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920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6年12月

目录

前言1

第一篇规划背景2

第一章发展基础2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

二、贫困发生下降农民收入破万3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阶段3

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迈上台阶5

五、农村民生公共服务明显改善6

六、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深入推进7

第二章面临形势9

一、有利条件9

二、困难挑战11

第二篇总体要求13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基本原则13

第四章战略定位与主要目标15

一、战略定位15

二、主要目标15

第三篇核心任务19

第五章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9

一、做实保障型农业产业19

二、做强效益型农业产业24

三、做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27

四、做响农业新兴产业31

第六章打赢脱贫攻坚战38

一、加大脱贫攻坚领导力度38

二、强化特色产业增收38

三、加强贫困户精准救助39

四、加快易地搬迁与安置40

第七章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2

一、扎实推进“四好村”创建42

二、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43

三、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44

四、强化农村民生保障45

第四篇重点工程49

第八章补短板——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49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49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9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50

四、确保农村路网畅通51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51

六、推进农村电网沼气建设52

第九章强发展——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54

一、农业科技开发转化54

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55

三、新型经营主体壮大56

四、产品质量安全保障57

五、农业品牌培育提升58

六、农业信息化建设58

第十章破难题——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60

一、农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60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61

三、农业农村扶持政策优化62

四、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63

第十一章重落实——农业农村发展优先支持65

一、加强组织领导65

二、保障投资需求65

三、强化人才供给66

四、扩大开放合作66

名词解释67

附表1特色粮油基地建设分布表69

附表2全市柑桔优势区布局表70

附表3全市特色水果基地布局表71

附表4宜宾市500万头生猪产业化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分布表72

附表5宜宾市肉牛养殖重点乡(镇)规划布局表73

附表6宜宾市肉羊养殖重点乡(镇)规划布局表74

附表7竹产业基地发展布局表75

附表8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发展布局表76

附表9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目标77

附表10宜宾市各县(区)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布局78

附表11宜宾市烤烟产业“十三五”布局表79

附表12宜宾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阶段目标任务表81

附表13宜宾市创建“四好村”规划布局表82

附表14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计划表80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牢牢把握“三农”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努力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明确新任务,实现新发展,加强对全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根据《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四川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中共宜宾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制定《宜宾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由文本、图表、名词解释等部分组成。

《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后,由市级部门和县(区)负责组织实施,具有法规效力。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市委坚持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是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一)农业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37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51亿元,年均可比增长4%,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比重从“十一五”末的51:

3.9:

39.8:

3.7:

1.6调整为45.7:

4.3:

44.8:

3.6:

1.5。

(二)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与“十一五”末相比,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19.29万吨,增长6.4%;油料总产量10.67万吨,增长34.6%;蔬菜产量249.26万吨,增长28.2%;水果产量58.67万吨,增长40.9%;茶叶产量5.12万吨,增长88.9%;肉类总产量42.02万吨,增长5.6%;出栏肉猪457.57万头,增长1%;出栏肉兔1411.92万只,增长21.6%;牛、羊年末存栏数32.08万头、39.36万头,分别增长35%和10.6%;蚕茧产量1.7万吨,增长31.3%。

(三)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与“十一五”末相比,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241万千瓦,增长40.7%;农机化水平33%,提高19个百分点;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完成规划目标的104%;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7万亩,增长37.2%,灌溉水利用系数0.49;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74万吨,减少17.6%。

(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6家、省级17家、市级29家,拥有全国酒、茶、豆腐干行业唯一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农业部水稻、茶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3个,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0个,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4.5%,示范主导新品种240万亩,应用主推新技术360万亩,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应用面达到85%以上。

二、贫困发生下降农民收入破万

(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进一步下降。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局性工作来抓,召开市委四届十次全会专题部署并出台《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创新“五大带动脱贫模式”,构建“六个兜底”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十二五”期间累计脱贫59.1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7%下降到5.1%。

(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45元,是2010年的1.9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

其中:

工资性收入4163元、经营净收入5248元、财产净收入273元、转移净收入2061元,分别是“十一五”的2.2倍、1.7倍、2.6倍、2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33:

1下降到2.23:

1。

(三)农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10年的4339.76元提高到2015年的9577元,年均增长17.15%,恩格尔系数从44.7%降至42.5%,下降了2.2个百分点。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阶段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

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4203个,比“十一五”末增加2340个,其中: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5户,比“十一五”末增加96户,总资产达221亿元,销售收入211亿元,净利润143亿元,培育亿元以上企业47户、5亿元以上10户、10亿元以上5户,涌现出川茶集团、叙府酒业、徽记食品、九牛公司等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710个,比“十一五”末增加2246个,运行更规范、带动作用更为明显;家庭农场异军突起,从“十一五”末的7个发展到1964个,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生力军。

