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范文.docx
《研究综述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综述范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怎么写(xx-05-2216:
48:
10)
标签:
杂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
①综合性:
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
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
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
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③先进性:
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
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
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
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2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
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
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
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文献要新
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
__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
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校者把关
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
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
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
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3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__几部分。
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
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
个小标题分述。
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
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②现状分析:
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
将归纳、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
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②趋向预测:
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
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__和发展轨迹。
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
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
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
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
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
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
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
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guo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
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
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
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
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
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
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总结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__
写综述应有足够的__,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
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劳动及表明文章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
综述性论文是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说明问题的,读者如有兴趣深入研究,可按__查阅原文。
因此,必须严肃对待。
4综述的写作步骤
选定题目
选定题目对综述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选题首先要求内容新颖,只有新颖的内容才能提炼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题目。
选题还应选择近年来确有进展,适合我国国情,又为本专业科技人员所关注的课题,如对国外某一新技术的综合评价,以探讨在我国的实用性;又如综述某一方法的形成和应用,以供普及和推广。
选题通常有几种:
一种是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对此作者有实际工作经验,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权;一种是选题与作者专业关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乐于探索的课题;还有一种是医学科学情报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题目不要过大,过大的题目一定要有诸多的内容来充实,过多的内容必然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这不但增加阅读、过程的困难,或者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而且面面俱到的文稿也难以深入,往往流于空泛及一般化。
实践证明,题目较小的综述穿透力强,易深入,特别对初学写综述者来说更以写较小题目为宜,从小范围写起,积累经验后再逐渐写较大范围的专题。
此外,题目还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
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查阅文献
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
对初学者来说,查找文献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
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__,去收集原始资料。
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
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许多初学综述写作者都是这样开始的。
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
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
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
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
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
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
加工处理
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
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
按分类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
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撰写成文
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
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
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
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研究综述
赵帅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
企业安全管理层面的人员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领导者的作用,不同的领导行为特征会带来不同的安全工作效果。
从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对有关领导问题进行研究,至今为止,领导理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现代领导理论,这些理论均被学者应用与安全领域。
本文将每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
:
:
A:
ReserchOverview
ZhaoShuao
Abstract:
Keywords:
0引言
领导是领导者运用权力或威信对被领导者进行引导过施加影响,以使被领导者自觉地与领导者一道去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企业安全管理层面的人员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领导者的作用,不同的领导行为特征会带来不同的安全工作效果。
从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对有关领导问题进行研究,至今为止,领导理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现代领导理论,这些理论均被学者应用于安全领域。
根据研究的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
对个体层面的研究主要从行为、态度、绩效三个角度,也有学者对心理授权、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组织公平感、工作倦怠、工作投入等进行研究;团队、组织层面主要研究绩效、创新和学习,与个体层面相比研究成果较少。
1发展过程及现状
1.1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主要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与其影响力及领导效能的关系,认为能否成为成功的领导,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领导的特质。
学者们希望通过对领导特质的研究找出一些领导具有的规律性的、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特质,进而找出成为领导的特质规律,解决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的问题。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194页)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斯托格蒂尔(StrogerTill)提出的六类领导特质:
身体特性、社会背景特性、智力特性、性格特性、工作方面的特性、社交技能特性。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195页)
美国管理学家埃德温·吉赛利(EdwinE.Ghiselli)在《管理才能探索》一书中提出13种领导素质,包括八种个性特征:
才智、首创精神、督查能力、自信心、决断力、适应性、性别、成熟程度;五种激励特征:
对工作稳定的需求、对金钱奖励的需求、对指挥别人权利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事业成就的需求。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廉·杰克·鲍莫尔(WilliamJackBaum01)教授提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10大条件:
