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560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docx

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教学要求】

1.熟悉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四诊合参的原则。

2.熟悉察五色、视精明的要领;掌握观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的意义;了解察四时脉象,尺肤诊等诊断方法。

3.掌握平息调脉法,熟悉“闰以太息”的含义。

4.熟悉虚里诊的诊察内容及意义。

5.熟悉“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6.熟悉脉以胃气为本的意义及真脏脉和胃气脉的区别。

7.了解寸口脉与尺肤脉的合参;水肿、黄疸;胃疸病的临床特点。

8.掌握“四难”、“四易”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五实”、“五虚”的概念、转机及临床意义。

9.了解五脏之色的诊断。

1

0."熟悉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1

1."了解反迷信的观点;医患合作的思想。

1

2."了解医者诊病易犯的“五过”,以及必须遵循的“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1

3."了解“脱精”、“失营”的机理。

1

4."了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1

5."了解临病人问所便的意义。

【教学内容】

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2.四诊合参,决死生之分的纲领。

3.脉象主病:

视精明,察五色的善恶;察五脏得守失守;察形之盛衰以知五脏得强失强。

4.脉应四时。

5.尺肤诊的部位,脏腑的分布,诊断的意义。

6.平息调脉的意义。

7.四季的平、病、死脉。

8.虚里诊及其临床意义。

9.尺肤诊与脉诊合参;水肿、黄疸、妊娠的脉象。

1

0."“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1

1."胃气脉和真脏脉。

1

2."“四易”、“四难”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1

3."五实证、五虚证及其转机的临床意义。

1

4."五脏之色的诊断。

1

5."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1

6."反迷信的观点;医患合作的思想。

1

7."医者诊病的“五过”、“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1

8."“脱精”、“失营”的机理。

1

9."“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2

0."临病人问所便的意义。

【教学时数】8学时。

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授课时数:

6学时

(2学时)

《素问•脉要精微论》

[篇解]

脉,脉诊。

这里泛指诊法。

要,要领、大要之意。

精微,精湛微妙。

本篇讨论了望、闻、问、切的四种诊察方法,其中以脉诊为重点,故篇名冠以“脉要”,加之论理精确入微,所以称为《脉要精微论》。

[主要内容]

1、论述了脉诊的最佳时间。

2、论述了脉诊与其他各种诊法相配合。

3、论述了脉象与四时的关系。

4、论述了脉象主病和脉色合参。

5、论述了尺肤诊法。

授课时数:

共4学时

[学习要求]

1、从气血运行于体内外环境的关系,理解“诊法常以平旦”的意义。

2、掌握脉诊的原理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

3、掌握望精明、辨五色的原理、要点及临床意义。

4、掌握五脏“失守”“失强”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5、"从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观点,理解四时脉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及临床意义。

6、掌握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7、了解尺肤部的脏腑分布。

原文801(一级)

黄帝问曰:

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现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注释]

1、诊法:

诊病的原则和方法。

按原文“诊法常以平旦┉┉”,诊法在此当指诊脉。

2、平旦:

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早晨。

3、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阴气、阳气,指运行于阴经与阳经之气。

4、气血未乱:

指体内气血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其盛衰状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

5、有过之脉:

指有病变的脉象。

过,过失、异常。

6、动静:

指脉象的变化。

7、视精明:

精明,指眼睛、眼神。

眼神,是脏腑精气上注于目的表现。

8、察五色:

色,指面部颜色,五色与五脏相配。

9、参伍:

彼此相参互证之意。

[分析]

一、本节原文指出了脉诊以“平旦”为最佳。

二、本节还强调脉诊必须与望诊相结合,同时根据病人具体症状表现,即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诊断疾病,认知病情轻重及预后。

原文802(三级)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注释]

脉,指脉道,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夫脉者,血之府也。

因为气血在脉道中运行,所以说脉为血之府。

全身气血的盛衰情况,可以在脉象上表现出来。

原文803(三级)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注释]

1、精明:

指眼目的神色。

2、五色:

指面色。

3、气:

这里包括了血。

[分析]

提示了望神色的理论依据。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原文804(一级)

五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凛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注释]

1、五脏者,中之守也:

守,指五脏藏精、藏神的功能。

2、中盛藏满:

