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168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docx

医疗药品管理药膳

中华药膳

第一篇药膳理论

第二篇消化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三篇呼吸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第五篇心血管疾病食疗药膳

第六篇感觉器官疾病食疗药膳

第七篇手术后食疗药膳

第八篇消暑药膳

第九篇美体养生药膳

第一篇药膳理论

一览古话药膳

我国传统医药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相应,比如我们民间所用的药膳.就是结合日常防治疾病的一些传统疗法。

古书《周礼·天官》记载:

“春发做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戚以和软”。

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季饮食养生方法的归纳,中同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斋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义载“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几,锌肉果蔬,食养尽之”说明药物以治疗、食物以养的关系。

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食物可以当作药物来应用,如红枣、芝麻鸿蛋、葡萄、芹菜等,开创以食当药之例。

中国最早的热病学和内科学著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许多药食结合的方剂。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草小麦大枣汤等.是用汤剂来治病的。

盛唐时期孙思邈的《于金要方·食治篇》是我国第一篇专论食疗的论文.提出了饮食治疗的概念.记载了大量的药食结合的食品和方剂,如乌鲤鱼煮汤治疗水肿病,现在还常应用他的弟子盂洗写了《食疗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疗法的专著.汁三卷二百二十七条.书中最早}己载了花粉食品。

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人食疗的专著。

元代忽思慧《饮脯正要》中载有育婴、妊娠、饮膳、卫生,食性禁忌等,是一本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食物400余种、药酒75种、药粥42种.对代的药膳进行了汇总。

在我国食疗,药膳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了食物与中药相结合的关系。

在中医理沦指导下.药以治疗.食以养生;以食佐药来治病.以药佐食来养生,构成了我国独特的食疗药膳的理论体系。

中医临床有辨证施治辨证施护和辨证施食完整的理论体系常人体质虚弱者称体虚,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体质虚弱分阳虚、阴虚、气虚、皿虚四种类型,结合五脏称五脏虚证。

食物有四气五睬的区分.四气又称四性:

寒、热、温,凉五昧是苦酸、甘、辛、咸。

此外尚有平性与淡昧。

不同的性昧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如生姜、辣椒性热能胜寒.羊肉、鸡肉性温能温阳补虚,绿豆、西瓜性寒能清火退热.甲鱼.鸭子性凉能清补阴康,桂圆、红枣昧甘能补脾胃,百合昧苦能补肺清热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性质和人体的阴阳气m的体质.又可将食物分为平补、温补、清补三类。

平补食物是指那些不论正常人或病人都可食用的食物,是维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须的食物,如谷类、豆类、蔬菜及水果等。

这类食物性能平和,或稍偏温,或稍偏凉,长期服用,一般没有不良反应,阴虚、阳虚、气虚病人均可食用。

温补指食性温的食物,如牛肉、羊肉、乳类、荔枝、桂圆等,阳虚者常吃这类食物可帮助生热,改善怕冷的感觉;阴虚之体则不宜多吃,多吃反会加重内热,而出现咽干、牙龈肿痛、出血、便秘等症。

清补指食性凉的食物,如生梨、生藕、芹菜、百合、甲鱼等。

阴虚者常吃这类食物可以清火,能改善怕热的感觉,其中有些食物在夏天可以消暑;阳虚之体则不宜多吃,多吃反而会更加怕冷或影响消化,使大便变稀。

此外,尚有温散的食物,性味辛热,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花椒等。

这类食物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在寒冷和潮湿的地区,人们常用以御寒和除湿。

这类食物一般不作为营养性食品,而用作调味品或用来克服某些食物的寒性。

阴虚之体者不宜食用,食了会加重内热,正常人常吃也会产生虚火。

有些地区人们习惯于吃辣的食物,则又当别论。

二药膳分类有讲究

药膳不仅具有可食性,更因其具有保健性且可在家庭自制,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药膳能巧妙地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以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但药膳种类繁多,具体该如何

划分呢?

