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311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哲学考试复习资料

1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忠恕

所谓“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是孔子倡导的道德原则之一。

(5分)

2、小国寡民

这是老子设想的一种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国小、人少,兵器、舟车、文字等文明的产物全都派不上用场,人们永远定居在一个地方,彼此孤立,互不往来。

这种社会具有空想的性质。

(5分)

3、《太一生水》

它是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大量竹书之一种,是早期道家的一篇佚文,其与通行本《老子》既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5分)

4、谶纬

所谓“谶”,是一种神秘的宗教预言,有符命、符谶、图谶等多种名称。

所谓“纬”,是指汉代的一些儒生援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神学理论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穿凿附会的发挥。

谶与纬后来逐渐趋向合流,酿成一种社会思潮,合称为“谶纬”。

(5分)

二、分析题:

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每小题6分,共30分)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孔子的德治与礼治的主张,“道之以德”是指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齐之以礼”是指以礼仪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

孔子认为,实行德治和礼治,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6分)

2、反者道之动。

这是老子所揭示的“道”运动的特征。

这里的“反”有两种含义:

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在“相反”和“反复”之间,老子更重视“反复”。

(6分)

3、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这是惠施提出的命题之一。

意思是,太阳正当中午的时候,也就是它正当倾斜的时候;事物正当成长的时候,也就是它正走向死亡的时候。

惠施否定了事物发展过程中质的相对稳定性。

(6分)

4、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是嵇康、阮籍等人的主张。

他们对“名教”持批评态度,主张超越“名教”的约束,率性而行。

从这个命题可以看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6分)

5、太虚即气

这是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

张载认为,“太虚”是气本来的存在状态,气凝聚时形成有形的万物,万物消散时则回归“太虚”。

(6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析孔子“仁学”的特征。

(1)仁的情感性。

(2.5分)

(2)仁的普遍性。

(2.5分)(3)仁的族群本位性。

(2.5分)(4)仁的践行。

(2.5分)

2、简析墨子的“三表法”。

(1)墨子在《墨子·非命上》提出,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5分)

(2)“三表法”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彻底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系统。

尽管这个系统相对忽视了理性的作用,可是作为一种方法,它在论证许多问题上还仍然具有说服力。

(5分)

3、简析慧能的“顿悟成佛”论。

(1)所谓“顿悟成佛”,即是使清净本心在瞬间全体呈现而成就佛果。

(5分)

(2)慧能的“顿悟成佛”论虽然清新活泼,简捷明快,但如果一味强调顿悟,在流传中也会产生诸如轻视修行之类的弊病,甚至变成一种狂禅。

(5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论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1)“致良知”说是王守仁晚年学说的根本宗旨。

(3分)

(2)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及其发用流行的统一,是以知觉表现的至善之性。

(6分)

(3)从实然的角度看,良知有被私欲蒙蔽的可能。

因此,“致良知”就成为良知本身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致,就是推致,就是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事物物之间。

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以良知统摄人生、统摄事事物物的过程。

(8分)

(4)王守仁的“致良知”说是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统一。

(3分)

2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本心(孟子)。

孟子将“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视为人的“本心”,它是一种天赋的善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5分)

2、虚壹而静。

所谓“虚”,是指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是指不因为对另一些事物有认识而妨碍专心地认识某一事物;“静”是指不让各种梦幻或空想来扰乱认识。

荀子认为,做到“虚壹而静”,可以使人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

(5分)

3、《黄帝四经》。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帛书,这四篇就是史书所说的《黄帝四经》。

它在哲学体系上基本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5分)

4、自性(佛教哲学)。

自性是梵语的意译,指一切事物各自具有的体性或体相。

在佛教哲学中,自性一词含义非常广泛,它既指每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别性,又指一切事物的真正性质,即觉悟者所现证的超言绝相的空性。

(5分)

二、分析题:

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每小题6分,共30分)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的主张。

“一”、“二”、“三”是形容“道创生万物的历程。

“一”是指混沌未分之气,“二”是指分化了的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二气结合所成的和气。

万物就是由“道”一层层地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下贯而成的。

(6分)

2、道通为一。

这是庄子的主张。

庄子认为,在“道”的层面上,万物在经验世界、经验事物范围之内的分判都是没有本真意义的,都可以化去。

在庄子看来,将它们看是齐同、齐一的,就合于“道”,进达于“道”。

(6分)

