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6930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docx

高考必备优质作文素材60段非常实用

精选金句

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适用主题:

用以描写求学态度,学习不可傲慢,对君子品行的讨论等作文立意。

如2013年山东卷《咬文嚼字》等。

语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大意为:

有修养的人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就去问,不会的就学习。

示例:

《春秋繁露》有言: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知识,不刻意隐藏自己的短处,而是如乔布斯那般,“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不断地积累和学习。

2、我什么也不否认,但我怀疑一切。

——拜伦

适用主题:

怀疑精神,敢于挑战真理,实践出真知,对前人的智慧心怀敬畏等主题。

例如2009年广东卷《谈谈你对常识的认识》,2015年江苏卷《智慧》。

示例:

对待我们学到的知识,我们既不应该盲目自大,不加以理解就否认一切;也不应该盲目相信,不加思索就全盘接受。

3、一思尚存,此志不懈。

——胡居仁

适用主题:

关于形容一个人的坚持与初心,对人民公仆的敬意,于平凡中坚守责任,讨论家风或敬业等作文主题。

比如2017年全国卷《我看高考》,2012年北京卷《火车巡逻员的故事》。

示例:

一思尚存,此志不懈。

无论是“二十载铸就大国重器”的南仁东老先生,还是不停践行警察誓言直至殉职倒下的朱国茂警官,都在告诫着你我,在这灯红酒绿与声色犬马的浮躁时代,总有人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最初的真诚与感动。

4、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陶渊明

适用主题:

对生与死、得与失、荣与辱、是与非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形容在历史长河前个人的渺小等立意。

如2012年天津卷《清水还是浊水》、2013年四川卷《平衡的生活》。

示例: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曹操曾权倾朝野,戎马一生,临终前的一句话却是:

“这江山,谁也带不走。

”纵你雄韬伟略,纵你似彭祖活够八百岁,结局都是一样的。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5、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梁启超

适用主题:

关于自立自强、描写国家变化等作文立意。

比如可用于2017年全国卷I《中国关键词》。

这句话来源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使举国之少年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6.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

——蒋勋

适用主题:

名利金钱,发展过火的事物,浮躁风气。

7.旬月里来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旧事。

——林徽因

适用主题:

积极面对生活,苦难总会过去,坚持努力。

8.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传承。

适用主题:

传承文化,继承文化,创新在一定基础上进行。

秉持初心,坚定不移。

9.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

——《人民日报》

适用主题:

事物的基础,人的决心,初心的力量,发展的依靠。

10.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王鼎钧

适用主题:

时代的前进,人民的自我更新,事物的发展。

11.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杨靖宇

适用主题:

内心的坚定,不惧黑暗和苦难,追求,积极向上。

12.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桠,而是静默的根系,在文化的净土中汲取营养。

——马德

适用主题:

不浮躁,社会风气,初心,坚定,自我修养。

13.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温暖的。

——萧楚女

适用主题:

阳光,光明,温暖,社会的进步,自我的坚持。

14.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张晓风

适用主题:

不惧,初心,成长,前行,积极对待不好的事物,胜利的信心。

15.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 马一浮

16.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 李商隐

17.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 康德

18.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余世存

19.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 丹比萨·莫约

20.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

—— 村上春树

21.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22.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毛姆

23.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尼采

精彩古诗文标题

【1】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适用于珍惜时间。

白昼不要白白地度过,青春一去不复返。

出自清·翟灏《风俗编·时序》: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2】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适用于顺应时势,看清时局,抓住规律等。

聪明的人能顺应时势制定计划,愚蠢的人却违背道理采取行动。

出自《后汉书·朱浮传》:

“盖闻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窃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于郑也。

【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适用:

谦虚,不要夸耀。

伐、矜都是夸耀的意思,出自《老子·第二十四章》:

“自见者不,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适用于借助外物(路),奋斗,前行等。

这是收入《全唐诗外编》的唐代诗人龚霖《老学庵笔记》之四中的诗句,仅此两句。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意思是说,只要有可以向上攀登的路,更高的山,人也能攀登上去。

