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43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

《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精练.docx

现代文阅读精练

2019年现代文阅读精练

【例题分析】

〔一〕熬药  吴克诚

   所谓的药大基本上些亡去很久的草。

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里,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末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因此药都身世沧桑。

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

我喜爱那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确实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

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

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

急火攻心,自己所以也在劫难逃。

   沧桑是苦涩的,因此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

唐太宗善喝苦药。

尽管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依旧咽了下去。

纣王咽不下去,慢慢就百病缠身了。

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因此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

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得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

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

药香如蝶,满室翩跹。

父亲说:

“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

”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

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

春夜也在。

月也正好。

可是再也可不能有人唤我熏药……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

从生到老,谁能说清毕竟咽下多少药?

                                                          〔选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

1、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

〔2分〕 

                                                                 

 

2、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

请作简要解释。

〔4分〕

                                                                 

                                                                 

                                                                 

 

3、第八段中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如此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

                                                                                            

                                                                                            

                                                                                           

                                                                                            

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5分〕

① 谈谈《熬药》的构思技巧。

② 谈谈《熬药》的语言特色。

答案:

1、沧桑,苦涩,馨香

2、①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②父亲积存了为人处世的药方;③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

3、①用“我”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异于小孩子;③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铺垫。

4、略

〔二〕爱晚亭

[台湾]谢冰莹

   萧瑟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

这是一曲多么美的自然音乐啊!

   枝头的蝉鸣,大概有点疲倦了?

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如此断续而凄楚呢?

   溪水总是如此穿过沙石,流过小草轻轻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了吧?

   翩翩的碟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

惟有许多的蚊儿还在绕着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浅蓝色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来的半边新月——她好像在注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地盯望我——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态。

   我乘着风起的时候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

哦哦,多么有趣哟!

当我左手提着稠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副天真娇憨儿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清澄的水里。

因此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

我笑得更厉害了,她也笑得起劲。

因此我又望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开口向我哭。

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

她的泪和我的泪竟一样多,一样的快慢掉在水里。

   有时我跟着虾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然而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

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着。

   最后,我如此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云里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我微笑的淡月。

   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限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

和煦地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

祖母很和蔼的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那么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难过,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清醒了。

完全清醒了;睁开眼睛,满眼春色,因此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然而当我斜依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又是“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然而,清风吹干了泪痕,散发罩住了面庞的时候,我又抬起头来望着行云和流水,青山和飞鸟微微地苦笑了一声。

   唉!

我愿以我这死灰、黯然、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

   我愿所有的过去和以后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予林间鸣鸟!

   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我愿以热烈的一棵赤心,浮之于太空!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归乌有,化归乌有啊!

   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慢慢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

呜蝉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大概也洪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细软了。

  “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

”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1926年春于麓山之昆涛亭〕

                      〔注:

作者谢冰莹〔1906——〕湖南人,移居台湾,现在旧金山。

闻名女作家。

1、从文章来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思想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态?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当时作者思想感情的三个语句。

(5分)

⑴作者当时的心态是:

                                                〔2分〕

⑵从文中找出三个语句:

                                                    

                                                                       〔3分〕

2、文中写了作者对着溪水哭笑和跟着虾蟆跳的两个细节,它们的作用是:

〔4分〕

⑴写“对溪照影”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2分〕

⑵写“跟着虾蟆跳”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2分〕

3、文章中加点的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5分〕

⑴写法上的特点是〔不超过10字〕:

                              〔3分〕

⑵如此写的作用是〔不超过20字〕:

                                    〔2分〕

4、以下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6分〕〔       〕

A、看到题目便让人想到杜牧的诗句:

“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此就有一种对秋天傍晚景象的联想。

B这篇散文中写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明显的带有鲜亮的主观色彩,从中可看出作者少时的纯真,年轻时的奔放和年长时的深沉。

C、本文脉络清晰,先是感情的激荡,后是理智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投身自然的强烈愿望。

D、文中的景物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的青草,正说明作者对劳动人民被压迫生活的同情。

E、本文的风格自然朴素、热情奔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洒脱心境。

F、本文末尾忽然写到农夫,看似闲笔,实那么意蕴丰富,含蓄地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社会,不要忘了还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异和距离。

答案:

1、〔1〕探究〔或不满现状〕、进取和勇于牺牲。

〔2〕我似醒非醒地在觉难过〔“清泪斑襟上垂”〕。

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2、〔1〕表现作者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乐与悲。

〔2〕表现作者追求自由时的无奈与怅惘。

3、〔1〕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写出三项即可〕〔2〕抒发了热爱自然、投入自然的强烈感情,加强语势,形象活泼。

  

4、ACF〔B项判断是错误的,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写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

D项表述是一种牵强附会,从文中看不出作者把那青草与劳动人民联系起来的内容。

E项在文中找不到依照〕

〔三〕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热的女友写信:

“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只是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什么原因?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会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

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观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进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么样过的呢?

在一个一般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

我们创造过多少如此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么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间或登山观景之时。

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

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

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

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久轮不上新,永久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

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

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间或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么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受,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

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那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

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1、“从那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能够从哪些方面理解?

〔4分〕

2、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3、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发——“按时看日出”。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

      看日出”的理解。

〔6分〕

4、以下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

      日出意味着什么。

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说早晨的

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从

而产生美感。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一般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

从中昭示

      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

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伙作

      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

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

      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答案:

1、〔4分〕〔1〕福楼拜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他处在上个世纪的巴黎,那时的清晨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拥有真正纯净、清澈,让人激动的光线。

〔2〕福楼拜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懂得观赏日出,迎接晨曦。

把“按时看日出”当作精神体验与心灵洗礼。

2、〔4分〕〔1〕渲染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去品味日出带给人们的精神盛宴。

〔2〕对比,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

3、〔6分〕〔1〕“看日出”,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

〔让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鼓舞生命,添置信心与渴望,荡漾青春,勃发幻念;看清远方,梦想,光阴……〕“按时看”意味着天天的行为,代表着永不放弃。

〔2〕“按时看日出”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理念,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

〔3〕是双重的呼唤:

呼唤自我意识的苏醒,呼唤自然与社会都能有真正的日出。

4、〔4分〕AB

〔四〕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

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

说这话时,我不明白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

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进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进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

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

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

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

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

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

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

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明白他们内心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

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

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明白这愤慨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如此一行文字:

“欧洲,一个漂亮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受。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情愿去。

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

“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峻的罪行。

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如此的信息:

我们在那个地方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

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所以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2、〔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么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

〔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6分〕

答:

〔1〕                                                                                                                                                     

                                                                                     

〔2〕                                                                                                                                                         

                                                                                   

3、〔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

〔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6分〕

答:

〔1〕                                                                                                                                                                        

〔2〕                                                                                                                                                                     

4、〔1〕什么原因胡大姐她们会“拒绝”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受”?

〔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7分〕

答:

〔1〕                                                                                                                                                                    

〔2〕                                                                                      

答案:

1、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心情的热切;以漂亮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