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549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docx

古代文学史李清照

李清照综合研究报告

【摘要】李清照的词深刻反映了她生活的变化,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变化。

她把自己少女时期的天真、少妇时期的柔情伤感,以及后来的家国之痛、丧夫之悲的真实情感都融入自己的词作之中。

李清照以自己独有的女性细腻笔触称霸中国文坛,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个万事以男性为主导的时代享有“千古第一才女”的赞誉是李清照自身才华的最好展现。

【关键词】李清照女权精神女性视角

【正文】

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涌现出灿烂的文化瑰宝,例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

就词来说,清代的沈谦在其著作《填词杂说》中有过这样的评语——“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后主是指南唐第三任国君李煜。

李煜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的一生经历过醉生梦死的宫廷王族生活,也经历过亡国后昔日帝王沦为阶下囚的别离屈辱。

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后创造出了近乎“神品”的词作,也因此被称为“词国帝王”。

而李易安是指有“词国皇后”之称的中国最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因号“易安居士”,后世多称其为“李易安”。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代表。

而李清照的文学修养及成就是后人在不停追寻学习的。

一、李清照

1084年,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生活优裕。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时便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兼金石家赵明诚结婚。

生活安定优裕。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43岁的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

南渡后,李清照的生活困顿。

1129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

两年后在浙江把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被盗,令她饱受打击。

1132年,李清照辗转来到杭州,再嫁张汝舟,但数月后便离异。

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

曾经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但现今已失传。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饱受国难战祸之苦,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其词作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主要是通过描写闺阁家园生活,抒发了少女的欢乐无忧,少妇的悠悠相思。

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举家南渡后,从此她平静逸乐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蹄踏碎。

而南渡前后天上人间的反差,也使她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国之痛、怀人思乡成为她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

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

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最后,在经历了国难家残的悲剧后,在创立了专属于李清照风格的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易安体”后,暮年的李清照孤独地客死他乡。

二、前期作品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

相比于传统的女工绣活,李清照更倾向于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

这一点在李清照的早期词作《点绛唇》中就有体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写于李清照婚前少女时期,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勒出一个富贵人家的少女天真烂漫的娇俏形象。

如花少女“蹴罢秋千”后“慵整纤手”,仅仅通过一个“慵”字,不拘小节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也足以看出年少时的李清照就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文学功底。

正是“薄汗轻衣透”时,听得有人来了,少女连鞋子都顾不得穿,仅穿着袜子就害羞地往屋里跑,头上的金钗都滑落了。

倚着门回头张望,却也只能嗅到青涩的梅子。

有评论家认为,“和羞走”、“倚门”及“却把青梅嗅”等一系列的描写,就已经将李清照如此忙乱慌张的原因点破,原来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夫君。

但是我却认为,这一系列的动作只能看出李清照对于“来客”这件事的羞涩,并不能得出“来的客就是夫君”的结论。

因为李清照即使再不拘小节,在当时的古代背景下,未出嫁的闺阁女儿是不能见客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和羞走”的原因不一定就是对于未来丈夫的羞怯。

但这“倚门回首”,却也是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

这也正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

通过对李清照生平的一定研究,可以知道李清照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较开明的家庭。

从小博览群书的李清照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非一般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的贵族闺秀可比。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所以其早期少女词在抒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及感受的同时,还抒发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爱情之意。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词作语调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活泼率真、娇羞可人、烂漫多情的少女形象。

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李清照的前期作品还包括书写婚后的幸福以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的少妇期词作。

俗话说: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18岁那年,李清照幸运地嫁给了才情兼备,又与她意趣相投的赵明诚。

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

但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庭院深深诸多约束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是知心人。

在丈夫外出游学为官期间,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地悲愁和苦闷。

思念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于笔端。

作品的字里行间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词人相思愁苦的爱情主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就有《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这首小词中,“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不仅点明了时节,在此基础上还指出就是这样萧瑟的秋景引起了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的氛围起了衬托作用。

一个“独”字也指出了作者孤身一人的事实,华美的兰舟也不过是一人独赏,在萧瑟秋景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丝寂寞心情。

“相思”一词直接了当,从这一词中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绝非一般娇柔扭捏的女子,她勇于表达爱意以及思念的勇气在当时的女子中可谓是史无前例的。

最后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使人仿佛看见李清照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一种无尽的相思挥之不去,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让她刻骨铭心,离愁别恨跃然纸上。

又如李清照的另一代表作《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词面上我们就可以轻易看出这首词是写于重阳佳节。

李清照借热闹的重阳佳节赏菊一事委婉地表达了闺中寂寞的心情以及对丈夫的相思,展示了李清照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埋怨这佳节不通人意让恩爱的夫妻分隔两地。

