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设计.docx
《完整版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中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
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1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1.1国内研究动态1
1.1.2国外研究动态2
1.2研究目的和意义3
1.2.1研究目的3
1.2.2研究意义3
2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4
2.1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4
2.2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4
3手机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5
3.1手机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5
3.2手机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6
4对高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结果分析7
4.1每周上网时间情况7
4.2在网络上与人交流的时间情况7
4.3使用何种交流工具情况7
4.4利用网络与现实中亲友的交流频率情况7
4.5在网上联系的陌生人占所有网络联系人的比例情况8
4.6对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情况8
4.7认为网络上认识的朋友是否值得信任情况8
4.8在遇到烦恼时倾诉的首选对象情况8
4.9对于网恋的看法情况9
4.10对在网上可以无所顾忌做事情的态度情况9
4.11经常上网对身边同学、朋友关系的影响情况9
4.12上网对个人的影响情况9
5造成现状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10
5.1造成大学生目前对网络依赖过度的原因分析10
5.2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对策11
5.2.1大学生自身方面11
5.2.2政府方面11
5.2.3学校方面11
6总结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人们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介绍手机在我们现在的社交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利于人们的扩宽交往的范围,使交流更容易,但是这弱化了我们深沉次交流,放弃了面对面感情流露的交流,基于这种情况,分析相关利弊影响,最后基于人际交往的本性需求探讨出现这种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交流的原因。
。
关键词:
手机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人与人的关系
Abstract:
Afterthepaperdiscussessmartphonesandsocialnetworkingintothemodernlife,forpeopleinterpersonalhadahugeimpact.Introduceanimportantroleinourmobilephonesnowplayinsociallife,infavorofwideningthescopeofpeople'sinteraction,makeiteasiertocommunicate,butitweakensthedeeptimeswecommunicatefacetofaceemotionaloutpouringabandonedexchanges,basedonthiscase,theanalysisoftheprosandconsrelatedtotheimpactonthenatureofthefinaldemandforinterpersonalreasonsforthistendtocommunicateviathemobilephonenetworktoexploreappear.
Keywords:
Phone;SocialNetworks;Interpersonal;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全球有63亿人,其中有30亿的人会收到手机讯号。
在中国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57亿,QQ空间有超过4.5亿的活跃网友,新浪的微博活跃用户达1.29个亿,腾讯QQ有高达2.9亿的在线活跃用户,覆盖到90%以上的中国网民。
而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的每月活跃用户总数其实已经超过了22亿人。
其中,Facebook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13亿人,WhatsApp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5亿人,Instagram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Messenger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这些都是Facebook的重要业务,所有业务的用户数加在一起就是22亿人。
大约有10亿人在手机上使用Facebook。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
同时人们出门会带上手机,吃饭的时候看着手机,人们睡觉之前翻看一下手机,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也会查看手机。
而我们一般打开电脑或者滑开手机屏幕的时候,我们就会先登录QQ,或者上微博上微信。
我们体验着网络聊天室和在线虚拟社区,我们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性,多选择性,我们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
1.1.1国内研究动态
由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快速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网络整体发展
水平处于劣势,主要是侧重理论研究和翻译国外著作。
因而,关于网络的相关研究
尚处于初步的积极探索阶段,总体上呈现出零散的研究成果多,而系统的研究少的
特点。
1、网络人际交往研究
(1)特征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虞晓骏和王晓霞在关于“虚拟社会和人际交往的调适”的研究中,提出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多维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性等特征。
(2)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是指出网络带来了道德失范,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泛滥,传统道德规范受到挑战和冲击,出现了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及其利弊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
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网络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2、网络成瘾研究
以“网络成瘾”为题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检索1994.2005年的所有文献,共找到关于青少年相关文章58篇,而关于大学生方面的较少。
这些文章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含义、诊断、原因、后果以及预防与治疗的措施、对策等等。
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研究
从国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来看,国内研究网络伦理道德的专家主要是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研究相对比较集中和深入。
国内的许多高校分别出台了各自的校园网网络规范、公约和处罚条例,许多高校也在研究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或者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德教育,在全校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课”中增设网络道德、网络法规专题,从整体上看国内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1.1.2国外研究动态
l、对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
(1)社会互动。
人类的社会交往和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社会互动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最早使用这一词的要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他1908年问世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社会互动一词。
他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是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课题。
他因此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美国的互动论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后,在美国形成了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该理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
认为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分出来的主要指标,符号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意识的一种意愿标志。
其整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符号构成意义;意义形成判断;判断引导行为。
(2)社会交往。
库利指出,我们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模仿别人的方式去观察自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
