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891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

《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旅游文化学1.docx

选修旅游文化学1

旅游文化学

主讲: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建平副教授

 

引言

现代旅游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现象,同时更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现象。

因此,对于现代旅游活动现象及其本质,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之作出科学、深入、理性的思考、分析、研究与实践,同时还应以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蕴涵和折射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及其规律。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

1.1文化概述

1.2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章旅游者文化

2.1旅游者及其文化规定性

2.2旅游者的文化人格与塑造

2.3休闲文化对旅游者性情的调适

第三章旅游景观文化

3.1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

3.2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

3.3文化积淀与自然景观美

3.4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3.5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

3.6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旅游景观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专题学习欣赏

1.泰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文化遗产)

3.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

4.长城(世界文化遗产)

5.明清故宫(世界文化遗产)

6.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世界文化遗产)

7.黄龙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

8.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9.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世界文化遗产)

10.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11.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

12.青城山和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13.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

14.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

15.云岗石窟(世界文化遗产)

16.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学》.谢贵安,华国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编著.青岛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3.《旅游文化学导论》.沈祖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4.《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

6.《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上、下).王新建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7.《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大型画册)

8.《中国世界遗产图典》.旅游天地杂志社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9.《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部中华文化信息网,浙江摄影出版社编.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0.《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柳正恒,林可编著.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共五辑)

11.《中华遗产》.中华书局主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邮发代号:

80—253

12.《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7月

13.《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唐鸣镝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4.《旅游文物鉴赏》.顾维舟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中华文明之光》.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16.《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吴同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7.《厚重河南》.大河报社编辑室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共十辑)

18.《经典洛阳》.齐永长等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共四卷)

19.《洛阳春秋》.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栏目制作.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

20.《旅游》(月刊).北京市旅游局主管,旅游杂志社编辑出版.邮发代号:

2—159

21.《风景名胜》(月刊).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协办.邮发代号:

32—74

22.《中国国家地理》.(月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邮发代号:

2—806

23.中国世界遗产网(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wh.org/

24.中国旅游网(国家旅游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5.国家建设部网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26.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http:

//www.worldgeopark.org/Chineseindex.html

27.中国国家森林公园

28.国家水利风景区

http:

//www.mwr.gov.cn/slfjq/

2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国家文物局网站(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CCTV—国家地理频道

32.中国风景名胜网

33.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34.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35.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

http:

//www.unesco.org/

 

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大作业成绩综合评定。

1.平时不定期进行三次课堂考勤,凡是在三次考勤中有两次及以上没有到课者,则课程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

2.要求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课程大作业,具体于第十二周上课时间公布大作业选题及注意事项,由本人在课程结束时上交大作业。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

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或称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旅游文化学研究必然要建立在对普通文化学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

我们在探讨旅游文化之前,必须首先对文化的一般性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文化的概念、结构和特征等的分析,为下一步深入探讨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文化概述

一、文化的概念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十分必要,人类从原始野蛮到古代、近代直至现代文明依赖文化进步,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完善靠文化教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要借助于文化包装。

可以说,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与文化之间的脐带联结是无法割舍的。

文化的概念内涵博大精深,文化被看作是一种人类文明抽象的结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的整个复合体。

除纯粹的自然物外,一切的一切均属文化现象。

对文化的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

文化是一种“人化”的现象,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

凡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力的事象均属于文化,否则就应排除出文化的范围。

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为全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而不是专属某个人的。

文化体现在普遍的或一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物中。

文化从纵的方面来看,可以是某个时代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从横的方面来看,可以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集团作为社会群体所具有的。

第三,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模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风俗习惯,一件物质产品,一件精神产品,之所以说体现了一种文化,就在于它体现或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量,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智慧发展的水平和成就。

总之,文化是人类的产物,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结晶。

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既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创造的各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中。

“文化”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学术界一般都认同将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所谓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二、文化的结构和类型

1.文化的要素及结构

文化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系统而存在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或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角度出发,每一种文化都有三个方面的要素,或者说具有三个不同的内容层面:

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它各种物质产品;

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一般称为行为文化,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

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与情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

在社会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体系之中,精神文化是最内层的,所以称为内在文化;而处于中层的行为文化和外层的物质文化,则统称为外在文化。

2.文化的等级序列

按文化要素的大小形态,文化的等级序列由小到大依次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和文化区。

3.文化的不同分类

在文化的应用及研究中,对文化可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文化和反文化等概念范畴。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

文化的地域性即文化的地域差异性,或称文化的地方性。

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东西方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文化的差异也是极易被感知的。

