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710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docx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保险产品虽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但与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其供求关系必然受所处的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中国保险市场的经济环境问题,特别是经济金融发展前提下的保险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变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发展与保险发展是否能够良性互动的重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因此,笔者在本章中将从保险需求与保险供给两个方面对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进行探讨。

第一节中国经济金融发展与保险需求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金融市场稳步发展,在促进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对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

因此,探寻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对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并结合未来中国经济金融的走势对中国的保险市场需求进行合理估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经济金融发展与保险发展的研究综述

宏观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会扩大对保险业的市场需求,进而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这一观点不仅早已在理论上达成共识,而且也被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所验证。

Skipper(1999)[1]对有关经济增长与寿险和非寿险需求关系的文献作了归纳,提出经济增长是保险需求最重要的因素。

林宝清(1996)[2]、孙祁祥(1997)[3]、肖文和谢文武(2000)[4]、栾存存(2004)[5],Sigma(2005)等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了经济金融的发展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考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对保险业的需求和发展的影响机制时,已有的文献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是一种消费行为;二是居民的风险态度会对保险业发展产生影响。

保险行为具有一般交易行为平等、自愿的属性,并能为被保险人提供有偿的保险服务,因此,保险行为可以看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消费行为。

在一般的实证研究中往往将保险是一种消费行为的观点当成一个默认的前提。

在对保险和消费之间关系的分析中,保险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来对待的,保险决策也被作为一种消费决策来进行分析。

居民风险态度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对保险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的分析之中。

保险业发展的倒U形假说认为,在一定财富水平下,人们的风险态度属于风险偏好型,不会购买保险产品;随着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风险态度逐渐转化为风险厌恶型,产生保险需求,并且保险需求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由于财富的增加也带来风险转嫁渠道的增加,保险需求逐步放缓。

徐为山、吴坚隽(2006)[6]采用78个国家和地区1991~2003年的人均GDP与人均保费数据进行面板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群体的边际保险消费倾向呈现“倒U形”分布特征。

但是,从保险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一方面,保险业已经突破了消费领域;另一方面,居民风险态度之外的因素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保险业的发展需要突破已有研究范式的拘囿,本文就拟从经济金融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中国经济金融发展与保险业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金融发展与保险需求分析

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机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收入增加促进了保险消费,也不能单单用风险态度来解释保险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而要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分析。

(一)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

1.经济增长(GDP)

从保险学理论和保险在世界各国实际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增长是保险需求总量增加和结构升级的根本源泉。

当经济增长不断推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扩张时,风险也在发展,人们在使某些风险损失减少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风险,因此,与此相对应,经济活动主体的保险需求也会随之上升。

经济增长在带动人类实践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会不断扩大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由于保险的作用是对由风险所造成的人和物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而这些用于补偿的货币和物资必然来源于满足人们当前消费的剩余。

从这个角度来看,保险的有效需求取决于社会产品的剩余程度及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水平。

考察中国经济增长与保险业需求和保险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GDP的快速平稳增长,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在带来保险费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还带来了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深化与提高,使得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

国内生产总值与保险市场发展和保险的有效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图3-1-1反映的是1980~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保费收入的变动情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20多年来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攀升,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也几乎一直在同步增长。

不考虑价格因素影响,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545.6亿元,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6倍多,达到了211923亿元;而同期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则从4.6亿元增长到了5640.34亿元,保险业的有效需求扩大了1226倍多。

图3-1-1经济增长与保费收入

图3-1-2和图3-1-3反映的分别是中国经济增长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带来保险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扩大保险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另外一个积极后果——拓展了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一种衡量国家(地区)保险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两个指标对保险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地区)的全部保费收入与该国(地区)的GDP总额的比率,是衡量一国(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潜力的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国(地区)的全部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国(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1980年,我国的保险深度为0.1%,保险行业的全部保费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保险密度也仅为0.47元,保险业发展水平极端落后。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多年后的2006年,我国保险深度达到了2.8%,保险密度达到了431.3元,两个指标分别是1980年的28倍和917倍多。

