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873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常考内容

小学教育心理学

单选或填空:

1、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他所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1960年提出了“课程改革论。

4、“蔡戈尼克效应”是指未完成工作的优势回忆。

5、桑代克于本世纪初期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6、短时记忆是指信息被稍加注意而在头脑中保持很短的一段时间的记忆,其容量只有7±2个信息单位(5——9)。

↓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7、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属于:

接受学习。

8、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力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属于:

发现学习。

9、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信息。

属于:

意义学习。

10、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

属于:

认知策略。

11、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强化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强化是反应得以建立的关键环节

12、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的核心。

13、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顿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的过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的状态到有意义,有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14、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提出的是认知同化理论。

15、托尔曼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

16、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17、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

18、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罗杰斯。

19、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20、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21、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22、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在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大约在四年级左右。

23、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24、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的关系。

25、归因理论是韦纳提出的。

26、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27、发现学习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28、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29、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就是技能。

30、过度学习一般来说,以刚刚达到能背诵的学习量的1。

5倍为最好。

150%

31、写好毛笔字有助于写好钢笔字,是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32、教学方法是获得学习迁移的主要手段。

33、在西方心理学中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叫“学会学习”。

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哈洛。

34、学会学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提出的。

35、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其中元认知策略是更高级的一种策略。

36、教学中常用的谐音,歌谣,口诀等方法都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37、最早对问题解决行为进行研究的是桑代克。

38、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说。

39、“功能固着”有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

40、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41、左脑是处理言语信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

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

42、脑力激励法是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

43、用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来描述同一个对象,这种隐喻活动的练习类型叫强迫冲突。

44、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45、道德信念是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拌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46、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某种品德的关键因素。

47、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两难故事法。

48、群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

49、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50、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或遵众。

5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

52、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

53、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

54、个性或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55、个性差异是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56、人的气质的四种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57、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58、就全体男性和全体女性而言,智力在总体上是平衡的,并无优劣之分.

59、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即是典型的合理化作用。

60、“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五十步笑百步”都是投射的表现。

61、“欲盖弥彰”描写的是心理防卫机制类型的反向作用类型。

62、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多选:

1、学校教育中的互动系统的三个核心因素是:

教,学,环境。

2、研究心理学现象的方法论原则有:

客观原则(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就称之为系统论观点或)系统性原则(也叫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教育性原则(要使其结果:

①有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②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

3、自然实验的一般程序有:

进行初试,选择与设立等组,施加影响,进行复测,对比分析。

↓(不同的学习层次)加涅认为人类学系的复杂过程是由不同层次的,提出了8类学习: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4、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的不同对学习进行分类,加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5类学习结果: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技能的学习(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行为规范的学习(视频的形成的过程)。

5、联结派的代表人物是:

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

6、桑代克在联结理论中提出的三条主律是: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7、认知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

8、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

9、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10、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麦克里兰德,阿特金森。

11、概念的一般属性可归纳为:

可学性,可用性,明晰性,一般性,动力性。

12、四种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概念学习有:

具体水平,认同水平,分类水平,规范水平.

13、记忆的三个系统是:

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

14、遗忘理论有:

衰退理论,干扰理论,线索---依存遗忘理论,动机遗忘理论。

15、记忆策略有:

复习,积极的遗忘,过度学习,精细加工。

16、学习迁移的理论包括:

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17、问题解决的理论包括:

试误说,顿误说。

18、搜索算子的途径有:

算法式,启发式。

19、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

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20、吉尔福特曾把思维分为: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21、直觉的表现形式有:

猜想,预感,灵感,假设。

22、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是:

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23、群体规范的重要的心理功能有:

群体支拄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功能。

24、遵从的三种方式或是三种水平是服从,认同,内化。

25、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包括:

强制阶段,强化阶段,遵从集体阶段,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民主平等阶段。

26、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7、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

28、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29、个性的性格特征分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0、智力是一中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综合的认识能力。

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

31、应激反应分为三个阶段:

警戒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

32、挫折后的心理反应是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固执。

33、对于小学儿童,常用的心理测验有智力测验,个性测验,学习诊断测验心理健康临床诊断测验。

34、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学习:

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3、学习动机:

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4、概念同化:

利用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新学的概念与自己认知的结构中已有的某些适当的概念相结合,而获得概念。

这种获得概念的过程就是概念同化。

5、认知技能:

又称为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也可以称为认知操作方式。

这种方式经过练习把各种认知因素进行了最佳化的程序操作调节,达到了完善化和自动化程度,形成了一个由“功能模块”组成的操作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程序控制中的程序功能模块单元,一旦出现条件,立即就完成想应的程序模块操作,使人意识不到操作过程,这样一种认知操作方式,就是认知技能。

6、过度学习:

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

7、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8、元认知:

也叫反省认知,超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指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9、问题解决:

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10、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有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它是指人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方面的功能。

11、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12、直觉:

指未经过仔细分析而直达结果的一种领悟与理解。

13、态度定势:

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等心理准备状态。

14、抗诱惑:

是指个人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社会所禁止但能得到酬偿的行为。

15、群体:

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

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16、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做出的行为。

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

  

17、竞争: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

18、合作: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19、纪律:

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20、性格:

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21、能力:

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22、心理卫生:

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

它包含两层意思,其消极方面指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方面则指要引导和保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从而能在正常的活动和发展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心理的功能,保持和增进积极的情绪,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

23、应激:

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或说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心身反应的综合状态。

24、动机冲突:

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数个目标与动机,而不同的目标和动机又不能同时达到或满足。

尤其当它们互相排斥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现象,又称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或简称冲突。

25、挫折:

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26、心理防卫机制:

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

27、学习疲劳:

指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现象。

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28、学校恐怖症:

是儿童对学校环境,教师或学习活动的一种强烈恐怖反应。

29、心理健康教育:

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30、心理评估:

是以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进行鉴定,分类与诊断的过程。

31、教师的角色意识:

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简答:

一、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论”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1)任何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的原理,概念,规律与体系,形成并发展其任知结构。

(2)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及早地教给儿童,使他们有学习的准备。

(3)提倡发现法,大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4)培养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靠内部诱因支持学习。

(5)当代的或跨世纪的教改势在必行,提出的教改方案必须有心理学的依据,而教育心理学本身也会在教改试验的问题研究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桑代克第一个系统的论述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并提出了联结学习理论。

二、桑代克提出学习的联结观点是什么?

(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的三条主律。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

(2)学习包括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

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及其评价。

(3)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如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基本的态度与方法等。

(4)发现学习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四、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熟悉实现的。

五、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有那些?

(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理解。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

六、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主要有那些?

(1)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过程,即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平价的一种学习过程。

(2)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做中学的。

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3)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等,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七、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环境与教育等外部因素提出的要求引起个体产生新的需要就,这种新的需要与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即心理发展的动力。

八、维果斯基发展性教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他认为,在探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应区分个体的两种发展水平:

1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是自己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是个体在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2)强调,教学不仅要依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要预见到今后的心理发展,即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头,而不是迁就原有水平。

(3)为此,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并落实最近发展区。

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带动,加速发展。

九、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什么?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十、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是?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智力水平;定势。

十一、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内外部因素是什么?

(1)内部因素有:

学习者的动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

(2)外部因素:

教师的有关特征,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

十二、科学教授学习策略应注意什么?

(1)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教学。

(2)策略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

(3)要真正达到熟练,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十三、托兰斯在1965年提出过助长创造性的具体建议有那些?

(1)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是荒诞无稽的疑问。

(2)尊重儿童与众不同的观念。

(3)向儿童证明并夸奖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4)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价。

(5)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十四、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

(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

(5)对自尊的影响。

(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十五、班集体的特点。

(1)集体目标具有社会意义。

(2)有在集体目标指导下的凝聚力。

(3)有交往中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同志关系。

(4)体现民主---集中精神。

(5)保卫集体利益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等。

十六、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

(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

在纪律问题面前教师要适当地解除心理压力。

正确认识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

(2)有针对性的引导解决。

(3)善于奖励,不要迷信惩罚。

(4)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假手家长。

十七、心理卫生工作一般分为三级水平是什么?

(1)一级水平,包括人从出生开始的各成长阶段所遇到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处理,使其健康的成长,愉快的生活和工作。

(2)二级水平,主要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的发展和恶化。

(3)三级水平,指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防止复发,减少因精神疾病引起的精神残废现象,防止精神衰退。

十八、心理健康的衡量方法。

(1)心理测量与统计学方法。

(2)社会适应判定法。

(3)生活适应评定法。

(4)主观病痛发。

(5)症状判定法。

十九、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有那些?

(1)家庭:

父母之爱,家庭的不完满,家庭的教养方式,

(2)学校:

教育思想,教师,学校类型,

(3)社会环境:

社会形态,文化。

二十、对儿童的冲动行为,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1)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2)避免严厉的冲动性惩罚。

(3)使用“自我教育训练”

(4)使用行为改变技术。

(5)暂时隔离法。

二十一、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有那些?

(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学生楷模的角色,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二十二、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有那些?

(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

(2)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

(3)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

(4)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

(5)角色内部的冲突。

二十三、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那几个条件?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五论述:

一、论:

归因理论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韦纳极其同事在70年代通过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总结出归因理论。

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

不同的归因,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不相同的。

当倾向于能力归因时,个体成功时就会认为自己能力高,因而信心十足。

反之,会认为本身能力低,脑子笨,因而会丧失信心。

当倾向于努力归因时,个体成功时,会认为是由于努力的经过结果,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自己今后再次获胜。

反之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因此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下次的成功。

当倾向于任务难度时,个体成功,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付更困难的任务。

个体失败时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的成功寄希望于难度较小的任务上。

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个体成功时,会认为只不过是自己此次侥幸,并不是自己真有水平,个体失败时,则自认倒霉,但祈求今后的好运气还能降临。

有此,我们认为,教师有责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并依据归因理论的规律。

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就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

恰当的努力可以导致成功。

教师应该帮助孩子努力形成“努力归因”,强调学生的成功来于勤奋和刻苦;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用心而不是他们不够聪明和笨。

切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

你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笨蛋。

如一些间接方式也可达到类似的效果。

班级中运用竞争等级的奖励系统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三六九等,并公布与众。

二、论:

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

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

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