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

社会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2.民族性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民族,而每个民族则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其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及物质成果等,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性的因素沉淀于一个民族之中,从而成为一个民族强有力的粘合剂和内聚力。

如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长期保留着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

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人类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也是旅游活动产生的直接诱因。

3.时代性

文化既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生长的。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

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可以说人类文化时代进化的不同层次,是构成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同时,文化的时代性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按时代可以分为原始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代先人已经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种外在于当代人主体的、历史地凝固了的一种的既定的存在,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古代巫术、诸子百家、古代典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琴棋书画、中华武术、杂技、养生秘诀以及万里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北京天坛、曲阜“三孔”、武当山古建筑群、丽江古城、洛阳龙门石窟、清东陵和清西陵等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均可形成颇具魅力的美不胜收的人文景观。

现代文化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以及社会风情等。

如现代都市风貌与特色小城镇,现代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现象和设施,现代田园生态农业、高新科技工业、伟大工程景观等。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均可构成颇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观。

4.继承性和变异性

文化的继承性是指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特定的人群中世代相传,使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文化的变异性是指人类在继承的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文化创造,并且文化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动着文化的变迁。

第二节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现代旅游的文化属性分析

1.现代旅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现象

现代人类的旅游活动显然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已经不具有“谋生”的性质,而是出于“乐生”的需要。

现代旅游活动是人们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力的驱使结果,是人的“精神状态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旅游的人“实即艺术精神呈现了出来的人,亦即艺术化了的人”,旅游的时候“人就像鸟儿自由飞翔一样,无所拘束,其乐无穷”。

旅游活动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一种形式,使人摆脱了日常劳动和生活方式的机械束缚及压力,使人自由、潇洒、快乐。

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需要,主要属于精神享受和发展需要,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化影响的结果。

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能产生旅游活动。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旅游与其说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如说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果。

旅游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丰富多彩、自由愉快的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人所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从它一开始就带有自由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等这样一些文化的内容色彩。

现代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社会意义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是人们学习求知的特殊课堂

旅游景观不仅是旅游活动中游览观光的对象,而且由于它们所蕴涵的丰富且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部直观而生动的自然、历史和现实、社会和文化的教科书,成为人们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和完善文化素质结构,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学习和认识水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现代社会,旅游已成为人们特殊的学习求知方式和经历,“寓学于游,寓学于乐”,人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受益无穷。

现代旅游活动的社会功能日趋完善和多样化,走出家门,踏上旅游之路,亲身去了解和感受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则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2)旅游是一种主动、积极、自由的文化活动

旅游是一种愉快的活动,陶源明说他“性本爱丘山”,李白称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这种爱好本质上是一种自由、主动、积极的文化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愉快的精神享受。

(3)旅游是人们个体审美和个体文化人格的一种升华

旅游是最直接、最生动、最大体量的综合性审美活动,不管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有多么多种多样,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始终是旅游者的共同目标和追求。

旅游可以增强旅游者的审美意识,丰富旅游者的审美经历,培养旅游者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水平。

(4)旅游是社会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

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文化往来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融。

一方面,现代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与科技的交流,推动了文化和科技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旅游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了友谊,对文化事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活动的产生和普及也受到旅游景观的吸引和激发,旅游景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且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而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需求是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仅要重视有形的实体,更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且要开阔思路,发现、形成和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这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由于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旅游业的文化特性就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也渗透在旅游产业的多种部门的运行之中。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就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

实践证明,旅游业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只有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档次,才能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和本质所在,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只有把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旅游业发展得更快、效益更好。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和文化的分支,既有旅游的综合性,又有文化的延续性,它是与旅游紧密相连,并对旅游者的旅游感受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的专门文化。

旅游文化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

可以说,凡是人们通过旅游活动认识自然与社会和化育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可归入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它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社会文化信息,又包括旅游者自身携带的文化信息及客源国(地)的民族文化,并且还包括它们相互作用以后形成的动态文化。

可见,旅游文化的形成是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是旅游者、旅游景观和旅游中介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正确把握旅游文化,我们必须明确:

第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主体,只有从旅游文化主体入手,才能把握旅游文化本身;其二,旅游文化的特质必须在旅游活动中寻找,只能产生于旅游活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

因此,对旅游文化概念的把握,首先应该从旅游活动的行为主体即旅游者入手,而旅游活动的产生则取决于人的本质属性。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人类具有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完善的本质属性,而正是人类具有的超越自然、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自我完善的本质属性,使人类天生具有摆脱约束、压抑而“出走”的动机和“超越”的愿望,从而导致了旅游活动的产生。

