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422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学内容:

教材5页例4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

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

(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

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

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

说明:

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

(2)6×4÷3

24÷3=8(人)=24÷3

=8(人)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授课日期:

_年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

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

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 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

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

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

(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

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2)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3、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 做第65页中第5题

(1)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

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如何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素质教育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

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

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

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我们要思考:

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

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现在的教学方式更加信息化,输入的信息内容也异常丰富,在选择教学信息的时候同时备选的方案是多样化的,带给了教师更多的方便。

但是,不能因为这种方便,就不顾学生的具体认知而随意而武断的输入,要充分考虑学生认识的情况下,把学生当前的认知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这种快速而直观的信息输入达到对当前知识的快速学习。

新课程和学生评价改革,给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机遇,教师只有抓住机遇,加强自身学习,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

  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评价要坚持评教与评学,侧重评学。

“评教”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学”是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

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

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是新的教学的出发点。

学习风格是指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

作为个体稳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的学习风格,源于学习者的个性,是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定型化、习惯化。

学生一旦形成某种学习风格,就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风格是学生个别差异的集中表现。

测定学习风格的目的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前提下,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使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

所以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根本。

感悟-

日常教学中,已经注重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养成,但“课题学习”更具深刻性。

如果以课外活动、课内交流的方式进行课题的学习,教师在课外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进度以及所遇到的困难,以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所遇到的一些困惑,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有关活动,从而进行课内交流;在课内交流时,教师应注意小组汇报的组织与调控,力图每个学习小组都能获得汇报的机会,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各个小组的优缺点,并在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结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对自己小组的课题报告进行进一步的修缮整理,从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题学习是初中数学四个知识领域之一,但目前仍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课题学习内容的设置,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它能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数学的作用,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明白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这一内容的设置,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都是全新的、极具特色的、富有挑战性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课题学习内容的教学,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解决,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只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就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这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

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用大量的图片、动画、以及给文字加上不同的颜色,艺术效果,运用大量的声音效果,把课件搞得很花俏,结果整节课结束才发现,教学效果达不到目标。

原因在于大量的媒体信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直接或间接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点不再突出,学生已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这些动画、文字颜色、声音上,内容对其已没有吸引力。

其实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心得体会

经过此次培训,我转变了学习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认识上和学习的自觉性上改变,这也是本次网络培训的优越性,专家设计的程序,还有视频课程和全市各地的老师交流互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所在,这种形式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

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案例很多,易于接受,从而也认同了培训的内容,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

在本次培训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文章,评论,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和评论得到老师和专家的点评指导,及时的反馈信息。

我在阅读中也得到了学习,及时的写出反思,或者是一些困惑的地方发帖和各地的老师交流。

 

小组学习前的学习提示和问题

在小组学习开始之前,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提示,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积极讨论研究,对于提升小组学习的效果有一定帮助。

学习提示的设置也是需要老师全面考虑的,要考学学习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内容的难易程度,吸引学生的程度,学生学习的时间、精神状态等多方面的因素都需要老师全面思考后给出相应的对策,以学习提示的方式明确给学生。

这次的“国培计划”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视频里边的专家讲的真的很好,在平时的教学设计,教学情境,教学环节上都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希望这次的培训完了之后自己能在教学上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不光是在信息技术这么课程,还会运用到其他的课程,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老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对的起学生,对得起自己这份职业。

 

通过培训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认识上和学习的自觉性上改变,这也是本次网络培训的优越性,专家设计的程序,还有视频课程和全市各地的老师交流互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所在,这种形式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

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案例很多,易于接受,从而也认同了培训的内容,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

在本次培训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文章,评论,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和评论得到老师和专家的点评指导,及时的反馈信息。

我在阅读中也得到了学习,及时的写出反思,或者是一些困惑的地方发帖和各地的老师交流。

 

上联:

一名教师两千工资三餐不定还要四处奔忙弄得五脏俱伤六亲不认却得七点出门八点上班人称老九十分辛苦还需向家长领导百依百顺实有千种艰辛万般无奈;

下联:

万人唾骂千夫所指百年树人已然十分扯谈费尽九牛之力八斗之才累得七窍生烟六神无主五官僵硬四大皆空仍要对无德学生三跪叩首逼得两腿一蹬一命呜呼

横批:

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

《时间的计算》教学案例及反思

《数学三年级上册:

《时间的计算》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教学内容:

P62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用时钟模型,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5时,

  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

  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2时=()分

  

(1)教师:

1时等于……?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

  3时=()分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

  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

  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60+60=120分

  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例2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45-30=15,是15分钟

  课后反思:

 这课内容学生应该平时都了解,因为学生每天都和时间打交道,所以上课多以引导,实物展示给学生。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时钟: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通过游戏知道那根是时针,那根是分针。

同时老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钟表上有多少大格,多少小格。

分别一大格表示几时几分,一小格表示几秒。

通过一分是六十秒,引出两分是多少,两个六十秒。

同时设计一些实际解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解决。

如:

老师上班是7时10分出家门,7时45分到校。

问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

最后通过学习时间计算,知道一节课40分钟有多长。

知道了时间的重要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小精灵儿童网站]

四边形的认识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发现了吗?

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了。

有花有草,还有各式各样的石头,这样的校园你们喜欢吗?

光明小学的校园也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找到了那么多的图形。

有圆形、三角形,还有不少的四边形。

听说过四边形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和它交交朋友。

(板书:

认识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初步感知其实,刚才大家已经找到了很多四边形(课件出示)。

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课件出示)重点判断:

是不是四边形。

3、现在你能说一下,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4、考考你:

判断老师手里拿着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强调:

只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这个图形就是四边形。

三、感受四边形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四、四边形的分类

1、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

(课件出示六种四边形)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

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

提示:

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2、刚才大家在分类的时候,很多同学把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在了一类,说明它们是很特殊的,那么到底特殊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用三角板来量量角,也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比一比边。

3、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五、巩固拓展

1、小猴子吃桃子(课件)

2、画一画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

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些不认识的图形(四边形)

学生初步概括:

四条边,四个角等等

再次概括:

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书本的表面,红旗的表面等等。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分类标准。

1、按是不是直角分:

两类①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②不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2、按边的长度关系分:

(1)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边相等③四条边都不相等:

(2)①对边相等的:

②对边不相等的:

……

学生试着说特征:

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操作。

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如果学生说出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应加以鼓励。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四边形的认识

四条直边

四个角

长方形:

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

四个直角,四边相等

教学反思《四边形》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

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

例2让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

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关注生活经验,提供感性材料。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

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

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在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给每个四人小组一些四边形,让他们将图形分分类。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

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有根据是否是对(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WWW.Lspjy.cOm原文地址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我觉得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努力:

1、在这次教学中,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但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过多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几种不错的分类方法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示。

  2、面对学生的生成,课堂的应对能力还不强。

整节课学生的交流、发言都比较积极,可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

当学生的分类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时,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听懂了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