请看本文介绍:

药膳可按性状、制作方法、治疗作用三方面分类。

(一)按性状分类依据性状,药膳可分为以下几种:

1菜肴此类药膳是以蔬菜、肉、蛋、鱼、虾等为原料,配一定比例的药物制成的菜肴。

这类药膳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

2米面类此类药膳是以米和面粉为基本原料,加一定补益药物或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馒头、汤圆、包子等各种饮食。

3粥食此类药膳是以米、麦等原料,加一定的补益药物煮成的半流质饮食。

这类药膳可以用具有药用价值的粮食制成,也可以由药物和粮食合制而成。

4糕点此类药膳是按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花样繁多,一般由专业厂家制作。

5汤羹此类药膳是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加入药物经煎煮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

6精汁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原料用一定的方法提取、分离后制成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液体。

7饮料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

8罐头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按制造罐头的工艺进行加工生产。

9糖果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加入糖料熬炼成混合固体食品。

10蜜饯此类药膳是以植物的干、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药液煎煮后,再附适量的蜂蜜或白糖而制成。

(二)按制作方法分类

1炖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适量加水,置于武火,烧沸去浮沫。

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

2焖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

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

3爆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

4蒸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容器,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熟的。

5煮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熟。

6熬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粑烂。

7炒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热,再下油。

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

8熘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制作方法,主要区别是需放淀粉勾芡。

9卤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八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

10烧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八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烧至卤汁稠浓而制成。

11炸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

(三)按药膳作用分类

1保健强身类常用的保健强身药膳有人参汤圆,十全大补汤、豆蔻馒头、茯苓包子等,具有保健强身、增强体质的功效.适用于体弱或健康者平时食用。

2抗老益寿类抗老益寿类药膳.主要适宜于年老体弱的人食用。

由于老年人气血虚衰,需要药膳滋补中西医结合研究认为.人体五脏虚损.特别是肾气虚、免疫功能降低.是导致衰弱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情况.年老体弱者食用补五脏扶肾气、提高免疫功能的药膳.可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常用的抗老益寿药膳有人参汤圆、归芪鸡汤、茯苓包子、枸杞酒、玉竹心子、首乌肝片、附子羊肉汤等。

3治疗疾病类治疗疾病的药膳,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药膳进行治疗。

尤其对慢性病患者最为适宜。

这类药膳经过炮制烹调.成为美味佳肴,不仅可以充饥,同时可以辅助治疗如糖尿病、冠心病、神经衰弱、高血压、水肿结石病、痢疾、妇科病、慢性支气管炎等。

常用的治疗疾病药膳.按其功效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解表药膳是用辛散药物与食物组威的药膳。

它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作用.使病邪外出.以解除表证。

它适用于感冒和外感病的初期。

如药膳五神汤姜糖饮等。

泻下药物是用泻下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通便消积、逐水活血的作用。

它适用于热结便秘、宿食停积、水饮留聚以及瘀血等里证。

如蜂蜜香油汤等。

清热药膳是用寒凉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

如银花露、七鲜汤等。

祛寒药膳是用辛温或辛热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有振奋阳气、温散寒邪的功能。

它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的病证。

如附子羊肉汤、当归羊肉汤。

祛湿药膳是用温燥、苦寒或温通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燥湿化浊、清热利湿、温阳化水的作用。

它适用于风湿和湿热所致的各种病症如苡仁肘子、雪花鸡汤、三蛇酒等。

消导化积药膳是用消食导滞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开胃健脾、消积化滞的作用。

它适用于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

如山楂肉干.果仁排骨等。

补益药膳是用甘温或甘凉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滋补强壮作用。

它适用于虚弱证和平时健身防病。

如田七蒸鸡、十全大补汤、八宝鸡汤、归芪蒸鸡等。

理气药膳是用辛温通达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行气理气止痛作用。

它适用于脘腹气滞所致的各种痛证。

如陈皮鸡、丁香鸡、佛手酒等。

理血药膳是用辛甘温入血分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养血理血、活血化瘀作用。

它适用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以及血虚、血瘀证。

如田七蒸鸡、当归全鸡、妇科保健汤等。

祛痰止咳药膳用止咳祛痰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止咳祛痰、润肺平喘的作用。

它适用于痰喘咳嗽的痛证。

如贝母雪梨、银耳羹、二仁萝卜心肺汤等

熄风药膳是用滋阴潜阳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熄风镇静。

平肝潜阳的作用。

它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血虚所致的眩晕症,如菊花肉片、天麻鱼头等。

安身药膳是用甘凉滋润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养心安神养血镇静的作用。

它适用于心血不足、心阴亏损的心悸失眠等证,如枣仁粥、玉竹心子等。

中医学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并认为“是药三分毒”。

因此。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单验方中收藏有大量的食疗方.并运用中药“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理论来指导人们如何进行食疗。

如果能将日常饮食起居寓于保健、康复之中,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药膳在临床上的应用

药膳在临床实践当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在应用药膳的过程中,要因人、因地、因病,要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和药物性能的变化来进行调养。