合作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应变能力、敢于
创新、勇于负责、敢担风险、尊重他人、品德高尚。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195页)
美国麦肯锡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马文·鲍尔(MarvinBower)在《领导的意志》一书中,指出领导者应具备14种品质:
行动正直、公正、谦逊的举止、倾听意见、心胸宽阔、对人要敏锐、对形势要敏锐、进取、卓越的判断力、宽宏大量、灵活性和适应性、稳妥而及时的决策能力、激励人的能力、紧迫感。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196页)
美国管理学家柯克帕切克(KirkPatrick)和洛克(Rock)经研究发现:
领导者与非领导者之间主要有六种不同的特质,这六种特质对一个人能否成为有效的领导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包括:
进取心、领导愿望、诚实与正直、自信、智慧、工作相关知识。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197页)
在RobbinsSP著,孙健民,李原翻译的《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概括了20篇不同的研究文章,共列出了近80项领导特质,其中在4篇文章中同时出现特质因素仅有5项。
因此,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实现最初目的,大量研究结论自然无法大规模的应用。
特质理论的不足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
(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3)忽视了情景因素;
(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研究院编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清华大学出版社,xx.05,第18页)
传统特质理论可以启发人们看到领导者确实有某些独特素质,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
一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否定了后天环境的作用;二是有些因素互相矛盾。
许多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实际上并不是成功的领导者,而出色的领导者并不是个个英俊潇洒、能言善辩。
(陈荣秋编著,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xx.09,第27页)
1.2领导行为理论
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对领导有效性的研究转向了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
与领导特质理论注重对领导者特质的研究不同的是,领导行为理论强调领导者对待下属的行为,解释领导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怎样把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种最基本的行为结合起来影响下属,从而实现最有效的领导风格。
(裴蓉,(英)王勇,艾凤义编著,家族企业原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xx.11,第140页)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美国的德裔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Lewin)、诺那德·利比特(RonaldLippitt)、诺尔佛·怀特(RalphWhite)等共同研究,提出了三种极端的领导风格:
专制式领导方式、民主式领导、放任式领导(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198页)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南鲍姆(RobettTannenbaum)和沃伦·施密特(W.H.Schmidt)于《怎样选择领导方式》一书中提出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
领导方式多种多样,按照领导者授予下属自主权程度划分,从专制型到民主型之间,存在多种过渡方式。
领导行为连续统
一体从左到右,领导者权力的运用逐渐减少,下属的自由度逐渐增大,从以工作为重逐渐变为以关系为重,如图11-1所示。
可以看出,依据领导者授予下属权利的程度不同,决策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一系列领导方式。
因此,这种理论不是要在专制和民主中作出选择,而是提出了一系列领导方式。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199页)
美国密歇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伦西斯·李克特(RensisI。
ikert)及其同事将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演,他们以数百个组织为对象,对领导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确定领导者行为特征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他们把领导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
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
四分图。
员工导向是指领导者重视人际关系,与高群体生产率和高工作满意度成正相关;生产导向是指领导者倾向于强调工作的技术和任务事项,与低群体生产率和低工作满意度联系在一起。
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了以下4类基本的领导形态。
①剥削式集权领导方式:
决策在领导,执行在下属,严格监督,必要时以恐吓和强制的方式执行。
②仁慈式集权领导方式:
决策权仍控制在最高一级,下层能在一定限度内参与,对员工是奖罚加恐吓;吓。
③协商式民主领导方式:
虽然主要的决策权掌握在高层手中,可是下级也能做具体问题的决策,采用协商方式双向沟通,且在相当信任的情况下进行。
④参与式的民主领导方式:
决策采取高度分权化,且授权分权相结合,上、下级之间的交往体现出充分信任和友谊。
李克特认为,剥削式集权领导具有高度的以工作为中心意识;参与式民主领导具有高度的以人中心意识,最佳绩效的领导者多为以职T_为中心的领导者。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200页)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斯托格蒂尔和沙特尔(C.I。
.Shartle)教授,对大型组织的领导行为作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他们通过团体成员评估自己的__,最后归纳出两种主要的领导行为,即“依赖组织”和“体贴精神”。
这是首次尝试用二维空间来表示领导行为,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人们普遍认为:
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应既为员工导向又为绩效导向,最有名的研究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布莱克(RobertR.Blake)和简·穆顿(JameS.Mouton)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区分出以员工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的两个维度。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200页)
该理论无法说明领导行为和下属相应的表现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此外,领导行为理论也没有找到一个在各种环境中通用的能够指导领导者做出有效领导行为的领导模式。
1.3领导权变理论
对领导特质和领导行为的深入研究以及研究面临的困难,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情境因素对领导效果的影响,于是各种领导权变理论便应运而生。
领导权变理论假定:
(1)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
(2)这些情境因素可以被分离出来。
第一个综合的权变领导模型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弗雷德·费德勒(FredE.Fiedler)提出的。
它的基本假设是建立在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管理者风格是非常难以改变的。
费德勒深信,在管理实践中,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不是非常灵活的,试图改变管理者的领导风格来适应不可预见的或者不断变动的环境,不仅效率低下,甚至是枉费心机。
因此,良好的群体绩效职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获得:
要么使管理者与管理环境相匹配,要么使工作环境与管理者相匹配。
费德勒模型是将确定领导者风格的评估与情境分类联系在一起,并将领导效果作为两者的函数进行预测。
费德勒权变模型:
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情境的三个维度——职位权利、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以及领导者与情境的匹配度。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203页)20世纪70年代初,__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R.J.Howse)提出通路-目标理论。
该理论的
基本前提是:
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
美国教授乔治·格里安(GeorgeB.Graen)及助手提出领导成员一交换理论。
该理论指出一个领导者有多个垂直组合,并会以不同的方式领导不同的下属。
早期的多数领导理论都基于这样的假设:
领导者以同样方式对待所有下属。
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领导者对待下属的方式是有差异的。
由于时间压力,在领导者与某一下属进行相互作用的初期,领导者便会暗自以下属的能力和相互协调来决定下属应属于圈内人士或圈外人士,并与下属中的少部分人建立相对稳固不变的特殊关系,这些个体成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的更多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而其他下属则成为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较少,获得满意的奖励机会较少,他们的领导一下属关系是在正式权力系统基础上形成的。
实证研究表明,领导者倾向于将具有下面特点的人员选人圈内:
个人特点(年龄、性别、态度等)与领导者相似、有能力、外向。
圈内和圈外的不同地位与下属的绩效和满意度有关,至于领导者如何将某人划入圈内或圈外,目前的研究尚不清楚。
(陈爱祖主编;吴长莉副主编,管理学=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xx.08,第201页)
1.4现代领导理论
现代领导特质理论反对传统领导特质理论强调遗传、天赋的片面观点,认为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和品质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来造就。
(陈荣秋编著,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xx.09,第27页)
1978年美国学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MacGregorBurnsBurnsJ
M.Leadership[M].NewYork:
Harper&Row,1978.)在对政治型__进行定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过程应包含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领导行为,这一分类为领导行为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人们对变革型领导感兴趣可能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进行组织“变革”成为潮流,很多大公司如IBM、GE都实施了广泛的变革计划,企业需要变革型的领导者;二是许多研究人员感到,领导理论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特质、行为和情境上,已经在组织变革上失去了对“领导者”的洞察力。
1985年,美国管理学家伯纳德·巴斯(BernardM.BassBass
BM.LeadershipandPerformanceBeyondExpectations[M].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