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5590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

同盟国:

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

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⒋时间:

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

欧洲⒍主战线:

西线(决定性作用):

英法比——德东线:

俄——奥匈德南线:

⒎经过:

第一阶段:

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

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

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

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

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

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

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

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

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

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

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

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

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补充人教版)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

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㈠巴黎和会

  ⒈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⒉时间:

1919年初——

  ⒊地点:

凡尔赛宫

  ⒋参加国:

27个战胜国的代表。

  ⒌操纵国:

美、英、法:

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⒍各国目的: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

  (3)性质:

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⒑影响: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㈡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

  ⒉影响: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⒊系内的矛盾: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

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

德国滋生强烈

  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

分赃不均:

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

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⒋新的民族矛盾:

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⒌实质:

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⒍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

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

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

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

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

英法。

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

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

二战时名存实亡。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

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

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

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㈢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⒉发起国:

美国

  ⒊目的:

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⒋时间: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⒌参加国:

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⒍操纵国:

美、英、日。

  ⒎主要议题:

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⒏内容:

⑴《四国条约》

(1)签订国:

美、英、法、日。

  

(2)内容:

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B英日同盟终止。

(3)影响:

①对美:

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对英:

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

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⑵《五国条约》

(1)签订国:

美、英、日、法、意

  

(2)内容:

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

①对美:

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②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③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总评:

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⑶《九国公约》

(1)签订国:

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

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确

  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

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⒐影响: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⒑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⒒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

①背景:

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②过程:

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结果:

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④作用:

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⑵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⒈原因:

⑴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⑵具体原因:

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②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

  接原因)

  ⒉爆发标志与表现:

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⒊特点:

⑴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⑵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破坏性特别大

  ⒋影响:

⑴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

  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矛盾日趋尖锐

  ③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

①历史原因:

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

垄断资产阶级倾急需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

纳粹党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⑵建立:

①时间:

1933年初。

  ②标志:

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

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

  策源地形成。

  ⑶内外政策

(1)政治①一党独裁统治

  ②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

形成“德意志第三帝国”

  ③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⑵经济: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⑶军事:

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⑷对外关系:

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⑸文教领域:

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⒍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

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

  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统治阶级亟需。

  ③直接原因:

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⑵建立:

①时间:

1936年。

标志: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②影响:

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⑶内外政策:

①政治:

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

加紧扩军备战。

  ③外交:

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⒎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

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

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㈡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略)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

  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

1935年——1936年

  ⑶结果:

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

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篇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

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

―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

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

―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

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

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

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

构成了20X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

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

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

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

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

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

程颢、程颐;集大成者:

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

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

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

《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

僧一行:

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

郭守敬:

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

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

《九章算术》

  ④南朝:

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

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③明朝:

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

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

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

广泛应用。

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

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

司南

  ②北宋:

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

传入欧洲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

王羲之《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

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

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

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

新石器时代

  2、战国:

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

山水画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