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兴八首其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70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秋兴八首其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5秋兴八首其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5秋兴八首其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5秋兴八首其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5秋兴八首其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秋兴八首其一.docx

《5秋兴八首其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秋兴八首其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秋兴八首其一.docx

5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

2.学会鉴赏诗歌,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初步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引入幻灯片中杜甫的图片)。

好,看过了这几幅图片相信大家已经不难猜出我们今天所涉及的盛唐时期的主人公是谁了吧!

对,杜甫。

我们上周已经学习了杜甫三首诗中的《登高》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剩余的部分。

大家打开书。

怎样读懂一首诗?

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分析题目、时代背景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的是,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通过这些我们再结合杜甫本人的生平和经历,是不是已经可以给这首诗定下一个主基调了呢?

主基调是什么?

是不是“悲”、“伤感”、“思想”啊。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三、古诗的相关知识

1.古诗介绍。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指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2.律诗特点。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规定每首八句。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3.走近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与李白结为朋友,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四、诗歌朗读

1.教师展示朗读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感情基调:

悲伤凄凉孤独抑郁

2.男生齐读,女生评价;女生齐读,男生评价;全班齐读,老师评价。

3.诗歌大意:

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五、诗歌鉴赏

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说说你对首联的理解?

明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借景抒情──低沉的心境。

注:

问题题设比较宽泛,思考角度是多元的,遵循的基本思路是由意象到意境(自然情境和诗人心境),同时不要孤立解句,应联系下文。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结合首联,赏析颔联。

明确: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注:

提醒学生要学会赏析诗歌意象及其特点,同时要注意诗歌的整体性,不可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和结构上的作用。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怎样理解这一联?

明确: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倾诉思乡衷曲,“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孤舟一系故园心”是诗眼。

【设计意图】从参考答案可看出,引领学生学会分层解析诗歌,从最为基础的文字再到结构和思想。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你对尾联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设计意图】兼顾结构和思想两个方面。

 5.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6.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明确: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

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7.这首诗写了什么:

意象?

意境?

意象:

玉露枫林巫山巫峡波浪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

意境:

营造了衰败、萧瑟、凄凉、黯淡、阴沉又动荡不安的意境。

8.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诗眼)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9.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2、羁旅之感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5、秋士迟暮之悲

板书设计:

身处动乱,居无定所,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

六、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1.玉露凋伤枫树林:

我们看书下注解。

通过这一句,作者是不是点明了季节啊?

是什么季节?

这里的“凋伤”一方面指草木的自然凋落,另一方面也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紧接着写到秋天的“枫树林”,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已经淡化了它的本意,诗人借火红艳丽的枫树林,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而枫树林的“凋伤”,也寓意盛唐的衰败。

我们说诗人其实运用了枫树林这一意象来表达感情。

2.巫山巫峡气萧森:

“气萧森”:

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

两开:

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之前我们也提到了,作者在夔州停留了两年

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

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

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七、艺术特色

 1.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

“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艺术特色]

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

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

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章法谨严

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二、情景无间

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

“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八、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

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九、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思想主题:

通过写深秋夔州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飘泊之苦、思乡之愁、秋士之悲、家国之忧。

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一语双关、以景结情。

附:

1、最早而且最全面反应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打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

2、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如此频繁地写时事。

3、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4、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5、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6、他写的都是不起眼的平常细事,但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从一个角度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此前的叙事诗。

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段,更多真实感。

7、渴望宣泄的感情:

悲哀、同情、无可奈何。

8、记述的是时事,反应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

9、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10、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

11、《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12、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

13、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14、江峡秋色牵动滞留夔府孤城的寂寞心绪,也牵动故园之思。

由丛菊两开引发留夔两载的辛酸岁月的感慨,引发对于故园的思念。

正沉浸于回忆与思念之中,忽又为白帝城的四处砧声所惊断。

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