辨证论治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以证为基础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治方法。

药膳在治病、保健等方面,均需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证情况的差异,对药膳的具体使方面也应有所区别,这就叫“辨证施膳”。

如《金匮要略》所言:

“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补体,为害则

成疾。

”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必须强调辨证施膳。

下面讲述应用药膳的几个原则。

(一)辨证施膳

1根据疾病的性质施膳病证有寒热之分,食物也有寒热之分。

寒证与以热性饮食,忌食生冷成寒,如外感风寒证,可选食适量的生姜、葱、蒜等辛散之品;热盛伤津证,可选西瓜、、绿豆等寒凉滋阴之品。

正如经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根据所病脏腑部位施膳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饮食也分为五味,即酸、辛、甘、苦、咸五味。

饮食五味入胃后,各归所喜脏腑和部位,分别滋养脏腑之气。

五味对人体既可以单独发挥滋补作用,如酸养肝,苦养心,甘养脾,辛补肺,咸滋肾。

又能相互共济,如辛甘发散为阳而养上,酸苦涌泄为阴而滋下。

对于不同的部位和脏腑之病,要根据脏腑和部位所喜所克的规律来调节饮食。

如《灵枢》中所讲:

“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故不同的病证,所食的药膳该本着彼此相互资生,相互制约,补偏救弊的原则使之达到治疗的目的。

3根据病人正气损耗情况施膳任何病证皆属于正邪相争,无论病中或病后,正气总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耗。

对此需要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而行药膳调补法,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来补益精气,往往起到单独药物治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所以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参乳汤等,均取羊肉、人乳等补益气血、益精生髓,与药膳中的药物起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施膳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组方施膳时必须注意,要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特点以减少对人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方法和药膳。

如长夏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在此季节中,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重浊粘滞,容易阻竭气机,损伤阳气,要注意“春夏养阳”。

药膳用解薯汤为宜。

冬天气温较低,由于气温骤降,人们不注意防寒,就易感受寒邪,易损伤阳气,所为“阴盛则阳病”就是阴寒偏盛,阳气受损,或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出现一系列机能减退的证候。

如恶寒、肢体不温、脘腹冷痛等;寒邪收引凝滞,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牵引作痛;寒客经络关节,筋脉拘急,气血凝滞阻闭,出现肢体屈伸不利,故《素问·举痛论》说:

“寒则气收”,“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敝痛”,药膳则宜遵“寒则温之”的治疗原则。

2因地施膳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持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施膳亦应有的差异。

东南潮湿炎热,病多湿热,宜清化之品;西北地高气寒,多燥寒,宜湿润。

同是温里回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宜轻。

3因人施膳由于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在组方施善时,就有区别。

如胖人多痰湿,宜清淡化痰,肥甘滋腻当忌;瘦人多阴亏津少,应滋阴生津,辛温燥热之品不宜。

妇女有经血、怀孕、产后等情况,常用八珍汤、四物汤等组方配膳;老年人血衰气少,生理机能减退,多患虚证宜平补,多用十全大补汤、复元汤等组方配膳;小儿生机旺盛,但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常不足,应以调养后天为主,以八仙羔为主。

(三)注意药食性能在中药学方面,有性味归经的学说,同样食物也有性味归经。

各种食物由于所含的成分及其含量多少的不同,因此对人体的作用也就不同,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性能。

食物的性能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保健中,对各种食物的保健作用用中医基础理论加以总结,运用中药理论特别是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药物归经等学说来分析食物包括药膳的作用,是中医药膳学的另一特点。

药物、食物的四气、五味

(1)四气又叫四性,指药物或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寒与凉、热与温仅是程度的差异不同。

此外,

物或食物,多具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能够纠正热性体质,保护人体阴液,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热性病证;凡属温热性的药物或食物,多具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用,能够扶助人体阳气,纠正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主要用于寒性体质和寒性病证。

药物或食物的寒凉和温热性是相对药物或食物作用而言的。

还有一类药物或食物在四气上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即寒热之性不明显,则称之为平性。

其性质平和,不仅养生多用而且在药膳上广泛应用或配伍使用,仍归属四性。

(2)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所具有的辛、甘、酸、甘、咸五种不同的味,不同昧的药物和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或食物其作用也相近似或有共同之处。

它是通过药物或食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并经反复验证后归纳出来的。

辛味药物或食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健胃等作用,多用于表证,或气血运行不畅,如生姜、陈皮等。

