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449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docx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

前言

21世纪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

因此,如果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

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21世纪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了配合遂宁创建创新城市建设工程工作,提升我市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公需科目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掌握相关概念、原理、技法和应用技能等,为建设一支能想、能说、能干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创新能力建设公需科目开设的初衷。

第一讲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

[本章要点]创新在国内外一直都备受关注,我国也已经把“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

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头,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强大支撑,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创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永续源泉。

现代意义上的“创新”,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

狭义的创新通常是从一个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应该说,狭义的创新概念就是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的一种过程或活动。

广义的创新,则表现为不同参与者与机构之间(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有可能是实现创新行为的特定空间。

创新的行为可以表现在技术、制度或管理等不同的层面,因此,也就有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等概念。

放眼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文化多元涌现,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深刻变革,创新不仅成为推动社会历史飞速向前的主要驱动力,更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无数实践充分证明,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永葆活力,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意识,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更一刻也不能不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持续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使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日益加快,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富有效率。

在我们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四川,创新比任何时候都受到重视,围绕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在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等领域中都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并对这些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宣布了我国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有力支撑的宏伟目标。

四川作为西部大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引下,正在努力践行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我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创新”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创新”思想的发展

什么是创新?

这个问题似乎一直使我们感到困惑,不同学者,甚至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见解。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个词语的由来进行一番考究。

“创新”一次最早源于拉丁语,最初就包含了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个层次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创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指创造性、新意。

可以看出,这两个层面的解释都承继了创新最初的意思。

那么,创新就仅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创新、创造和发明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

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区分的是著名的创新理论研究者约瑟夫·熊彼特,他于1912年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明确提及了这三者的本质区别,即对于创新来说,区别于另外两个概念的关键点就在于“创新”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特殊用法,即一种发明或创造,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称之为“创新”。

这可以被看作是约瑟夫·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不过他还进一步论述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个定义无疑是具有侧重点.即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或科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

这也说明,创新不仅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是一个利用这个新技术、新发明来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

在熊彼特的理论出现后,对创新及其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但之后出现的许多有关创新的定义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他的见解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譬如,桑德布认为,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一种新产品,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一种新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一种新的市场行为均可以称之为创新。

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

“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年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指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括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创新的认识逐步加深。

清华大学傅家骥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出发,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这个定义也是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创新定义。

创新的诸多定义使我们认识到,创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永续源泉。

从古至今,人们很早就开始对自己具有的这种改造和变革的能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已经提出了“创造学”,这便是创新思想的雏形。

自此之后,人们对创新的追求从未间断,到了现代,技术创新、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等概念被明确提出,这不仅反映了人们探寻创新真谛的艰辛历程,更是彰显出古今中外,都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创新思想。

有鉴于此,我们的讨论将从剖析这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逐步形成的创新思想开始。

一、早期创新思想

一、早期创新思想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新的国度。

儒家始祖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证明。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勇于创新的国度。

如果不是这样,那又该如何解释中国古代诸如四大发明之类的创新呢?

同样,我国古代的创新思想也是十分丰富,比如:

《诗经·大雅·文王》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其意思是说,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强调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大学》引《盘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

”这句话则透露出创新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的道理。

创新是“智”的体现,是人类利用智慧的主要体现。

应该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智”的德行。

孟子把“智”视为“四德”之一,《中庸》亦把“智”列为“三达德”之首,以后“智”又被列入“五常”,成为最重要的德目之一。

“智”在古代又与“知”相通,兼有智慧和认识两重含义。

可以说,快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并改进事物或创造新事物是古人对创新的一种理解。

古代创新思想的另一大重要体现就是探索创新,其内涵包括勤奋好学、求索攻坚、开拓创新。

学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勤奋好学”则是一种表现于学习上的可贵的德行,其贵就贵在对知识的“好”字上,即热爱的感情上。

惟其“好”,才能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其贵也贵在勤奋的行动上,没有勤奋的行动,“好”就成为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

所以勤奋好学乃是一种热爱知识、刻苦钻研的品德。

求索攻坚在境界上高于勤奋好学。

求索攻坚必须建立在勤奋好学的基础上,但又不是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进入到对新知识的追求。

先秦诗人屈原作《天问》,对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提出了成百上千的质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离骚》中的这两句诗既表现出了不满现状、不囿陈说、勇于探索的精神,又表现出了一种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品德。

