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912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心理学

考试题型:

1.选择题(1’*10=10分);2.填空题(1’*10=10分);3.判断题(1’*10=10分);4.简答题(6’*7=42分);5.论述题(14’*2=28分)

第1章绪论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心理动力;

(2)心理过程;(3)心理状态;(4)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

心理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和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也统称为人格。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潜意识)。

(2)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

(3)认知心理学派。

将行为主义学派的S-R改为S-O-R(O指学习者的内部机体变量,或称中间变量)。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1)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现象;

(2)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3)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4)同年级、同年龄、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

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

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

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育、学习、发展之间的关系:

(1)三者的联系:

①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低于或大大超越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②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③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2)三者的区别:

①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②三者的主体不同。

教师的威信:

(1)职业威信;

(2)人格威信。

教师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1)威信效应。

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是我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

名片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

若教育者教育之前先亮出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自己人效应。

(4)好感效应。

教师的教学水平:

(1)尝试式教学。

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没有学习过教育理论,不懂的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没有理论的实践。

(2)因循式教学。

教师经过专业的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知道如何教,但是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

(3)策略式教学。

教师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而且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

第2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间接掌握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被动性;(4)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涉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学习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3)效果律。

条件反射几种规律性现象:

(1)强化;

(2)消退;(3)自然恢复。

条件反射形成后能被消退,这并非是永久的或一次完成的。

经过一段时间休息之后,虽然没有得到强化,条件反射也可出现某种自然的恢复。

(4)泛化;(5)分化;(6)高级条件反射。

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用组块的方法增强我们的记忆

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反馈原则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认识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动组成:

认知内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

效价:

一个学者期望达到的目标的价值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填空题)阿特金森将麦克里兰德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填空题)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可能选择的。

(填空题)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成败归因论最早是在社会学理论中探讨的。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他们由低到高一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次序不可颠倒)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简答题)

(1)是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4)利用争强好胜心里,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等五个基本环节。

如何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律:

(2)差异律;(3)活动律;(4)组合律;(5)对比律

(判断)所有的变式都是真理(√)

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

(1)应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丰富的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填空)记忆是通过实记、保持和回忆(再认或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类型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情景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分为:

瞬时记忆(0.25-2s)、短时记忆(不超过1分钟)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影响信息编码与知识实记的主要因素

(1)实记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2)材料的性质和长度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编码组块化

(5)实记的信心

(6)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实记

知识遗忘的过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

知识遗忘的原因(用前三种解释)

(1)衰退说;

(2)干扰说;(3)同化说

知识的应用过程(简答或填空)

(1)审题;

(2)课题归类;(3)重现知识;(4)解题

技能是学习者应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完成特定目标的操作程序,它是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

技能的类型

(1)运动技能;

(2)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复杂的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1)认知阶段;

(2)动作分解阶段;(3)动作联系阶段;(4)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前三点重要)

(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

(2)利用线索的减少

(3)动觉控制的加强(4)运动图式的形成(5)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加强

动作技能的指导

(1)使学生明确动作技能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给学生正确的动作示范

(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4)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

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元任知就是对自己认识过程与结果的认识。

元任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学习策略的形成

学习策略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他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其运动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认知

(2)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3)元认知(4)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

组块这一词既可作为名词,指记忆容量单位,又可作为一个动词,指将输入的看是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替换是将不易记忆和难以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

记忆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

SQ3R

(1)浏览(Survey)-------阅读的第一步就是对阅读内容做一整体的浏览,

(2)提问(Question)----把文章的标题及主要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形式

(3)阅读(Read)--------根据课文的提示去阅读书本内容

(4)背诵(Recite)-------还有哪些没有能够透彻地理解并记下来

(5)复习(Review)------阅读过的内容要在脑中长期保持,就必须复习。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

按照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某种官能在一种学习中得到训练,就能有效地在另一种学习中发挥作用。

同时,“心灵”又是由各种官能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它的官能。

可见,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

因此,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

他还认为学习要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因此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住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训练人的思维推理能力;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住具的体历史实,而在于训练人的记忆能力。

这种观点,对当今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仍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认知机构说

认知结构理论是奥苏贝尔根据他的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发展而来。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影响。

(1)认知结构概括:

(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3)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简答题)

