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10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ocx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指导教师意见:

(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

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

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设计总体的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写作规范。

从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着手研究问题,论述比较充分,显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条理也比较清楚,也能够提出一些较为深刻的观点,但在理论的深度和部分论据的引证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

 

 

指导教师结论:

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姓名

所在单位

兰州工业学院

指导时间

9.2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评阅意见:

(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

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

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对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区域地质的了解,结合矿区地质及矿体地质特征,对该地区找矿远景进行分析。

语言通畅,格式比较规范。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内容抄袭他人文章或者报告,东拼西凑,自己归纳总结的较少,观点不明朗,重点也不突出,应注意归纳总结,有自己的观点,在修得过后这一现象依旧存在。

论文标题为“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描述较为详细,相比之下,对矿床成因分析方面的讨论显得过于简单,很多地方也未给出相应的配图。

文中除了对矿床特征进行描述之外,还对特征矿物展开介绍,可以在成因讨论部分对矿石中典型矿物的成因展开分析,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修改意见: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1)全文格式需按照规定逐一修改。

(2)本文结论部分修改得过于简单,请参照批注修改。

(3)对增加的图件注意标注编号,并且插入文中,详见批注。

(4)文中抄袭部分应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60

评阅结论:

修改后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

所在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评阅时间

2014/10/18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

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日期:

2014年08月29日

 

摘要

新金厂地区是柳园金矿化集中区南亚带的金矿密集区,在9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6处金矿床(点),大小矿体150多个,呈透镜状,脉状,似板状产出。

据不同的含矿母岩把矿区从南向北划分成2个带,且各个带的金矿类型也不同:

①南带火山岩成矿带中的火山岩型金矿,代表矿床为新金厂金矿床、老金厂金矿床;②北带碎屑岩成矿带中的变质碎屑岩型金矿,代表矿床为北金矿床、碧东金矿床;2个带的金矿具有不同的构造控制特征。

以容矿围岩为基础,将该地区金矿床划分为三类:

(1)深成侵入岩型金矿床;

(2)火山岩型金矿床;(3)变质岩型金矿床。

矿区矿石自然类型为含金强氧化矿石。

矿床控矿因素为构造、围岩以及围岩蚀变,其中断裂构造是控矿的主要因素,它控制了矿体的展布范围和具体特征。

根据矿床成因分析,本区矿床属于低温热液矿床,二叠系裂谷迥返时期形成的III级断裂系统给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与之同期的含矿热液,经断裂构造携带大气降水经过加热循环,在围岩中萃取活化的一部分含金热液,在有利的断裂和裂隙中充填成矿。

总结出新金厂金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为构造破碎带、岩浆侵入活动、围岩蚀变、物化探异常。

矿区主要含金矿体为脉状、透镜状,除地表浅部控制矿(化)体外,地表还有部分构造蚀变破碎带可能含有矿体,深部可能含有隐伏矿体,因此研究区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关键词:

1、新金厂金矿2、地质特征3、控矿因素4、矿床成因5、找矿标志

目录

一、绪论1

(一)工作区的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1

(二)以往地质工作现状1

(三)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2

二、区域地质3

(一)区域地层3

(二)区域构造4

(三)区域岩浆岩4

(四)区域矿产5

三、矿区地质特征7

(一)矿区地层7

(二)矿区构造13

(三)岩浆岩16

(四)变质作用16

(五)矿区地球化学及异常特征17

四、矿体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22

(一)矿体特征22

(二)矿石成分与结构构造24

(三)矿石类型26

(四)围岩蚀变26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27

五、结论29

致谢30

参考文献31

1、绪论

矿区处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内北山陆缘活动带,俞井子—柳园复式裂谷之西段。

裂谷带南北缘由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呈疏缓波状,总体走向为东西向。

该裂谷为铜、金、银、铁、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一)工作区的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新金厂矿区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境内,隶属西湖乡管辖。