中,体内、内脏。

盛,邪气壅盛。

藏满,气机壅滞。

即体内邪气壅盛,脏腑气机壅滞。

3、气胜伤恐者:

意指脾脏功能失调而善伤于恐。

4、声如从室中言:

湿阻中焦而致语声重浊不清。

5、中气之湿:

中气,指脾胃。

6、"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

语声低微,气不接续,很长时间才能说下句,是气被劫夺所致。

[分析]

一、本段原文论述了闻诊和问诊,即从语言和声音的异常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从二便的异常来判断五脏六腑失守的表现,并指出五脏内守的重要性。

1从语言和声音的异常判断疾病的性质

2从二便异常来阐述五脏(脾肾)失守的表现

3、指出五脏内守的重要性。

二、本段以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素问•五脏别论》: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小结

一、原文指出了脉诊以“平旦”为最佳。

二、强调脉诊必须与望诊相结合,同时根据病人具体症状表现,即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诊断疾病,认知病情轻重及预后。

三、“夫脉者,血之府也。

四、“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五、本段原文论述了闻诊和问诊,即从语言和声音的异常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从二便的异常来判断五脏六腑失守的表现,并指出五脏内守的重要性。

(2学时)

原文805(一级)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倭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校注]

1、五脏者,身之强也:

身,指形体。

2、精明:

精气神明。

一说指目。

3、头倾视深:

即头低垂不能举,目深陷而无光。

4、背曲肩随:

随,下垂之意。

即背屈曲不能直,肩下垂不能举。

5、背者,胸中之府:

张志聪:

“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为胸中之府。

[分析]

本段主要论述了望形态的异常来测知内脏的病变,并指出五脏是形体强健的根本。

一、五脏内藏精气,外养形体,所以脏气充盛,则形体强健。

“五脏者,身之强也”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二、从望形态的异常测知内脏的病变。

原文806(三级)

帝曰:

脉其四时动奈何?

知病之所在奈何?

知病之所变奈何?

„„是放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注释]

1、四变之动,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动。

2、上下,指脉象的浮沉变化。

此言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人体脉象也随之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变化。

[自学指导]

原文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阐明了人体脉象的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的道理。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原文807(三级)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自学指导]

论述了梦与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密切关系。

原文808(三级)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注释]

虚静为保:

保,通宝。

即言诊脉以清虚宁静最为重要。

[自学指导]

论述了“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一、是诊脉时医生应清虚安静。

二、是诊脉时患者应清虚安静。

原文809(三级)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自学指导]

尺肤诊:

尺肤指前臂内侧从腕横纹至肘横纹间的皮肤。

尺肤诊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触按尺肤皮肉的大小、缓急、滑涩、坚脆及温度变化,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及脏腑身形的病变,尤其是津液盈亏等。

[小结]

一、论述了望形态的异常来测知内脏的病变,并指出五脏是形体强健的根本。

二、原文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阐明了人体脉象的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的道理。

三、"论述了“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四、论述了尺肤诊。

[思考题]

1、“平旦诊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2、如何理解“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3、举例说明“五脏者中之守”、“五脏者身之强”的诊法意义?

(2学时)

《素问•平人气象论》

[篇解]

平人,健康无病之人。

气象:

气,指经脉之气;象,乃是脉体形象。

本篇从“平人之常气禀于胃”的道理出发,强调脉以胃气为本,进而对脉息动数变化和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的脉象予以对比分析,作为诊断疾病,推断预后的依据,因此取名《平人气象论》。

[主要内容]

1、论述了“脉以胃气为本”和“虚里”诊的原理及意义。

2、论述了四时五脏的平、病、死脉的体象,鉴别要点及真脏脉的含义。

3、论述了尺肤诊及脉尺合参诊法的意义

4、论述了水肿、黄疸、胃疸的病机和妊娠脉的特点。

[学习要求]

1、掌握健康人的脉象。

2、了解“脉以胃气为本”和“虚里”诊的原理及意义。

3、了解脉诊、尺肤诊及脉尺合参诊法的意义。

4、了解水肿、黄疸、胃疸的病机和妊娠脉的特点。

原文(一级)

黄帝问曰:

平人何如?

