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544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docx

课题研究总报告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

《高中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

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探究》

课题总报告

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学梁建雄

一、地理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策略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教学策略”,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研究制定的对策和方略。

所谓“地理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策略”就是在原有教学策略概念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指定的对策和方略。

它具有七大特性:

目的性、双边性、多样性、综合性、继承性、、创造性、实践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地理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了解身边的地理事物,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为着眼点。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应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学会适应与保护环境,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基本观点

(一)地理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还处在起步阶段

地理案例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从与社会实际联系地理案例的建设做起。

教学案例的选用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何选择与社会实际联系地理案例也是案例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的重要内容。

尽管目前发展与社会实际联系案例的重要性已有目共睹,但除管理学科外其他专业的与社会实际联系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地理案例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需要从基本的地理案例的建设和选用做起。

(二)案例教学倍受新课改关注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倍受关注,新课改也为案例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集中体现。

如新课标多处能力培养要求“结合实例,分析……”或“举例说明……”:

“地理1”中有5处;“地理2”中有9处;“地理3"中有10处;“选修1”和“选修2”各有2处;“选修3”中有4处;“选修4”中有6处;“选修5”中有4处;“选修6”中有7处;“选修7”中有6处均体现了采用案例进行能力培养。

在必修3的区域地理中,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

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掌握了地理原理后,能够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在这样的学习目标下,与社会实际联系地理案例教学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课标中区域地理内容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个模块,在三个模块的教学中,课标均建议以实例分析探讨的教学方法进行,采用各种类型的案例和情境模拟等方式的课内外教学。

尤其是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将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课标要求全部是以“以某区域为例”“以某流域为例”等作为教学内容,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可见以广泛采用地理案例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心。

地理案例教学的与社会实际联系也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在区域地理的“活动”环节,就提到这样的教学内容: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

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

为什么?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可见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是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对于有效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有力补充现有教材内容上的不足。

(三)地理教材“一标多本”,导致与社会实际联系被削弱。

虽然我国新课程的地理教材已经开始实行“一标多本”,但作为教材,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仍需要考虑普适性和代表性,这也势必导致与社会实际联系被削弱。

如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为了使教材具有普适性,往往选用世界和我国某一典型地区农业发展的例子。

人教版必修2在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就展示了“泰国眉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意大利牧场”的例子,“活动”中采用“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立体农业”的案例;在鲁教版的教材中则举了“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之乡”,的例子;湘教版教材中罗列了IL种影响因素,分别加以解释,然后以“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于全国范围内教材的使用是合理和适宜的,但就地理教学而言,本区域的地理案例将更加鲜活也更具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对于地理原理、术语的理解。

如我国长三角洲地区的学校可以采用“江苏水稻种植区”的案例,或者选取江苏的一个水稻区比如“常州水稻种植区”和浙江的山区的“丽水水稻种植区”进行对比,这样的案例相信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也能够在对比中掌握农业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从而举一反三。

因此地理案例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是对多版本教材教学的有利补充,也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会。

(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制约着地理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地理教学中学习的5大原则是:

主体性、开放性、实用性、多样性、探究性。

广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课标和地理学习的原则不了解,对地理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认识不够,还处在传统的以教授单一的地理知识原理为主的教学模式当中。

在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师的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教学主宰了地理课堂教学,学生还是一种被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基本没有形成。

课堂教学因此显得机械、沉闷,没有生气,缺乏对智能的挑战,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

更不用说,将地理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实际。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地理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学科内容决定了我们在地理教学改革中,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改革的优势。

只要我们在充分认识了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和探索,那么,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能比较好地实现。

(五)教学评价体制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普遍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

地理课堂教学目前是灌输式的纯地理学科知识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收式教育,学生不能将地理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学习模式也停留在课堂之中,未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针对以上地理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课题组的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查阅大量地理学专家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如下以下几点策略:

1.立足生活,创建生活情境。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1)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调查发现,广大地理教师教学内容设计仍主要是以课本为主,没有摆脱知识本位这一传统思想。

新课程强调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生活中,到处都是新课程学习的资源,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习的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因此,这样就使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生活为源泉,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导入新课

与社会实际联系的地理教学突出了地理学科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调控,教师如何引导、如何调控的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恰如其分的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铺垫。