矿区位于安西县柳园镇南西70公里处,北东距辉铜山铜矿39公里,位于老金厂金矿床西5公里处,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南距安西县西湖乡35公里,均有简易公路可通。

区域内地形北高南低,属中低山一戈壁丘陵区。

主要山脉为东西走向,最高海拔2303米,一般为1500米-2000米;相对高差为10-150米,一般为20-50米。

区内无地表迳流,沿断裂带有泉、井分布,水量较小,一般不能饮用。

区内属大陆半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日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最高气温38.8℃,平均最低气温为-23.96℃。

年平均降雨量46.2亳米,最大风力6-9级。

(二)以往地质工作现状

本区地质工作在解放前几乎是空白。

解放后主要地质工作有:

1、1957年和1958年甘肃省地质局红柳园地质队和花牛山地质队先后对邻区老金厂金矿床进行了评价。

对十余条石英脉体投入了老窿清理、浅井及坑道,并施工了两个钻孔。

提交C2级储量900公斤左右。

2、1961年新疆地质局进行了1:

100万哈密幅地质测量与普查找矿。

对地层、构造、侵入岩及矿产等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和划分。

3、1964年新疆冶金704队对邻区老金厂金矿床进行评价,测制了1:

10万区域地质简图。

4、1967年-1971年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测队开展了1:

20万区域地质测量。

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等方面作了系统地研究和划分。

5、1986年甘肃有色703队物化探分队在本区开展了1:

5万化探分散流扫面,圈定出包括老金厂、三峰山及北部明舒井一钻井沟一带十几处异常。

并对有望异常进行了检查。

6.1981年-1983年、1988年-1989年甘肃有色703队分两个阶段先后对邻区老金厂金矿及外围开展了以地质测量、槽、井、坑、钻探为手段的综合普查找矿工作。

提交D+E级储量2703.22公斤。

并发现了新金厂金矿床。

(三)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甘肃有色局张掖四队近年来在新的成矿理论指导下,摆脱了找石英脉型金矿的束缚,从而打开了老矿区找矿的局面。

先后在新金厂矿床内发现金矿体49条。

在矿区北发现了北金矿点。

初步查明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

明确了断裂构造是矿床形成最重要的控制条件之一,也是本区重要的找矿际志。

初步查定了矿床中断裂构造控矿的特点。

对矿床内矿体,地表用40米(个别加密)间距控制;对规模最大的5条矿体进行了深部工程控制。

基本查明了矿体的形状、产状、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

对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作了大致的了解。

对矿床进行了概略技术经济评价。

 

二、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层

甘肃柳园北山金矿田地质平面图

P-二叠系 C1-下石炭统 O-S-奥陶-志留系 Z2中震旦统 γ34-红色花岗岩 γ24-似斑状花岗岩、辉长岩 SO3-石英闪长岩 1-断裂破碎带 2-金矿床 3-铜矿床 4-铅矿床 5-铁矿床 6-分散流异常及编号

区域内出露地层表现出大陆裂谷沉积特征,奥陶一志留系,石炭一泥盆系以似对称状分布于裂谷带两测,沉积相以海相沉积为主。

二叠系出露于裂谷带中部,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

总体地层呈近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

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O)

出露于马莲泉——五峰山一带,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下部:

花牛山一五峰山一带由各类混合岩组成,花牛山以北以硅质岩夹灰岩透镜体为主。

上部:

在花牛山一五峰山一带主要为绢云母千枚岩夹泥质板岩和角闪斜长混合岩夹英安岩、安山岩。

2、陶一志留系(o-S)

分布在裂谷带两侧,北侧出露于黑石山一黑山头一带,南侧出露于白墩子一石板墩一带。

根据岩性可分上、中、下三个岩组:

下岩组由各类混合岩组成,主要有眼球状、条带状混合岩。

中岩组主要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局部混合岩化。

上岩组主要由片理化流纹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和斜长角闪片岩、石英片岩、绢英片岩组成。

3、中泥盆统(D2)