甘味药物或食物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等作用,多用于机体虚弱的虚证,如山药、大枣等用于脾胃虚弱;饴糖、甘草用于拘急腹疼等。

酸味药物或食物具有收敛、固涩止泻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不内藏的病证,如乌梅酸敛固涩以涩肠止泻。

苦味药物或食物具有清热、泻降、燥湿健脾等作用,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如苦瓜用于壅塞气逆的病证,黄芩用于湿热的病证。

咸味药物或食物具有软坚、润下、补。

肾养血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病证如海带;用于大便燥结如海蛰、淡盐水;用于补。

肾如淡菜、鸭肉;用于养血如乌贼鱼、猪蹄等。

此外,还有淡味药物和食物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与水肿和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薏米、冬瓜等;涩味药物或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与酸味药物或食物作用大致相同。

各种药物或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

在药膳的应用中,以甘味药物或食物最多,成味和酸味药物或食物次之,辛味药物或食物再次之,苦昧药物或食物最少。

2药物或食物的归经药物或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作用是有一定范围或选择性的,如同为寒性药物或食物,虽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不同,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心火等;同属补益类药物或食物,也有补肺、补肾、补脾等不同。

所以把各种药物或食物对机体作用范围或选择性与人体脏腑经络联系起来明确它对机体脏腑经络所起的作用,这就是药物或食物的归经作用。

药物或食物归经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或食物作用于机体脏腑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如梨能止咳归肺经,山药能止泻归脾经。

另外,药物或食物的归经还与其五味理论有关。

其中辛能入肺,肝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如生姜、芜荽等辛味食物归经理论加强了药物或食物选择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了药物或食物性能理论,对指导药膳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为了继承开发推广发展药膳,使药膳走出误区,首先药膳的经营者一定要有相当的资质,对参加此项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培训,制订出规范的药品名称和使用剂量同菜肴相配。

因为不是所有的中药都能人选药膳,一定要进行选择,去除难入口的中药和改变形色差的中药为无形药膳,并且还要控制中药的剂量。

剂量太少达不到预定疗效,剂量太多不是浪费就是有副作用。

经营者一定要每个药膳标明名称、功能、适应证和禁忌证,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用药膳。

要有一个相当水平的专家队伍组成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进行资质评审和日常管理,严格把关,帮助经营者开展经营,使药膳更好地发挥其防病健身的作用。

四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全球化浪潮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加速交汇,中国古老的药膳食疗面临着新的严竣挑战和重要机遇。

本文拟提出药膳食疗学界、业界现存一些具体问题,与同仁商榷,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概念不清。

定义混乱。

遭遇法规障碍和行政干预长期以来,一些学者把药膳食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认为食疗是不加药物的普通食品,而药膳是食物加药物,是含有药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膳食。

另有学者把药膳食疗纳入功能性食品,即保健食品的范畴,还有学者甚至认为药膳食疗是一种中药的特殊剂型。

另有学者主张药膳食疗摆脱“手工作坊式操作”,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对于餐饮业烹饪食品、工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国家有不同的法规要求,不同的管理办法,不同的市场准入门槛。

如果把药膳食疗视为产业化生产的工业食品,那就需要具备国家要求的食品工业的基础生产条件和卫生条件,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的工艺流程,合格的包装标识等。

如果把药膳食疗视为保健食品(即功能性食品),那么除具备食品工业的基础要求,甚至药品生产的GMP达标要求外,尚需对产品进行毒理学和功能性检测,办理需要一定资金和周期的保健食品手续。

如果把药膳食疗视为中药的特殊剂型,即进入药品管理范畴,就要严格经过生药学、生物化学、剂型研究、工艺研究、质量标准、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临床各科、统计学等现代医药开发过程,其生产条件必须达到GMP标准,这需要更大的风险投资和更长的申办周期。

由于概念不清、定义混乱,导致药膳食疗市场定位困难。

药膳食疗的发展不但引起一些学者的质疑,也不时引起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给以经营业户种种处罚,甚至查禁,使药膳食疗发展举步维艰。

药膳食疗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史化相结合的产物,药膳食疗的理论基础是在传统中医学“医(药)食同源”“药膳同功”基础上产生的饮食养生学。

《中药大辞典》收集中药5767味。

我们家庭或餐饮业烹饪食品应用的主辅料几乎全部囊括其中,我们不能机械的把其视为药品而禁止食用。

同样,被作为传统药膳食疗原料的大量的动植物种及其制品也几乎全部囊括其中,我们亦不能简单地禁止这些品种食用。

药膳食疗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药膳食疗的本体是“膳食”,特色是“药(药食同源、药食通用的传统中医药学意义上的“药”)疗(饮食养生)”。

