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746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人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人生,开始将目光从神的光彩投身人类自身。

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真正研究始于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扼杀、对个性自我的否定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并喊出了“我是凡人,我有凡人的要求”的人性解放之声。

此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对自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

笛卡尔之后,有关自我的研究开始得到空前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自我的发展。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用冰山比喻。

意识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尖峰,而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如身体、品质、能力、愿望、家庭等,自我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层次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

自我是一面镜子,它从别人那里反映自己的行为,自我是经历无数次他人评价而形成的社会产物。

而米德(G.H.Mead)则认为:

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人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自我社会的一面;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自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如果再进一步简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1、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与合目标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行为既受诸多社会因素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自我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

每个人的现实行为,并不单是由其所在的情境决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对自我的认知、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些自我意识积极的学生,其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学习成绩也明显优于那些自我意识消极的学生;当学生认为自己声名不佳时,他们会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可以说,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保证个体如何行为及以何种方式行为的重要前提。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每个人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解释经验的方式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该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对于比较好的成绩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到十分满足;而对于同样的成绩,一个自认为能力优秀、应当获得出众成绩的学生,会解释为是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并体会到极大的挫折。

事实证明,当个人的既有自我意识消极时,每一种经验都会与消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在一起;而如果自我概念是积极的,每一种经验都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

       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自我意识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

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意识的性质。

研究发现,差生的成绩落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他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了角色偏离的结果。

成绩长期落后对于普通学生是不正常的,但对于差生,由于他们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了偏离,并在偏离的状况下形成了一个新的自相一致的系统,因而在系统内部一切都不得并没有不正常。

换言之,落后的学习成绩正是差生自己“期待”的结果。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从知、情、意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自我本身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我们的分类见表2-1:

       表2-1自我意识的分类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

生理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

英俊、漂亮、有吸引力、迷人、自我悦纳。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

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

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从表中可见,从知、情、意来看,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知、情、意的自我意识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

自我认知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自我认知层面上还包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

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理想自我一般都比较完美高于现实自我,在实际中就会出现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意表现出自卑甚至自弃。

一名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曾经这样写道: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有抱负、有成就、成功、非凡的人,在大学要为我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我的理想自我是一个优秀大学生,可在现实中,我却发现自己意志薄弱、缺乏奋斗精神而且比较懒散,约束不好自己。

当我第一次为上网逃课时,我对自己说:

仅这一次,但每次的决心都在网络巨大的诱惑面前败下阵来。

我越来越觉得现实自我距离理想自我越来遥远,甚至有时都不敢正视自己。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以真实自我为轴心上下摆动,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便显示出自负的一面;而当遇到挫折时,学生便表示出自卑的否定性评价,这都是大学生自我认知中客观存在的。

       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复杂、毕生的,人的自我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认识你自己”也将是一个终生课题。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

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而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知,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我是否满意”等方面。

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包括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对自我体验的重视与强化不够。

事实上,自我体验对成长着的个体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时,同样的事件,他人的体验与自身的体验截然不同。

很多从体验中获得的自我远远高于从理性获得的体验。

这是一个学生在盲行体验后写的体会:

“我是一个失去母亲的人,从母亲离开我的那一刻,我总是想命运对我不公平,假如慈爱我的母亲还在,我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我会活得更加快乐,可命运就像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将如此美丽而智慧的母亲赐与我,却又及其容易地夺走了她。

老师的心理互动课上,让我们体验盲行,那一刻,我首先感到的是恐惧,顷刻,我生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里,我忽然失去了最初的安全感与自由感,我心里害怕极了,我担心牵我的手突然放开,我担心不知如何找到回来的路,最初的恐惧使我对牵我的手有了心理上的依赖,在他的牵引下,我一步步地向前,当光明再一次展示在我面前时。

我顿悟:

我拥有很多,失去母亲固然是生活中的不幸,但我是幸运的,因为还有很多爱我的人,我拥有明亮的眼睛,能够直接看到这个美妙的世界。

”这种自我体验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份体验都是独特的。

在此,我也希望大学生用心体会自我的成长,体会你成长中的每一次阵痛,每一次受伤,每一份微笑,这些都将构成你们灿烂人生中美丽的风景线。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

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强自律,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自我控制是自我中最高阶段,其核心是“我应该做什么?

