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240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docx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学院

学号

年级

姓名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摘要]: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了当代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化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和粮食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从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和粮食安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两方面阐述。

第三部分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使中国在大力发展城市化的同时也能保障粮食的安全。

[关键字]:

中国城市化粮食安全现状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协调发展

引言

城市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与其联系紧密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其原因在于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互相影响。

目前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我国耕地在近些年确实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这主要是国家退耕还林计划,而不是城市化和工业占地的影响,粮食安全与城市化二者之间关系微弱[1];还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粮食生产仍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耕地两大基本要素的投入,因此城市化发展将对中国粮食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2]。

一部分学者通过对城市化率、耕地规模经营率、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相关关系的计量分析,认为粮食产量与城市化率无显著关系[3];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是城市化发展的不均衡而不是城市化率的高低,从长期看我国城市化不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但是短期内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呈现强约束状态[4]。

目前,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观点各异,基于此,本文在分别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1.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和城市化发展现状

1.1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1.11粮食安全的含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

1983年4月,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

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5]。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充实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多年以来,这个概念一直处于演变之中,但其最基本的内容仍然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最起码的营养。

几经演变,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做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1.12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至1999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量约为5000亿公斤,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然而,2000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产量依次为40522.4万吨、39648.2万吨、39798.7万吨、37428.7万吨。

2004年以后出现好转,但仍低于5000亿公斤。

有学者预测,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我国的粮食需求在5000亿公斤到7000亿公斤。

由此来看,近些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明显,且呈下降趋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一方面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压力。

根据2002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约378公斤推算,“十一五”期末我国粮食需求总量至少要达到51100万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了农业稀缺资源的流失,使粮食供给增长的瓶颈约束日益加剧。

比如,农村土地减少和农业劳动力减少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缺失将必然导致粮食产量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图1中国历年粮食产量变化(1990-2005)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波动,人均占有量呈总体下降趋势。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

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

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城市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1.2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1949年到1957年是城市化迅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较为协调,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为9949万人,年均增长率达7.1%,大大超过了这一时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10.6%上升到15.4%,从而显著缩短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之间在城市化水平上的差距。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口的迁入。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6O年是城市化超速发展阶段。

由于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使中国工业和城市化在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超高速发展,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到19.7%。

第三阶段,即1961年到1965年,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城镇人口被大批精简,前后共动员了约3000万人返回农村。

到1965年底,城镇人口已接近于1957年的水平,但随着总人口的增长,城镇人口比重反而降低了。

这种逆城市化是对前一时期城市化超速发展所作的纠正。

第四阶段,即1966年至1977年,是城乡人口大对流阶段。

一方面,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进行,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为特征的逆城市化运动,前后累计约有3000万城市知识青年、职工及其家属、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被强制性地迁往农村。

另一方面,城镇企事业单位又大量从农村招收职工,使得很多农村人口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变成了城市人口,其总数累计亦达2000余万人。

这期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城市化水平甚至有所下降。

到1979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7.9%,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第五阶段,即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980至1996年,全国城市从223个增加到640个,镇从2874个增加到1.73万个,城市人口从1.91亿增加到3.52亿,小城镇迅速发展,有效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城市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也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预计到2010年和本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

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呈现出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二是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地域差别,即东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按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

一是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背景有关。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过程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重工业技术构成较高,所需资本投入量大,所以一定数量的资本对工业劳动力的吸纳则相对较低,这就使城市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工业化的分散发展,又使得农村城市化进一步滞后于工业化。

二是与我国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三大阶梯的地势形态构成了我国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而中部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东、西部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更大。

2.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相互关系分析

2.1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影响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发生了很大的波动,人均粮食产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粮食安全问题又引起广泛重视。

分析城市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正确和处理城市化发展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直接效应有两点:

1、农业人口明显减少;2、农业用地明显减少。

间接效应有: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农业人口的减少,这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由粮食的生产者转变为粮食的消费者。

[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大量农业用地改为城市建筑用地,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住宅建设。

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它提高了资源的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转变,最终会导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城市化影响土地利用

首先土地资源减少带来的压力。

土地利用的城市化,是城市化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

由于城市化发展及城市用地的扩张,影响土地利用和耕地变动。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引起了耕地的以下变化。

(1)耕地面积的减少

经验表明,人口密集型国家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将遭遇耕地资源的损失。

数据显示,日本在1955~1994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52%,韩国在1965~1994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46%。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也在大幅下降。

