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749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docx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探究

徐蔚玲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但是政治课堂教学依然还会存在空洞说教、简单识记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会严重抑制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目前课改的关注热点。

因此,本人根据在高中任课的一线教学经验,浅谈新课改下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达成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有效达成 创新 综合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呼唤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效率课堂教学。

慢慢地你就会发现:

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网络资源的多元化也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成果。

但是欣喜的背后,不难发现,其实思想政治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由于在某些程度上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很多思政课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

课堂教学缺少生机,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政治课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于课程的具体实施上,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便教学设计有多么完美,其结果也只是纸上谈兵。

因此,追求教学的“有效达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成了当务之急。

教学的“有效达成”是指教师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促成学生知、情、义、信、行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能在探究中体验,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

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体会,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措施来达成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有效达成的前提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一个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的老师。

政治课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而且抽象,部分知识会显得晦涩难懂,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兴奋的智力状态,使学生想学、乐学、去学。

比如: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我以聊天会的形式,播放有关“天葬”、“各地历史古迹”等视频和PPT材料,让学生了解有关传统文化习俗、建筑、思想、文艺的知识。

这时你会发现,学生们兴趣大增,不仅能自主学习完知识要点,而且还能快速组织识记并进行热烈讨论,甚至在课后自发性地上网查阅资料并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从课内到课外,可见他们已经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准确把握,并增大了下一节课的期待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

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必需用各种方式介绍情境,恰到好处的触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具体做法有:

1.直观展示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图表、视频、漫画等,选取当下时政热点,或生活实例,结合教学内容,辅之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舒缓学生疲惫阅读的上课状态。

2.导入情境法。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进行演讲、辩论等,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如教学中讲解“量变和质变”这个哲学知识时,利用物理课中的沙漏实验,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有明确的感知,能更好地体会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创设悬疑法。

利用多层设问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安置设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质疑和本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再通过层层递进式设问,终于明白老师授课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区别不同事物,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样的授课方式既简单又有趣,又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也会很乐意学习。

二、师生互动,自主探究,自觉“四动”是课堂教学有效达成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生怕学生不懂而讲授过多,这会造成学生自行消化吸收的时间不够,效率低下。

其实,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各模块的教材中,有许多有现实意义的探究主题。

其实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原始的“说教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探究主体。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嘴这“四动”。

学生自觉“四动”,大胆的去理解教材和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

为达成课堂实效,一方面采用学习目标指导的方法,使学生从微观的层面达成掌握;另一方面,运用提纲浓缩的方法,借助知识结构体系图,浓缩知识点,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方便学生复习,尤其在高考复习中能极大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

《政治常识》中经常出现运用国家制度知识分析政府作为的依据,围绕“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以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四个点构成的一条线来分析则不会遗漏得分点。

如此学习,既可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学习,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有效性。

二、有效评价是课堂教学有效达成的保障

很多教师往往认为,授课过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的唯一指标。

素不知,其实课后的有效评价和教学反思对教学质量的巩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在评价上凸显出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重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以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1.激励学生亲自体验生活式评价。

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与家庭合作亲自体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如让学生提交帮助家庭合理规划家庭消费支出的报告,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压岁钱进行理财投资进行规划,培养自己理财的能力,从而评价模块教学完成情况;也可让家长带学生亲自去大剧院观一场传统文化演出,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并以论文等形式参与过程性评价等等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生活能力。

2.网络化反馈式评价。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查阅有关的文献记载、报刊报纸、电视新闻、和网上信息资料。

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查阅,突破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也可以是运用初步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查阅资料,说明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尚不明白和怀疑的问题(如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去查找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然后让他们谈看法,有兴趣的还可以此为题写写研究性论文,以此参与学生模块分数的评定。