药膳食疗的概念、定义,需要学界同仁共同探讨,重新界定。

以期结束混乱,统一认识。

药膳食疗发展中的法学问题,需要有关学者和法律专家结合,共同探讨解决的途经和方法。

但笔者认为:

药膳食疗的发展,不宜导向工业食品,也不宜导向保健食品,更不宜导向药品(除去配制酒、饮料等宜于产业化生产的品种)。

在学术上,药膳食疗学可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行业分类上,药膳食疗业可作为餐饮业的一个分支行业。

药膳食疗是“色香味型”加“效”(养生)的中餐。

这样除食品安全问题外,国家就没有其他法规要求。

药膳食疗产业发展,应取餐饮业连锁幅射模式(可参考麦当劳、肯德基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有些学者摆脱手工作坊式操作,实现“现代化”的主张。

在发达国家,烹饪膳食也是个性化的手工操作,这是行业特点,并不是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

(二)药膳食疗学界和业界尚无通畅的沟通管道,很少联系和合作,形成学界脱离业界。

成果难以转化;业界缺乏学界的科学指导,盲目发展。

自1998年建立“中国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以来。

学界同仁为我国药膳食疗发展做了很多工作:

召开了四届“国际药膳食疗学术研讨会”,二届“东亚药膳食疗学术研讨会”(评出了数位国际药膳食疗大师和数十位国际高级药膳食疗师);《药膳食疗研究》《国际东方食疗与保健》《中国中医药报》《医疗养生保健报》等报刊发表了很学术文章和挖掘或创新的一批方剂,出版了一些药膳食疗的传统典籍和新著。

但由于和业界经营者很少联系合作,这些成果多束之高阁,难以转化。

而业界经营者多为单兵作战,互相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与学界更无沟通管道,严格意义上说,药膳食疗现在只是餐饮业中的点缀。

还未成为有重要地位的主流分支产业。

既无宏观的统一步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又无行规业约。

造成无明显整体效益,缺乏发展后劲。

(五)建议

建议,以“中国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为依托,组建行业协会——“中国药膳食疗协会”。

1把协会建成学界和业界同仁自发联合的非营利型组织机构。

成为行业和政府问的中介,不是“二政府”,不搞行政化。

2协会建立个人与企业、学界与业界、行业与政府、国内与国际等有效沟通管道和网络。

受广大学界、业界同仁支持建立药膳食疗产业平台;受媒体和多个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全球相关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全球合作平台。

协会负责国内市场的协调和国外市场的开拓,改变虾米式的众多小业户单兵作战的竞争格局。

3协会成为药膳食疗业发展大本营,宏观组织、协调、解决业内现存问题,进行行业合理布局,扶持连锁辐射经营,制定各种定型产品质量标准。

建立药膳食疗专业服务体系,为业界提供法律帮助和技术指导。

建立药膳食疗行业自律体系,规范行业行为和产业走向。

 

第二篇消化系统疾病食疗药膳

一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一个或数个在口腔黏膜上散在的浅溃疡,伴疼痛。

中医称此病为“口疳”,“口疮”.多与“火”相关。

实火口疮宜清泻脏腑之热.较易治疗;而虚火口疮缠绵难愈.易复发,需经常调整巩固疗效。

根据息者临床表现.可分以下几种类型来选用药膳。

(一)心胃实火型

舌面及颊黏膜有数个高粱粒大小溃疡面.疮面覆盖黄膜.红肿疼痛,胃脘灼热,口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舌红苔黄.脉滑数。

宜食清胃泻热、质软清淡的食物。

石膏竹叶粥

【原料】鲜竹叶30克或干品15克,石膏45克.粳米50克,砂糖适量。

【制法】先将生石膏用纱布袋包好.煎20分钟,再放入竹叶同煎7~8分钟,弃石膏及竹叶残渣.取汁加米煮至烂熟.加糖搅匀.放温凉后食用。

【特点】竹叶清心除烦.石膏清热降火,粳米甘平健脾益胃.砂糖甘平生津。

全方具有清泻心胃实火作用饮后清凉舒适.也不刺激溃疡面。

(二)肝郁实火型

常因情志不舒而发作.多见于女性。

溃疡面一至数个.多发生于颊舌部.上附灰白色薄膜,周围红色.灼痛较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