仅出露区域南西角,可分上、下两个岩组。

下岩组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不稳定凝灰熔岩、大理岩透镜体。

上岩组为灰色千枚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夹砂砾岩和不稳定的酸性熔岩。

4、石炭系(C)

呈对称状分布在裂谷两侧,北侧主要分布于白尖山一红柳千沟一带,古堡泉有零星出露;南侧出露于孤山西一黑山梁一带。

可划分为上、中、下统。

5、二叠系(P)

主要分布于裂谷带中心,新金厂西一黑山一带。

6、第三系(R)

仅见上新统苦泉组(N2R),分布于北部和老金厂以南。

主要为桔黄一桔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石膏、盐类沉积物。

7、第四系(Q)

在区内分布广。

主要由洪积、冲积、残坡积砾石、砂土、粘土等组成。

(二)区域构造

由于本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长期处于板块边缘的活动带上和加里东期一喜山期长期构造运动,使区域内构造十分发育。

区内总体构造线走向与裂谷带走向相一致,主要地层、构造、岩浆岩无不受裂谷带纬向构造的控制,均呈近东西向展布。

区内褶皱构造不甚发育,区内浅变质碎屑岩中常形成顶厚状和相似状小型褶曲。

表现了压扁作用和早期面理置换作用。

区内主要褶皱构造有:

1、由中震旦统平头山群组成的方山口一大泉古复背斜。

2、由下古生界组成的辉铜山一五峰山复式向斜。

3、由上古生界构成新金厂一音凹峡复向斜构造。

褶皱构造未见明显控矿特征。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断裂构造有两条。

一条是产于区内中部碎屑岩中的碧玉山断裂F5;另一条是产于火山岩和碎屑岩接触带附近的新金厂断裂F1及次一级断裂。

它们均为向南陡倾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对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三)区域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分布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

其时代从加里东期一印支燕山期均有出露,且以华力西中期为主。

1、加里东期

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分布于明舒井以西~钻井沟一带,呈岩株状侵入于奥陶一志留系中,后被华力西中、晚期花岗岩侵入。

该岩体与金关系密切,明舒井、枯井沟、钻井沟金矿点均产于该岩体中,受岩体内断裂、裂隙控制,构成石英脉型金矿。

2、华力西早期

该期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小,仅在花南沟和辉铜山出露,主要为辉长岩和超基性岩,侵入于奥陶系中,又常被后期酸性岩侵入。

3、华力西中期

本期岩浆活动强烈,出露面积广,其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金关系密切,金沟井一南金滩等近十处金矿产于该类岩体中。

4、华力西晚期

本期岩浆活动亦较强烈,岩性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出露,主要为炮台花岗岩体、古堡泉基性岩及零星分布的砖红色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斜长花岗岩。

5、印支一燕山期

区内不甚发育,仅出露在老金厂南,辉铜山西和红柳干沟北等地。

多呈小岩株、岩枝、岩墙状产出。

其中老金厂南中粒花岗岩与新、老金厂金矿有关。

6、脉岩

本区脉岩发育,主要有辉绿一辉长岩脉、辉绿玢岩脉、花岗岩一花岗斑岩脉、长英岩脉、石英脉等。

其中石英脉与金矿关系密切。

此外,新、老金厂金矿北部一带的花岗斑岩脉,金的含量局部可达1克/吨,与金矿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四)区域矿产

柳园陆内裂谷带经经历了长期构造运动的历史和演化,给矿产的形成刨造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根据区域内时金矿的时、空规律和分布特点,可分为北、中、南三个主要成矿带:

北带的金滩子一南金滩等十余处金矿床(点);形成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金矿;中带主要有三峰山金矿、龙山金矿,分别产于奥陶一志留系中酸性火山岩及奥陶系与二叠系接触带中,形成蚀变岩型金矿;南带则为新一老金厂金矿成矿带,形成石英脉一蚀变岩型金矿。

总结区域主要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成矿时代:

区域主要金属矿产的成矿时代为古生代中、晚期。

中生代使成矿作用得以叠加和改造。

2、构造条件:

裂谷带内主要构造线走向为近东西向。

区域内岩浆岩和主要矿产、成矿带受主要断裂控制。

生成于上古生代的Ⅱ级构造系统,控制了辉铜山一五峰山多金属成矿带及北、中两个金矿带均呈近东西向展布,主要金属矿床(点)定位予断裂系统内次一级构造内或直接产予大断裂带内及附近,如龙山金矿,古堡泉铁矿等。

二叠系末期生成的Ⅲ级构造系统,控制了本区南金矿带,形成新、老金厂金矿。

3、地层条件:

区域内蚀变岩型金矿,受火山岩层层位的控制。

三峰山金矿、花南沟金矿以及龙山金矿产于奥陶一志留系酸性火山岩中,而二叠系哲斯群下岩组基一中酸性火山岩,明显控制了新、老金厂金矿。

此外,区内岩浆岩,华力西期似斑状花岗岩、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及老金厂南印支中期花岗岩,与金矿关系密切。

本区矿产种类较多,黑色金属主要为铁、铬、钛;有色金属主要有铜、铅、锌、钨;贵金属主要为金;非金属为硅灰岩、萤石、石灰石等。

三、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层

新金厂矿区地质略图

Q-第四系冲积残坡积 T-碧玉岩化凝灰砂岩 B-熔岩角砾岩 Bi-碧玉岩 MD-泥板岩 MS-砂板岩 MC-炭质板岩 Υ-英安岩 βμ-玄武岩 γπ-花岗斑岩 ζ-辉绿岩脉 1-金矿体及编号 2-逆断层及编号 3-平推断层 4-推测断层 5-产状

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下二叠统岔河组(Pj),在区城上呈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与两侧大致对称分布的泥盆—石炭系和奥陶—志留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表现出大陆裂谷坳陷带沉积特点。

主要岩性及接触关系见表3-1。

矿区下二叠统地层简表表3-1

主要岩性

代号

厚度(米)

备注

统P

岔河

Pj

Pj2

浅紫色粗砾、粗砂岩

Cg

40

紫红色碧玉岩

Si

100

碧玉岩化凝灰质砂岩夹灰岩透镜体

T

150

灰绿色安山岩

α

140

断层

Pj1

浅灰黄色变砂岩,细砂岩夹砂质板岩

Mss

>500

灰白一浅黄色含砾粗砂岩

Cs

24

灰黑色炭质板岩夹薄层状砂质板岩及泥板岩互层

Mc

560

灰绿色泥质板岩,含结核泥板岩夹少量炭质板岩

MD

270

浅灰色黄色砂质板岩夹细砂岩

Ms

600

断层

英安岩层

灰绿色——浅紫色火山熔岩角砾岩

B

100

灰绿色——浅红色英安岩夹无斑英安岩及少量泥质板岩

ξ

80

辉绿岩层

灰绿——暗绿色中——细粒辉绿岩夹数层薄层状硅质板岩、炭质板岩及泥钙质板岩

βμ

>600

1、分布

下岩组(Pj1)大致以F1断裂为界分为二个岩段。

浅变质碎屑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侧,火山岩分布在南侧。

总面积约占矿区面积的90%。

上岩组(Pj2)分布在矿区中部碧玉山以西呈东西向伸展,出露面积占矿区总面积的5%。

矿区主要工业矿体均产于矿区南侧各类火山岩中,为矿区主要赋矿层位。

2、岩性、岩相特征

(1)现将矿区主要岩性特点描述如下:

①辉绿岩:

为矿区主要含矿围岩。

岩石呈灰绿—暗绿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局部可见气孔、杏仁体构造。

镜下具自形、半自形结构、辉绿结构、间粒结构、含长结构和交织结构等。

主要矿物组份:

斜长石:

常见为拉长石,可见少量中长石、钠长石出现,含量35-70%,以半自形晶为主呈长条状、板状,粒径一般为1.15×0.3毫米左右,多分布在斜长石晶架内,构成辉绿结构,间粒结构。