人类在追求自由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超越与对自然和社会的回归两个阶段。

人类通过从超越到回归的旅游活动,人类的自由属性得以充分的显露和发挥,追求人性自由的本质得到完善和满足。

而人类追求自由和完善自身的本质属性,则主要体现在对文化时空的纵向和横向跨越上。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和历史文化。

旅游活动的实质正是人类对原有文化环境的“出走”和“超越”,对异质文化差别的寻求、比较和体验及其所引起文化交流。

旅游文化的本质,是旅游者在旅游中介的参与和帮助下作用于旅游景观实现“文化时空跨越”的过程和结果,也即摆脱人的自然属性、塑造和发展文化人格并追求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文化交流过程及其成果。

对“旅游文化”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个体文化人格及民族文化性格,实现对自然的审美、学习探索、超越和回归,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审美、学习研究、推进和发展,在旅游中介的参与和帮助下,作用于旅游景观,进行历史文化时段的永恒超越和文化空间及地理环境的暂时跨越时,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事象及其本质的总和。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多元二重性

1.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在实现“文化时空跨越”中,对新、奇、美的本质追求,在空间上表现为对体验和探索异域文化的渴望,在时间上表现为对向后文化即传统文化或向前文化即现代文化的向往。

旅游文化正是在不同的文化冲突中,对文化求异的追求而产生的。

但是,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如果没有文化认同,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平衡,是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汇。

2.旅游文化是暂时性和延续性的统一

一般来说,人的旅游活动是较为短暂的,旅游是人们对常态生活的一种主动的、暂时的逃脱或反叛,是对日常生活的补充。

旅游活动虽然短暂,但人们从中受到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感受则会保持和延续下去,会潜移默化渗透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世界之中。

并且,从社会整体角度而论,旅游活动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停止,旅游文化一直在延续,在不断向前发展。

3.旅游文化是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的对立统一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以获得审美感受为主要目的,体现和创造的是旅游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是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以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体现和创造的是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文化是这两种文化的对立、统一和融合。

(二)双向扩散性

在跨时空的旅游活动中,通过旅游者所引起的文化扩散是双向的:

一方面,旅游客源地的文化通过旅游者跳跃式的传入旅游接待地,从而引起旅游接待地文化的变化;另一方面,旅游接待地的文化也会被旅游者带回客源地,进而导致旅游客源地文化的潜移默化。

(三)大众普及性

现代旅游活动已经不再是社会上等阶层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一种社会大众化的休闲审美文化活动,现代旅游文化则由此表现出娱乐性和商品性的大众文化特征。

因此,旅游文化不是书斋文化,而是民间文化;不是高堂文化,而是庶民文化;其内容主体不是雅文化,而是俗文化,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现代旅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现象?

2.试析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特征。

第二章旅游者文化

旅游者在形成及选择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旅游是旅游者的高级精神文化享受与交流活动,影响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文化因素及旅游活动实施后旅游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都应该纳入旅游者文化研究的范畴。

本章从旅游者及其文化规定性、旅游者的文化人格与塑造、休闲文化对旅游者性情的调适等三个方面展开对旅游者文化问题的全方位分析与探讨。

第一节旅游者及其文化规定性

一、对旅游者的旅游文化主体地位分析

旅游者即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景观的游览主体。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只有在他与旅游景观直接相观照和相审视时,他才能成为旅游活动主体。

旅游者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一般情况下,旅游审美则是以旅游者对旅游景观的直接审视为条件的。

1.从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旅游者经历了从劳作性旅游活动主体发展成为休闲审美性旅游活动主体的历程,从而奠定了旅游者的旅游文化主体地位。

人成为休闲审美性旅游活动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活及物质条件提高的结果,更主要则是人们对文化素质水平提高不断追求的结果。

2.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旅游者具备相应的文化特征。

(1)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负载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旅游者负载着原有的文化内涵,前往相异的文化空间中旅行游览,在将原有的文化传播到异地的同时,也将异地的文化和风俗传播回原有的文化环境之中。

(2)旅游者在将文化传播的同时,通过对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的学习、比较和熏陶中,能够创造出新的旅游文化和审美成果,如旅游文学(游记、旅游诗词、散文、杂记),旅游摄影艺术作品、美术作品,旅游美学研究等。

(3)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先进文化的追求,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水平,从而实现了对真、善、美先进文化品质的追求与认同。

3.旅游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表现也日趋复杂而多样化,这将直接影响到旅游景观的选择、开发和建设。

而数千年来由社会整体结构和文化生态所决定的社会文化模式,则直接会影响到该民族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