开拓创新是勤奋好学、求索攻坚的结果。

开拓创新不仅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要有创新的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无论是《周易·系辞上》说:

“日新之谓盛德”,还是王夫之在《思间录·外篇》说:

“天地之化曰新”,其意识都是说客观世界就是一个日新不已的过程,因此人们做学问、办事业也必须“别故而致其新”,锐意进取,大胆创新。

到了近代,有识之士无不以创新相号召。

梁启超鼓吹新民思想,写了《新民说》,他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他呼吁新道德、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新人格。

陈独秀办《新青年》,毛泽东办新民学社,无不在追求一个“新”字。

此外,从古到今的王充、唐甄、李贽、黄宗羲、龚自珍、洪秀全等先贤无不钟情于“新”。

可见,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一直为历代进步人士所推崇、所践履。

晚清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无不是通过创新谋求发展之路。

更有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谋求新生。

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的创新实践层出不穷,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大发明不仅妇孺皆知远播海外,更是引发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马克思也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许多发明,如中医、十进位制、瓷器、丝绸、金属冶铸、茶、算盘等都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也对人类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近现代创新思想

二、近现代创新思想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力不只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三个要素,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创新。

创新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创新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熊彼特是第一个认识到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他分析了技术创新如何作用并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除了首次提出创新的定义,他还强调经济增长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静态分析的理论模式结合动态的方法分析经济系统不断变化的存在方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创新理论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即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增加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依靠技术和组织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同时也成为继“亚当·斯密方式”“福特方式”和“索洛方式”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方式。

英国教授克里斯托夫·弗里曼在充分吸收各学派对创新研究的基础上,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追赶和跨越,就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创新系统,从长远的、动态的规划出发,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不断创新。

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侧重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对技术创新的独特影响。

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是将创新作为国家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其运转状况将对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产生关键性的影响,这也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创新活动一直持续开展,而有些国家则相反。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不仅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还以其宏观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提出了“系统的创新即追踪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前四大来源存在于组织内部,后三种来源涉及组织外部变化。

他指出,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变化提供了人们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事物的机会。

因此,系统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存在于对这些变化可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的分析。

按照创新程度的差异,管理创新可以分为渐进式管理创新和突变式管理创新。

渐进式管理创新一般从无数的小创新开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组织的经营管理,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

这种创新具有渐进性、模仿性,创新的周期一般较短,而创新的效果却不错。

日本企业多采用这种渐进式管理创新。

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也倾向于采用渐进式管理创新的模式,如四川绵阳的长虹集团,自1985年引进我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之后,先后自行设计、制造了16条现代化彩电生产线,并实现科学管理,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生产基地。

突变式管理创新通常首先在前次管理创新的基础上运行,经过一段时间,创新的条件成熟后或组织运行已无法再适应新情况,于是打破现状,实现管理创新的质的飞跃。

这种突变性还表现在创新的周期相对较短,而创新的效果相对较好。

创新的达成通常由专业管理人员、企业家来实现。

如邯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就是被当时亏损的困境所迫,属于突变型管理创新。

欧美的管理创新也多采用这种类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说过:

“管理的核心是经营,经营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核心是创新。

”可见,创新可以称得上是管理核心中的核心。

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创新方面的研究,创新成为企业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焦点放在创新上。

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方法和创新过程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研究,产生了创新型组织、集成创新、合作创新等一批创新理论,在这些理论中,颇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院士许庆瑞博采众长地提出的“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中国特色技术创新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我国诸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导路径。

创新思想在我国早期领导人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虽然,毛泽东、邓小平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的概念,但是,他们伟大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创新思想。

例如,毛泽东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游击战战略战术等思想都是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新思想,这些创新思想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邓小平理论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等创新思想换来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现实。

这些创新思想都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新,但我国领导人对创新的追求却并未停止。

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创新是在1993年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然而,最广为流传的则是他于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说的一段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应该说,江泽民同志将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扩充,远远超出了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

创新者生产出比自己以前更好的东西,能给创新者带来更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收益,就是创新。

此时,创新的主体不再仅限于企业了,法人、自然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

从过去到现在,创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与此同时,创新也让我们看到了想准确地预测未来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三、“自主创新”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

三、“自主创新”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

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6年1月,他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自此以后,“自主创新”便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四川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行了重大创新实践,在许多方面不仅走到了西部省份的前面,甚至走在全国前列。

比如,成都市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近五年的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了大量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成功经验。