(1)科学选择学习内容,为促进学习的迁移,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研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其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为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学习策略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就是“人类追求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事物的活动”它有如下含义:

1.创造是人类特有的、正常的活动,创造是人的最高本能。

2.创造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前所未有的事物

3.创造的超过有大有小,可以是世界性的或区域性的,也可以是前所未有的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创造性的心理特征

创造性的心理特征是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心理科学的长期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归纳为如下四点: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问题表征,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他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

(2)情绪状态,个体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

(3)动机强度,动机虽直接调节人的思维活动,但会影响个体活动的积极性。

(4)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功能顾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它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第七章品德心理与教育

品德、道德及其关系

1、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的内在信念发生作用的,其中人的内在信念起支撑作用。

2、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3、道德与品质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概念,具体表现为:

a道德与品质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受社会环境、生理、心理因素等诸多条件的制约。

(2)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是在实践中通过群体努力逐步形成的,它是独立于个体的存在;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在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依赖于个体的存在。

(3)从学历上分析,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旨在从社会学角度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品德主要是心理学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个体的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b品德与道德又是密切联系的

(1)个体的道德是由社会道德衍生出来的而品德的形成是个体在一定生活环境中通过亲身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社会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个体品德的发展又受社会道德制约,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一切社会总和”的观点是一致的。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指不同质的心理要素组成方式,“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

道德发展的阶段论中的两种研究是皮亚杰研究和科尔伯格研究,科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评判可分为三级水平共六个阶段。

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作用等。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个体品德的形成个体社会环境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内化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包括: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情感的培养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怎样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

(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

(2)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向的道德情感

(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

(1)过矫正;

(2)防范协约;(3)强化暂停;(4)表征性奖励;(5)榜样示范

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实现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在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自我拒绝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3)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4)过分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

认识自知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认识他人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

群体的概念

群体也称为团体或共同体。

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以某种方式组织到一起,产生相互作用、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组合的人群结构。

群体的特点

(1)具有共同的目标与规范

(2)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

(3)成员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群体对个体制约。

群体是由个体组成,个体是群体的基础

(2)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每个群体成员都带着自己的心理特点加入到群体之中,并力图对群体施加一定的影响

(3)群体赋予个体以新的特征

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懈怠作用

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

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现象,也称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什么是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方面是对社会适应的意义,以保证社会功能和规范的实施。

消极的方面会由于社会某种不正之风的社会压力,使歪风邪气蔓延。

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

人际吸引受到相似性、互补性和仪表与人格等因素的制约。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

健康的概念

(1948年,宪章)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1989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3)强烈的成才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4)心理闭锁和寻求理解的矛盾

(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前三条)

1.环境适应教育

2.智力发展教育

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4.健康恋爱观教育

5.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人格

人格理解为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8个阶段的危机和危机解决所形成的品质

阶段

年龄

危机内容

危机积极解决导致的品质

危机消极解决导致的品质

1

0-1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希望

恐惧

2

1-3

自主感对羞怯和疑虑

自我控制和意识

自我怀疑

3

4-5

主动感对内疚感

方向和目的

无机质感

4

6-11

勤奋感对自卑感

能力

无能

5

12-20

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忠诚

不确定感

6

20-24

亲密感对孤独感

两性关系混乱

7

25-64

关系下代对自我关注

关心他人

自私自利

8

65-死亡

自我整合对失望感

明智

无望和无意义感

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判断题)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其个体差异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而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不随能力的变化而降低。

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填空选择题)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三个方面组成。

智力多元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论述了7种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言语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反省的智力。

智力的多元结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应全面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2)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用多元的标准评价学生,使其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扬长避短。

(填空)1905年推出了“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用来测定人的智力。

后来推出了“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表”。

“威克斯勒智力测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量表。

该测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语言量表。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特殊能力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全部人口智力水平分布表

智商

智力水平

占全部人口的(%)

130以上

超常

2.275

110-129

偏高

22.868

90-109

中常

49.714

70-89

偏低

22.868

69以下

低常

2.275

气质的涵义

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基本类型。

(1)胆汁质:

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向。

(2)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块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向。

(3)粘液质:

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向。

(4)抑郁质:

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理脆弱,具有内倾向。

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在那些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一个人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