下面举一些例子简要说明如何做好与社会实际联系地理教学的课堂导入。

看图片、讲故事或听音乐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因为图片、故事、音乐能够使激发学生的触觉和听觉,使学生有较为感性的认识,而且这些素材大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较易接受。

如讲天气时,放几幅不同的图片或直接观察课本中的图片,认识天气变化,接着就可以探讨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讲海陆分布时,可以用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导入。

四季变化可播放春、夏、秋、冬的不同音乐,让学生根据听觉判断四季,认识四季的不同,还可以进行美感教育。

学习世界语言时可播放不同的语言让学生听,认识世界语言是多种多样的。

生活探讨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如学习“气温”时,让学生谈谈每个季节的衣着变换,让他们分析原因。

学降水时,让同学谈谈天津干旱时,我们采取哪些措施增强降水,这样既可以找出降水的来源,也可以了解降水与生活的关系。

要更好地进行与社会实际联系的地理教学,就应设计、采用多种多样学生熟知的导入内容及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转变思想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具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②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

因此,在与社会实际联系地理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教学内容、材料,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用生活体验突破学习内容。

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体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

例如,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日出东方,月落西山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对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有极大的帮助。

③利用学生熟知的诗词、谚语

在地理课堂上,可以引进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古诗词、民间谚语、歌词等文学作品,进行联系、欣赏、分析,来建构新的地理知识。

讲初中地理“长江三峡”时,可以引用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毛主席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讲环境保护时,可以提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河流才能水更清、源更长。

讲“沙漠景观”时,可以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这些诗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些地理现象,而这些诗歌又是学生所熟悉和掌握的。

在谚语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等。

这些民间谚语都反映了当地的天气变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例如讲“西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听《青藏高原》,利用歌词来说明西藏神秘、远古的高原特色。

还可播放歌曲《珠穆琅玛》利用歌词来说明西藏献哈达、弹弦子的人文特色。

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挖掘诗词、谚语、歌曲中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欣赏、分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扩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思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地理,人人学会运用地理。

④穿插生活中的趣味故事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促进了课堂教学。

比如讲‘旧界线”时,可给学生介绍了双胞胎的故事。

一般情况下,先出世的是哥哥(姐姐),后出世的是弟弟(妹妹)。

这里告诉大家有这样一对孪生姐妹,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大一岁。

这时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妹妹怎么会比姐姐大一岁呢?

接着还可讲一个故事,有个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婴,越过日界线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婴。

先出世的当然是姐姐,这一天正好是1996年元月1日,而后出世的妹妹是在日界线东侧出世的,日期是1995年12月31日,于是妹妹的年龄就比姐姐大一岁[18]。

再比如讲“区时”问题时,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中学生,家住北京的足球迷小明,得知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足球世界杯在德国柏林的比赛。

比赛时间为当地时间19点,小明在北京时间19时打开电视机,可是中央电视台并没有播放这场比赛,这是什么呢?

另外一个小朋友小刚得知到日本出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天津了,他知道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9点,按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天津的时间应为11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小明和小刚两个小朋友的故事里蕴藏什么地理知识,这就是极有启发性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区时问题。

又如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学生对宇宙到底有多大的概念一时难以理解,可让学生回顾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翻百个跟头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宇宙是无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

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现在我们人类只能了解到宇宙的哪一个层次?

(总星系),总星系以外到底是什么样子,地外生命是否存在,通过一个孙悟空的故事引申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已经研究出来了,但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一个谜,这样一来,有些同学一下子对天文知识很感兴趣。

⑤及时反馈时事热点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全面发展的公民”这一称号。

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时事新闻是学生普遍喜爱谈论的问题,而“新闻联播”又是实效性最强的新闻节目,其中的很多事件又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

那些经济、科技建设成就的报道,既壮国威,又鼓舞人心,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总之,以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立足生活,让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以课本和课标为蓝本,但主导方向应接近学生生活,而不是简单的讲授课本知识,使生活成为地理教学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生活的意义,更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

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同时《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意义,树立将地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这是中学地理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

因此,让学生在走出教室时随时能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真正做到地理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一定的联系。

同时,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了解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案例分析—“各种运输方式”教学片断

教师:

我们已经详细掌握了公路、铁路、海运、河运、航空、管道等几种运输方式,知道了它们各有优缺点。

那么下列旅行应怎样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呢?