经济增长与保险业的发展之间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从1980年到200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保险业发展之间基本上维持了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图3-1-2经济增长与保险深度

图3-1-3经济增长与保险密度

2.居民收入

一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保险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居民收入的重要衡量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可以为居民购买保险提供物质支持。

保险行为既有消费的属性,又具有投资的属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保险需求会不断增长。

其原因主要有:

其一,保险需求与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是由保险的消费属性决定的。

人类的消费需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生活需求,也就是人们首先要保障的是满足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第二个层次的需求为精神层面的需求,如书刊报纸、影视娱乐等方面的消费;第三个层次需求是自身的发展需求,如参加教育培训等以提高自身素质,追求个人更高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需求早已超越了生存需求层次,精神层面和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意愿正日益增强。

而保险是一种具有保障和理财功能的比较高级的消费行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保险的消费需求也必然增加。

其二,保险需求与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也是由保险的保障性质决定的。

对于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根据效用理论,面对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可以将期望值看作一个经济项目的价值,这就是期望原则。

无论面对怎样的随机损失X,付出数额E(X)就不会感到有差异,但多数决策者并不按照这一原则决策,初始财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

保险需求的财富弹性是指个人的财富变动率所引起的保险需求的变动率。

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都得出了保费的收入弹性大于1的结论。

这就意味着国民财富的一定增长会产生保费收入的更大规模的增长。

其三,保险需求与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同样是由保险的投资属性决定的。

随着保险产品的不断开发,保险理财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财富不断累积后,对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会增加。

保险作为一种新的投资理财产品,既有为被保险人提供人身或财产保障,又具有获取收益的功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财富数量的积累必然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加。

下面的3幅图(图3-1-4、3-1-5、3-1-6)反映的是近2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与保险业发展的变动情况。

可以看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无论是保费收入、还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居民收入增长与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之间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

1980~1991年的12年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保险市场的发展指标也增长缓慢;1992~2006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指标也几乎都是在1992年开始了加速提升。

从直观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居民收入对保险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保险市场有效需求的扩大。

图3-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保费收入

3.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对保险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也会产生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实现的: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会带来财产保险,尤其是工程保险保费收入的大幅增长;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来数倍于投资额的国民收入的增长,加速经济发展水平,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图3-1-5居民收入与保险深度

图3-1-6居民收入与保险密度

从图3-1-7可以看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与保险业保费收入具有明显的联动性,从1980年到2003年,二者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0~1992年,这一阶段是固定资产投资和保险保费都处于缓慢增长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3~1998年,这个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保险保费增速双双快速上涨的“双高速”增长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98~2006年,这一时期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保险保费增速加速增长阶段。

自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大型工程建设投资大量增加,并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998.2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3.9%,再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我国财产险业务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06年财产险保费收入达1579.13亿元,同比增长22.58%。

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及速度也是影响中国保费收入增长和保险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图3-1-7固定资产投资与保费收入

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意为:

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之后的剩余购买力。

一方面,居民购买保险的行为是居民消费的一部分,储蓄余额是居民为推迟消费所准备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居民储蓄余额是未转化为现实的潜在保险需求,是我国保险业务增加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储蓄和保险属于个人资金的不同投资理财工具,虽然执行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在获得投资收益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统计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储蓄额已由1980年的399.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2534.2亿元(图3-1-8)。

目前,储蓄存款在中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达到了73.5%,而保险份额仅占1.7%,按照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经验,保险支出应占个人金融资产的7%。

因此可以预期,伴随着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储蓄存款对于保险支出的转化将会提高,居民个人保险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

图3-1-8居民储蓄额与保费收入

5.市场化程度

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对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市场化是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置为主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主体的根本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发生相应改变的转变过程。

市场化水平一般包含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产品的国际化;

