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964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1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docx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docx

1.杠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知道杠杆的三点、两力、两臂。

3.理解力臂概念并能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註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决办法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解决办法:

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

教学难点、解决办法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解决办法:

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银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细线

探究性实验:

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带刻度)、钩码若干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设计

教学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

1、(出示一瓶饮料)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打开瓶盖。

先让学生直接用手开,产生困难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解决途径,再提供起子。

指出起子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一种。

2、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指甲剪、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

(展示观察图片:

缝纫机、抽油机、显微镜)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

3、创设问题情景:

请用不同的方法把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

(探究)要求现场演示(课件演示拔钉子的过程加深印象)

根据生活经历,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需要提供的工具。

明白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引入课题。

再现生活情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

丿

1

探究[

杠杆匚

L

〔、认识杠杆多媒体演示轟石头的撬棒.卜时侯玩的跷跷板舌塞式抽水机的手柄骨动的船浆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任杆有什么共同点?

且总结£

圧杆的特点

!

、杠杆的七要素

三点:

支点、动力作用点、牡力作用点

二力:

动力;阻力二臂:

动力臂;阻力臂人课件展示几种杠杆的实勿图,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L、示范画杠杆的力臂

通过比较它们使用过程的相同点,概括出杠杆的特点,由此总结出杠杠杆的定义

结合实物要能准确找出杠杆的七要素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杠杆

通过观察事物和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创设问题情景

演示:

用直尺、双面刀片、橡皮擦、硬币组装-个杠杆,将直尺调整到平衡状态。

改变硬币的个数及位置,再次调节平衡,由此引出a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

b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引导学生按课本提示独立完成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杠杆平衡条件,且找出不平衡的原因。

课件展示设计表格及结论

观察演示小实验,并思考杠杆平衡有什么特点?

讨论:

使杠杆平衡的方法

猜想:

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猜想课堂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找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探究结果。

通过这一过渡小实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降低后面设计实验的难度。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和交流合作意识。

小结、延伸

课件展示本次课主要内容拓展:

1、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运巨大的石

'料?

2、尽可能多的搜集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剪刀,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在应用时有何不同?

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是如何利用杠杆搬运巨大的石料修筑长城和金字塔的?

并说出从中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

3、分析指甲剪是否是杠杆?

2.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L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银子等)并说岀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不图片:

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

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

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锡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

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

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占•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

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

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C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②F1/L1=F2/L2③F1-L1=F2-L2④F1XL1=F2X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珀+L产F2+L2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产FJL]④FlXL1=F2X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

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1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探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

左沉右旋右沉左旋

2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Fj/N

Li/cm

f2/n

L2/cm

1

2

3

分析判断:

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

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FjXLfF.XLs)

(板书)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匚ZJ

匚二]

匚二]

(ZZ1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吋,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

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吋,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

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1);

(2)o

3.滑轮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由可绕中心轴转动有沟槽的圆盘和跨过圆盘的柔索(绳、胶带、钢索、链条等)所组成的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篋单机械叫做滑轮。

材质

木滑轮、钢滑轮和工程塑料滑轮;

使用方法

定滑轮、动滑轮以及动、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数目

单滑轮、双滑轮、三滑轮、四滑轮以至多轮等多种;

作用

导向滑轮、平衡滑轮;

连接方式

吊钩式、链环式、吊环式和吊链式。

滑轮定滑轮定义

塑料滑轮轴承

使用滑轮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称为定滑轮。

特点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改变作用力方向.

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是滑轮的半径,由于半径相等,所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通过定滑轮来拉物体并不省力。

通过或不通过定滑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一样的。

可见,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在不少情况下,改变力的方向会给工作带来方便。

原理

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臂(L1)、阻力臂(L2)都等于滑轮半径。

根据杠枉晋箧条件也可以得出定滑轮不省力的结论。

动滑轮定义

定义1:

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称为动滑轮。

定义2:

若将重物直接挂在滑轮上,在提升重物时滑轮也一起上升,这样的滑轮叫动滑轮.

特点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1/2力多费1倍距离.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费距离。

这是因为使用动滑轮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

使用动滑轮虽然省了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钩码升高的距离,即费了距离。

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称为动滑轮。

它是变形的不等臂杠杆,能省一半力(不考虑滑轮的重力与摩擦力的情况下),但不改变用力的方向。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费距离。

这是因为使用动滑轮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

使用动滑轮虽然省了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钩码升高的距离的2倍,即费了距离。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原理

不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原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杆。

(省力)

滑轮组定义

滑轮组: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用途

为了既节省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省力的大小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特点

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绳子的自由端绕过动滑轮的算一段,而绕过定滑轮的就不算了.

