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站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3761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拳站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意拳站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意拳站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意拳站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意拳站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拳站桩.docx

《意拳站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拳站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意拳站桩.docx

意拳站桩

拳站桩

摘要

意拳站桩

     意拳站桩为中国武术家王芗斋先生所创,是意拳的基本功夫,可分为养生桩与技击桩,均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训练,以体会「不动之动」的微动。

其基本要点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通畅自然。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主要特点

  一、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二、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入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五、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联、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

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既可休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特别是站式),因此不仅适用于医疗方面,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原来体质较弱的人逐渐强壮,使强者更强。

防止衰老、却病延年,从而轻松愉快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中复杂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1]

四个阶段

第一险段为初步实践阶段,也叫感性认识阶段。

由于人们习惯跑、跳、广播操,社会流行拳术等肢体移位运动,不习惯于外形相对静止的运动。

所以,开始站桩多数人感到种种不舒服,上下肢及肩,头、腰出现酸、痛、劳累。

有的急于思动、心乱如麻,觉得站了好半天,一看表才三分钟。

有极个别的出现头晕、头昏、心跳加快,此种情况有的是闭眼造成的,练功时睁开眼自会消失。

也有的因急于求成,过分追求麻、热、胀感而出现肌肉紧张、僵硬,或者因憋气;提气、收腹,追求种种方法的呼吸,引起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血压波动。

只要注意松静自然,上述不适即可消失。

本阶段的功感是比较弱的,麻、热,胀感的出现往往只在上下肢局部出现,或麻、热、胀只出现其中之一、之二,有的上肢或下肢反应不平衡。

如出现肌肉跳动、抖动、皮下蚁行感、凉冷感,皮肤发痒也是常见的反应。

第二阶段为站桩功的入门阶段,也是由感性人士像理性人士的过程。

由开始站桩的不习惯逐步习惯,由开始的种种不适到慢慢适应。

麻、热、胀的功感渐渐强烈,由第一阶段的局部功感发展到了整体,由片面到了全面。

同时还会出现周身暖流感,轻松愉快、欣欣之意,越站越想站,感到有说不出来的乐趣。

练功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面带微笑,眼前突然出现明亮,有的在晚上或黑暗处能看到手部、面部出现微光,练功后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消化能力增强,容易饥饿、食量增加、睡眠好、灵敏度高、步履轻快稳健、内部充实,耐热、耐寒、持久力强。

站桩功过后稍作活动,骨节作响,两手之间出现既吸引又排斥的现象,能够发放外气。

本阶段各种病灶反应明显缓解,有的消失、痊愈。

此时有一问题为“气血上头”:

站桩功到了本阶段,周身都有明显的气血运行感以后,从练功者的主观上不让气血(麻、热、胀)上行到头部,而客观上麻、热、胀的反应必然往头部发展。

麻,热,胀上头以后,有的并没有不舒适的反应,有的感到不舒适,严重的则感到头部胀痛、昏晕、恶心,眼前出现金花,血压波动。

反应有的轻、有的重、严重影响练功时,可以暂停一下。

首先不必耽惊受怕,多则十天八天,少则三五天即可过去,恢复常态;其次,不管原来站的什么姿势,都要变成双手掌心向下的,“伏按式”,意念:

“两腿如入地,两脚如生根”,或是“细雨淋下”,引导它从头部往下行,其三,多练动功“鹤行步”、“脚下如淌水”;其四,多练坐桩,意念:

“两腿两脚如浸放在温水中”。

这样基本上可以解决头部不适的反应。

第三阶段是疾病的反应阶段。

由站桩功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过渡往往是突然的,身体各种疾病都不同程度地反应出来。

凡是患过风湿的,到了这个阶段局部或全身出现凉气、凉汗,有的打冷战。

还有的感到双腿、双臂长短不齐,这是神经和气血不平衡形成的;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栓塞等病的患者,反应血压回升,头部紧、胀、疼痛,种种不适。