绿泥石:

呈不规则片状、团块状,含量2-5%。

偶见石英呈粒状,粒径0.2毫米左右。

副矿物组份:

黄铁矿占1%±,呈自形,半自形立方体;磁铁矿含量小于1%;钛铁矿占0.2-3%,最高达3%;此外还见在锆石、榍石和尖晶石等。

岩石蚀变后出现绿泥石、绢云母、绿帘石、黝帘石、高岭土等矿物,偶见阳起石、纤闪石、钠长石。

②英安岩类岩石

该类岩石在矿区主要为英安岩、无斑英安岩。

而矿区以东老金厂金矿出现英安质流纹岩、流纹岩等过渡性岩石。

岩石颜色变化较大,呈浅红色、浅黄色、灰白色、灰绿色等。

以斑状结构为主,块状构造。

镜下观察:

斑晶:

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

其含量约48%±。

长石主要为更—中长石,更—钠长石,粒径0.02-0.05毫米,常见聚片双晶纹和环带构造。

石英多呈它形粒状、镶嵌状,粒径0.01-0.02毫米。

基质:

主要为斜长石、正长石微晶和石英组成,呈玻璃质交织、粒径小于或等于0.001毫米。

常具微粒结构、斑状结构、显微花岗结构。

副矿物有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等。

岩石蚀变矿物有:

绿泥石、绢云母、碳酸盐、高岭土、可见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硅化。

③碳质板岩(Mc)

为灰黑色,厚层状,变余粒状结构,片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岩石中主要矿物成分以炭质为主约占43%±,绢云母23%±,绿泥石10%,此外可见石英5%,呈粒状,粒径在0.05-0.2毫米之间。

该板岩中夹数层薄层状砂质板岩,厚度一般2-3米。

此外可见顺层贯入的石英脉。

岩石受区城变质作用和构造作用,矿物多呈定向排列,揉皱构造常见。

④泥质、泥钙质板岩(Mo)

为灰绿—浅绿色,呈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岩石中主要矿物成分以泥质、钙质为主,常见有绿泥石20%,绢云母45%。

此外可见方解石5%,少量炭质成分。

局部可见它形粒状石英变斑晶。

该岩石沿走向和倾向常渐变为炭质板岩。

岩石常见揉皱构造。

碧玉山以南泥质板岩中可见椭园状大小不一的铁质和硅质和硅质结核,结核大小在10-30毫米之间。

⑤变质砂岩(Mss)

分布在矿区北侧,岩石呈浅灰黄色,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砂状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中矿物成分;石英呈浑圆状,大小在1毫米左右,占44%;长石呈半自形板状,大小0.6毫米,占30%左右;可见少量云母、绿泥石等。

岩石呈接触式胶结,胶结物。

此外岩石中可见黄铁矿呈它形粒状。

岩石中夹薄层状砂质板岩,细砂岩。

(2)岩相特征

矿区出露的岔河组上、下两个岩组,其共同特点均是由下部火山岩岩层和上部碎屑岩层组成。

由于它们形成之地质条件的差异,其各自的岩性组合岩相亦有所不同。

①下岩组火山岩段为一套基—酸性火山喷出相岩石,该套火山岩呈东西向延展,长约17千米。

新金厂与邻近老金厂金厂金矿均产于该火山岩带上,处于相同的地层和构造环境。

该火山岩以辉绿岩组成背斜核部。

以英安岩、英安质流纹岩为其两翼,组成老金厂-新金厂背斜构造。

在英安岩和辉绿岩两个岩层中夹有宽0.5-45米左右的板岩夹层,该夹层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均较稳定.局部地段近辉绿岩中可见椭园形杏仁体。

因此,认为火山喷发间歇期产物,可作为标志层把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划分为两个韵律层。

从辉绿岩内部颜色、结构造观察有如下现象:

位于中心的辉绿岩呈浅灰绿色,以中粒和少量粗粒结构、次辉绿结构为主,矿物成分中斜长石以基性拉长石为主。

两侧辉绿岩渐变为呈灰绿色,以细粒结构,间粒、间隐结构为主,致密块状构造,杏仁体较常见。

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

局部可见血红色碧玉岩。

以上表明本区火山岩大致经历了从早期以基性喷发为主到晚期中酸性喷发的两个阶段,而岩浆亦是从基—中性向酸性演化。

此外在辉绿岩中也可见板岩的四个小夹层。

说明该期火山岩的喷发作用为间歇式多阶段喷发且喷发间歇时间较短。

沉积于火山岩层之上的碎屑岩,为正常沉积碎屑岩。

岩石无论是纵向或横向,岩性变化均较大,各类岩石常呈互层状产出,反映了沉积速度较快,沉积环境动荡不稳定的特点,为一套浅海一滨海相碎屑岩建造。

②上岩组火山岩在区域上主要分布在柳园—黑山一带大面积出露,矿区仅出露极少一部分,主要以安山岩为主。

从区域上看该期火山作用较前者强,时间长,火山岩厚度大,成分均一,分异差。

上覆碎屑岩,以富含凝灰质的火山屑岩为特点。

(3)岩石化学特征

矿区主要控矿层位为火山岩,主要岩性为基—中酸性的辉绿岩和英安岩类岩石。

根据岩石化学分析表现了以下特征:

①根据35件辉绿岩和12件英安岩样品化学分析结果与中国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据黎彤、饶纪龙1962)中玄武岩和英安岩相比较:

SiO2含量两类岩石中普遍偏高,Na2O、K2O、CaO普遍偏低,有部分氧化物含量接近安山岩或流纹岩成分。

②矿区火山岩系列为高铝玄武岩系列,还有部分落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区内。

根据里特曼组合指数和赖特(Wrighr)碱度率变异图解,岩石碱性程度大部分为钙碱质,部分为弱碱质。

③岩石组合特征与实际定名基本吻合,构成矿区基—中基性—中酸性相组合的火山岩系。

④固结指数(久野)对主要氧化物变异图,镁质指数、长英指数计算结果表明:

从火山岩中部分布的中粒辉绿岩—边部的细粒状辉绿岩—英安岩,其镁质指数平均从40.42%-34.24%-33.26%,逐渐减少,长英指数平均从49.36%-51.57%-83.22%,逐渐增大。

随着固结指数(SI)的降低:

SiO2、K2O+Na2O含量逐渐增加,Ca、Fe、Mg组分含量近于等比例下降,AL2O3平均含量在中粒辉绿岩和英安岩中变化不大,前者平均12.92%后者平均11.95%,而在细粒辉绿岩中增高,为13.40%。

此外,联系岩石成分曲线大致平行于区间界线,推测矿区火山岩为同一岩浆源形成的火山岩系。

一般来说,一个火山喷出的火山岩,从早期到晚期,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固结指数、镁质指数总是由高向低演化,而长英指数是由低向高演化的。

综上所述,矿区火山岩显示了钙碱质岩系的演化特点,演化方向是从基性岩向酸性岩演化的。

⑤从中粒辉绿岩到以细粒为主的辉绿岩,其Fe2O3平均含量由3.95%增加为5.06%;FeO平均含量由6.35%减少为5.10%;而MgO平均含量由7.93%减少为5.64%。

F值(Fe2O3/FeO)则由前者的0.62增加到后者的0.99。

上述结果反映了辉绿岩层顶底部的相互关系及先后顺序,从而确立了火山岩层的产状和褶皱基本形态。

(二)矿区构造

由上章可知,矿区构造是二叠系末期裂谷带褶皱迥返和印支一燕山期构造运动叠加的产物。

1、褶皱:

矿区褶皱构造不甚发育,矿区浅变质碎屑岩中常形成顶厚状和相似状小型褶曲,表现了压扁作永和早期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