(2)要素的市场化;(3)企业的市场化;(4)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5)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划几乎主导了经济活动中的一切,企业生产都是以国家计划的指挥棒为中心,不存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风险都由国家承担,因此,保险需求不十分旺盛,保险供给也仅局限于仅有的几家垄断性国有保险公司。

在中国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后,开始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各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化了风险管理,保险需求随之上升。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国际知名保险公司的进入更是加速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另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盈利性商业企业,为投保人分散风险,提供补偿是其职能,但它们也有通过金融市场转移自身承担的风险的要求。

目前,保险市场的一些创新产品,如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巨灾债券、人寿和年金风险证券化等产品拓展了风险转移的空间和融资渠道,起到了帮助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保险公司赔付能力的作用,有助于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

而这些新兴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的流通和交易都有赖于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没有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保障,这些保险产品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因此,一国的市场化程度对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的国家,目前诸多领域正在加快市场化步伐。

入世以来,金融领域市场化程度的加速,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需求的扩展。

一般来说,经济的高度货币化就意味着经济的高度市场化,货币化是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和标志。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中[7],创造性地提出了将M2相对于GDP的比例(M2/GDP)作为衡量一国(地区)金融资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指标,这一指标就是目前被学界广泛接受的金融深化指标。

因此,根据金融深化指标的意义,我们可以用该指标来近似表示市场化程度。

1990年,中国金融深化指标为0.82,到2006年,金融深化指标增长到了1.63,增长了近3倍;而同期的保险业保费收入也从35.2亿元增长到了5640.34亿元,16年间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了160倍(图3-1-9)。

中国金融深度的深化与保险业的同步发展,表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市场需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其他因素

影响保险业发展的因素除了以上分析到的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的社会和法制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也会对保险业的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

后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

从人口总量来看,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十分巨大和广阔的。

第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多、市场大,为保险需求的扩大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使得人民生活要以商业保险为补充,这必将引起保险需求的增加。

从人口结构来看,经济的发展也会使社会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寿险产品的需求。

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使人们的期望寿命增长,将寿险作为储蓄工具的需求也就越强烈。

另外,长寿意味着寿险价格降低(Outreville,1996)[8],不同年龄的人的分布情况以及与此对应的财富的分布状况,是影响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尤其与人寿保险的关系更为密切。

此外,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有稳步增长的趋势。

养老保险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防止人们超长存活而无经济来源,因此,平均寿命的增长也促进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图3-1-9金融深化与保费收入

(2)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

社会保障制度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作为现代保险的两个支柱,二者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而在一定制度条件下互为补充,成为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长期形成的“铁饭碗”的潜意识,使中国很多职工缺乏风险意识。

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保险可能对商业保险的需求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职工失去了原来受益于政府的支持,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水平下降,这就使职工有向商业保险转移自己面对的风险的可能性。

因此,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对商业保险既可能存在替代效应,又可能存在引致关系。

(3)产业政策及法律环境。

保险产业政策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结构的变化。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从完全垄断到垄断竞争的转变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是保险产业政策永久的主题,这就需要特别注重发展的规范和可持续性。

所以,保险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必须与政治经济环境一致,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自由化、国际化、公正化、透明化是保险产业政策发展的趋势,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也是保险业走向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法制环境与之相配套,从制度上为保险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金融发展与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中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储蓄、市场化程度等经济金融因素对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相对更大,因此,本部分我们将从实证的角度对经济金融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进行分析。

1.相关性分析

为了考察经济增长等经济金融因素与保险发展与保险市场需求指标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13.0软件对其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1-1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保费收入与GDP、居民收入、储蓄额、金融深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0.94、0.976、0.909、0.974,相关系数都很高,且符号为正,说明保费收入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保险深度与这几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0.946、0.929、0.955和0.879,相关性检验结果也十分显著,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保险密度指标与这5个因素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知,经济金融发展与保险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考虑运用线性模型对其进行拟合,作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表3-1-1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2.回归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检验可以预期前面的5个经济金融因素与保险业发展的相关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可以考虑将这些因素纳入一个多元线性回归的模型来进行考察。