其他五官及各内脏病症都有增重反应。

外伤在伤口愈合以后,原伤处发痒。

针刺感、阵痛感、气血运行冲撞感。

上述种种是内部病灶的反应。

亦有的是身体某处有病变,平时没有感觉,或尚未被检查出来,只要到了本阶段,都有反应。

有的同志,尤其是中老年病患者,站桩久了,会出现下肢瘀胀。

也有的男性出现遗精,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正常。

当天气变化,气温不正常,练功者情绪受到外界影响,生活失去规律,家务劳动。

工作、学习劳累,饮食失常时,也都会引起病灶反应。

祖国医学讲: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出现种种反应,都是站桩功-的作用所致。

练功者不必多虑,少则几分钟、几个小时,多则几天或十几天即可过去。

也有的多次出现反复,直到痊愈。

另外在练功中也常常出现不自觉的运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

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气血运行障碍引起的,肢体、内脏器官失调引起的,受到外因诱发的,舞蹈病。

出现这些动象以后,仍首先不用怕,其次,默念“放松、安静、不要动”,慢慢韵就会安静下来。

最后,不管它,任其自然,等内部调整平衡,动象自然消失。

人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有—定的周期规律,叫生命节律。

在生命节律的高潮期,人体力大、精神旺、情绪好,练功后功感反应强烈,身上有麻、热、胀的反应。

而到了生命节律的低落期,练功者精神不振、困乏无力,情绪也不正常,不愿练功,即使练也不上功,功感差(身体条件好的反应不明显)。

站桩功第三个阶段又遇上生命节律的低落期,练功者的种种反应会更加明显,但不必害怕,这是生命运动的必然。

站桩功的第四个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也是身体强壮阶段,到了这个阶段,皮肤肌肉层的疾病可以接近治愈。

本阶段的功感比较强烈,或麻、或热、或胀的综合反应都是整体的、全面的和均衡的。

如整体浑圆感、电麻感,周身温热感,飘然感等异常感觉。

到了本阶段,练功者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放外气,出现光圈。

站桩功的第二阶段,为道家说的“人仙”阶段,本阶段可算是“地仙”和“天仙”阶段了。

到了本阶段,就算是练到了站桩功的第一层功夫,叫皮下肌肉通。

在此基础上,让麻、热、胀往所有的内脏器官发展,这叫站桩功的第二层功夫,叫内脏器官通。

本层功夫先让胃肠通,继而肾脏通,其余顺其自然。

每次练功都要把五脏,六腑内视多遍,内视时,若有若无,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引起内脏器官的不适。

第三层功夫为骨髓节节通,让麻、热、胀灌通骨节、进入骨髓。

本层功夫为洗筋易髓。

姿势

站式

站式练功的方法较多,治疗应用范围也比较广。

初学练功的人,只要身体没有严重疾患或特殊情况(如肢体残缺等),都可做些站式。

(1)提抱式:

两脚八字形分开,广度与肩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

两膝微曲,最大限度不过脚尖(少曲或不曲应视病情而定)。

上体保持正直,臂半圆,腋半虚,肩稍后张,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

双手手反映相对,相隔三拳左右,位于臆下,掌心向上,有如抱一大气球,头正或稍后仰,目闭或自然睁开(多用于练功开始阶段),嘴微张。

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状态。

(2)扶按式:

两臂稍抬起,手指分开稍变曲向斜前方,双手位于脐际,手心向下偏外方。

有如扶按在飘浮水中的大气球上,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3)撑抱式:

两臂抬至胸前,松肩,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相隔一心,手指他开,手心向内做抱物状或手心向外做撑物状。

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4)分水式:

两臂稍变曲并向左右侧自然伸展,双手保持在脐横线以下,手指分开,手心朝前有如分水。

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5)休息式:

第一式:

双手反背贴于腰部,或将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第二式:

两臂抬起,两肘变曲,搭伏在相当于胸高的栏杆上,两脚前后相距约四横指。

前脚满掌着地,后脚脚尖自然着地,两脚可不定时的轮换。

第三式:

臀部轻靠桌边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

或双足并立,脚跟提起。

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

第四式:

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贴腰。

左脚在前,全掌着地,左腿直立或微曲。

右脚在后,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为轴,缓慢、自然的转动。

头微左歪(最多不超过一拳头)全身重量主要放于左侧使右侧处于松懈、舒展状态。

如是,左右(手)前后(脚)作不定时轮换。

坐式

意拳大师王玉芳一般适用于病情虽然较重,但身体又有一定负担能力(如暂时不适于作站式的重关节炎等),以及肢体残缺的患者。

另外它也可作为以站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

端座椅边,身躯直立,闭目、嘴微张。

两脚平行或八字分开(相距约四拳头),脚掌与脚跟均着地,两膝变曲约九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圆,腋半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

两脚向后收,脚跟离地作裹八字状。

两膝弯曲四十至五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手指分开,反映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内作抱物状或掌心向外作撑物状。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

两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着地或稍离地面,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作抱物状。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卧式

 一般适用于重病,或不适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为以站式或坐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

身体仰卧、嘴微张、两腿平直分开(不超过肩宽),或两膝微曲,足跟着床,双手放于小腹部位,肘着床,腋微虚。

全身放松。

第二式:

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肘着床,腋微虚。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

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肘着床,两膝微曲。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四式:

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或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两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脚面下压)或两膝微曲,足尖回勾。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行走式

对一般患者多作为一种辅助功法,但对肝脏患者,练功初期多与站式等并重使用。

第一式:

两手插上衣袋内,拇指露出,两腿微曲,双肩向后舒张,腋半虚,上体呈懒洋后倚状,闭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轻松舒适的感觉时,一只脚开始作欲动欲止,欲止欲动的懒状前移(一拳左右),迈出左腿时,头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

如是左右**替前进,有如趟泥。

第二式:

双手反背贴腰或自然伸向身体两侧,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半伏式

一般对于消化系统有病的患者疗效较好,可作为单纯或辅助功法。

第一式:

双手扶按在椅背上,或双肘搭扶在桌面上,闭目,左腿在前稍弯曲,右腿在后自然直立,臀部后倚,腹部放松,头部可轮换向左右偏侧,两腿可交替使用,

第二式:

两脚平行分开,两膝微曲或直立,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

将棉被垛于床沿,两脚平行分开,或一脚微向前立于床沿,两臂半圆撑开扶于被上,手半握拳,下额自然着于拳上,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2]

举要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意拳锻炼,首重站桩。

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是意拳的主要训练手段。

站桩有一条基本不变的原则,那就是“要死站桩,不要站死桩”。

所谓死站桩,是因为站桩是体认的功夫,因而非老老实实去站不可,所谓不要站死桩,则是说站桩式简意繁,锻炼中没有意念活动不行,而且还须多动脑筋,潜心揣摩。

意拳的桩法不少,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阶段的不同,分为健身桩和技击桩。

健身桩是因病设式,技击桩则是根据技击上意义的不同而改变了手法。

所以是形式不同,各有分工,在锻炼顺序及目的上应有所侧重和考虑,但并无形式高低之分。

因而,不管站什么桩,重要的是其内容而不是形式。

严格地讲,站什么桩,应该因人而异才是。

但初学站桩,应先站健身桩为好。

这是由养生与技击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如果仅以养生为目的,站健身桩即可,但欲求技击效用,则须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及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浑元力”。

健身桩与技击桩只是在锻炼要求上有所不同。

健身桩一般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即可。

技击桩则进一步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周身舒适放松且“得力”,它对增强体质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因而,应先站健身桩为宜。

就多数人来说,初学站桩,可从站健身桩中的“托抱式”入手。

下面,我们就托抱式来谈谈怎样站桩的问题。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站桩总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锻炼,因而它对身体各部位都有具体的要求。

作为初学者,切不可面面俱到,倘若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姿势,纠缠于外形,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托抱式的动作要领是:

站的时候,先气静神怡,凝神定意,身体自然直立,足跟并齐,足尖外分约成六十度。

而后双手下垂,再将全身挺一下,使全身尽可能放松。

然后两足左右分开,呈平行状或微成外八字形,距离与肩同宽(初练时可稍宽),身体中正,重心落在两脚心上(即不落于脚掌,也不落于脚跟,适中为宜)。

膝微屈,身体略向下。

双手提至肚脐前面,臂成半圆形,肘部外撑,腋下虚涵,若能容球。

手心向上,斜向自己腹部,手指相对。

两手距离大约两拳左右,手指分开而微屈,手心内吸,两眼向前正视,稍向上方,周身大小关节均有似曲非直之意。

头、足、膝、胸、腹及其它部位,锻炼中应具体注意以下各点:

头部:

头要正,微收颏,颈要直,面部表情有似笑非笑之意。

足膝:

两足放平,足趾有似扒非扒之意,足心涵虚,膝微屈而上提,不可用力。

胸腹:

背骨要自然竖直,肩平臀正,心窝微收,宽胸松腹。

齿:

牙齿要上下衔接,不可用力扣合。

意拳站桩舌:

舌尖微卷,似顶非顶,但不可接触上颚。

口鼻:

呼吸要匀称无声,口微张,稍露缝隙,不要闭气,也不要有意过长呼吸。

目:

两目向前正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似有轻雾所遮,隐约可见,或两眼轻轻闭合。

耳:

凝神静息,好像极细微的声音皆约略可闻。

按上述动作要领站好后,就有了一个托抱式的基本姿势,至于身体的各部位合适与否,暂且勿论。

就人体各部位而言,手最敏感。

因此,初学站桩,应先从手上来体会站桩的感觉。

可先设想:

两手各握有一个纸球,纸球的大小与手型相吻合,要求是手握紧了,纸球要瘪,握松了,纸球又容易脱落。

随后,我们可做简单的“拉丝”意念活动。

设想:

两手之间似有皮筋相互牵引着十个指尖。

意念用两手去拉皮筋,皮筋似有被拉开的感觉,一想即止,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体会这时手上的感觉。

待这种感觉消失后,意念用手再拉皮筋,再体会感觉,好像在来回“拉丝”。

切记锻炼时是用意念拉皮筋,而不真用两手去拉,更不可用力。

初练时,允许双手随意念活动而微动,锻炼既久,要求逐渐不露形或显形很小,以达到所谓意中的动。

有了上述站桩的真实感受之后,我们可以逐步通过加强局部的单项意念活动,来解决身体各部位出现的毛病。

有的初学者,站桩一会儿后,手指可能并拢或张开程度不够。

可设想:

两手按动作要领张开后,意念五指的每个指缝之间,都夹有一个小棉球,要求是如果手指用力去夹,小棉球就瘪了,如果手指间张开过大,小棉球又要脱落,以手指间小棉球刚好夹住又不脱落为宜。

这样继续去体会前面“拉丝”的意念活动。

锻炼既久,就会形成自然分开、手指微屈、手心内吸而放松的正确手型。

站桩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有的初学者会有肘部自然下垂的现象,造成肘部外撑不够,肩架变形。

出现这种问题,则可设想:

自己的腋下各夹有一个纸球(如一只手臂出现这种问题,则只设想这只手臂腋下容球即可)大小与手臂撑开至合适位置相吻合,肘垂下来了,腋下的纸球就会瘪,过松,纸球又会脱落。

这样锻炼一段时间,自然会“腋下虚涵,若能容球”。

有的初学者还会有头不正或缩颈的毛病,这时可设想头顶心好像有细线上系,头真上顶则线会松弛而失去上系之张力,头真下坠则线会拉断,保持细线上系之张力又不使其拉断,即做到有似顶非顶、似坠非坠之意。

若有低头或扬头的毛病,可在保持两眼向前正视,稍向上方的同时,设想颏下夹有一纸球,意念同样是纸球不可夹瘪了也不可使其脱落。

通过以上的锻炼,站桩的外形姿势就比较标准了。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可以提高意念活动的要求。

设想:

在做“拉丝”的意念活动时,意念不是用手,而是靠身体的前后运动来拉动设想中的皮筋。

设想身体刚往后靠,两手有向两边分拉皮筋的感觉,有这点意思即行了,一想即止,体会这时身上和手上的感觉,待这种感觉好像消失后,再想再体会。

同样刚开始时,允许身体随意念活动而微动,以后渐渐不显形或露形很小。

锻炼一段时间后,身体与手臂之间比较应合协调,这时,我们可以改变设想,做怀中“抱球”的意念活动。

设想:

怀中抱有一个纸球,大小与我们手臂所能抱住即可。

要求也是抱紧了纸球会瘪,抱松了纸球又要脱落。

意念用身体和手臂往前挤抱纸球,不可将球挤瘪了,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一想即止,体会这时手臂及身体的感觉,待这种感觉好像消失后,再继续意念挤抱,反复体会。

此后,我们还可设想,两腿之间也夹有一个纸球,要求膝盖夹紧了,纸球会瘪,两腿过松,纸球会脱落,体会两腿之间的感觉。

以上,我们对托抱式的具体站桩方法和步骤及其意念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只要按照上述的要求去做,会有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下面,我们再谈谈站桩中的放松及其它问题。

初学站桩,身体的神经、肌肉、关节等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因而,精神、肢体的放松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放松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自然。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我们曾特别强调,初学站桩对动作姿势不要求面面俱到,更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姿势,同时我们反复假借的是纸球、棉球等这样很轻的物体,这些都是为了让初学者首先在精神意念上能够放松,进而比较自然地进入练功状态。

但事实上,由于站桩须维持一定的姿势,加之意念上的一松一紧也会造成全身或局部的紧张。

如果不能做到放松,就有必要加入些促使身体放松的意念活动。

如可设想:

自己站在温水里,自然会感到身体有一种飘浮感,进而体会温水给肢体带来的舒适感。

锻炼既久,身体内外自然会逐渐放松。

意拳站桩必须清楚的是,放松不是绝对的松,绝对的松是懈,紧也是相对的紧,绝对的紧是僵。

我们所追求的是松而有力,力是意中的力。

我们在锻炼过程中,也不是一味的松或紧,而是在意念借假和意念活动的支配下,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时松时紧,时紧时松,松紧适度,在保持一定姿势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过多地用一点力,即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至于站桩过程中出现的酸痛感、麻胀感、温热感、振颤感、舒畅感及其它不同感,只要练功时心不发慌,呼吸不急促,心跳不失常态,就不必过多在意,这都是练功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现象和感觉。

此外,站桩时间的长短还必须视自身身体情况而定,有的人可以十分钟为起点,有的人可以十五分钟为起点,有的就可以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为起点,总之,要循序渐进,不可勉强,但切不可松懈。

限于篇幅,我们仅就托抱式谈了谈怎样站桩的问题,讲得很基础,但相信读者依此学练,一定会有实在的感觉和真切的体会。

至于站桩的进一步深入,容以后再谈。

[3]

意拳站桩歌

                             意拳站桩歌  

                            著者:

敖石朋

意拳站桩  简单易行  安全稳妥  流弊不生  不练呼吸  不练周天  不守穴位  不追入静  

行走坐卧  皆有练法  随时随地  可以练功  桩式简单  看了就会  十天内外  初见功效   

酸麻热胀  起于指掌  末梢神经  先易感应  有了感应  兴趣横生  坚持锻炼  整体连通   

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  少年儿童  益智聪明  尤宜老人  动静乐寿  悠哉游哉  松鹤遐龄   