岐伯对日: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吸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曰死。

[注释]

1、平人:

健康无病之人。

2、再动:

搏动两次。

再,两次。

3、呼吸定息:

一呼一吸及两次呼吸中之间息。

4、闰以太息:

闰,余也。

指人在正常呼吸时,每伴有一次较长的呼吸。

5、常以不病调病人:

常法是以健康人的呼吸来衡量病人的脉息。

6、平息以调之为法:

医生调节自己的呼吸,使之均匀,以衡量病人脉息至数,以此作为诊脉常规。

[分析]

论述了诊脉方法。

1、掌握健康人的脉象

2、以健康人的脉象为标准

3、平调呼吸

原文811(一级)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注释]

1、胃者,平人之常气:

胃气是健康人的正常脉气。

[分析]

本节论述了脉以胃气为本。

原文811(三级)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自学指导]

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其要点在于胃气的盛衰有无,即脉以胃气为本。

原文

812、"

813、"814(三级)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注释]

1、虚里:

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足阳明胃经又一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联络于肺。

[自学指导]

1、“虚里”及“虚里”诊法:

虚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又一大络,不在十五络之内,循行部位是“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

2、"虚里诊法内容:

原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虚里诊法”的内容。

①定病位②定病性③辨预后

原文815(一级)

颈脉动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注释]

1、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颈脉,即人迎脉,属足阳明胃经。

张介宾注“水气上逆,反侵阳明则颈脉动。

水溢于肺,则喘急而疾咳。

2、"目裹:

上下眼睑。

3、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黄疸多由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湿热下注,尿黄赤;湿困肌肉,故安卧。

4、已食如饥者,胃疸:

王冰注:

“是则胃热也。

热则消谷,故食已如饥也。

”疸,通瘅,热也。

5、面肿曰风:

吴昆注:

“六阳之气聚于面,风之伤人也,阳先受之,故面肿曰风。

6、足胫肿曰水:

吴昆注:

“脾胃主湿,肾与膀胱主水,其脉皆行于足胫,故足胫肿者为水。

7、手少阴脉:

指神门穴部位。

王冰注:

“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

[分析]

一、本段阐述了水肿、黄疸等病证的诊察要点。

二、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手少阴脉,指神门穴部位。

原文817(一级)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注释]

1、真藏脉:

是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等之类。

2、肝不弦,肾不石:

不,通丕。

丕,通“大”。

肝不弦,肾不石:

是指肝大弦,肾大石。

即无胃气的真脏脉。

[分析]

本节强调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脉无胃气则死。

脉无胃气又称为真脏脉。

《素问•五脏别论》

原文822(二级)

“帝曰: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注释]

1、气口:

指腕部桡骨内侧脉动之处,切脉的部位,又称脉口、寸口。

2、必察其下:

必须察问二便情况。

3、至德:

医学道理至真至善,是为至德。

4、至巧:

言针石治病最为巧妙。

[分析]

本段原文,论述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1)从寸口与胃气的密切关系

(2)从寸口与肺脉的关系

《素问•疏无过论》

要求掌握的名词:

1、气内为宝:

气内,体内精气;宝,重要、关键。

即诊治疾病,要重视体内精气强弱。

2、明堂:

面部诊法以鼻为明堂,此泛指面部色诊。

3、消瘅:

瘅,热也。

消瘅即消渴,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

4、出黄如糜:

糜,如粥样物也。

指粪便如黄色的稀粥样。

小结

一、本节强调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脉无胃气则死。

脉无胃气又称为真脏脉。

二、本段阐述了水肿、黄疸等病证的诊察要点。

三、论述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单元小结]

一、诊脉的时间。

“诊法常以平旦。

二、诊脉的根据。

1、“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2、“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3、“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三、强调诊察疾病,必须四诊合参。

“切脉动静┉┉┉决死生之分”

四、原文论述了闻诊和问诊,即从语言和声音的异常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从二便的异常来判断五脏六腑失守的表现,并指出五脏内守的重要性。

五、从望形态的异常测知内脏的病变。

六、本节强调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脉无胃气则死。

脉无胃气又称为真脏脉。

七、本段阐述了水肿、黄疸等病证的诊察要点。

八、"论述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脉以胃气为本”?

其脉象特点是什么?

2、虚里诊病的原理如何?

举例说明其宗气盛衰诊法。

3、何谓真脏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