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doc
《高中历史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doc(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知道:
1.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
《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 《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
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 《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
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知道:
1.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
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包括:
它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道:
1.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 佛教的创始人:
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3.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理解:
1.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都是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有不同。
2. 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伴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
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到锡兰(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波斯、希腊、埃及等地传播佛教,使之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知道: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
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理解: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1.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2.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知道: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2.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
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3.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
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标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公元前程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理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
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知道:
1. 《荷马史诗》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2.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
古希腊饿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知道:
1.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
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
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知道:
1.“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公民法”概念:
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
被统称为“公民法”。
3.“万民法”概念:
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4.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理解:
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知道:
1. 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2.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3.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4.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知道:
1.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2.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
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知道:
1.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2.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
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3.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理解: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背景:
12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国王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
内涵: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特征:
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影响: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知道:
1.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2.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
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
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
史称“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表明:
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3.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
理解:
1. 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496年,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统治的局面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制教权势力扩张。
典型事例是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主教授职权之争,导致“卡诺莎觐见”。
表明教权势力不断增强。
第三阶段,从13世纪末叶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