戈夫曼则就是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整饰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该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刻划自己的言行、通过各种礼仪来获得认可、获取与另一方的继续交往,这都是对该理论的实践运用。
此外他的理论对交往礼仪做了细致分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对研究现实人际交往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网络与社会交往
网络最早诞生在美国。
因此,最早对网络给予关注的也大多来自美国。
1969年网络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诞生于美国之后,有研究者开始陆续关注这一新科技对人的心理产生的种种影响,但是直N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心理学家才正式提出“网络心理学”(cyberpsychologyorintemetpsychology)这一全新的概念,网络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冲击侧重于从心理学层面来研究,而且没有具体地研究网络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变化和冲击。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对于网络使用行为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后就大规模的开始了,已出版的关于网络方面的专著有Wallace的((Thepsychologyofintemet))、Turlde的{LifeONthescreen:
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met$等多部专著。
关于网络及网络使用行为与人的心理、社会发展之关系的研究,国外有两个专门的杂志:
一是1985年创刊的《计算机在人类行为中》(ComputersinHumanBehavior);二是1998年创刊的《赛博心理与行为》(Cyberpsychology&Behavior)。
同时,在AmericanPsychologig、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Studies、ComputersandEducation、JournalofSocialIssues、CommunicationResearch、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等杂志上也刊登了不少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重点分析并指出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但网络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关于网络对人类生活具体方面影响的研究还较少,网络对人类交往影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20世纪末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的网络化程度空前提高,许多人称之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以网络为核心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的创造性活动与信息网络的影响双向互动,进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及交往产生巨大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网络的出现,更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尤其是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出现后,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希望借助实证调查,分析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就如何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保障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认识网络在大学生交往中的作用,把握网络给大学生交往带来的便利条件和问题因素,明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导向策略,有助于为教育者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从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交往的导向策略,有助于在实践上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处理好网络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
2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类需要结构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特殊的一群,人际交往对他们而言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得到充分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确立,知识结构基本形成,社会化过程初步实现的关键阶段。
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过程。
2.1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共享丰富的信息,提高人际认知能力
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中介媒体,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而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
通过网络人际交往,不仅能够方便迅捷地了解全球各地的资讯,还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
这些可能是完全虚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现实生活反映,可以有力地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实践。
2.网络交往能够使大学生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碍
网络交往以忽视社会地位、外貌特征为特点,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表现为人际内心的精神交往。
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在直面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这使他们往往无法与不同于他们的群体自如交往,而他们的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从而避免直面交往产生的交流障碍。
3.拓宽沟通网络,促进社会化多元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中介,它的间接、自由和平等,让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可以掩盖自身的缺陷,可以轻松面对交往中出现的尴尬,实现意识与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
现实与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交接,让大学生充分地实现并体会更多样的人际关系,获取更多社会适应的有力资源,从而及早完成社会化。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伴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沟通形式,网络还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
为发扬自己的优势,尽情地展示自我,并接收来自各方面的关注,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2.2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出现的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也正日益凸显。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网络交往淡化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
网上交际的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相互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性因素的界限,这也使得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这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
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人们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使人们以怀疑心态看待网络中的事物,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网络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
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
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
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生活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
同时,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这也是对“崇德化,尊理性,主中庸,重自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3手机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智能手机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微博或微信中满天飞的各种新闻、消息、文章、图片、视频等创造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即信息爆炸。
