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147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解读

1、中外古代四次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特点及作用。

2、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影响下的欧洲宗教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措施、特点及影响,认识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中外的改革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总结改革的规律和特点,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突破策略

1、注重主干知识的落实:

从背景、性质、措施、结果及其影响等方面梳理每一次改革;要结合改革的背景分析,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实施的措施、特点,正确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

2、分析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背景要从改革前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入手,分析存在哪些矛盾,改革需要解决哪些社会问题等,理解改革的目的是缓和矛盾,稳定统治;从改革的措施、进程、结果和影响方面归纳改革的特点。

3、比较归纳重要改革:

注意将同类性质和不同类性质的改革放到一起,从背景、内容、措施、结果和影响、成败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和个性。

4、总结改革成败的规律和认识:

学习时要注意分析同类或不同类改革的结果和历史影响的异同,分析中外重大改革成败的原因;加深对改革本质、改革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的认识,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认识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加深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一】梭伦改革

1、历史背景

(1)内忧:

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2)外患:

民族危机加剧。

(3)前提: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

(1)经济领域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规定了占用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

(2)政治领域

①确立财产等级制:

公民按照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履行义务。

②进行机构改革: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设“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3、改革特点

(1)目的:

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

很多措施带“折中”的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3)结果: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4、改革影响

(1)进步性:

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局限性:

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获得根本解决,氏族制度残余得以存续。

点拨提升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二】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经济:

铁器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发展;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建立和强化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3)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军事: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5)思想文化:

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6)经验借鉴: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各诸侯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2、改革措施

(1)经济:

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

(3)政治: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

(1)全面性: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2)彻底性:

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是打击旧贵族最有效的变革。

(3)长期性:

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是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严厉性:

采取严厉的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严刑峻法,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点拨提升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奴隶制崩溃、君主专制确立的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

(2)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

(4)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必要性:

北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着深重的危机。

(2)可能性: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改革内容

(1)创新制度:

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

①目的:

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贵族保守势力。

②原因:

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

改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婚、改汉籍。

3、历史作用: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提升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四】王安石变法

1、改革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严重。

(2)北宋形成“三冗”局面,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3)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也使统治危机加重。

2、内容、作用

(1)富国之法

①青苗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农田水利法:

既保证了灌溉,又具有防洪抗灾的作用。

③免(募)役法: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④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⑤市易法:

打破了大商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

⑥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的垄断,减少了政府开支。

(2)强兵之法

①保甲法:

维护秩序,兵农合一。

②保马法:

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③将兵法: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

武器产量、质量提高。

(3)取士之法: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改革和扩大统治基础。

3、历史作用

(1)进步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

实施过程中用人不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点拨提升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的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五】欧洲的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

(1)必要性: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进步。

(2)可能性: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改革主张

(1)马丁·路德:

主张“因信称义”,反对教皇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简化宗教仪式;认为世俗权力应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2)加尔文:

简化宗教仪式;主张“先定论”;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3)亨利八世改革:

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法令,通过“至尊法案”。

3、历史作用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确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督教新教派,为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拨提升 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以自己的变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它总是以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人们接受和利用。

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背景

(1)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马木路克首领们领导不同政治集团相互攻伐,战乱频繁,经济凋敝。

(2)马木路克的经济掠夺、反动统治引起农民和平民的不断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3)英法等西方国家先后入侵和争夺埃及,埃及民族危机严重。

(4)埃及人民在反侵略的起义过程中,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阿里利用开罗人民起义之机掌握了政权。

2、主要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废除包税制;兴修水利,改良农具;初步建立民族工业。

(2)确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3)实行开放政策,创办学校,选派留学生等。

3、历史作用

(1)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2)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社会进步。

(3)推动了埃及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提高了埃及的国力。

(4)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点拨提升 穆罕默德·阿里的残暴统治和连年对外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却为埃及引进了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人才,发展了农业和近代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埃及落后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因此,评价阿里改革时应客观全面。

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背景

(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新思潮涌动,社会各阶层展开激烈讨论。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

2、“二一九法令”内容

(1)政治:

废除农奴制,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2)经济:

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

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3、历史作用

(1)进步性: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

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

点拨提升 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1)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厂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它向农民勒索了大量赎金,为大机器生产提供了资金,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自上而下实行的,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八、日本明治维新

1、历史条件

(1)农民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

(2)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厉控制和肆意掠夺。

(3)统治阶级内部的中下级武士产生了反抗思想。

(4)“黑船事件”使日本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5)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教育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系;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

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点拨提升 明治维新的启示

(1)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说明一个国家的政策措施应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从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看,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世界和平为代价,应该走和平崛起之路。

九、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和宣传,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基本主张

(1)学习西方,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2)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百日维新

(1)政治:

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

(3)军事:

改革军制,精练陆军。

(4)文化教育:

开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文,培养人才等。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

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5、历史影响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点拨提升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

其失败的结果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难以行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考向一 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特点及影响

典题例证

【典例1】(2018·山东文综,3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解题思路 此题利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考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1)问应明确二者的社会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从而找到矛盾,如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等。

(2)问的“除旧布新”,联系改革的具体举措,应明确前者突出了制度创新的应用,后者突出了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应用。

作用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 

(1)商鞅变法: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

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备考点拨

多,如2018年山东文综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考查等。

复习时,一要注意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分类整合,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三次改革内容、特点及影响的差异;二要注意选择改革的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利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知识迁移,分析理解每次改革的不同特点及影响等。

提升必备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

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从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君主专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表达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的目的。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的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

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表达;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考向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的改革

典题例证

【典例2】(2018·福建文综,4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的“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史料解读和历史事件分析能力。

欧洲宗教改革是高考的热点之一,解题时应以材料信息为依据,以所学知识为依托。

(1)问,先根据材料一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再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词“德意志民族”、“4000册”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2)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反罗马教会的最初简单动机却引发了时代大变革,再列举出支持和参与宗教改革的社会力量。

答案

(1)主张:

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

(2)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备考点拨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是对欧洲国家还是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的五次改革始终是考查的重点。

如2018年福建高考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考查,2017年江苏单科第24题、福建文综第41题,2017年安徽文综第19、35题对明治维新的考查;2017浙江自选第9题对戊戌变法的考查;2017年山东文综第33题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考查等。

预计仍是2018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备考时要格外重视欧洲宗教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提升必备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五次改革的不同特点

1、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有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的要求。

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2、俄国1861年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俄国改革后,步履艰难,矛盾重重。

3、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阿里改革是殖民地国家的改革,改革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

阿里改革从性质上看属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革。

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是主要侧重于军事工业。

改革使埃及迅速崛起,摆脱了殖民统治。

但是由于专制独裁、对外扩张,埃及改革最终失去群众基础而失败。

4、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

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5、中国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

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

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

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考向三评价改革的原那么及规律性认识

典题例证

【典例3】(2018·海南单科,29)材料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

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

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

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

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

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

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

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经济大危机后法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考查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1)问背景从材料中第一段概括如经济危机的破坏、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工人进步力量的发展等作答;共同之处,可以联系材料第二段并结合罗斯福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

(2)问作用从对经济危机缓解、法国政治局势发展等方面作答。

答案

(1)背景:

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

共同之处:

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未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

备考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