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219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docx

教育心理学112讲课稿

1.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实验技术和实验资料处理等(实验心理学)2.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基础心理学)3.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生理心理学)4.人们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5.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人格心理学)6.人际影响(社会心理学)7.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心理学)8.异常个体的异常心理与异常行为(变态心理学)9.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心理与行为差别(跨文化心理学)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试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

5.小学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实质,帮助教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了解小学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施教3.学习掌握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6.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精神分析心理学5.人本主义心理学

7.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1.学科融洽,促进发展2.注重应用,日益广泛3.纵深研究,日益成熟

8.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普遍性和差异性。

4.发展的不平衡性。

9.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

2.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

(1)家庭

(2)学校3.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A、内在需要,需要时人队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追求B、主观努力,需要时行为的内在推动力

10.小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发育。

(1)在心脏和血管的变化方面

(2)肺部的变化(3)骨骼和肌肉的变化3.神经系统的发育。

(1)脑重量的变化

(2)脑电波的发展

1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快速性2.协调性3.开放性4.可塑性

1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2.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3、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四个方面。

13、费洛伊德德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2、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A、口唇期(0-1)B、肛门期(1-3)C、性器期(3-6)D、潜伏期(6-11)E、生殖期(也称青春期)

14、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1、信任对不信任(0-1)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带,(25-60)8、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15、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1、重视儿童早期经验2、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3、开展性教育课程

1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

(二)影星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1)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

1.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激发儿童主动学习,促进智力发展。

3.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4.结合认知发展阶段安排教学内容。

15、维果茨的心理发展理论?

答: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本质3、提出内化学说4、最近发展区5、学习最佳期6、维果茨的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16、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17、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18、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答:

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2.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二、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范围的发展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3、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4、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三、注意规律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3、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四、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

17、小学生感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8、感知觉的作用

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保证了个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19、小学生感觉的发展

答:

1、小学生感觉的发展A视觉的发展B听觉的发展C运动觉得发展

20、小学生知觉的发展?

(一)小学生知觉发展的一般特点:

1.知觉的有意性明显发展。

2.知觉的精确性日益提高。

3.知觉的策略性逐渐发展。

(二)、小学生空间知觉的发展:

1、大小知觉2、形状知觉3、方位知觉4、距离知觉

(三)小学生实践知觉的发展:

20、小学上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二)、小学上观察品质的发展:

1、精确性方面,2、目的性方面3、顺序性方面4、概括力方面(三)、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3.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4.鼓励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5.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要勤于思考。

6.指导小学生在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语言。

22、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2、影响识记的重要因素?

答: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2、活动任务的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4、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5、适当“过度学习”的识记效果6、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22、再认和回忆是有规律的?

1、再认和回忆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2、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影星回忆的效果3、正确利用联想规律回忆效果好4、遗忘及其规律

2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稳步发展并逐步取代无意识识记的主导地位2.意义识记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机械识记的主导地位3.抽象记忆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形象记忆的主导地位

24、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A要使小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和要求B要让小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C要充分利用五一识记的特点2.培养小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A帮助学生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B教给学生意义识记的有效方法C适当训练学生机械识记的能力3.指导小学生科学地进行复习A把握复习的时间B把握复习的量C把握复习的形式

24、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一般概述:

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地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类型: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3、思维的过程:

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一系列心理果冻过程来实现的4、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是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5、思维的形式:

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2、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3、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来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

(二)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1、小学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A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带有很大的具体性B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C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存在不平衡性D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度,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2、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A小学生笔记能力的发展B、小学生分类能力的发展C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3、小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A小学概念的发展B小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C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4、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A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发展及其培养B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的发展及其培养C思维判断性的发展及其培养D思维敏捷性的发展及其培养

25、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3、想象逐步符合客观现实

26、小学生幻想的发展?