”“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可以选择如何做?

”我们经常讲的“自制力”其实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自我控制与大脑额叶的发展紧密相关,当我们生理正常时,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决定了自我控制,大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选择认识角度,转变认知观念,调整自我认知评价体系,感受积极自我。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大学生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

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

早晨起床,应当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对懒惰者而言,也是需要意志的,特别是寒冷冬天的早晨,想想被窝里的温暖,再面对起床的痛苦,都要进行思想斗争,而当意志成为一种习惯时,自我控制便转变为“自动化”。

成功的人都有较高的自我控制。

但并非所有的自我控制都是积极的,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自我控制能力强,而在实际中却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能够达到,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与否定。

(二)生理、心理、社会的自我意识

       从自我意识的活动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如身高、体重、容貌)的认识和体验,它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它使一个人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依托于自己的躯体内的。

生理自我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只能接受它不能改变,随着自我意识的成长,我们逐渐对生理自我有一个明晰的看法与正确的认识,但由于青年时期的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对生理自我产生较高的心理关注,女生关注自己是不是漂亮、迷人有吸引力,胖瘦高矮甚至脸上的雀斑;男生关注自己的体形与身体高度甚至生理器官、声音的吸引力等,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乃至青年初期,生理自我处于高度关注时期。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的认识和体验。

心理自我也伴随着成长着,我们的情感、智力、能力、兴趣、情绪等都与日俱增,我们学会评价自己的心理自我、体验心理自我如初恋与失恋的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等。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的社会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占据重要位置,与此相应的责任感、义务感、角色感都在增长着。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

青年男女常用“我已经长大了”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自我,期望社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认可。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是密切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它们都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但由于比例和搭配的不同,构成了个体对个体自我意识之间的差异。

也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独特的看法和体验。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

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婴儿必须首先在自己和客体间作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做出区分形成自我意识。

但在五个月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了。

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

总之,自我意识发生、发展与生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离开了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就不可能发生、发展。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心理学家库利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米德指出,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他对社会互动中自我意识产生的机制和过程作了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步形成的。

(三)影响自我意识的社会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等。

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的转变包括:

从依靠别人的评价转向独立评价;从评价别人转向自我评价;从具体行动的评价转向运用个性品质评价,从单纯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转向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一般而言,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

(一)他人的反馈

       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当我们被老师告诫要更加大胆一些,更加主动,更加勤奋一些时,我们便会从反馈中得知:

自己有些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

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从而确定自己是这样的人。

激励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

“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

当否定性评价过多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这是由马丁·西格曼(Martin?

Selgiman)研究提出的,它是指对环境失去控制的一种信念,当一个人拥有这种信念时,他感到不能从环境中逃脱出来,便会放弃了脱离环境的努力。

如有的大学生会说:

“无论我如何努力,我也不会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事实上,“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意识障碍,它抑制了人改造与影响环境的能力,强化了顺从甚至屈从并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

“习得性无助”是后天形成的,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当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时,环境适应中的自我意识显示出巨大的张力,很多在中学时代有着骄人成绩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认同了自己的平凡并不尝试改变时,就极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二)反射性评价

       在生活中,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有时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明确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与反应中来了解自己。

符号互动学者库利提出“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我们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称之为反射性评价。

       当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往中感知到的“自我”,可得到一些反射性评价。

如一个大学生在给我的信中提到:

“我感到非常孤独,宿舍的同学不喜欢我,常常是当我在宿舍外面听着里面在热烈地谈论一个问题而我进入宿舍时,谈话经常就中断了,大家的表情也显示出冷淡与不在乎,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这使我非常痛苦。

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中,我的家境略好些,可这不是我的过错,我一直主动地想与同学相处好,甚至做了一系列努力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在中学以前,我一直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我现在变得沉默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做。

”反射性评价对自我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贝姆(D.Bem)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认为:

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

如当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内部线索了解自己,如想法、情绪来了解自己,而且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

       个体的行为既具有外显性更有内倾性,因而依据自己行为的判断为自我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社会比较

       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理论认为:

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他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生活态度等都在形成之中,社会比较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

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

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

当然,自我比较并不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自我比较又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

当个体的目的与动机不同时,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也不相同。

例如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动机促使学生与那些不如自己走运、成功和幸福的人相比;而自我成功动机强的人更倾向于向上比较,向着那些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比较,促使自己更加成功。

第二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一、大学生为什么关注自我?