3.学生的作业与评价开放式。

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布置,采用“一课一练”方式,题量不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要求不一样,这样有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贯彻既然让许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就应该要对学生的评价开放式,可以是现场的鼓励、表扬、激励等评价,也可以给他们记下课堂奖励分,在期末给他们加入总分,这也是新课程目标要求之一。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和活动设计理念。

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浅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它还需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生成、感悟,促进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和有效探究。

参考文献:

[1]贡和法.是简单的回归还是有价值的提升.上海教育科研,2007(6)

[2]张有林.传设情境经历探究促进发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教学建议与思考

王洁琼

【摘要】福建省新课改后,高中政治四本必修教材的编写体例有了较大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每单元后都设置了一节综合探究课,作为新生事物,怎样上好综合探究课就成为所有政治教师都关心的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及初步的解决办法,对没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文化生活综合探究教学方法

透彻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对于课程实施的意义是全方位的。

深入研究新课改后新出现的综合探究课,有利于强化课改理念的推行,有利于全面、准确的把握教学的实际性内容、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和程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进。

一、“综合探究”课程设置的意义

1.课程设置的教学意义

《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综合探究课安排在每个单元之后,由呈现基本观点的课文和以辨析素材为主体的活动设计组成。

具有展现相关单元中主要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功能,在教材整套构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实践意义

首先,对教师来说,综合探究课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手段和知识积累方面有所创新和提高。

单纯的依靠教师讲解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还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学生自主研究甚至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生活多种手段开展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增加知识积累,锻炼关注生活练习教学实际的能力,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其次,对学生来讲,对综合探究课的学习,意味着学习思路的创新,学习方法的改变。

政治科的学习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背、练,还需要开动脑筋搜集资料,从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所学知识的精妙。

而在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研究、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中体验探索的快乐和生活的真谛。

最后,综合探究课的教与学能更快速的实现教学相长,在更深刻的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方向性问题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探究,在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知识,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成果的享受者。

而教师则通过学生搜集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师生在互动中碰撞出火花,共享学习的乐趣。

二、落实综合探究课教学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改开展以来,结合我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新教材的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处理,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不知道如何着手,认为书上给的教学建议很难操作,也比较浪费时间,所以干脆跳过。

2.认为这部分知识只是对前面知识的重复,所以让学生简单自学,一带而过。

3.认为这部分知识点比较少甚至没有新的知识点,所以把这里的知识整合到前面的日常教学中,没有单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突破。

4.作为普通的教学任务,和前面其他内容一样进行教学。

5.把综合探究课中的材料和问题直接作为练习题留给学生,只当作问答题来进行训练。

因为省、市质检中对综合探究课的知识点有所涉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后两种办法的比较多,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使综合探究课失去了应有之义,这个部分就不能成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而是变成了教学中的鸡肋甚至累赘。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条把综合探究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很好的结合的创新之路。

三、综合探究课教学方法初探

教师用书中给出了学习综合探究课的一般流程,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知识要简单处理,而对学生理解有难度的问题要重点介绍,而且一定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反思、探讨,最终找到答案。

当然,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每个人方法不同,就这几个教学环节,我提出几点分析:

1.确定课程——选定课题或者提出问题

这是综合探究课的首要环节,课题选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在我们这样的一般校,太大或者比较麻烦的课题会导致很多学生干脆放弃,空着手来上课,那么下面的几个环节就无法开展。

比如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课本中的活动建议是“以‘旋转舞台’为题,办一期反映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图片资料展”,活动开展后,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有些学生说图片没地方弄,二是学生找来的资料中有很多重复的,学生的思路都比较窄,集中在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两方面。

其实这两大问题体现了同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学生比较懒,究其原因,就是这一主题太大,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综合探究所选的研究课题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切入点要小而具体。

后来经过反思,我把这一单元的综合探究的主题定为“你最喜欢哪部外国影视剧,原因是什么?