(二)农业产业化基地不断扩大。

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8个、“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10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343个。

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推进,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11个,入驻企业150余户,初步形成白酒饮料、粮油、茶叶、蔬菜、肉类5个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和林竹纸、茧丝绸2个农产品材料产业集群,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含白酒)超过600亿元。

(三)农业标准化快速推进。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制定出台了宜宾酒、宜宾优质烤烟、优质桑蚕茧3个先进标准体系,酿酒专用粮、茶叶、白鹅、竹荪、牛羊、肉兔等1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茶叶、大塔荔枝、茵红李等近30个区域性地方标准。

“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1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88个、有机食品21个。

(四)农产品品牌培育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3件、四川省著名商标9件、宜宾市知名商标23件。

通过办节会唱响品牌,先后举办5届中国白酒文化节、5届宜宾早茶节、3届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等节会,“宜宾早茶”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全国20个)、“天府龙芽”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全国50个),宜宾茶叶第一次跻身中国名茶行列,“宜宾酒”“宜宾早茶”“川红工夫”“南溪豆腐干”“屏山炒青”等区域产品品牌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

(五)农业产业化机制不断创新。

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江安县创造了产业发展“六方合作”机制、屏山县创造了脱贫攻坚“五联”模式,全市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达到194万户(次),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24万人,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三级规划体系基本成型。

坚持全程全域规划,形成了市有整体安排部署、县(区)有总体规划、乡镇有具体规划的三级规划体系。

(二)示范县(片)建设如期完成。

突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大力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圆满完成第一二轮6个省级示范县(区)、10个市级示范片、53个县级示范片建设,4个县(区)先后获得全省优秀称号。

整合各类投入资金145亿元,建成新村聚居点2299个、幸福美丽新村451个,创造了江安“麻衣模式”、翠屏“燕山模式”、筠连“春风模式”、珙县“代家模式”等典型,走出了平坝、丘陵、山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有效路子。

(三)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2015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154间,修建集中污水处理站26个,全市可利用垃圾回收站点累积达到1486个,建有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达到2790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长宁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佛来山、金秋湖)、省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长宁县、兴文县、高县、筠连县)、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全市农家乐达到1000余家、乡村酒店330家,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2亿元。

(五)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模式,筠连县“735”工程入选《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被中央文明办命名为“筠连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十二五”期间,全市8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1个村镇荣获四川省文明村镇称号、76个镇(乡)和190个村(社区)荣获市级文明镇(乡)、村(社区)称号。

五、农村民生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一)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利水务投资84.39亿元,年均增长20%,比“十一五”翻了一番。

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南总干渠首部取水隧洞全面贯通;王家沟水库等6座中型水库、后沟水库等2座小型水库先后开工建设,整治病险水库205座,完成11条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40平方公里。

农村供水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五年累计解决177万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困难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67%。

农村公共交通更加便利,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8300公里,所有乡镇通油路(水泥路),2685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行政村通畅率达94.54%,较“十一五”末提高39.9个百分点。

农村电网有效升级改造,解决12万户低电压农户用电问题。

大力推进适宜区沼气池建设普及工程,宜宾市被认定为全省第6个“沼气化市”。

(二)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3%,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7%。

投资26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四大工程”,惠及师生50.1万人,翠屏区、南溪区、高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5个、农家书屋2857个,80%的行政村有了农村文化活动室,8379个20人以上自然村落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2400余个行政村实现了光纤覆盖。

(三)医疗社保水平显著提升。

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5136个,建成规范化村计生服务室1174个,乡镇卫生院及行政村卫生室覆盖达标率均达到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415.3万人,参保覆盖率95.7%,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0年每人每年平均1045元统一上调至2015年的每人每年264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2010年每人每月150元上调为2015年的每人每月不低于350元,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六、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深入推进

(一)农村产权确权工作全面开展。

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完成率达到90%,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确权登记完成可确权工程数量的80%,农房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可确农房数的40%,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林权基本实现了“应确尽确”。

在全省率先办理《经济林木(果)权证》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实现林权“五权分离”,宜宾市被整体纳入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省级改革试点。

(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步伐加快。

市、县(区)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速,全市累计流转土地70万亩、林地102万亩,流转金额分别为5.3亿元和5.8亿元,其中规模流转面积达到40万亩,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余额近5亿元。

