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299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

小学电子教案(总第36课时)

编写者:

执教者:

课题

14.再见了,亲人(第1课时)

授课日期

2018年月日

课型

阅读

节次

1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

重难点

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预设

备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

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

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

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

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

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

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课后反思

 

小学电子教案(总第37课时)

编写者:

执教者:

课题

14.再见了,亲人(第2课时)

授课日期

2018年月日

课型

阅读

节次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

重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

教学预设

备注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

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

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

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

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板书:

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课后反思

小学电子教案(总第38课时)

编写者:

执教者:

课题

15.金色的鱼钩

授课日期

2018年月日

课型

略读课文

节次

1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3.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重难点

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品读重点语段,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预设

备注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

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

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

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

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

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

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只可以是: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

 

小学电子教案(总第39课时)

编写者:

执教者:

课题

16.桥(第1课时)

授课日期

2018年月日

课型

阅读

节次

1

教学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预设

备注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

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

如“揪”(jiū),“瞪”(dèng)。

3.检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洪灾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集中出示。

(2)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师相机板书:

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

像倒。

(3)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

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

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

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

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板书:

老汉)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

“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

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5.齐读第二大段。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

什么文章?

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课后反思

 

小学电子教案(总第40课时)

编写者:

执教者:

课题

16.桥(第2课时)

授课日期

2018年月日

课型

阅读

节次

2

教学

目标

1.听写词语

2.感情朗读,升华感受。

3.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4.交流收获,总结提高。

教学准备

课件

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预设

备注

一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惊醒狞笑拥戴乱哄哄沙哑依次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

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

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

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例如:

生:

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师:

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2)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冲揪骂凶(师相机板书:

老汉小伙子)吼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

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2)生默读,谈感想。

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

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

“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3)想象:

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

(板书:

喊)

(4)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师小结:

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

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

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

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②《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

 

小学电子教案(总第41课时)

编写者:

执教者:

课题

17.梦想的力量

授课日期

2018年月日

课型

略读课文

节次

1

教学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重难点

通过阅读,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瑞恩怎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我们从瑞恩身上应该学到什么。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预设

备注

一、诵读名言,激情入文

教师: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

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

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板书课题:

17﹡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教师出示文中重点词,让学生进行说话。

自由选择五个以上下面词语,并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非洲水井额外 水泵

攒钱捐款钻井机流泪瑞恩的井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第一、二自然段。

(1)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3)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录像或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4)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

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我一口井,好让他有干净的水喝。

2.教师:

瑞恩梦想仅仅是为了实现挖一口井让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

划出瑞恩实现梦想变化的句子,以及瑞恩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并在小组中讨论。

3.学生自学。

4.反馈。

(1)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

(3)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富有个性的答案写再题板或纸板上,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板书,贴到黑板上。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瑞恩实现梦想的艰难。

(4)此时,你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反馈。

教师:

是啊,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