说出你的理由。

(小组自由选题)

①从“长春”到“乌鲁木齐”完成旅行

A探亲B开会,第二天必须赶到C沿途旅游观光访问

②从“武汉”到“重庆”完成下列任务

A运10吨钢材B开会,当天必须到C沿途观赏长江风景

学生:

我组选的是第2题

A:

运10吨钢材,选河运。

因为河运运费低,运量大,要考虑到经济因素。

B:

开会,当天必须到,选航空最佳。

因为飞机的速度快。

C:

沿途观赏长江风景,也应选河运。

因为速度慢,可更好的感受沿途风景。

学生:

我组选的是第1题

A:

探亲选铁路,即经济又能沿途领略风光,火车也符合长途旅行。

B:

开会,当天必须到,选航空最佳。

因为飞机的速度快。

C:

参观访问只能选公路,因为公路机动灵活不受限制。

分析:

这一例子的全部问题几乎全部来自生活。

同样是从“长春”到“乌鲁木齐”,但完成的经历和任务不同,所选择的运输方式并不相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关于运输方式的地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遇到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知识得到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用地理思维方式想问题,增强了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只有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2.引导参与,与社会实际联系

主体参与是发展性教学策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社会实际联系地理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1)课前参与备课,了解学习内容

备课一般被认为是教师的单项活动。

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查资料,补充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料,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可见备课非常重要。

但备课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要是有计划的安排学生来帮助完成,作为补充,既提高了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中东”这一节,由于这一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这一地区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教师可在新课进行前让学生通过看电视、听新闻、上网搜索等方式搜索资料,然后再派代表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这一地区的了解程度,达到指导教师备课的效果。

由于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们汇报的材料来源多样,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等,同时经过了自己的理解消化,这样一来同学们上得最认真,记忆最深刻。

(2)课中积极参与,加速知识消化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了第一位。

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所讲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整合。

同学们通过对知识的质疑、对教师的提问等进而将知识转变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因为此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能够被教师所讲内容吸引,这种过程,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更能加强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在参与过程中碰撞出火花,提高了双方的思辩能力。

除此之外,学生的主动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真挚的感情,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生命的享受与升华。

(3)课下分组学习,促进认知提升

学习内容的合理延伸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习兴趣。

然而延伸性学习一般难度较大,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课下的主动学习,进一步提升认知至水平。

比如,学习“区时”这一块内容时难度较大,可以安排小组先分别在课外查资料,然后找出突破点在组内进行交流。

3.创建与生活相关的地理资源库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广大地理教师能够从意识上贯穿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理念,但由于自身原因及一些客观因素使得生活资料的来源比较单一,使得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理解也比较狭隘。

因此,要真正实现与社会实际联系的地理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就应该建立与生活相关的地理资源库。

(1)开发教师资源

课程资源按种类可以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中,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由此可见,地理教师就是与社会实际联系内容的重要资源,而这一点却被广大教师所忽视。

因此,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特别是要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知识与创新能力。

针对与社会实际联系的地理教学,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试待开发的巨大的资源宝库,应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

教师可以平时在集体备课时多一些交流与讨论,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多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同时年轻教师可以把创新思维与老教师一同分享,提升创造能力,共同丰富与社会实际联系地理教学资源库。

再有,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可以加强交流,因为生活地理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通常和其它学科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可以扩大地理教师本身的综合知识储备,丰富自身生活内容。

第三,地理教师可以分批次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和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教师对于生活的学习、总结、提高是原发性的资源因素,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源于研究,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源于同事,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

作为教师,为了更好地将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就应不断地考虑如何充实自己地理与生活的知识,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作出不懈努力;要善于通过自我反思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强化自己学习的需要和学习风格,并不断的提高这种能力;要善于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通过总结、反思教学新的一记录、同事指导建议不断充实自身综合知识储备,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把与社会实际联系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2)利用学生资源

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地理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

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身也是与社会实际联系地理教学重要的资料来源。

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学生究竟对什么样的活动感兴趣,从中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