       成年时期自我的形成,是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最终完成的,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自小积累的经验、对他人的态度及来自他人的评价,独立的意识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与身份等。

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个体在青年期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如性的成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使他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现、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方式。

       个体在青年期逐渐累积的生活经验也直接影响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自我的形成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影响力更为巨大,随着经验的扩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己对这些经验的再评价,个体可以修正自我意识。

       对处于青年期的个体而言,来自他人的评价直接对自我意识的修正、自我的形成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自我意识尚未确定的青年,往往对他人的评价更为敏感,他们往往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认识并确认自我的存在价值。

       大学时代正处于青年中期,或者说处于大学时代的青年正处于“延缓偿付期”,在初中、高中阶段,个体常常被紧张的学习、考试所追逐,没有什么时间考虑自己的人生,只有进入大学,才能真正专心地考虑自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这一课题。

这是因为,

       1、这个时期的自我被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它包含着四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疾风怒潮期到“相对平稳”,二是边缘人地位,三是人格的再形成,四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2、这个时期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友情与孤独、性意识的发展及恋爱结婚,对父母的矛盾情感。

       3、这个时期心理的两极性。

一是意志与行动的两极性,二是人际关系的两极性;三是日记中表现的两极性;四是闭锁性与开放性。

       总体而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可以归为以下三点:

一是由于身体成熟,他们开始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二是由于人际关系的扩大,他们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素质、天赋等问题进行关心;三是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以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便造成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与同龄群体相比,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间上的“延缓偿付期”

       大学并非人生必经时期,对大学生而言,思想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社会性成熟的滞后的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到了应该是自立的、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但校园相对单纯的学习生活又使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时间上向后延续。

这种社会责任的向后延续使学生们处于“准成人”状态。

这样也为大学生广泛深入细致地思考自我提供了时间的现实可能性。

值得重视的是:

大学生现实的责任感的后移并非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特别是对于贫困学生。

很多学生在作业中写道:

“每当自己坐在教室里读书时,常常不自觉地想到白发父母,本应当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忧解难,却还要花父母的血汗钱,想来觉得非常难过,感到很不忍心。

一种负罪感悄悄地袭上心头”。

       

(二)空间上的“自主性”

       象牙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更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等自由的学习与交流空间。

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更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但这种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包容,在这种互动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心灵的沟通与碰撞中建立与尝试新的自我;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多种价值体系、多种文化的冲撞面前,原来建立的价值体系、自我观念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甚至会使大学生怀疑自己。

特别是大学新生,从原来的环境中进入新的环境中,原有的自我价值体系在重建中需要较高的反思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我是优秀的”可能被期末考试的“红灯”击落得一无是处。

这时,调整与反思自我便显得非常重要。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性”。

       大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自我的发展并非平稳如河川。

大学生的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性,特别是大学高年级学生,一直处于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随后到来的人才市场职业选择常常使他们长期建立的“高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变得摇摇欲坠。

一位毕业生说道:

“长期以来,一直心存优越感,尽管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冷遇还是受不了。

”高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不平衡,生理、心理与社会自我发展的不平衡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在形成与健全之中,对自我的认识易受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概念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大一新生到毕业生的自我概念并不一致,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在不断的变化与调整及社会的需求中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三是经历高考,大学生真正开始痛苦的“心理断乳”,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必然带来发展着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不平衡。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初步形成并定型的时期,成年期是人格成熟时期。

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期间经历了分化——矛盾——整合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自我意识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

       自我有主观我与客观我之分,英语中的I与Me能很好地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