3、白马非马。

这是公孙龙提出的命题,他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对这个命题进行了论证,但他的论证是似是而非的,他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6分)

4、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是嵇康、阮籍等人的主张。

他们对“名教”持批评态度,主张超越“名教”的约束,率性而行。

从这个命题可以看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6分)

5、一本而万殊。

这是黄宗羲编篡《明儒学案》的基本原则。

“一本”与“万殊”的相互规定与相互渗透,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6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1)自然是从肯定面来讲,意思是自然而然,依其本性来发展。

无为是从否定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包含任何人为的成份。

(5分)

(2)“自然无为”原是道的特征,人效法道,需要效法其“自然无为”精神。

(5分)

2、简析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1)荀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礼的作用在于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进行限制。

(5分)

(2)荀子同时又重视法。

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作,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由此,礼转为法。

荀子常常将礼、法并称,(5分)

3、简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1)董仲舒通过“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建立起天人感应”论。

(7分)

(2)“天人感应”论是一种神学目的论。

(3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论陆九渊的人生修养论。

(1)陆九渊首先强调“发明本心”。

他所讲的“发明本心”,即是孟子的“求放心”,但他却不是像孟子那样直下地肯认“四端”,而是强调必须经历一番“剥落”的工夫。

他主张,对于本心的各种障蔽,首先要从公私、义利之辨入手,克去私欲。

在此基础上,再清除各种“意见”。

(5分)

(2)陆九渊认为,人修养的目的,是使本心活生生地显现于实践生活之中。

为达此目的,还需要有存养之功。

存心即是对本心长存不放,养心即是对本心的充实涵养。

(5分)

(3)陆九渊的修养论也突出“自作主宰”。

他把“自作主宰”看成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极致指向,且只能存在于一系列道德修养活动的尽头,而不是随一己之心的自作主张。

(5分)

(4)陆九渊人生修养论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于此点,考生可作自己的发挥。

(5分)

3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5题,共10分)

1、《坛经》(2分)。

2、《孟子》(2分)。

3、《韩非子》(2分)。

4、《道德经》(2分)。

5、《荀子》(2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题,共20分)

1、乾、坎、艮、震、巽、离、坤、兑(4分)。

2、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迷信思想,它把模棱两可的文字说成是神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4分)

3、阿赖耶识、末那识、眼、耳、鼻、舌、身、意。

(4分)。

4、桓谭认为人的形体好比烛、精神好比火,没有独立的精神,他用此比喻来反对神不灭论(4分)。

5、童心就是真心和本心,闻见、道理等会使人丧失童心,要找回童心,才能成就真人。

三、分析题:

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每小题5分,共6题,共30分)

1、虚就是没有事先存于心中的主观成见;一就是专心一意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静就是不要在事物到来之前就妄动;因就是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

(5分)

2、公孙龙子在《坚白论》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

这一命题是说:

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

(5分)

3、墨子的一个核心思想。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等级远近的相爱;这种爱主要表现在互利之中。

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

(5分)

4、戴震提出的一个命题,人的身心是“血气”,人的知是心的功能;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唯物地说明人的认识的产生。

(5分)

5、孟子一个较为核心的命题,尽心就可以知性,知性就可以知天。

这一命题是和孟子的天命论密切相关的。

心和性本来就是天命的延伸,通过心性可以正命,实现人的天命本质。

(5分)

6、仇就是斗争。

张载认为对立双方必然互相斗争,但他又认为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调和。

太虚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5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题,共20分)

1、本末有无之争(4分);言意之争(3分);名教和自然之争(3分)。

2、更新的路数:

(1)历史反思与道统从建。

(1分)

(2)素材转换。

(1分)(3)语言文字转换。

(1分)(4)方法论转换。

(1分)(5)内容转换:

强化伦理特征;对伦理展开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论证。

(5分)(6)儒释道关系的调适。

(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1题,共20分)

 

天:

1、无为而成,不求而得——天职:

2、相对于人的有为的无为;3、无形:

相对于人的有形作为的无形;4、“常”相对于人的独立性的常。

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

从客体的方面,加以直观的理解;从主体的方面来理解,荀子大致属于后者。

(5分)人:

1、人治和能参-所以参:

天时、地财等自然层面;所参:

人治,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

原则:

所为:

人参的方面,自然可认识和可改造的方面、人的能动性的方面;所不为;天的常和无为、无形的方面。

(5分)

基本精神:

积极进取精神;重人事的主体精神;重文的精神;重礼的精神。

(4分)实质:

其实质是剥离了外在天的认识论和道德意义,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不能治人。

(1分)

6一、结合这段话分析孔子的思想: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论语·为政》)(25分)

一、领导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通过组织职位赋予你的职责,然后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方式,依赖官僚制及其组织中的各级官员法定的职责进行领导,这是一种官僚模式,法治的方式。

其中辅助一定的奖惩制度,包括物质上的奖惩或者荣誉性的奖惩。

运用强迫的政策、法令可以形成的强制性的秩序。

孔子说:

依赖政府机关的组织机构,实行强制性的制度和政策,同时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整齐划一的领导,老百姓是不会和你同心同德的。

(5分)

就制度化的领导方式而言,制度领导模式的纪律性、统一性、准确性和行政效率是领导执行能力的结构性基础。

但也要看到其局限性,要尽量克服法治的局限性。

惩罚性的领导有什么缺点呢?

现在人常说的有制度是否有前瞻性,如果制度落伍了,那可就要命了,会影响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发展。

制度还要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由、公平和正义的渴望,尽管每个人并不清楚地了解他所要追求的自由、公平和正义是什么。

组织的制度化过程必然伴随的机构重叠和职能交错,严格的等级制、专业化和科层化所带来的循规蹈矩、墨守陈规、按部就班、谨小慎微等负面效应。

(10分)

最重要的是抽象的规则体系要能适用于各种特别情况,并有助于调动个别情况下个体行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度是要由人来落实和执行的,没有必要的被领导者的认可,制度的执行就会发生根本的合法性挑战。

孔子用“齐”和“免”、“无耻”来说明。

“齐”是说刑罚往往太整齐划一了,不能照顾到个体情况。

“齐”还意味着“找齐”。

为什么会“无耻”呢?

惩罚的有效性无非是被管理者担心利益会受到损害,无非是担心荣誉会受到损害。

只有在人有名利心的时候才会奏效;只有在被领导者和相关的组织存在紧密的利益和荣誉关联的时候才会奏效。

(10分)

二、简释《周易·泰》及其现实意义。

(25分)

泰:

小往大來,吉,亨。

      初九,拔茅茹,以其,征吉。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

得尚于中行。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小指得是地、坤,大指得是天、乾。

地在天上,天在地上,所以是小往大来。

(5分)

初、二、三、五、上是逆数。

为什么是逆数呢?

《易传》认为是占卜的需要。

为什么是九和六呢?

用奇数和偶数来表示阳和阴。

(5分)

初九为阳,需要前进,但有九二阳在前面,二者构成了类别的关系。

前进即便是伤害到了同类也是需要的。

九二居中,需要带领初九和九三一同前进。

虽然有些不自量力,但是也是吉利的。

九三和九四处于过渡阶段,彼此构成邻居关系,彼此进行交换位置的时候,冲突也最为激烈,需要不但的反复的过程。

六五阴占据阳的位置,和九二相应,就像帝乙把女儿嫁给低于自己但将要拥有天位的诸侯国家一样。

上六,坤必然要接受来自乾的指令,回到自己的位置。

(10分)

合理发挥其现代意义。

(5分)

三、简析“不龟手之药”的哲学和现实价值。

(25分)

“大瓠之种”与不龟手之药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隐喻。

道性和本性就是最高的免疫系统,这是一种生理膏药,也是一种心理膏药、道德膏药、生存的膏药,是万物本有的本体和本原,是万物的认识能力和道德能力。

它具有巨大的价值,能够保证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是人本有的生命力量和生命的保护力量。

它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家宝贝,这是我们能够生存的前提。

(10分)但每个人对身体和心灵本性的理解和运用并不相同。

宋人没有发现自家宝贝的最大的价值,在算计理性的心灵的指导下(卖膏药这一行为的隐喻),把此膏药卖给了客人,客人把它卖给了吴王,吴王靠它打败了越人,因而这个客人得到了封地的奖赏。