又如,包含我省大部分区域的成渝经济区也在2011年正式获批,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这一背景下,“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的论点就再次得到了验证。

在2012年6月进行的“四川杰出创新入才”评选中,我们看到涵盖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论创新等领域的杰出人才。

比如,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陈功,长期从事食品与发酵技术应用研究,不仅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创立了“盐渍菜-泡菜”理论,而且他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实现了传统泡菜的现代化生产,为泡菜企业新创造产值近69亿元,带动农民基地创造效益15亿元。

又如,四川川剧院院长、一级演员陈智林,率川剧院创作演出了多部经典川剧,创新举办川剧校园公益戏剧活动,开创了以中外合作为基础的创新型商业演出模式,使传统川剧成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将四川省的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发扬光大。

上述案例已经深刻地说明了四川已经将“自主创新”思想——我国的国家战略,渗透到各个领域,使社会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第二讲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节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学明放弃美国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副总裁的职务,带领着20余名海归专家组成的创业团队,来四川投资创业,吸引风投资金4,7亿元,用4年时间研发和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5T超导核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整机,打破了西方巨头跨国公司在这一领域长达25年的技术和市场垄断。

他所带领的创业团队于2011年入选四川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

用四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抛开外界的干扰,冒着失败的风险,邹学明和他的团队最终获得了成功。

我们不难想象这四年,1460个日日夜夜,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充满艰辛和坎坷。

邹学明和他的团队实现创新的过程,就是典型地通过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产品,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

这个价值不仅仅包含经济价值,还包含社会价值、学术价值等。

但是,与上述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寨”——这个很容易让人联想近几年在国内非常流行的一个词。

它最早开始于我国IT业,以模仿成名品牌的电子产品为手段,通过迅速占领低端市场获得利润。

随后,一系列的“山寨”产品不断涌现,山寨饮料、山寨洋品牌、山寨明星等等,“山寨”渗透到了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而发展成“山寨文化”。

有人曾戏谑地说:

“在我们中国,一直在山寨,很少有创新。

”“山寨”总被我们嗤之以鼻,但是“山寨”却一直很流行;“创新”总是那么光芒四射,但“创新”却从未来过。

那么山寨与创新之间的红线到底在哪里?

应该说,山寨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之处,创新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在模仿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与变革;山寨产品也模仿,但常常因其简单直接、毫无改进的粗陋模仿而遭人诟病。

然而,山寨受到“追捧”的最直接原因则是其总能以最小的代价赚得较高的收益,于是,很多人走到山寨这一步就止步不前了。

从山寨到创新,也许并不遥远。

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邹学明回国创新成功的案例,还是“山寨”的负面效应带给我们的思考,都从本质上说明了创新不仅是有规律的实践活动,而且还是突破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一般的重复劳动,更不是对原有内容的简单复制,而必须是突破性的发展、根本性的变革、综合性的创造,是继承中的升华。

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的形成、产生或引入离不开创新思维;利用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设计生产或形成新事物,并通过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实现其价值就离不开创新能力。

但是,创新绝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更多的是需要一种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所在,它体现了创新的基本内涵——探索未知领域和获得创造性成果。

由此可见,要实现创新,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者都缺一不可,不仅共同构筑了创新强大的内涵支撑,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头,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系统化的结果,创新思维和精神又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内在支撑。

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外在显现,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一、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头

一、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头

创新从最初比较狭隘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而发展为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一种主体性构建活动。

创新来源于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展现,在历史的实践中生长、扩展并深化,最终又服务于实践。

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曾于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大会上讲过一段令人至今难忘的话。

他说,没有个人独创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对组织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缺乏创新思维,社会也将停滞不前。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的发展模式,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原因。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重要前提,也是创新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应该说,创新思维甚至在某种程度看来对创新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

创新思维还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创新是人脑的机能,人人都有创新的天赋,创新思维是使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且始终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

没有创新思维,根本就谈不上创新,人的创新思维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自觉创新的力量源泉。

换句话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的李嘉诚先生,就非常睿智地指出,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

——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二、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强大支撑

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等。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不满足已经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

创新需要激情,需要求变革新的精神和取于探索的勇气。

四川虽地处内陆,但在一次次影响长远的历史关口,在一个个破旧立新的重要节点,四川人多次扮演着改革探路者、创新急先锋的角色。

从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到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发行国内第一只股票、成立第一家商业银行、兴办第一所民办学校……都闪现了四川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