诗句是条件复句。

“但有路可上”是“更高人也行”的必要条件,有了这个必要条件,就有可能产生“更高人也行”的结果。

这两句诗虽然说的是登山之事,但有丰富的哲理情趣。

【5】莫倚高枝纵繁响,也须回首顾螳螂。

适用于警醒、警惕,不要沾沾自喜等。

宋代陆元光为晋陵宰时,当时幕僚中有好谗谤同列者,一日同会,忽闻蝉声,幕官谓陆曰:

“君既能诗,可咏此也。

”陆辞之不可,即席作《咏蝉》:

“绿阴深处汝行藏,风露从来是稻梁。

莫倚高枝纵繁响,也须回首顾螳螂。

”因以是讥之,其人愧而少戢。

这首诗写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相互关系。

【6】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等。

这句选自诗歌《书扇示门人》,作者是范仲淹,原诗为: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这首诗明白如话,但哲理深刻。

一派青山风景恬静幽美,这是前人的田地为后来的人占有,但是占有田地的人不要得意不已,还有想占有这田地的人在后面呢。

山河依旧,人事更替,得失不是永远不变的。

今天的得会转化为明天的失,事物总是按着这样的辩证规律发展着的。

相似的有: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选自翁格的《暮春》: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7】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

适用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就好。

原诗为元朝方景山写的《杂咏》:

“昆鹏奋云霄,尺鷃栖野草。

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

” 适其天,即适应其本能,也就是遵循客观规律。

鲲鹏和尺鷃相比,大小之别不言而喻,而小的尺鷃“腾跃而上,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和鲲鹏展翅数万里无法相比,可是它也是“飞之至也”。

它尽了主观上最大的努力。

这首诗可以启示我们,一切事物都遵循着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各尽所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作出较大的贡献,发挥最大的人生价值。

【8】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适用于适合自己最好。

清代顾嗣协《杂兴》中说: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这首诗歌每句都适合做标题)”“生材贵适用”和“物各适其天”,一从施用上讲,一从本性上言,其理相通。

【9】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山林自在啼。

适用于自由。

原诗为宋代欧阳修写笼中鸟的《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山林自在啼。

”哪怕是“金笼”总不如“山林”,关键在于自由的可贵。

【10】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

适用于祸福相依,转换;不利和有利,不幸和幸运。

原诗为明朝高启《叹墙下草》:

“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

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

”墙下草经霜后还是“青青”的,“经霜”说明秋已深。

诗人缘此慨叹“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

如果没有“墙”的条件,而是一般的原上草,那它们的“见春”和“逢秋”都是同时的。

因了“墙”,所受光照少、地温低,则它感受春的气息便迟,陆游的《梅花》诗中也曾说: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也是这个道理。

“见春迟”是不幸,秋来晚则是大幸。

这首诗说明了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都能向其对立方面转化。

墙下草虽不得先占春光,却可免早枯槁的命运。

有了这认识,就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不利条件,尽量使之转化为积极的因素。

【11】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适用于志向,每个人都发光。

原诗为明代张羽的《兰》: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寸心,区区之心,言兰花极小。

这看去似有贬意,实乃是为了下句的“扬”:

区区之心却容纳着散不尽的香气,那阵香气,乃是由其“寸心”习习飘出。

啊,真是令人心醉神怡!

这一笔,跌宕成趣。

【12】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适用于志向,自信,自强等。

原诗是清代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藓自是低等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1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适用于不自量力,不自知等。

原诗为韩愈的《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诗人将它拟人化了,目的化了,似乎蚍蜉想要撼动、摧倒大树。

于是,展现出一幅大自然的奇妙景观:

大树参天、枝叶怒放、郁郁苍苍!

如此高大,如此青翠,如此劲挺,如此充满生命的活力!

而树阴之下,局处一隅的小小的蚂蚁居然奔波劳形地钻穴打洞,想要扳动树根。

多么可笑的对比!

这里展现的是大与小的尖锐对比,是力量的不协调。

诗人又用了一个“撼”字,充满了嘲弄意味,更加浓了这种不协调。

由此得出结论:

“可笑不自量!

”这就一笔骂倒了那些在李杜文章光焰面前摇唇鼓舌的群儿。

【14】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适用于磨难,困难等,出处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意思是不经过千百次冶炼,怎么会知道寸金的精纯!