客人知道这个膏药的秘密和最好的用途,献给最高的价值——无用之用、无王之王(吴王的隐喻),解救了“有我”带来的心灵战争的困难,超越(越人的隐喻)了我,获得了最大的价值和功绩(战争胜利和封地的隐喻)。

无我、无己就能达到无功之功。

这种转化是通过一个理解的行动而达到的。

(10分)人通过人的认知能力转化自己,人必须以一种比那个平凡的、近视眼的,只想到以一笔小钱就出卖配方的家族更高的境界来思考。

(5分)

 

四、简释先秦之“道”。

(25分)

“道”是中国语言里最具有涵盖性和代表性的和含义最丰富的核心语言。

“道”最早出现在《尚书》(BookofDocuments),其语境是:

开出一条隧道导引河流以免河水泛滥堤岸。

“道”应该由三个或者两个部分组成:

首和脚。

手和脚代表了人的整体。

道就像一个完整的人一样。

所以,“道”就是人,人就是道。

人就是走在一定道路上的人,道通过人的求道来显现。

但道的真正显现是“善为道者”这样的人。

(5分)“道”本来指的乃是我们的身心合一的完整的人,这是“道”的泰古原意,这个意义上的“道”又叫做“道体”。

“道”包含方向、导向、引领、教导、言说(toputintowords)、解释(toexplain)、“道”(road)、路(path)、方法(method)、方式(way)、道义(doctrines)和技艺(art)等含义。

(15分)在不同文本中,含义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一定的逻辑合理性。

(5分)

7一、根据以下材料阐释乾坤大义。

(25分)

《系辞上传》第一章说: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二、根据以下材料简析孟子的政教思想。

(25分)

“孟子曰: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章句下》)

“孟子曰: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曰: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章句下》)

的“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

三、释“坐忘”。

(25分)

颜回曰:

“回益矣。

”仲尼曰:

“何谓也?

”曰:

“回忘仁义矣。

”曰:

“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忘礼乐矣!

”曰:

“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

”颜回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

四、解释“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并分析其现代价值。

(25分)

9

9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5题,共10分)

1、《庄子注》的作者是郭象

2、《太极通书》的作者是周郭颐

3、《神灭论》的作者是范缜

4、《孟子字义疏证》的作者是戴震

5、《四存编》的作者是颜元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题,共20分)

1、《洪范》:

《尚书》和《周书》中的一篇,相传为箕子所作。

主要表达了五行思想和王道公平的德治思想。

2、中和(《中庸》):

喜怒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3、两行:

先道的方向逆行和先事物产生反向顺行。

4、收拾精神:

就是保住自己的本心,不破坏他,不放失他。

这也是陆九渊所说的存心,养心发明本心,是他的方法论的中心内容。

5、知难行易: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哲学思想的最高的范畴和哲学架构师知行关系,知行合一是其哲学的目的和归宿,知难行易是其主要的哲学观点。

他把知行关系看作是中西哲学和社会生活中最主要一个哲学和现实问题。

把“知难行易”看作是一个普遍必然

三、标点、注释下文并解释其哲学思想(30)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对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名之为言真也故凡百讥有黮黮者名反其真,则黮黮者反昭昭耳欲审曲直莫若引绳欲审是非莫若引名名之审于是非犹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董仲舒《深察名号》)

(1)名:

鸣,号,概念,语言。

(2)真:

天意。

(3)真物:

真实的表达心意。

(4)黮黮:

昏昧。

(5)昭昭:

明白。

(6)引绳:

用绳墨衡量曲直。

(7)是非:

正确的和错误的。

(8)引名:

用名衡量是非。

(9)离合:

相合和相悖。

(10)情:

实情。

说明了命名对于表达和管理事物的重要的意义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题,共20分)

1、《封建论》是从哪些角度说明“封建”的局限的,其思维方法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答:

2、在《孟子·告子章句上》告子把人性比喻为杞柳和水有什么思维局限,孟子是如何批评告子的。

答前一题有答案。

五、材料题:

翻译并简要分析(每小题20分,共1题,共20分)

1、结合以下材料分析陆九渊的思想: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答:

人心和本性的心,宇宙性的心不同;陆九龄强调人心可传播,是基础,不同于注经把握现在;陆九渊心不需也不可传,需要自然积累,高度概括为意简功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