”,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使得后面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

2.收集、选择、整理资料——从教材、教参、报刊、图书、媒体、社会生活等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说起来,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找资料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学生选择最多的只有网络,再具体些就是利用网络搜索功能,但这种手段有两大缺陷,第一就是这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就是学生找到的资料会严重雷同,不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和思路的拓展。

所以,在收集资料阶段,为了让学生能收集到尽可能丰富的资料,教师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需要收集的资料具体化,越具体越好,比如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可以让学生分别收集“电视中有关教育的节目”、“上网搜索有关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信息”、“你身边老、中、青三代都在用什么方式学习,比较异同点”、“你读过的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等等,使学生能按照老师既定的方式来收集资料,避免雷同。

在选择和整理资料阶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尽量精简资料,由组长牵头,选择最有代表性、最简洁的方式展示资料。

3.分组讨论——讨论相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展开。

就好像学校好不容易组织学生看场电影,还非逼着写观后感一样,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而这一环节更应该是学生的心理活动,也许有的学生说不出来,但俗话说“熟能生巧”,一次两次无法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但做的多了,很多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把收集的资料和所需理论联系起来。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指望一次活动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一个学期四次活动下来,学生能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意识,就是综合探究课的一大成果。

4.全班交流——归纳课题结论性的东西或针对提出的问题阐述其要点

前面三个环节都是课外完成的,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这个环节做准备。

当然所有老师都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获得一个结论性的知识,但如果没有,也不必强求。

比如第三单元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感受了民族精神,就算暂时没有结论也没有关系,在学生视野开阔,积累增加的同时,这些资料就像一颗种子,无形中感染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言行,这也不能不说是另外一种收获。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问答式是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得出结论,教师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启发。

比如一名学生收集的资料是“四大古文明的发展史”,得出的结论是“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绵数千年而未中断的文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极强,这也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那你认为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什么?

”无论学生给出怎样的答案,只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就足够了。

5.巩固提高——可就这一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扩展和延伸,以巩固成果

这个环节也是在课外展开,可以视情况而定。

但这一环节对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比如可以结合学校的科艺节,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演讲比赛,期末时把手中的资料整理一下制作资料袋等等。

当然,综合探究课的开展也不一定要拘泥于以上的形式。

在教学手段上,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发挥无限创意,比如办书友会、写简历、做家庭收支预算等等,教师也完全可以深入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以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源为依托开展教学。

比如综合探究一—聚焦文化竞争力,福州三坊七巷就是现成的资源;综合探究二——建设“学习型社会”,可以带学生参观福州老年大学,找大学生来校介绍大学生活;综合探究三——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福州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故居等等都是实物教材;综合探究四——感悟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用出门,福州本地的报纸、电视、电台等等,资料随手可得。

四、困惑与思考

第一、综合探究课耗费一定的时间比较多,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很难挤出时间完整的开展活动,如果浮于表面,匆匆而过,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导致很多教师都有怕麻烦的心理,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一些需要在校外开展的活动,比如前面所说的去一些场馆参观,涉及到安全问题、费用问题等,使得许多教师望而却步。

第三、在教学评价方面,既然综合探究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那么就不能单纯的用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那有没有更有效的评价方式呢?

当然,以综合探究课为特点的这种全新的教材结构模式,在实践中已经表现出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而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也一定能在探索和思考中得到解决和克服。

参考文献:

[1]覃遵君.中小学教材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2]文化生活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教学建议与思考

王洁琼

【摘要】福建省新课改后,高中政治四本必修教材的编写体例有了较大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每单元后都设置了一节综合探究课,作为新生事物,怎样上好综合探究课就成为所有政治教师都关心的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及初步的解决办法,对没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文化生活综合探究教学方法

透彻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对于课程实施的意义是全方位的。

深入研究新课改后新出现的综合探究课,有利于强化课改理念的推行,有利于全面、准确的把握教学的实际性内容、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和程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进。

一、“综合探究”课程设置的意义

1.课程设置的教学意义

《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综合探究课安排在每个单元之后,由呈现基本观点的课文和以辨析素材为主体的活动设计组成。