【15】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适用于熟能生巧,练习,勤习苦练等,出处唐·储光羲《江南曲》其一,意思是惯在湖边居住,船小不怕风浪。

【16】英雄不失路,何以成功名!

出处清·屈绍隆《赠朱士稚》,意思是英雄如果不经受挫折,怎么能成就功名!

【17】不遇阴雨后,岂知明月好!

出处清·孙枝蔚《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释义是不遭遇阴雨,怎能知道明月的美好呢!

【18】此生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适用于有价值地生活,奉献等,出处宋·苏轼《和陶咏三良》,意思是生命像泰山一样重,别把自己像鸿毛那样轻易遗弃。

【19】欲穷大地三千里,须上高峰八百盘。

适用于不断攀登,不断奋斗,自强不息等。

出处明·刘基《登白云绝顶》,意思是想把数千里之外的大地尽收眼底,必须登上盘旋曲折的高峻山峰。

【20】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

可以替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南朝《乐府》《子夜歌》(其十六):

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

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

【21】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适用于阅读,传承等。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的《赠羊长史》。

陶渊明认为,他从“古人书”中可以得到知识和娱乐。

读书,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目的性,还要有选择性,把这三者融会贯通,变为自己有用的知识。

“古人书”是可贵的。

它是后人认识古代社会的窗口,也是借鉴前人经验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学习世界文化,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我们要有目的地读书,还要有计划地读书,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精读好书,择善而从,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总之,欲知千载上,必读古人书!

【22】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适用于学习,知行合一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担心自足而不学习,担心学习了不去实践。

原诗选自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五)。

这是韩愈被贬往潮州时所写的一首临别赠诗。

诗首先围绕读书求学中的知行问题提出自己的哲理性观点,接着对元十八在这方面的修养和取得的成就加以赞扬,最后慨叹自己因被贬南海(即潮州),无法为元十八宏鸣高飞助一臂之力。

通俗中见深邃,素朴中含深情。

【23】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最佳。

适用于读书等。

选自唐代翁承赞《书斋漫兴二首》(其二):

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

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最佳。

当诗人忙完公事,在暮色之中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赶回家门时,只见茅舍中亮着灯光,孩子正在琅琅有声地诵读着诗文。

此时此刻,诗人不禁涌起一股喜悦和欣慰的心潮,并很快由感性的激动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吟出了“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最佳”的诗句。

【24】书卷多情似故人

选自明代于谦的《观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头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25】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适用于认识到别人的成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等。

选自王安石的《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首是王安石对张籍诗的品评诗,同时道出了“寻常”和“奇崛”、“容易”和“艰辛”的深刻哲理。

【26】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意思是一句话语也不能实践,读万卷书也是没有用的。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选自明代周立勋的《饮酒》:

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

倘生羲皇前,所谈意何如?

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我愿常饮酒,不复知其余。

该联巨大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因而具有了超越特定对象的哲理意义。

读书万卷,积累理论知识,是重要的,因为“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但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正在于它能够指导自身的实践,因此,要发挥理论知识的作用,就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

反之,如果理论脱离了实践——“一语不能践”,那么理论再高妙、再丰富,都是空虚的、徒劳的,它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万卷徒空虚”。

作者从现实批判中所凝聚成的这两句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度和警策作用。

【27】举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谁?

适用于自己奋斗,自立等。

原诗选自唐吕岩的《渔歌子·方契理》:

举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谁?

绝嗜欲,断贪痴,莫把神明暗里欺。

【28】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

适用于自己去闯荡,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敢等。

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同样适合做标题。

选自唐聂夷中《行路难》:

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谓言骨肉亲,中门如异域。

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

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

自从乐府诗《行路难》出现以后,世人多借此“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意”(《乐府古题要解》)。

鲍照说:

“男儿身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拟行路难》);李白云: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归去来。

”唐代诗人聂夷中却不这样认识。

他在《行路难》中唱道:

“莫言行路难,……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

”这两句诗意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事在人为”“没有走不通的路”的意思。

将其视为格言、警语也能讲得过去。

格言饱含哲理。

《易经》云: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命运不通称之为“穷”。

穷则思变,要干,要突破。

这不就是聂夷中诗的绝好注脚吗?