科技学者  劳损脑力  练习站桩  调节松紧  身体康健  精神倍增  科研实践  创造发明   

体育竞赛  也有效应  准备活动  整理放松  调整情绪  精神安定  鼓舞斗志  发挥水平   

基本站法  一二三四  掌握原则  变化无穷  高不过眉  低稍过脐  近不贴身  远不逾尺   

左右两臂  各管一半  在此范围  手落桩成  慢性疾病  胃肠肝脏  心脏血压  眼疾妇科   

多种病症  疗效满意  疑难大症  屡建奇功  群众欢迎  领导重视  健康事业  发挥作用   

人体本能  自动控制  大脑皮层  调节功能  或因大脑  疲劳过度  或由外因  障碍病痛   

或因情绪  紧张忧郁  心理影响  生理功能  皮层内脏  互相联系  紊乱失调  疾病发生   

站桩运动  静中有动  活跃机体  调养神经  促进循环  新陈代谢  疏通经络  一通百通   

病祛身轻  病好以后  巩固站桩  继续锻炼  还有课程  试力试声  走步发力  推手实作   

体认功能  若有兴趣  钻研拳理  意拳理法  妙趣横生  老庄佛释  班马文章  钟张右军   

王李倪黄  中外美学  书画概论  意拳相关  触类旁通  养生技击  同一原理  意念活动   

各有不同  用于技击  龙腾虎跃  用于养生  恬静轻松  意念活动  引导作用  主要目的   

在于放松  精神假借  意念诱导  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  意念内容  山水林木  鸟语花香   

良辰美景  月白风清  动似山飞  静如海溢  心旷神怡  海阔天高  默对长空  游于物初   

尽情享受  最佳练功  初习站桩  外形不动  内在运动  息息相生  三大要点  集中精神   

虚灵守默  应感无穷  四句要言  实践体认  持之以恒  自有效应  意拳站桩  谁人创立   

王师宇僧  心血结晶  王师自幼  体弱多病  一生研习  健身求功  大江南北  寻师访友   

切磋琢磨  去芜存精  意拳重在  神意运动  锻炼人体  内在本能  不练招法  不练套路   

不讲点穴  没有硬功  拳本无法  有法也空  一法不立  无法不容  意自形生  形随意转   

以形取意  以意象形  神犹雾豹  意若灵犀  神意一支  电掣雷轰  发动神速  无物可喻   

王师命名  超速运动  离开己身  无物可求  执着己身  难窥门径  呼应大气  支配宇宙   

简易变易  通于易经  谨遵师教  莫拘理法  始终学人  难造顶峰  切实用功  师法自然   

打破樊篱  彩凤凌空  学习王师  呕心呖血  学习王师  触类互通  王师遗言  徒诸众生   

虚心博访  以求奥精  造福人群  贡献社会  提高人民  健康水平  海内贤达  希予指正   

进而教之  尤为感铭  余拙不敏  识浅践疏  抛砖引玉  千字文成  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   

挂一漏万  夏虫语冰  接受批评  欢迎指正  集体研讨  众志成城  贡献社会  精神文明

养身功效

一、身体发热:

初站桩后,初步感觉热气弥漫逐渐及与腰胯、小腹盎于背以及周身四肢,继使自身之元气充及五梢(五梢者舌为肉梢,齿为首梢,为筋梢,为血梢,十指为神经末梢。

)充沛之热以关元、气海最明显。

二、周身发汗:

体温增高,热能可通达全身,畅及四肢,周身皮肤毛孔开,透出微汗,出汗不宜过多,以汗透毛皮为度,初步可治疗伤风感冒,经常练功者能遍烧全身,汗流如雨,湿透衣裤,可永绝感冒。

三、唾液增加:

站桩入静嘴似笑非笑、齿微叩、舌往上微卷、唾液自然增加,自如泉涌,其味清洌,久则甘甜,具生长荷尔蒙及助消化之功效,唾液增加时,可缓缓吞下,不生津时可用舌满口搅动,使之再生,称为“神龙搅海”。

四、健全脾胃:

站桩放松入静,锻炼肝胃脾,健全脾胃,增进食欲,强固整个消化系统机能,可使胃肠蠕动功能加快产生肠鸣,发动胃气,如打噎呵气等现象,久之可永绝肠胃病。

五、降低血压:

缓和呼吸、降低血压、柔和血管、松驰神经。

脑下垂体内分泌均衡活动,使淋巴腺、甲状腺、肾上腺恢复健康,调和气血、旺盛血液、防治血管硬化,使血压恢复正常。

六、强健心脏:

松静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力,心脏跳动缓慢,增加休息,心机能得以休息,保证血液循环正常。

七、打通督任二脉:

经络通顺,能透尾闾,循夹脊神经穴位通路盎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