1.由直观性、虚构性向抽象性、现实性发展。

2.由笼统性、肤浅性向分化性、深刻性发展3.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

27、小学生言语的发展

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A.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B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C.加强朗读训练D课堂提问和练习2.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A识字B阅读C写作3.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A出声思维阶段B过渡阶段C无声思维阶段

28、人格特质结构(测评维度)

答:

维度一、认真自控,是指小学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严谨,踏实,持之以恒,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包括认真有恒,自制稳重,攻击反抗三个特质维度二、智能特征,是指为了成功解决问题而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智慧性,协调能力,自我表现,交际能力四个特质维度三、情绪性,是指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开朗活泼,敏感焦虑两个特质维度四、亲社会性,是指小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被其所处社会认可的积极态度和行为,是我国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同情利他,合作尽责两个特质。

29、小学生人格的发展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4~6岁).勤奋对自卑(6~11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30、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1.营建温馨的家庭氛围2.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5.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

31、自我意识的表现

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32、自我意识的形成

1.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2.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3.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33、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答: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强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三)自我体验的发展(四)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1.小学一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2.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34、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1.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2.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3.在学习中培养自我控制能力A自我暗示B积极鼓励C对工作难度的选择

35、小学生同伴团体的发展?

(一)同伴团体的含义:

是指一些在年龄、身体、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

(二)同伴团体的特点:

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三)同伴团体的种类:

1、有组织的团体2、自发的团体(四)、同伴团体的功能:

答:

1、让每个儿童从同伴团体中获得社会信息,并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2、让每个鹅绒从同伴团体中获得有关自己能力的反馈信息,根据这方面的信息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好,一般或不好的评价3、同伴团体促进儿童社会依恋情绪的正常发展4、好的同伴团体可以为儿童建立一个社会网络系统,对儿童的行为起调节,控制作用5、好的同伴团体为儿童认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力积极条件。

(五)、同伴团体的发展过程:

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

37、小学生社会技能缺陷与干预?

答:

1、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类型A社会性退缩B社会性攻击型2、社会技能教训的技术A榜样示范B积极强化C知道与练习D社会技能综合训练法

38、性别差异的发展?

答:

1、生理差异2、认知差异3、个性社会性差异

35、友谊的功能

1.友谊为儿童提供了熟悉同伴的机会。

2.友谊为儿童提供了有关兴趣、爱好、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刺激信息3.友谊为儿童提供了时间、资源、帮助等方面的支持

4.友谊为儿童提供帮助、鼓励和期望,同时也为儿童提供关于自己的能力、吸引力、价值等方面的反馈细细,并有助于维持自己在同伴中的良好印象。

5.友谊为儿童提供有关自己与他人相比较的信息,明确处于何种地位以及自己的表现是否让别人满意

6.友谊有助于儿童与他人发展起相互信任的、密切的、温暖的人际关系

36、小学生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一)概念与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1、性别角色概念:

性别认同(2-3)性别稳定(4-5)和性别一致性(6-7)2、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

(三)性别差异的发展:

1、生理差异2、认知差异3、个性社会差异差异(四)性别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每个人都承认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生物化学及解剖学上的差异。

2.社会因素。

在我们的文化中,不同性别的婴儿出生不久后就会受到成年人的区别对待。

3.认同与模仿。

社会学习观点强调在儿童的性别角色中,与性别特征相符的行为会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

4.父母影响。

父母亲是儿童行为的榜样,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

5.同伴影响父母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最早的差别对待。

但是不久同伴就会加入到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

6.学校影响。

研究显示,当儿童进入学校时,教师会对两种性别的儿童做出不同反应。

7.媒介影响。

媒体中传播的男性、女性形象的信息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37、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

(1)直觉的道德感

(2)想象性的道德感(3)伦理性的道德感3.道德行为

38、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答:

(一)儿童道德认识的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2到5岁儿童2、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A道德绝对主义观点B他律道德看重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大关心行为者的意图好坏C在对错误行为为进行惩罚的方式上,他律阶段的儿童主张抵罪式的惩罚——为了惩罚而惩罚,不考虑它与违规行为的性质之间的关系D他律阶段的儿童还相信存在着一种内在公正,你违反了社会规则,就免不了要以这样的方式受到惩罚。

3、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

(二)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简评

39、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

(一)三水平六阶段学说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阶段一: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二: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阶段三: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阶段四:

遵守法规和程序定向阶段3、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六: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简评

38、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论?