一句“半夜凉初透”,写尽秋日半夜清冷空气的孤寂、凄清,给人以无限寂寞清冷苦况。

特别是结尾“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语言平实自然,但跌宕生姿,不仅写出了一个愁损离肠的人瘦弱不堪的形象,而且使我们联想到一个人心灵的清幽高洁,给我们更为丰富的美感。

前人论诗有“诗眼”,论词有“词眼”,一个“瘦”字成为全文的神光所聚,使感情和景物融为一片,抓住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实在是神来之笔。

李清照正是用她的女性之笔,进行大胆地真情告白,倾吐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对爱情强烈的执着,为世人谱写了一首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

《词苑丛谈》中曾记载: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至赵明诚云云。

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得十五阙,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正易安作也。

”从《词苑丛谈》的记载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恩爱的日常,还可以从陆德夫的评语以及判断出李清照的文学素养之高以及写词功底之深厚。

通过对李清照前期的三首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卓越的艺术才华在前期词作中就有着熠熠闪光的表现,其大胆真率的心灵描写和清丽自然、流转如珠的语言运用等艺术特色,也贯穿于前后期词作当中。

纵观李清照的前期词作,大致表现了她闺中少女的生活情怀、婚姻的甜蜜与夫妻的深情以及对丈夫的别后相思等几方面内容。

并且从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词在描写少女、少妇的日常生活与爱情悲欢的同时,还反映了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性格和感情。

三、后期作品

南渡后,李清照备尝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她的词的内容也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同时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

李清照过于凄苦哀伤的情调就是那个时代与家国苦难在歌词中艺术的体现。

曲折尽人意真率见深情,从而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怀念,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顾。

在李清照45岁时,丈夫赵明诚宊犯疾病,不治身亡。

为了驱除心里的苦痛,打发苦闷党的岁月,缓解浓郁的乡愁,李清照更加沉醉于酒。

就李清照的作品中来看,李清照一共至少喝醉过十余次,从醉酒后写出的词作中也大概可以看出李清照当时所处的人生阶段以及心情。

一是嫁人前,例如《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二是嫁人后,例如《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凤凰台上忆吹箫》: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是夫亡后,例如《鹧鸪天》: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以及《声声慢》: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的醉酒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亡夫后进入暮年时所写,抒发了无尽悲凉感慨的《声声慢》。

并且,《声声慢》也是奠定了李清照“词国皇后”地位的传世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声声慢》做一个简单分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开头仅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就引出了无尽的悲凉。

“寻觅”叠成“寻寻觅觅”,就是这寻寻、那找找的意思。

寻觅的范围扩大了,次数增多了,程度也就相应加强了,词旨也就深化了。

“冷清”叠成“冷冷清清”,写出了环境的冷落凄清,加强了“冷清”的程度和色彩,奠定了全词凄凉苦楚的环境氛围。

“凄”,人心凄凉;“惨”,悲伤;“戚”,忧愁。

叠成“凄凄惨惨戚戚”,使得情怀更加恶劣,仿佛有沉沉的哀伤侵入骨髓。

这十四个叠字一气呵成,细腻委婉而又浑然天成,成就了心理描写的极致,表达了词人空虚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状况。

李清照在经历了失去丈夫的巨大打击后,如今她要寻找什么似乎自己也说不清,也许只是想找一个寄托情感的对象。

往日欢乐已随风逝去,丈夫离去后生活已经破碎,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暮年生活的凄清落寞,李清照只有带着对往事的追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感走完她曲折坎坷的一生。

读完这首词,一个年老无依、凄凉苦楚的女词人形象跃然纸上,甚至那惆怅若失的神情,那跌宕起伏的心潮,那抑郁难平的思绪,我们都能切身感觉到,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一般。

这也正是李清照用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感知人生和书写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体现出她不同一般的独到的艺术功底。

又如在李清照晚年所作的抒写家国之恨的词作中,最为有名的是《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如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它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里底下,听人笑语。

结合李清照南渡前后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这首词中通过对比,描写了今昔元宵的不同情形和心态,同时还反映了李清照晚年生活的凄凉,寄托了国破家亡的悲情。

作者面对如今元宵佳节时临安的黄昏美景,想起了自己漂泊的身世遭遇,昔日汴京元宵的盛况也立刻浮现在眼前。

当年国运昌盛,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待嫁闺中,每到赏花灯的时候,妇女们都盛装出游,彼此争美。

那时候的少女李清照是无牵无挂的,是快乐的。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国事家事的沧桑变化让李清照唏嘘不已,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楚过后,当年对于元宵佳节的那份热情和心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心中只剩下了无尽的凄凉苦楚。