(三)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完善。

改进农业补贴方式,出台《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创新金融扶持方式,积极推进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利率下浮和财政贴息、对贫困户贷款开展第三方担保,金融支农支贫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15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150.7万人,比“十一五”末减少4.5万人,非农人口增至118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17.1%。

10县(区)中有8个县(区)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7个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6亿元,县域经济底部基础进一步夯实。

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6个镇列入全省第二批“百镇建设行动”名单。

表1“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指标名称

“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实际完成

总体目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亿元)

300

374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4

4.0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280}

11745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5

15.9(14)

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总产量(万吨)

[220]

219.3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95

96

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

80

93

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

85

85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218

250

结构性战略调整

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50

44.8

酿酒原料自给率(%)

40

43

生猪出栏增长(%)

15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次/年)

150

171

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销售收入500万元的龙头企业(家)

230

23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

2000

3710

千万元村(个)

800

750

整体认定无公害产地县(个/万亩)

8/160

8/295

无公害农产品(个)

250

200

绿色食品(个)

120

88

有机农产品(个)

20

21

新村建设有序推进

农民聚居度(%)

55

新村建设(个)

2083

2299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个)

50

50

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恩格尔系数(%)

42

42.5

建成通村通畅公路(公里)

3000

8764

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比例(%)

90

94.5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227

257

新增有效灌面(万亩)

40

69.9

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万人)

154

177

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

100

67

建设高标准农田(万亩)

75

78

新增沼气用户(万户)

15

9.3

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万平方米)

44.3

100.7

森林覆盖率(%)

43

44.2

新建或改造农家店(个)

200

138*

乡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70

70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

99.7

职业培训机构和成人学校培训(万人)

年均50万人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5

95.7

乡镇综合文化站(个)

每乡镇一个

175

农家书屋(个)

每村一个

2857

新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个)

26

28

备注:

[]中指标值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后的指标

{}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按统计制度统一调整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值

*受中、省项目计划调整或停止的影响不能完成

△省上有关部门取消该指标统计

第二章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更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有利条件

(一)政策扶持继续加大。

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中央、省上相继出台《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市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意见》等措施,为农业农村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战略布局十分有利。

宜宾位于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与长江东西轴线的交汇点,是川滇黔结合部、攀西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黄金水道以及成渝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国家规划的长江六大重要枢纽港之一和金沙江水电滚动开发的依托城市,国家、四川省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为宜宾加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国务院制定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我市有4个县纳入规划。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区域合作资金保障机制等政策,有利于我市争取更多更好的资金及项目支持。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要建设沿长江发展带、发展100万人口以上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生态渔业基地、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带,这些重点工作及规划布局均涉及宜宾。

(三)脱贫攻坚全力推进。

中央、省委将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和全局性工作加以部署推进,在全省重点推进的“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中,宜宾市有5个县纳入了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范围。

我市先后制定了“五个一批”“六大兜底”“10个扶贫专项”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精准扶持、精准脱贫体系全面建立,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促进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四)体制机制加快创新。

中央、省委对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加快农村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成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保护制度将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保护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将更加健全。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全面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具活力。

(五)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

中央、省委明确提出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产业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为我市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快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市提供先机。

(六)可持续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宜宾的决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宜宾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关键区,是中国水资源保护核心区之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3.9%,无污染中低海拔山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6.6%,相继被授予“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奖”和“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具备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必将迎来农业发展更美的春天。

二、困难挑战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农村耕地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例仅占耕地的22%。

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较低,机采、机伐等环节使用小型实用农机具面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区域性水资源匮乏问题依然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农村路网技术等级较低,低等级公路所占比重高达96.6%,绝大部分村道宽度只有3.5米,部分村水泥路仅通到村活动室或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仍显不足。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大数据平台尚未建立。

(二)农业结构欠合理质效不显著。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依然较大,林业、渔业、服务业比重较低,特别是服务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农林牧渔业,牛羊、禽兔、特色水产等养殖业发展壮大尚需加快步伐,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问题依然突出。

农业生产规模仍然较小,土地未能充分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偏低,产业结构趋同,农产品区域布局特色不够鲜明。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水平、转化增值率偏低,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挖掘不足,一二三产融合度不够。

(三)脱贫攻坚持续增收任务艰巨。

目前全市尚有2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占到35.8%,需要搬迁、重建、改建的无房户、危房户达到6.5万户。

同时,扶贫对象规模大、分布宽,且多数处于高山深谷,基础设施薄弱且自然灾害频发,到2019年完成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同时,农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农民收入继续大幅增长空间有限,脱贫奔康的任务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