(一)直觉模式的认知过程1.直觉判断2.事后推理3.理性劝服4.社会劝服5.理性判断6.个人反思

(二)对社会直觉论的简要评论

39、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

答: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1.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能力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但整体理解水平不高。

2.道德判断逐渐由他律向自律,由只注意行为后果逐渐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后果的统一关系。

3.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三)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四)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40、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

一、外部因素1.家庭。

(1)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

(2)家庭教育(3)父母榜样2.同伴交往。

(1)同伴交往是帮助小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2)同伴交往是小学生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

(3)同伴交往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

3.教师态度。

4.电视。

(1)电视有助于小学生认识社会角色,学习并掌握相应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2)电视还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助人、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

(3)有些电视节目不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5.网络。

(1)网络环境有利于道德认识的形成,不利于道德情感的发展。

(2)网络有利于虚拟世界道德行为的出现,不利于现实道德行为的产生。

二.自我因素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1、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答:

一、道德认识的培养1.以对话沟通的语言为媒介,提高道德认识:

(1)共情的表达

(2)真诚(3)尊重2.采用道德叙事法,提高道德认识。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1.进行移情训练,强化道德情感。

2.进行感恩教育,激发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1.加强实践锻炼,进行抗诱惑训练2.通过角色扮演,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4.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44、学习的分类

1.我国学者根据学习内容的分类。

我国学者一般依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来进行分类,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2.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分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

3.布鲁姆根据学习目标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类。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方式对学习的分类。

奥苏伯尔是从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分类的。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他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上述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奥苏伯尔认为,学校里的学习主要应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5、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学生的学习实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心理1.具体形象性2.好奇心强3.好动、爱玩。

4.缺乏坚持性

46、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是连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规律:

(1)、效果律: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得到满意结果,其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就会增强

(2)、练习律:

通过学习者的练习和应用,刺激与反应的连结会增强,否则会减弱。

(3)、准备律: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准备状态,给予活动则感到满意,如果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1)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错做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主体内部构造的完形,而非形成刺激---反应连结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而非试误过程。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可以分成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4)提倡发现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3、奥苏伯尔德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4)强调有意义地接受学习(5)促进幼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47、学习动机的功能?

答:

1、激活功能,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3、强化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强调活动直到选择的活动得以完成。

48、学习动机的构成

学习动机由多种基本成分构成:

学习内驱力、学习诱因、学习自觉性等,其中学习内驱力是最重要的心理成分之一。

根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实际情况,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为三类: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49、学习动机的分类

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50、学习动机的理论?

答:

对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行为主义学派观点,如强化理论;第二类,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如需要层次论;第三类,属于认知学派的观点,如成就动机论、成败归因论和自我效能论等。

(一)强化理论

(二)需要层次论(三)成就动机论(四)成败归因理论(五)自我效能论

51、自我效能论影响的因素?

答: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52、班杜拉的研究,自我效能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因素?

答:

1、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3、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51、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1)问题要小而具体

(2)问题要新颖有趣(3)要有适当的难度(4)要富有启发性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1)社会性反馈

(2)象征性反馈(3)客观性反馈(4)标准型反馈

3.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和批评

(1)要多表扬少批评

(2)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区别对待(3)要考虑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4.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1)竞赛内容应多样化

(2)竞赛活动要适度适量(3)增强获胜的机会(4)倡导团体竞赛

5.利用原有兴趣和动机的迁移

(1)分析现有动机,看它是否合理,正确

(2)找出共同之处,即找出现有动机与将要形成的学习动机有哪些相同地方(3)强化共同之处,在强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新的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4)导向新的学习,即把强化后的有利因素与新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中获成功。

52、学习策略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53、典型的学习策略

答:

1.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A及时复习B分散复习C过度学习D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E复习中诵读与回忆交替进行F防止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G注意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精加工策略A类比B记忆术C做笔记D提问(3)组织策略A列提纲B归类策略

2.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视策略A领会监视B注意监视(3)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