晚年的李清照早已没有了少女时期对美丽花灯的欢欣雀跃,于是她决定透过帘子,去感受别人的欢声笑语,而自己却只能咀嚼国破家亡的悲凉凄苦。

在这里的对比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帘子外的欢快气氛更加凸显出了晚年李清照悲凉苦楚的心境。

此词曾感动了一百年后的词人刘辰翁,他在自己所作的《永遇乐》词前曾写道: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的这首词代表了南渡士人对于国仇家恨的共同凄苦心态。

四、文学造诣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是个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也是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

由于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中国古代妇女素来较少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也因此造成中国文坛上的女性作家凤毛麟角。

而李清照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古代文坛的这一现状。

李清照能诗擅词,精音律懂金石,其文学成就在封建时代男子专制的古代文坛大放异彩,同时李清照也是这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

在李清照生活的宋代文坛,能诗擅词的人才辈出,李清照却能以自己独特的文学修养与艺术功底蜚声文坛,特别是在词坛的领域里,李清照异军突起,大胆开拓,自成一格,创造出了专属与李清照风格的“易安体”,赢得了当时和后人的交口称赞。

通过对李清照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对于“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李清照认为,词和诗不一样,但也不是像前人的观点,认为“诗庄词媚”。

李清照认为词更强调音乐性、节奏感以及声韵格律。

虽说部分诗歌体裁也对以上要求有一定规定,但明显是词对音乐的要求有更强烈的体现。

除此之外,李清照还认为,词的语言一定要典雅。

不同于南唐时期花间词的媚俗,李清照主张作词清雅有格调。

这个观点从李清照的作品中体现出第一点就是从文体特征出发,对歌词的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要求。

具体要求的体现就如上述所言,即协调音律、注重铺叙、贵在典雅,要有情致,崇尚写实。

从李清照作品中体现出的第二点就是李清照敢于大胆率真地批判当时以男性为主导者的封建社会里的成名人物。

最出名的就是李清照讽刺在城中叛乱时,不顾昔日恩爱之情只求自己偷生的缒城逃跑的丈夫赵明诚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以洗以往词作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了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也使她成为宋代词坛杰出的女作家。

易安词近承两宴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轼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于弘,形成了自己“婉转而疏隽”的艺术风格,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

而“易安体”的特点就在于:

一是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

例如借《如梦令》里的“青梅”来暗示少女怀春的羞涩与不成熟。

二是善于运用俗语、淡语和白描手法,刻画出精美雅洁的形象和变化,借此表现自己深刻真挚的情感。

这一点在李清照婚后的因相思所作的词作中就业很明显的体现。

例如《醉花阴》中的“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以及“玉枕纱厨”等意象,李清照从一些日常生活小物件中就暗暗说出来自己对外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是不止词作中的人物形象,词作中的语言也都精美雅洁,全篇无多余的剩语,词作篇章也达到了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谓“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的境界。

李清照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词作家之外,还就自己对词的看法理解出了一本有自己见解、有条理组织的词学理论著作——《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是北宋末年一篇著名的词论。

在我国二千多年的文学史上,女性又卓越文才的寥寥可数,其能依据创作经验写为理论文字的,在李清照之前从未出现过。

李清照的《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自己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而且是我国妇女作的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

在这篇著名的文学理论中,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从词的音乐性角度,强调“词别是一家”。

北宋末年的中国词坛,一扫五代以来绮靡柔弱的词风影响,突破了“以清丽为宗”和“务求协律”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表现范围。

词可以咏史,可以吊调,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眇之思,可以借音律述悲壮或怨艾之怀。

与此同时,北宋后期音乐机构“大晟府”的建立,促进了当时词风的变化,这个时期的词以协律为主,长调尤尚铺叙,于音律和谐中求词句的浑雅,极壮丽之观和沉郁顿挫之致。

李清照的《词论》正是写于这一时期。

从《词论》的写作时间上来看,应当是李清照遭乱前的作品。

当时的李清照大抵正处在尚有闲情逸致玩“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那个闲暇多情少妇阶段。

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受周邦彦“清真词”的影响,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

妙解音律,所作之词无一字不协律。

因为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雅安逸的闺居生活,此时的李清照最崇尚的文学风格就是这样一种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的词。

这种风格的词讲究作词的语言运用艺术,讲究依声填词,不仅注重制腔造谱、播诸弦管,还讲究文字声律的清浊轻重。

以四声入词,求诸于喉舌,用歌词自身的节奏变化体现音乐旋律,以文字之声律应和乐曲的音调,达到词与乐的完美结合。

这种唯美主义的词盛行时恰逢李清照青春年少,是最沉溺与梦想的少女或少妇时期,这种唯美主义的词的出现也正好迎合了她的女性审美心理,立即被她视为最爱。

所以在李清照所做的这篇颇有影响的《词论》中,她把北宋的词坛前人们一一列数,无不遗漏地做了一番尖锐批评,提出“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主张“词别是一家”,要求作词在内容风格上也当别于诗。

当时年轻的女词人李清照认为只有这样的词才叫词,象那种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词作一点也不合音律,能称作词吗?

