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545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docx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批准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7、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批准)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

建福

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

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靖天师”像。

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

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概况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

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

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

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

元73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

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

1875〜1909年)年间。

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

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

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

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

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的珍贵“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楹联,不但赞美了青城山的美丽,还颂扬了道教思想、道教经典,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兴衰、民生荣辱的关注。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

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

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

分。

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

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带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

胜古迹。

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

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

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

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

始建于宋代以前。

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

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

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

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

它创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环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

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

2000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同时它还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1、意义: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

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南侧,从岸边迅速隆起,主

峰海拔2434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山东麓有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芒城遗址,在中国同时期古城址中实为罕见。

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圣地之一。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植被茂密,气候适宜,林木葱翠,古观藏趣。

龙溪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北侧,其地形从726米

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4582米,形成鲜明的植物带谱。

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是国宝大熊猫重要分布地之一。

2、比较分析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

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

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

青城山--都江堰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缘,是四川盆地与

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也是中国西部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点,是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区。

保护区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生物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青城山是邓崃山脉的前山带,龙门山脉西南延伸部分,光光山海拔4582

米,都江堰宝瓶口海拔726米,相对高差悬殊,大起大落,形成一系列断裂褶皱的山峰,千姿百态,幽深莫测。

青城山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是中国道教名山。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创教于青城山中,次年定居天师洞,立24治(教区)。

张陵四世孙张盛后裔在龙虎山建天师府后,历代天师均要到青城山朝祖。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山内有全国最集中的道

教宫观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与公元1416年历建武当山道教官赢建筑群有历不同,武当山体现的是宫廷建筑特色,青城山的道教建筑群自然、古老和悠久,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习

俗。

青城山道教自创建至今,宗派繁衍,久盛不衰,香火未断。

3、真实性与完整性

都江堰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

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

有改变,都江堰发挥的效益越来越大。

截至1998年,灌溉

市,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世界最佳

98%

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保护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

以上,自然景观极为旖旎。

古树名木,比比皆是,天师洞内

棵1800多年的古银杏树,高50余米,胸径2.3米,主干高4米处围径约20米,1-5米间木钟乳密集下垂,大小不

,形态各异,蔚为壮观。

张陵曾经居住的天师洞及上清宫、祖师殿、建福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全国道教重点宫观,迄今保存完好;以树皮为顶、原木为柱的桥、亭、柑、阁、廊独具特色。

隋代石刻张陵天师像,唐代开元神武皇帝敕书碑和唐代三皇造像等珍贵文物、道教经典等保存完好。

4、提名申报的根据准则4-

(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

有开创性

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两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治水经验,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在恰当的位置选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顺应自然规律,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热涨冷缩的原理,凿离堆,劈开玉垒山,穿"二江"(郸江、检江即今走马河、

柏条河),化害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闻名的

"天府之国",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著名的粮仓。

经过两干多

年的发展,成为集防洪、灌溉、运输、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及城乡工业、生活用水为一体,综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效益,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创立的圣地,它按照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进行创新,逐步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中国的国教,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前所未有的开创性。

4-

(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

树一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

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

40%

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的水引入内江。

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

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

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

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

区,造成灾害。

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

 

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Richthofen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

界各地无与伦比"。

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

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

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4-(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

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中国道教在青城山创建以来,道脉繁衍,逐步从山中

扩大到山外,乃至全国,以后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祖。

晋时,青城山为巴蜀道教中心。

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对老子理论进行注释和传播,对道教理论进行研究整理,被道教界称为"扶宗立教,天下一人"。

1995年,全国全真派传戒教务法会在青城山举行。

因此。

青城山道教对中国道教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卓越智慧的伟大创造,是科学管理和维护的结晶。

李冰吸取古蜀民族的治水经验,就地取材,采用"竹笼"、"杩槎"、"干砌卵

石"、"羊圈"等独特的工程技术,年年进行防洪和岁修,费省

效宏。

都江堰这一独创的河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黄河流域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科学原理至今仍作为抗洪抢险的先进方法而被广泛运用。

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划时代的杰作。

4-(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

公元143年(汉安二年),道教创始人张陵来青城山赤城

崖舍,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张陵"

史册。

汉晋之际,道教逐步兴旺,范长生移居青城山,助李

和蜀民的精神支柱。

公元618-907年间,唐王朝祟奉道教,中国道教进入一个繁盛时期,青城山尤其兴旺。

唐僖宗封青城山为希夷公,亲草祭文,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

中国道教发展进入

设醮位2400个(道士设坛做法事)。

至此,

鼎盛时期,山中道观达40多处,先后演变成7个教派。

9

世纪晚期,道教学者杜光庭对各派道法进行深入研究,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

他居青城近30年,著述约30部250

多卷,是道教理论集大成者,影响遍及中国道教名山和东南亚各国,成为"道门领袖"之一。

五代时,道教音乐进入宫廷。

青城道士张孔山传谱的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美国录入镀金唱片,由"旅行者二号"太空飞船带入太空,在茫茫宇宙

寻觅人类知音。

现在,青城山仍是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场所。

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在青城山举行中国全真派第二次传减法会,全国各大道教名山住持参加传戒。

青城山住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被推举为"全真律坛嗣天仙正宗

第23代傅圆天大律师"。

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不可多得。

4-(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

护最完整的地区

青城山--都江堰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这一世界

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带,山峦起伏,坡陡谷深,气候温暖湿润,地质历史悠久,生物种类繁多,