具有展现相关单元中主要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功能,在教材整套构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实践意义

首先,对教师来说,综合探究课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手段和知识积累方面有所创新和提高。

单纯的依靠教师讲解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还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学生自主研究甚至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生活多种手段开展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增加知识积累,锻炼关注生活练习教学实际的能力,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其次,对学生来讲,对综合探究课的学习,意味着学习思路的创新,学习方法的改变。

政治科的学习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背、练,还需要开动脑筋搜集资料,从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所学知识的精妙。

而在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研究、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中体验探索的快乐和生活的真谛。

最后,综合探究课的教与学能更快速的实现教学相长,在更深刻的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方向性问题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探究,在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知识,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成果的享受者。

而教师则通过学生搜集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师生在互动中碰撞出火花,共享学习的乐趣。

二、落实综合探究课教学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改开展以来,结合我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新教材的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处理,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不知道如何着手,认为书上给的教学建议很难操作,也比较浪费时间,所以干脆跳过。

2.认为这部分知识只是对前面知识的重复,所以让学生简单自学,一带而过。

3.认为这部分知识点比较少甚至没有新的知识点,所以把这里的知识整合到前面的日常教学中,没有单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突破。

4.作为普通的教学任务,和前面其他内容一样进行教学。

5.把综合探究课中的材料和问题直接作为练习题留给学生,只当作问答题来进行训练。

因为省、市质检中对综合探究课的知识点有所涉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后两种办法的比较多,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使综合探究课失去了应有之义,这个部分就不能成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而是变成了教学中的鸡肋甚至累赘。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条把综合探究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很好的结合的创新之路。

三、综合探究课教学方法初探

教师用书中给出了学习综合探究课的一般流程,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知识要简单处理,而对学生理解有难度的问题要重点介绍,而且一定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反思、探讨,最终找到答案。

当然,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每个人方法不同,就这几个教学环节,我提出几点分析:

1.确定课程——选定课题或者提出问题

这是综合探究课的首要环节,课题选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在我们这样的一般校,太大或者比较麻烦的课题会导致很多学生干脆放弃,空着手来上课,那么下面的几个环节就无法开展。

比如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课本中的活动建议是“以‘旋转舞台’为题,办一期反映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图片资料展”,活动开展后,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有些学生说图片没地方弄,二是学生找来的资料中有很多重复的,学生的思路都比较窄,集中在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两方面。

其实这两大问题体现了同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学生比较懒,究其原因,就是这一主题太大,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综合探究所选的研究课题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切入点要小而具体。

后来经过反思,我把这一单元的综合探究的主题定为“你最喜欢哪部外国影视剧,原因是什么?

”,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使得后面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

2.收集、选择、整理资料——从教材、教参、报刊、图书、媒体、社会生活等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说起来,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找资料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学生选择最多的只有网络,再具体些就是利用网络搜索功能,但这种手段有两大缺陷,第一就是这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就是学生找到的资料会严重雷同,不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和思路的拓展。

所以,在收集资料阶段,为了让学生能收集到尽可能丰富的资料,教师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需要收集的资料具体化,越具体越好,比如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可以让学生分别收集“电视中有关教育的节目”、“上网搜索有关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信息”、“你身边老、中、青三代都在用什么方式学习,比较异同点”、“你读过的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等等,使学生能按照老师既定的方式来收集资料,避免雷同。

在选择和整理资料阶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尽量精简资料,由组长牵头,选择最有代表性、最简洁的方式展示资料。

3.分组讨论——讨论相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展开。

就好像学校好不容易组织学生看场电影,还非逼着写观后感一样,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而这一环节更应该是学生的心理活动,也许有的学生说不出来,但俗话说“熟能生巧”,一次两次无法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但做的多了,很多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把收集的资料和所需理论联系起来。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指望一次活动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一个学期四次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