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重物移动的距离.费距离的多少主要看定滑轮的饶绳子的段数.

用滑轮组做实验,很容易看出,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是费了距离一一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货物升高的距离。

关系

几个关系(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1)s=nh⑵F=G总/n(不计摩擦)

其中s:

绳端移动的距离h:

物体上升的高度

G总:

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力

F:

绳端所施加的力n:

拉重物的绳子的段数

F=l/nx(G物+G动)

在进行连接滑轮组时,要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的连,否则将连接失败

根据F=(l/n)G可知,不考虑摩擦及滑轮重,要使2400N的力变为400N需六段绳子,再根据偶定奇动原则,有偶数段绳子,故绳子开端应从定滑轮开始,因为要六段绳子,所以需要三个并列的整体动滑轮,对应的,也需要三个并列的定滑轮,从定滑轮组底部的勾勾处绕起,顺次绕过第一个动滑轮,第一个定滑轮,第二个…直到最后一段绳子绕过第三个定滑轮,此时绳子方向即向下,且会使拉力为400N(不考虑摩擦与滑轮重)

轮轴

轮轴的定义

由轮和轴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的实质

能够连续旋转的杠枉,支点就在轴线,轮轴在转动时轮与轴有相同的转速。

轮轴的平衡条件

如图所示,R为轮半径,r为轴半径,F1为作用在轮上的力,F2为作用在轴上的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FlR=F2r(动力X轮半径二阻力X轴半径)。

外环叫轮,内环叫轴

外环叫轮,内环叫轴。

轮轴两个环是同心圆。

由上式可知:

当动力作用在轮上,则轮轴为省力杠杆;动力作用在轴上则轮轴为费力杠杆。

所以轮和轴的半径相差越大则越省力,但越费距离。

像马车,门把手,方向盘和推车这样的轮轴是最简单的,没有动力传递,动力车辆的轮轴就复杂得多。

当然扳手也是.

以汽车为例,动力不是简单的传递轮轴,如果是那样,汽车就不能拐弯,在汽车轴的中间,有一个“差速器”,在通过两个半轴给左右车轮传动,这样在汽车拐弯时,两边车轮行驶的距离才能不同。

人力三轮车的后轴,为了拐弯,一个后轮和轴是固定的传递动力,另一个后轮是可以和轴转动的,用以差速拐弯。

在用轴带动轮时,如皮带轮的运动,不仅可以传递动力,还能改变转速。

定义:

由轮和轴组成,能绕共同轴线轮与轴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半径较大者是轮,半径较小的是轴.

轮轴的原理

轮轴的实质是可以连续旋转杠杆.使用轮轴时,一般情况下作用在轮上的力_和轴上的力的作用线都与轮和轴相切,因此,它们的力臂就是对应的轮半径和轴半径.

由于轮半径总大于轴半径,因此当动力作用于轮时,轮轴为省力费距离杠杆(下面的第一幅图),实际的例子:

有自行车脚踏与轮盘(大齿轮)是省力轮轴.当动力作用于轴上时,轮轴为费力省距离杠杆(如下面的第二幅图),实际的例子有:

自行车后轮与轮上的飞盘(小齿轮)、吊扇的扇叶和轴都是费力轮轴的应用.

FlR=F2r轮轴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轮半径大,轴半径小,所以省力)轮轴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辘轴、绞盘、石磨、汽车的驾驶盘、手摇卷扬机、

自来水龙头的扭柄等都是轮轴类机械.

齿轮(略)

4.斜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并知道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自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斜面的作用及省力规律。

2、知道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寻设计实验并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

图片、实验报告单、螺丝钉(模拟图)、斧子、凿子、千斤顶学生:

测力计、玻璃板、圆形重物、实验报告单、绳子、高山模型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认识斜面:

师:

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出示课件盘山路、地下通道口、存车处口、过街天桥)这些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都有斜坡)我们也可以叫它们是斜面。

[板书:

课题斜面]

T:

在我们校园里操场上有斜面吗?

T:

那么这些地方设计为斜面的形状有什么用途吗?

(方便、省力)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1、认识斜面省力

T:

真是这样吗?

口说无凭,科学课最讲究实事求是,如何证明你们的猜想?

(用实验的方法)你能根据前面学习的杠杆、滑轮、轮轴等设计这个实验怎么做吗?

S:

T:

实验要求:

一每个人都要做,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二先检查测力计是否在零刻度线上,三在拉重物的过程中去读数,尽量准确。

学生活动:

汇报实验结果:

每组请2人说,老师记录实验数据。

师: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板书:

省力]

2、探究斜面更省力的方法

师:

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是发现吗?