在我国,耕地减少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制约因素。

虽然大量的国外实例证明,城市化的推进和加速对于缓和“人地”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但没有缓和“人地”矛盾,反而有所加剧。

1985~1995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84.4万公顷,其中乡镇企业、住宅用地和小城镇是耕地浪费的三个主要原因。

1997~2004年间,我国共减少耕地760万公顷,依据当年粮食产量计算,因耕地减少导致粮食减产近2700万吨。

因此,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始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图2中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2)耕地质量下降

由于缺少相关耕地质量保护的法规、农民缺乏耕地质量保护意识,中国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目前,中国高产田只占耕地的35%,中低产田占到65%,其中粮食产量最高的河南省高产田占耕地比例已经下降到了27%。

耕地资源中,因水土流失、贫瘩化、次生盐渍化等原因导致的退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40%以上,同时酸雨发生面积目前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倍多,有些地区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地步,直接导致耕地质量的下降。

’g近20年来,由于施肥结构失调,氮肥施用过量,磷钾肥和微量元素不足,使得中国耕地养分非均衡化现象日趋严重。

另一方面,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显示,城镇建设占用的大多是平原地区土壤肥力高、农业劳动力集中度高的优良耕地,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有5000万失地农民,在2001^2004年这四年间,又大约增加了670万,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了2020年失地农民总数将要增加到1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中国耕地都有占有补,但却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如2004年建设占用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72%,而补充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仅占34%;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数是居民点周边的优质高产良田,补充的耕地多来自未利用的原开发用地。

由于占多补少、占良补差,使得城镇建设的过程加快了耕地质量下降的速度。

2.12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农村人口的减少,也就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内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由于农村人口特别是年纪较轻、受教育水平较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对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引起了农村劳动力的以下变化。

(1)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按我国人口为13亿来计算,每当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1000多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2006年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3.0%。

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的另一面则是农村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并且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总量也从1996年开始减少。

随着农村人口比重不断降低、总量开始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也在不断降低、数量有很大起伏,如图3所示,1996和1997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已经降到3.5亿以下,为近15年最低,1997年之后虽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到了2002年开始再一次大幅减少。

图3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量变化

(2)农村劳动力质量的下降

短时期内这不仅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的下降,也使得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质量下降。

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最先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都是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只剩下相对人力资本较低的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劳动,迁出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15-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其中20-24岁的女性和25-29岁的男性占迁出总数的比重最高;未迁移劳动力中,15-30岁的劳动力比重明显相对缺失。

年轻的劳动力不断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同时年老的劳动力大多留在农村不发生迁移,这使得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逐渐老化。

农村人口老龄化也将影响粮食生产的产量。

所以,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劳动力的减少将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但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将会被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所抵消,农业人口减少反而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

2.13城市化发展将对粮食需求造成的影响

(1)人均口粮需求下降,粮食需求总量持续增加

口粮需求在中国粮食需求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这些需求偏好的改变导致现阶段和将来一定时期内中国人均口粮需求的下降,但由于肉、蛋、奶等产品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才能转化出来,因而会增加对粮食需求的总量,粮食需求的总量不但不会降低,很有可能还会出现持续增长。

其次,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人口增长率的稍微增加也会导致粮食需求总量的大量增加。

此外,中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会使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广大居民对于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数量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强化人均口粮需求下降、粮

食需求总量持续增加这一趋势。

(2)口粮需求日趋求精,粮食需求结构不断完善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深加工粮食的需求已成为一种需求趋势。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多以米、面、油为主,需求结构和品种都比较单一,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以及粮食加工技术的进步,中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粮食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精深加工的精米、精面已成为人们日常主食需求的对象,一些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制成的富营养成份的合成米、合成面和高档营养食品,以及一些谷物和动物混合制成的食品等也成为人们日常需求的选择,粮食需求的花色和品种越来越丰富。

此外,肉、蛋、奶、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使人们的粮食需求结构

和营养水平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这也带动了中国粮食深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1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安全的压力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安全压力的缓解。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即是一个农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规律表明,农业比重下降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同步过程[7]。

这是因为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导致农业比重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现代化水平也越高。

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水平提高对于农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从而农业产出增长率明显提高,粮食产量也会提高。

 综上所述,从短期看,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明显减少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明显提高,城市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但从长期看,城市化的发展对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增产将会大于因农业生产要素减少而带来的粮食减产。

