是过与?

(岂不,恐怕)

47.弃甲曳兵而走。

(拖着武器)

48.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拘限)

49.强公室,杜私门。

(削弱,制服)

50.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缠绕)

5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家室)

52.祸患常积于忽微。

(细小的意思)

5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相与,相互)

54.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赐予)

55.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拜访)

56.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横渡,横穿(沙漠))

5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正当,赶上)

58.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请降,请求投降)

59.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

(天性,生长规律)

60.女也不爽。

(过失,过错)

6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厌恶)

6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指灾荒)

6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赞美,夸耀)

64.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招来)

65.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6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物)

67.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本源)

68.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抨击,驳斥)

69.无庸,将自及。

(用)

70.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同“债”)

7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因为)

7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假如,如果)

73.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晓,理解)

74.且硕茂,蚤实以蕃。

(繁多)

75.将子无怒。

(希望,请求)

三、今译下文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听说过:

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必忧虑财富太少,只须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物质贫乏,只应忧虑人心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若是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如果能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定居下来。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

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

孤孤单单,形影相伴。

3.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北海若说:

“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五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五亩的宅园仲,种植桑树,五十岁的老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在它们的繁殖季节杀食,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土地,不要耽误农时,几口人的人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

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悌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

皇上就是要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也不管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以抗击,那么众人怎能不大吵大闹呢!

6.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尚书》说:

“自满招致灾祸,谦虚得到益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败亡,这是当然的道理。

所以正当他兴盛的时候,普天之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可以和他争锋;可是当他衰败的时候,数十个怜人围困他,就能使他人死了国家也灭亡了,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又常常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物而陷入困境,足以败国亡身的,难道只有怜人吗?

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再说,我曾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8.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因此,泰山由于不拒绝土壤,所以变得那样大;河海不嫌弃细流,所以才达到那样深;做王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恩德。

因此,地无四方之别,民无国家之异,四季生活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幅,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9.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孔子说: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10.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说:

“冉求!

周任有句话说:

‘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就如盲人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那何必还要助手呢?

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冲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责任呢?

11.太史公曰:

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大史公说:

“古代典籍上说,‘(为官的人)言行合于礼,即使没命令,人们也会跟着去做;为官者本身行为不合礼,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会遵从。

’这话说的恐怕就是李将军吧……谚语说:

‘桃树李树虽不会说话,但树下自然被踏出一条小路。

’这话说的虽然是小事,但是却可比喻说明大的道理阿!

1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

“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食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左右的人因为孟尝君轻视他,拿粗糙的饭菜给他吃。

住了不久,倚着柱子弹他的剑,歌唱道:

“长剑回去吧!

吃饭没有鱼。

”左右的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孟尝君说:

“给他吃,比照着门下有鱼吃的客人。

”住了不久,又弹起他的剑,歌唱道:

“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

”左右的人都笑话他,把这件事报告了。

13.对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故。

他回答说:

“我并不能使树活得久而且繁殖增多,只不过能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罢了。

种树的方法,一般来说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熟土,土要砸密实,种完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不能成活,离开后就不必再照管它了。

1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放粮赈救百姓;人死了,就说:

‘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的原故。

’这和用兵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的罪过’有什么不同?

大王您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1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古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我想圣朝以孝道治理天下,凡属老年人,都受到怜悯和扶养,何况我孤单贫苦,更是不同寻常。

再说,我年轻时在伪朝任职,一直做到朗官本来就希图宦途显达,并不夸耀名节。

现在我是亡国的俘虏,极其渺小和浅陋,却受到了过分的提拔,恩宠深厚,我怎敢徘徊观望,而有非分之想呢?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这段文字在论据上有何特点?

答:

(1)得出的结论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永多困于所溺”。

(2)这一段主要采用了引证的方法和对比的方法。

文中首先是引用《尚书》的话来概括庄宗成败的经验教训。

接着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凸显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的变化,从而强调了“忧劳”和“逸豫”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本段选文说明什么观点?

(2)本段选文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3)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答:

(1)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之所为,皆似毫末,微不足道。

伯夷仲尼,为名为博,皆为自多。

(2)归纳论证法。

如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等个别事例,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尽此矣。

”全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

(3)排比,相同句式紧密排列,增强气势。

“尽此矣”,比喻形象生动。

反诘增强气势。

3.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在这段话中,孔子驳斥了什么思想观点?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意是什么?

(3)本段选文所用论据属于什么类别?

(4)本段选文运用了何种论证法?

答:

(1)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双重喻意:

先说单句表层喻意,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出兵侵略;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无辜受难。

再说两句深层喻意,将冉有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说明无论季氏出兵侵略,还是颛臾无辜被毁,冉有、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本段选文所用论据属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

(4)引名人名言说理属于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大前提: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小前提:

你们在职位上;结论:

就应尽职劝阻。

或小前提:

你们不能陈力尽职;结论:

应辞去职务。

后两个比喻属于由个别到个别的类比论证。

4.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1)这段选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2)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3)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写景上言辞简练,意境阔大

2秋天时,河流都流入黄河(原文中河特指黄河),黄河流量之大,两岸之间分别不清对岸是牛是马。

因此河伯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来。

他顺流而东下,到了北海,向东方看去,看不见另一边的水岸,于是河伯才变了表情,望洋兴叹。

3借用寓言故事表现主题,山外有山,之类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3)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本体和喻体。

答:

(1)说明治理国家要检讨主观原因,要检讨自己是否施行了王道仁政,而不要推卸责任,强调可观原因。

(2)类比推理。

“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

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

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

(3)本体: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喻体:

“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