生:

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展示几个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

你们想不想试试其他组组装的斜面?

师:

要求组装不同的斜面时要注意安全,不同的斜面可以用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每一个斜面可以两个人做就行了,并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

汇报交流:

展示实验记录表小结:

坡度越缓越省力。

师:

还有不同的斜面吗?

有没有比他们组的实验更省力的?

学生实验: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斜面和前面学习过的杠杆、滑轮、轮轴等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而且认识了它的作用。

(三)应用:

师: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运用它的呢?

生:

展示课件:

师:

为什么说螺丝钉也是利用了斜面呢?

一起来做一个放大的螺丝钉吧师生共同操作: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六、作业:

请你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这种机械?

能否利用斜面帮助家里或身边的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斜面

省力

坡度越缓越省力

5.研究自行车教学目标:

1、能按照图纸说明、制作齿轮装置;能设计各种实验方式发现齿轮传动的情况,并准确记录在记录表中;通过分析记录表中的数据推测出齿轮传动的规律。

从模型中指出机器的

“动力、传动、工作、控制”等四部分;能独立分析出自行车的某一部分由哪些简单机械构成。

2、能够比较默契地与其他同学完成研究齿轮传动原理的研究;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对自行车各部分的分析。

3、能描述齿轮传动的规律;能举例说出传动的类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机器的含义。

4、能描述几种机器工作时各部分的工作情况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模型中指出机器的“动力、传动、工作、控制”等四部分。

2、分析出自行车的某一部分由哪些简单机械构成。

材料准备:

自行车一辆。

课时安排:

本课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机器的组成部分即活动1制定研究计划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自行车研究的交流汇报内容及活动2,安排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分析自行车的结构活动目标:

1、活动中能从实物中分别找出自行车的“动力、传动、工作、控制”等四部分。

2、能独立分析出自行车的某一部分由哪种简单机械构成。

3、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对自行车各部分的分析。

4、能对自行车的某一部分进行有计划的研究。

实施过程:

1、导入,设计分析玩具机器的四个组成部分的教学。

教学中使用玩具机器的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边观察边区分各部分,使此活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研究自行车时,引导各组学生分别研究自行车的不同部分。

分别研究后通过汇报交流,将各自的研究结果转化全班同学的认识,使学生对自行车的认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活动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研究报告的书写上。

课上完成不了的部分就延续到课后完成。

4、课上一定要做好安全提示的工作。

研究过程中旋转的车轮要让学生注意安全。

二、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活动目标:

1、能独立分析出拖拉机的某一部分使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拖拉机的主要部分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问题的研究。

实施过程:

此活动是以拖拉机为例向学生示范研究宿命,教学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研究材料,制作成课件,组织学生仿照自行车的研究去分析。

鼓励学生开展对不同机器组成部分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拓展活动:

活动目标:

能分析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复杂机器的某一部分是由哪些简单机械构成的。

实施过程:

1、拓展活动是此单元学习的结束活动,活动的重点是分析常见机器中使用的简单机械及它们的作用。

因此,活动时要让学生对照实物来认识。

2、此活动如果让课时间不够,就安排学生在课后独立活动,但一定要强调安全问题

6.珍贵的淡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资源的含义,分析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相应措施,理解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

能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比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地区差异;能运用图表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能根据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该区域的水资源情况,并提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情感目标:

通过身边用水现状和节水方法的调查,增强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水资源危机的案例分析

2、教学难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谈天说地”主题:

家庭用水调查与节水措施

(1)、调查统计班级内同学家庭的月用水量及水费,并算出人均用水量和水费

(2)、询问其中节水家庭的节水措施

(3)、设计几条节约用水的标语

2、课题引入

观看投影片:

干旱地区、水体污染的图片

学生感悟:

说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教师归纳并板书:

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稀少、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水体污染、浪费严重、需水量加大、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

3、难点分析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读图分析:

对照“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指出水资源丰富、严重缺乏的地区及对应气候类型,并归纳行星风系与水资源分布的关系;

对照“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中国水资源地区的分布及原因。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合作探究:

读“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示意图”,分别思考图上河流的流量、汛期、补给形式、断流原因、分布地区及气候类型。

4、案例分析

(1)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通过连线题的形式归纳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2)“谈天说地”

请课前安排的两位同学展示班机同学家庭用水调查的结果。

(3)案例分析

提供小课题:

黄河断流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海地区缺水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学生分析:

选择以上的案例进行分析。

5、专题小结

利用学生设计的标语,增强节约、保护淡水资源的意识。

7.宝贵的耕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绝对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C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2.智能的培养:

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减少的情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思想教育要求:

使学生认识: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

1.记住土地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