因而她态度鲜明地说:

词“别是一家”。

但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在问世后如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力,随之而来的便是关于这部作品以及作者的争议。

李清照的《词论》千百年来之所以成为文人们争议的焦点,我觉得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她对柳永的评价:

“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

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就因为此言论,一部分人认为李清照全弃儒家道统和陈腐得文学观念而不顾,是柳永的知音。

熟悉中国古典词的都知道,柳永的词音律协婉,叙事详尽,绘景必工。

不但对后来的秦观、晏几道有一定的影响,对李清照的词也影响很深。

所以受柳永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其深沉哀婉的情调,远远超出一般的离愁别绪。

同时,因为柳永身为男人,并不能完全掌握女性细腻多变的内心,所以柳永的词作即使再细腻婉转也并不一定能写出女儿心。

但李清照不同。

李清照非男作家,她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口吻所作的闺情词是男性作家不可企及的。

但与此同时,李清照的词作受柳永影响最深的方面应在“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调”,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使“浅俗之语”为婉约词生辉添彩。

李清照对柳永词的肯定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她欣赏柳词能够变旧声为新声和长调慢词,欣赏柳词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活泼率真。

柳永作词虽好,但一生流连于烟花之地,所作之词也多是写与歌妓往来。

这种行为在作为大家闺秀出身,深受传统礼教熏陶,多情专一的李清照看来是不被赞同的。

所以,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以女性视角批评柳永的“词语尘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女权精神

在中国悠久的文坛历史中,向来是以男性独占头筹,但李清照的出现是个例外,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唯一可以与男性作家抗衡的女作家。

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的作家。

在李清照生活的那个年代,许多上层社会的女子凭借早期家庭教育的积累,少女时代往往才华不亚于男子。

但由于后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就嫁作人妇或者她自身不愿继续培养,才华渐渐荒废,最终失去发言权。

历史上在文坛上昙花一现的蔡文姬,谢道蕴等不都是现成的例子吗?

文坛上,女性由于无缘更深刻地参与社会生活,被剥夺了话语机会,相应的他们也没有自己话语方式。

传统的体裁领域是“诗言志”、“文以载道”,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与“志”、“道”是无缘的。

小女子们被迫受困在男性话语权构建的屋檐下,对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看法只能发表一些不成气候的零星看法。

词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如果说以前很难说做母亲和写作哪一个更能让李清照感到实现了自身价值的话,那么这时候,作词就是她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

少年时候的文学教养在此时显示出它的价值,李清照找到了自己女性的话语方式,并且使用得得心应手。

或许李清照正是在潜意识中,在不是完全主动的情况下就完成了女性价值追求到词人价值追求的转变。

由于生活的实践,李清照在女性体验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方面,她超出了偶一为之的男性作家,一举成为婉约派的词宗。

中国古代女性长久以来的边缘地位正好与“词”这种非正式的、在当时看来“难登大雅”的文体相得益彰,女性也得以大胆使用,不至于“亵渎”了传统严肃的正统文学,别人也比较容易接受。

正因如此,李清照身为女儿身,在其所做的《词论》中也敢于以“内行”自居,以权威的口吻对词坛的创作进行居高临下的批判,丝毫不考虑当时社会占领统治阶层的男性们的看法。

女性意识相对于男性意识而言,在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绚丽多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把握和感受,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流露和表现。

相应的在文学世界,女性的能力不容许被表现出来。

李清照出现以前,文学几乎是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李清照出现后,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文坛,并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把李清照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审视就会发现,她具有极强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以鲜明的女性视角观察记录自己周围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这种在以男性视角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坛上更显独特的女性视角使李清照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赢得世人高度赞誉。

例如李清照在《丑奴儿》中写道: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李清照以率真之笔抒发至真之情,丝毫不扭捏造作。

同时,李清照还不同于一般女性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写法,她敢于表现自己,却又不同于男性作家们所描写的那些仅具有肉体美和情爱美的轻佻女性。

李清照塑造的女主人公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个人与时代的局限。

李清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