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346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育学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育学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育学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育学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真题.docx

《教育学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真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真题.docx

教育学真题

内部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朱熹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社会教育B.家庭教育C.职业教育D.学校教育

3.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学校的产生B.剩余产品的出现C.有了国家D.创造了文字

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6.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7.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8.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

9.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

A.荀子B.孔子C.墨子D.孟子

10.“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教育”作此解释的是()

A.许慎B.孔子C.朱熹D.韩愈

11.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

A.美德可教

B.教学的教育性

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1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洛克D.杜威

1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14.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15.“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B.《中庸》C.《论语》D.《春秋》

16.“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杜威D.皮亚杰

17.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A.洛克B.赫尔巴特C.卢梭D.康德

18.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军事体操教育D.读写算的教育

1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B.中国C.巴比伦D.埃及

20.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B.《政治学》

C.《理想国》D.《大教学论》

21.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洛克

2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3.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A.杜威和《普通教育学》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D.赫尔巴特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A.“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2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26.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D.《民主主义与教育》

27.“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A.实用主义B.经验主义C.实验主义D.进步主义

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29.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30.“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3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B.生产性C.实践性

D.意识性E.科学性

2.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

D.教育环境E.教育形式

3.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4.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A.礼、乐B.文法、修辞

C.射、御D.书、数

5.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B.文法C.修辞

D.辩证法E.论语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A.无阶级性B.为生产劳动服务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D.教育手段极为简单E.在特定场所进行

7.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D.国际性E.终身性和未来性

三、判断题

1.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

2.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

3.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

()

4.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

5.1903年的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

()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生物起源说。

()

7.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教育规律。

()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培根。

()

9.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

10.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

1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一论点出自卢梭的《爱弥儿》。

()

 

2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政治制度

2.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传统文化D.科学技术

3.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6.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

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

8.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性、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

9.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1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11.中国古代“外烁论”的代表人物是()

A.墨子B.孟子C.孔子D.荀子

1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教育漫话》,这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3.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4.“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是()

A.柏拉图B.孟子C.荀子D.洛克

15.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

16.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提出来的?

()

A.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B.阶段性

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17.“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

18.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19.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

20.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1.在教育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差异性

2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哪种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23.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提出来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4.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互补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

25.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

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要迅速得多。

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哪几个方面来实现?

()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C.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D.培养专门的人才

E.以上都是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决定教育的规模B.决定教育的速度

C.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D.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E.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

3.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

D.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

E.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4.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A.环境对个体发展没有影响

B.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

E.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可能是消极的

5.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A.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C.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D.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E.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6.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A.教育的自身状况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D.社会发展的状况E.气候条件

7.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

A.成熟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环境论E.内发论

8.“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价值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E.人的能动性

9.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

A.顺序性和阶段性B.差异性

C.稳定性与可变性D.不平衡性E.互补性

1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A.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B.加速个体发展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的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发展个性

11.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B.能发掘人的潜力C.发挥人的力量

D.发展人的个性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3

一、单项选择题

l.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体现出来的。

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

A.导向B.评价C.激励D.指导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制定教育目的者的哲学观念B.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教育目的者的理想人格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4.美国和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

A.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发展目的

B.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C.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B.社会生产力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D.政治经济制度

6.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教育方针B.教育规律C.教育任务D.教育目的

7.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新课标改革B.素质教育运动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D.教育改革的实践

12.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14.“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16.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属于普通中学在哪一方面的要求?

()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17.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能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18.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普通中学在哪一方面的要求?

()

A.劳动技术教育B.体育C.德育D.美育

19.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D.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20.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叫()

A.学制B.学校教育C.正规教育D.制度化教育

21.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22.“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教育所推崇的理想。

A.前制度化B.非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育

23.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制

24.()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B.多轨学制C.单轨学制D.双轨学制

25.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素质教育B.应试教育C.普通教育D.特长教育

26.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A.1957年B.1958年C.1966年D.1964年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哪些作用实现的?

()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强制功能

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

2.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社会的价值取向E.教师的教学目标

3.以下属于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的是()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4.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是()

A.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

E.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5.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

A.德育B.智育C.体育

D.美育E.劳动技术教育

三、填空题

1.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与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4.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6.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

和的价值取向问题。

7.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具有的新一代人才,这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8.1995年,《》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以及1904年的。

10.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性、免费性、性。

11.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通常有:

“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及。

12.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

13.1985年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

四、判断题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

2.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控制作用。

()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

4.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

5.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

6.美育即美术教育。

()

7.智育等于教学。

()

8.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

9.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

10.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

11.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

()

12.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和巴格莱等。

()

13.体育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

 

4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

A.专门职业B.非独立的社会职业C.独立的社会职业D.非专门职业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合理化B.示范化C.多样化D.个别化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主体性B.创造性C.连续性D.长期性

4.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

A.示范性B.主体性C.问接性D.连续性

5.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

A.依赖性B.向师性C.可塑性D.接受性

6.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广延性D.连续性

7.“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情景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别性

8.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未来性B.滞后性C.连续性D.广延性

9.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A.人格培养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D.职业素养

10.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属于教师的()

A.学科专业素养B.职业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人格素养

11.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D.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12.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

A.管理能力B.组织能力C.教育能力D.教学效能感

13.由于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所以教师还扮演着()角色。

A.研究者B.示范者C.朋友D.传道者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角色。

A.管理者B.示范者C.授业解惑者D.传道者

15.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活动中扮演着()角色。

A.研究者B.示范者C.朋友D.管理者

16.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属于教师的()

A.学科专业素养B.职业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人格素养

17.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

必须具有()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