要干,要有出路,“全在人”。

“全在人”三字,重如千钧。

人是“出处”“路通塞”的前提,“全”是关键。

一个“全”字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人间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被勇于攀登的英雄好汉踩在脚下,即使是穷途末路,只要艰难地走下去,莫听“行路难,归去来”的呼唤,就会有出处,就会成为坦途。

只有那些懦夫才在岔道口徘徊不前,感到路难行,去不得,途不通。

【29】陋巷箪瓢亦乐哉!

适用于安贫乐道等。

选自元代宋方壶《[中吕]山坡羊·道情》: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一茅斋,野花开,管谁家兴废谁成败?

陋巷箪瓢亦乐哉!

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30】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适用于要经历磨难,才能成长;要经受漂泊,才能有所作为。

原诗选自于明朝俞大猷的《秋日山行》:

溪涨巨鱼出,山幽好鸟鸣。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忠勇之心,跃然纸上。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热血男儿的刚毅形象,令人赞叹。

逆旅,客舍之谓也。

《庄子·山木》: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以旅店为家,谓生活不安定,长年在旅途中奔波,联系到俞大猷的军旅生涯,这是真实的写照。

“丈夫不逆旅”是反诘,也表现出某种矛盾心境:

丈夫也有父母妻儿,也该享受天伦之乐,他何尝不知道逆旅之苦累,思乡之痛楚,却决然离家而去。

这一取一舍,用最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来,却放射出眩目的光辉。

一家不圆,为的是万家团圆;一人弃家,为的是苍生有家;一夫甘受鞍马劳顿之苦,为的是天下百姓能安居乐业。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可敬可钦。

【31】劝君平地上,还似过坡时。

比喻人在顺境中,容易疏忽大意,掉以轻心,而出错误。

故顺境之中尤要谨慎,保持警惕之心。

选自袁枚的《小心坡》:

“险极坡难过,小心容自持。

劝君平地上,还似过坡时。

可以改编成:

劝君常有“过坡心”。

清·田松岩《题劳山杖诗》:

“路当坦处亦防倾。

”也可以直接做标题。

【32】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出自唐代崔涂的《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33】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皋:

水边的高地。

九皋:

指深泽。

诗句以鹤即使身处低处,鸣叫声也能响彻云外,比喻真理和才能是不可抹杀的。

【34】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适用于谦虚,天外有天等,出自唐杜甫《木皮岭》,诗句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告诉人们不可妄自尊大或拘于一隅。

【3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适用于发展,时代更替,前进。

出自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这是诗人因对故人伤逝的感伤而写下的寓意深刻的诗句。

以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劝诫友人不必为此过分感伤。

【36】一诗千改始心安

适用于工匠精神,严谨,认真等。

出自清·袁枚《遣兴》诗: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37】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适用于经过千锤百炼,技艺精湛。

也适用于刚柔并济。

【出处】晋·刘琨《重赠卢谌》

【译注】怎能料到经过千锤百炼的坚刚之物,竟会变得如此柔软,能绕在指头上。

意:

料想。

【3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适用于品德等,做好自己,实力。

【出处】唐·虞世南《蝉》

【译注】蝉停在高处,叫声自然传得远,这不是凭借秋风的传送。

居:

在,停留。

藉:

凭借。

用以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用他人吹捧自能声名远播;也用以说明位势优越或实力强盛的事物或人自有其强大的影响力,不用靠外界的帮助。

【3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可以分开做两个标题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适用于不为假象迷惑,要有真东西等。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译注】草丛中的萤火有耀眼的闪光,但终归不是火;荷叶上的露珠虽圆,但它哪是珍珠呢?

【40】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适用于珍惜,世事多磨等。

【出处】唐·白居易《简简吟》

【译注】世上好的东西大多数都不坚固牢靠,彩云绚烂却容易飘散,琉璃明丽但质脆易碎。

琉璃:

一种用铝和钠的硅酸盐化合物烧成的釉料,常烧制成缸、盆、砖瓦等。

 

【41】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可以用“睫在眼前长不见”直接做标题,适用于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事物。

【出处】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