4月4日,一名少女将象征四海之水的圣水倒入岷江。

日,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祀水”的壮观场面在中国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上重现。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它灌溉1009万亩农田的辉煌成绩和历史上最隆重的仿古放水仪式,度过了它2260周岁。

据了解,为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古蜀人自古以来就有杀猪宰羊以“祀水”的习俗。

公元前256年,四川的地方长官即蜀郡守李冰为使岷江之水能长久稳定地滋润成都平原,带领沿岸百姓修了都江堰,从此成

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史称“天府”。

此后,“祀水”活新华社记者孙恕摄

4月4日,“堰工”在表演。

4月4日,“李冰”在读祀文。

新华网成都4月4日电(记者杨三军)2000多年前

古蜀先民“祀水”的壮观场面,4月4日在中国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上重现。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它灌溉

1009万亩农田的辉煌成绩和历史上最隆重的仿古放水

仪式,度过了它2260周岁。

放水节庆典活动的高潮是“砍杩槎”。

“杩槎”由三根圆木绑

扎而成,用来冬季筑堤断流。

上午10时50分左右,“咚!

咚!

咚!

”三声炮响之后,

都江堰百丈堤上及岷江岸边,顿时彩幡飞舞、群狮欢腾、锣鼓喧天。

在万余名观众注目下,8名“官差”4人一组,各抬

头用于祭祀的猪、羊,随着主祭官的一声令下,抛入了江中。

几个剽悍、身着古装的堰工,纵身跳上拦河“杩槎”,挥动利斧,砍断“杩槎”盘杠结点的竹索,再用大绳系住杩槎的头部,岸上十余个大汉接过拴在“杩槎”上的大绳,齐声吆喝,滔滔岷江之水从决口处汹涌涌入内江,向川西成都平原奔腾而去。

据了解,为祀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古蜀人自古以来

就有杀猪宰羊以“祀水”的习俗。

公元前256年,四川的地

方长官即蜀郡守李冰为使岷江之水能长久稳定地滋润成都平原,带领沿岸百姓修了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史称“天府”。

此后,“祀水”活动遂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主,一年一度,世代相传。

都江堰是迄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目前都江堰灌区面积已达到1009万亩,为解放初期的3

倍还多。

而且,都江堰的功能已由单一的为农业服务,发展为向灌区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旅游、发电、城市环境用水等多目标服务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新闻背景:

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新华网成都4月4日电(记者杨三军)都江堰是世界上

仍在发挥作用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2004年,是都江堰创建2260周年。

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坐落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距四川

省会成都市约50公里。

创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由当时的秦国蜀郡守

李冰率众所修,千百年来运行不辍。

都江堰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

渠首枢纽位于成都平原顶端、岷江的出山口,居高临下,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

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合,协调运行,互相制约,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奇效(注:

“潦”通“涝”)

都江堰自创建以来,就由李冰确立了一年一度对渠首工

程进行维修的“岁修”制度。

岁修遵循“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

维修时要淘除飞沙堰坝前淤积的沙石,以保证宝瓶口正常进水。

而每年又不能把飞沙堰筑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排沙。

这套制度与渠首三大工程相辅相成,科学地解决了引水和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难题。

今天的都江堰灌区,大小河流、水渠纵横交错,扇状分

布,有分有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

灌区覆盖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等7个大中城市和广汉、新都、邛崃等3

7个县(市、区),实灌面积由新中国建立前的不足300

万亩增加到1009万亩。

成都平原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单产居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都江堰还兼具工业、生活供水以及发电、

养殖、防洪、环保、旅游等综合功能。

(在作为道教发祥地的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6月初举办了首届中国道教文化节,展示道教与众不同的音乐、武术、美术、膳食和养身等。

道教圣地青城山和毗邻的都江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文化积淀深厚,道教称此山为“第五洞天”。

大约1700多年前的东汉

天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山上设坛传教,因而青城山又是

留下来的还有38处,著名的有建福宫、天师洞、三岛石、

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等。

青城山有36座山峰,集雄、奇、幽、险、神为一体,

以“青城天下幽”著称。

青城山分前山、后山两部分。

前山是指以天师洞、上清宫为中心的山区范围,以人文景观为主,有8大洞、72小洞、108处胜景,山势雄伟,四季常绿,

后山则是指以泰安寺、沙坪为中心的山区范围,以自然景观为主,山上峰峦迭嶂,古树参天,是游览避暑胜地。

与青城山相距不到20公里的都江堰位于长江支流岷

江上游,距成都市50余公里,是世界上仍在发挥作用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在2250多年前由李冰主持修

成的。

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时20多年,创

建了以“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为主的都江堰渠首工程和庞大的渠系工程,成功地驯服了岷江,结束了川西平原

洪涝与干旱交替的历史,使这里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都江堰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学技术,是世界水

文治理和水利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渠首枢纽位于成都平原,岷江的出口,居高临

F,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

鱼嘴分水,

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合,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都江堰自创建以来,就由李冰确立了一年一度、从不间

断的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的制度一一岁修。

岁修时要淘除飞沙堰坝前淤积的沙石,以保证宝瓶口正常进水,而每年又不能把飞沙堰筑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排沙。

这套制度与渠首三大工程相辅相成,科学地解决了引水和泄洪排沙的世界性水利难题。

今天的都江堰灌区,是中国西部最发达的地区,灌溉面

积超过1000万亩,粮食总产量高达60亿公斤,灌区还覆盖了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等近50个大中小城市,其中仅成都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相当于中国西部的九分之一。

青城山和都江堰作为第一批国家级旅游风景区,现在每

年吸引超过400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