根据保险业相关指标与经济金融指标的相关关系检验结果,可以设定以下的多元回归模型形式来实证分析经济金融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

prem=α0+α1x1+α2x2+…+αnxx+ε      (3-1-1)

penetr=β0+β1x1+β2x2+…+βnxn+ε      (3-1-2)

density=γ0+γ1x1+γ2x2+…γnxn+ε      (3-1-3)

其中,prem为保费收入、penetr为保险深度、density为保险密度,α0、β0、γ0为常数项,xn为影响保险业发展和需求的经济金融因素,ε为未观察到的其他影响保险业发展的因素。

样本数据的选取时间为1980~2006年。

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模型求解。

(1)保费收入模型。

将常数项和x1、x2、x3、x4、x5等变量都引入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模型中income表示居民收入,deposit表示居民储蓄余额,invest表示固定资产投资,finand表示金融深化。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包含全部影响因素的模型回归结果中有常数项和变量income、invest、finand的系数未能通过统计检验。

剔除常数项再次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如下:

模型(3-1-5)中变量gdp、income、deposit、invest系数都通过了统计检验,且符号跟理论分析一致,但是变量finand系数未能通过t检验。

剔除finand变量重新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图3-1-10是保费收入模型的拟合效果图,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

从模型(3-1-6)来看,解释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良好,都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DW值为1.86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拟合优度R2达到了0.98,模型拟合的整体效果较好。

图3-1-10保费收入模型的拟合效果图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出,保费收入(prem)对居民收入(income)、居民储蓄余额(deposit)和固定资产投资(invest)等变量的弹性系数都为正,跟理论分析一致。

但保费收入(prem)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弹性却为负,与理论分析不一致。

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化的进程较缓慢,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二,选取的这些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居民收入、居民储蓄和固定资产投资因素对保费收入的总和影响要远强于GDP对保费收入的影响,从而替代和掩盖了GDP对保费收入的影响。

总体来看,模型回归结果表明: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会增加,居民的支出和储蓄将增加,随着居民消费的增加,投保作为一项消费需求自然也会随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工程项目对保险的需求,进而带来保费收入的增长。

(2)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模型。

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不显著的变量进行逐步剔除,得到最后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回归模型分别为:

模型(3-1-7)和(3-1-8)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两个模型的DW统计量的值分别为2.35和1.53,可以认为,两模型中的变量间不存在系列相关,可决系数分别达到了0.96和0.99,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从模型的拟合效果图也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效果优良(图3-1-11和图3-1-12)。

图3-1-11保险深度模型拟合效果

图3-1-12保险密度模型拟合效果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GDP、居民储蓄余额、金融深化程度和居民收入对保险深度存在显著的影响,保险深度对GDP的弹性系数为负,对居民储蓄余额、金融深化程度、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为负。

对保险密度有显著影响的经济金融因素是GDP、居民储蓄余额、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保险密度对GDP、居民储蓄余额、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正。

3.实证分析的结论

运用计量方法对经济金融发展指标与保险业发展与需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对保险业的有效需求(主要表现为保费收入)起到了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扩大了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指标与保险业的市场发展指标(主要表现为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对保险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金融发展前提下的中国保险市场需求估算

前面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经济金融发展会促进保险业的发展,扩大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阶段,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必然会带来保险业的更快发展和保险市场有效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运用前面构建的实证模型对中国保险的市场需求进行合理估算,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保险和再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规模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中国保险市场需求的估算

要估算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对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首先要确定与保险业发展联系密切的5个经济金融发展指标在未来的增长速度。

图3-1-13是1990~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示意图。

在这18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除了1992~1994年中的增速分别达14.2%、14%和13.1%,明显高于其他的年份外,其他年份的增速相对平稳,GDP增长速度的数据波动不大。

所以,可以用1990~2007年GDP平均增速值9.98%来作为短期内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