我们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无用的信息、玩游戏、自得其乐,而不愿意外出与他人交往。
借用智能手机,人们与家人、朋友以及外界社会的交流再也不需要现实的空间和整块的时间,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完成。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甚至面对面交往的功能也逐渐退化了。
3.1手机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有利于拓宽人们交往范围。
在传统的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局限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而网络的有效连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达到一种“人——机——人”的状态,网络交往打破了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突破了国界和地域的局限,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广阔、更便利的交往方式,这种超时空的传播拓展了现实人际交往范围。
有助于人与人消除交往中的隔阂。
这里所说的“隔阂”,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文化的差异、自小生活环境的影响、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的交往不适以及价值观念相左等等。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较大程度依靠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和衣着装扮来表情达意。
由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能使人们对事物的反应尽收眼底,传播者之间如果存在文化上的隔阂,其最初的反应必然影响交流的结果。
而在网络交往中,人们不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
这种交往方式有一定的滞后性, 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的交流障碍。
人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中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扮演多重角色比那些仅有少量限定角色的个体会获得较多的益处,角色的丰富性能增进交往人的生理健康和对生活的满意度。
而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可以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从而理解角色的行为规范,体会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了解角色的冲突,进而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尺度。
按照社会关系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
所谓强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密切的、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的人际关系,例如家人、好朋友等。
强关系给人带来的是信任、关怀和爱等情感体验,但由于强关系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所处的环境、从事的工作、认识的人、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对个人利益的帮助是有限的。
这时智能手机及社交网络的另一种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帮助我们建立弱关系。
弱关系基于一种名片关系,我们关注的是他人是否能分享资源、是否能带来机会。
智能手机大大提升了建立弱关系的效率,例如微信中的同事圈、同学圈、同行圈,以及因某种共同爱好或在某次活动后建立的圈子等等。
这些圈子经常提供海量的信息,其中可能出现十分有用的信息。
3.2手机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我们现在用智能手机做的一些事情在几年前被认为是奇怪和不礼貌的,甚至是讨厌的,但是很快大家及习以为常了,比如人们在公司的会议上,发短信或者写邮件。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人们发短信,网购,浏览社交网站,在课堂上,听报告时,和几乎每一个大小会议上。
父母在早餐和晚餐的时候,手拿着手机发短信看邮件聊微信,孩子们因此抱怨
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不够关注。
但是同时这些孩子也很少专心地与彼此相处,他们与朋友聚会时,却各自不说话,低头玩自己手机,我们称他们为“低头族”,这使一个聚会的人们,虽然在一起,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事实上又“不再一起”。
所以说手机给我们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双面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我们的社交范围,降低了我们社交成本,但是同时也降低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深度,让我们越来越频繁的切换和浅层次的交流。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是用大量的语言线索比如姿势、语气、语调等背景信息来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地位以及人格的。
这种用背景信息来进行推断的能力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心理学家理查德?
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将文字难以表达的内容换成用文字或者表情图片来表达,这使得交往中的掩饰性变强,社交的难度降低,而社交的深度与持久性却可能下降。
智能手机影响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影响这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人们希望在一起,但同时也“在别处”,连线到他们想去的各种不同的地方。
人们拒绝对于别人给以全方位的注意力,他们想要定制他们的生活,想要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之切换,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分配他们的精力。
例如你想去参加董事会议,但是你只想关注你感兴趣的一小部分内容,所以你选择回避或者说跳过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
有人认为这是好事,但是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对别人隐藏自己,不能传达真正的自己,即便我们一直保持着彼此间的联系。
4对高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现代通信交流工具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了客观了解分析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到底有何影响,我从本院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2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包括上网时间、聊天时间、在网络中与人交流的方式及心态等方面,共涉及十二个问题,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4.1每周上网时间情况
我们调查的227名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的总和约为3275.6个小时。
平均每人每周上网13.26小时。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已经进入普及状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2在网络上与人交流的时间情况
227名学生的总数约为1138小时,平均每人每周用于在网上与人交流的时间为4.61个小时。
也就是说,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的37.74%。
由此看出,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的目的之一。
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进行人际交往的时间已经超过其上网总时间的三分之一。
这就说明,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
4.3使用何种交流工具情况
在各种交流工具及平台中,有93.86%的学生通过QQ等聊天软件与人交流,是所占比例最大的。
其次,有93.14%的学生使用校内网等真实交流平台与别人联系。
另外,分别有56.68%、22.74%、14.80%的学生会使用邮箱、论坛、博客进行交流,并且有2.17%的学生选择其他工具及途径。
由此看出,绝大数学生使用QQ等聊天软件及校内网等平台这些主流途径与别人交流。
除此以外,传统的电邮、以及因各种因素而建设的论坛还有目前比较流行的博客也成为一部分学生的交流工具。
因此,在网络中,大学生使用的交流工具种类丰富而又集中于主流工具。
4.4利用网络与现实中亲友的交流频率情况
九成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与现实中的亲友取得联系。
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52.71%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通过网络与现实中的亲友联系,有47.65%受访者表示会偶尔通过网络与现实的亲友联系,另有2.89%的学生表示不会通过网络与现实中的亲友联系。
通过数据,得出,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被普遍应用的联系方式而不仅仅是网友的联系渠道。
它也像电话、短息一样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人际交流的工具。
但是从利用网络与亲友联系的频繁程度上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