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702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docx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句翻译: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着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作者资料:

作者

吴均

生卒年

469-520

叔庠

籍贯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朝代

南朝梁

社会地位

文学家,史学家。

代表作

《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

诗词主旨:

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背景回放:

《山中杂诗》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作。

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

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而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飘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余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前两句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墙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句翻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

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作者

王维

生卒年

701-761

摩诘

籍贯

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

朝代

社会地位

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寒上》等诗篇,有《王右丞集》等。

作者资料:

诗词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

背景回放: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净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现。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谈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句,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句翻译: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作者资料:

诗词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江行思友之情。

作者

李白

生卒年

701-762

太白

籍贯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青莲居士

社会地位

唐代著名诗人。

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

《蜀道难》《将敬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背景回放:

这首诗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三年出蜀途中所作。

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虽连用五个地名入诗,但并不呆板,仍给人一种流畅之感。

可见李白诗思之随机触发,天才流溢。

《唐诗笺注》:

“‘君’指月。

月在峨眉,引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赏析: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句翻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作者资料:

诗词主旨: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作者

李白

生卒年

701-762

太白

籍贯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青莲居士

社会地位

唐代著名诗人。

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

《蜀道难》《将敬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背景回放: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

“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引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且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

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

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发诗人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只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才知道是《折杨柳》。

折柳代表了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串具体的回忆,使人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在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勾起故园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句翻译: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作者

岑参

生卒年

约715-770

嘉州

籍贯

河南省南阳

朝代

社会地位

边塞诗人。

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等

作者资料:

诗词主旨: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背景回放: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年)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暖,知道对方要回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信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地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

“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句翻译:

最可爱的是长在涧边的野草,

密密的树叶中还有黄鹂在唱歌。

春天的潮水不断地上涨,夹带着一阵晚来的急雨,

荒僻的渡口一个人也看不见,只有那只小船径自安闲地横在水面上。

作者资料:

作者

韦应物

生卒年

737-约792

世称

韦苏州

籍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朝代

社会地位

唐代诗人。

代表作

《观田家》《韦苏州集》等。

诗词主旨:

这首诗描写西涧的情景和雨景,有悠闲自得之趣,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态。

背景回放: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西涧,在滁州城西门外。

此诗是写春游西涧所见到的情景。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事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后,闲居城西西涧时写的。

诗人以动静相合的手法,描写西涧的情景和雨景,有悠然自得之趣,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态。

全诗把丛生的幽草、鸣叫的黄鹂、奔流的春潮、幽静的野渡组织在一起,勾画出一幅春雨初霁图。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句翻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看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作者

杜甫

生卒年

712-770

子美

籍贯

巩县(今河南巩义)

自号

少陵野老

社会地位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资料:

诗词主旨:

这首诗用美景反衬年迈风烛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之情以及与李龟年彼此的飘零之感。

背景回放: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分写下这首诗。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唱歌。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岐王李范和殿中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前两句是追忆昔时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言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句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作者资料:

诗词主旨:

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作者

刘长卿

文房

自称

五言长城

籍贯

今河北省河间县

朝代

社会地位

唐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弹琴》等诗篇,有《刘随州集》传世。

背景回放:

刘长卿与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云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赏析:

前两句写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名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两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别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句翻译:

梅子黄时,处处都在下雨,

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经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

我无聊地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地敲击,震落了灯花。

作者资料:

作者

赵师秀

生卒年

1170-1219

紫芝、灵芝

籍贯

永嘉(今浙江温州)

朝代

南宋

社会地位

南宋诗人。

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代表作

《约客》,有《赵世秀集》传世,别本《天乐堂集》一卷。

诗词主旨:

这首诗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背景回放: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地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诗人约这位

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

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

语近情摇,含而不漏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

诗句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赏析:

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

梅雨时节的夏夜之景:

雨声不断,蛙声成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待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现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中“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颂。

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句翻译: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人传诵,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作者资料:

诗词主旨:

作者

赵翼

生卒年

1727-1814

云崧

籍贯

阳湖(今江苏常州)

瓯北

社会地位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杂题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园居诗》等。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背景回放: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仿,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和杜甫为例。

认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也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求唯古人适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颂的名句。

赏析: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