也就是说,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将不再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而是有利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率低的国家,虽然能够通过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增加实现粮食生产的较快增长,但相对于其更快的粮食需求增长,仍然会存在着粮食供给的不足;而城市化率高的发达国家,能够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从而弥补要素投入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实现了较快的产出增长,与其较低的需求增长率相比,粮食供给反而倾向于过剩。

2.2粮食安全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的发展会导致粮食生产资源和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威胁到粮食安全;同时,粮食安全作为一个硬约束条件,将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

若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将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4]

2.22限制城市用地

粮食综合生产用地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刚性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刚性扩张,这会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而且粮食产需已经出现了缺口,不能满足城市化过程中的粮食需求。

若为了满足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就必须保障农业的可耕地总量,不能触及18亿亩可耕地的警戒红线,城市用地就会受到限制。

要城市化,还是粮食,两者矛盾日益尖锐!

2.23限制非农业用水的使用

我们知道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而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水。

粮食综合生产用水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在分布上,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

这种分布格局导致了我国洪涝灾害与干旱频繁并存发生。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用水将急剧增加,工业、城市用水同农业用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为了保障粮食的安全,我们需要保障农业用水的量,一旦保障农业用水量,城市发展的用水量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

问题更加严峻的是,我国耕地大量被占用的地区,恰好正是水资源供给充足、耕地质量比较好的地区。

有水无地(或少地)和有地无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只有在粮食生产力提高,粮食供应量能够保证粮食需求的情况下,农村才能释放大量的人口和土地,继而促进城市化发展。

世界粮食安全组织指出: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可以相互促进发展。

一般而言,城市化率高的发达国家,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种植保证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在能得到有效保障情况下,又可以反过来保障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起城市化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机制尤为重要。

3.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协调发展

综上可知,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稳定在胁迫发展阶段,显现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

虽然制约作用不尖锐,但目前已经进入了粮食安全的危机潜伏阶段。

因此,目前政府应注意城市化过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提高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以及逐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导农业生产朝机械化种植方向发展,建立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3.1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看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与供给是中国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定要确保中国的粮食生产满足一定的供给水平。

虽然粮食进口也是保证粮食供给的一种途径,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必须主要依靠本国自主生产来保证,这样才能掌握本国的经济发展命脉。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首先,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亿亩之上。

其次,需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第三,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质量,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

(2)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首先,要改变目前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大、成本高等问题,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储备地区逐步由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边远贫困区和多灾地区转移。

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针对目前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方面信息不流畅的现状,开展粮食产、供、销、存环节的跟踪调查;逐步建立权威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信息发布制度。

(3)进一步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作为粮食安全中的重要生产力量,只有其利益得到根本保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面对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的现状,需要采取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继续加大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四种粮食作物良种进行补贴、对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3.2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看

(1)推进健康城市化,合理利用土地。

针对中国目前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错误观念,需要推进健康城市化。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进行严格的管理,坚决制止滥用耕地。

要特别注意防止中小城镇建设在追求奢华、追求政绩和非法敛财的扭曲行为驱使下误入歧途,防止出现小城镇乱建、大批占用耕地的情况。

控制开发区数量和面积,对其实际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削减或撤销发展效率低的开发区规模。

同时,大力挖掘城市用地潜力,充分利用土地空间,降低用地成本,改旧城建新城,改变城市矮、空的现状,提高容积率,走集约用地之路。

(2)走节约耕地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即大力发展大中城市。

由于耕地短缺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而土地的利用率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下降而下降的。

通过对大中城市经济利益的对比可以发现,小城镇单位土地面积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1/3,是20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3%;相反,大城市规模效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集约用地。

如果国内粮食的单产水平难以提高,耕地继续减少,国内粮食产量将很难保证4.8亿吨,将会出现近6000万吨的供给缺口。

因此,我们要走大力发展大中城市,辅助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以节约耕地资源。

3.3从两者结合的角度看

(1)大力发展城市化才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办法。

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我国现在粮食补贴政策效果低下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过多,大量的粮食资金补贴到更多的劳动力时,每个劳动力所得到的收入就微不足道,不足以提高其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取消各项制约农民进城的不合理制度,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2)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农业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粮农经常会面对有好收成却没有好收入的尴尬局面,因此大大降低了粮食生产积极性,造成了种粮劳动力的流失。

城市化过程中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为此,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财政上继续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国家还应制定有关农业和农产品的优惠政策,并使这些政策在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