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960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

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夜宿七盘岭①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乙: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 ①七盘岭:

在今四川广元东北。

②君平:

西汉严遵的字,严遵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对甲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此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诗人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E.诗歌中的“西”“低”“啼”“鸡”是押韵字,共有两联对仗。

解析:

选CE。

C项,“空”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失意惆怅,并不是七盘山的空旷、宁静;E项,对仗的有三联。

(2)试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颔联的异同。

答:

                                      

                                        

解析:

甲诗颔联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使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山之高。

乙诗颔联写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

“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答案:

相同点:

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高。

不同点:

甲诗用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衬托蜀道之高。

乙诗用山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依傍着马头升起衬托蜀道之高。

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

(2)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江上渔者》第二句一个“但”字流露出作者对“江上往来之人”的强烈的批判、谴责之情。

B.《江上渔者》“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农家望晴》“尝闻”二字,一反绝句平直起叙的常法,开头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江上渔者》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E.《农家望晴》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盼望晴天,写出其坚韧的形象特征。

解析:

选AE。

A项,主要是对“打鱼人”的同情;E项,反映的是农民焦急的心态。

(2)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江上渔者》反映出人们只喜欢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作者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农家望晴》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段,集中刻画了一个老农望云的形象,这一“望”,可以使读者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

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没有歌颂的话。

所以两首诗都是悯农诗。

不同点是各自所写的重点不同。

答案:

相同点:

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不同点:

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

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

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

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时间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定风波[注]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

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

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 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定风波”为词牌名。

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D.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E.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解析:

选CD。

A项,词牌一开始用“本意”,与词的内容有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并没有用反衬手法;E项,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

(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试作分析。

答:

                                      

                                        

解析:

相同点:

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

不同点:

《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情感;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

答案:

相同之处:

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

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不同之处:

《岳阳楼记》是作者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

本词是作者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

在这里,作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

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曹植诗云: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③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

④弹铗:

《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

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

选CE。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

                                      

                                        

答案:

同:

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异:

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

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1)~

(2)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

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

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

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E.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万里天涯”中的数字都是实指。

解析:

选DE。

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实际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诗人自己的家国之痛。

E项,诗中的“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的数字。

而本诗中的“千”“万”不是实指。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

①《虎丘题壁》中作者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蜀相》则更多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也表现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②《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作者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百字令 芜城晚望①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

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

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

英雄安在?

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②祠下,字暗苍苔石。

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

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

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③。

【注】 ①芜城:

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

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

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

张翥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

②佛狸:

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

③双舄(xì):

《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

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

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碧天向晚”三句照应题目,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景形成对照。

B.第四、五句用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的心胸。

C.“鸡散台空”三句用隋炀帝营造“斗鸡台”“放萤院”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真龙天子故去的叹惋。

D.“恨血凝碧”典出《庄子》中“苌弘化碧”,后代常将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为“碧血”。

E.“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以及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

解析:

选BC。

B.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

C.表达了对历史上纵欲于芜城的昏君的委婉讥讽。

(2)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援引“神鸦社鼓”这一形容升平热闹之意象入词,两者用意有何不同?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辛弃疾援引“神鸦社鼓”意在影射国人不思进取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②张翥反用其意,感叹时下连升平假象都不再,只有荠麦青青,暗示了景象的破败荒凉,并借此流露作者的黍离之悲(对国家破败,今不如昔的哀叹)。

古代诗歌专题综合提能练

(一)

1.(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

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

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

指路的路牌。

⑤才:

隐约。

⑥东瀛:

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解析:

选AC。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D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E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

作答时,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

《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自己的哀怨和衰老。

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

《汉寿城春望》中,第一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荆棘、有榛莽,破败荒凉,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答案:

相同点:

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

不同点:

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地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

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

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

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解析:

选CE。

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

E项,本诗抒发的是人生最为困顿、失意时的穷愁,不单单是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寒食雨二首(其二)》,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要学阮籍穷途之哭,表达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

《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性情。

3.(2018·柳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兰溪[注]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

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 兰溪:

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帆迎……复圆”两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

D.下片前三句写舟中之人欲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江上鸥鹭翩翩飞翔,无拘无束,虚实相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E.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实打成一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解析:

选BD。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凄苦冷寂”不恰当。

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是写景。

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

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

一巾华发上溪船。

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

D项,无“虚实相生”的手法。

“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答:

                                      

                                        

解析:

“一巾华发上溪船”,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

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是格外亲切。

“上溪船”三字,写得兴致盎然。

于是,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

“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去寻酒,乘兴吟起诗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

结笔二句,一气贯注。

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

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

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

答案:

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

“华发”可见词人已届老年,然兴致盎然,“帆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

末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在愉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

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凉风发”暗示了季节,“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时而写诗人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

选BE。

B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

“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此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鸣的人。

E项,“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错误,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

诗人“长忆”谢朓,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