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总结.docx
《中国音乐史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音乐史总结
音乐:
以声音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曲调,通过人声演唱或乐器演奏来表达感情的艺术。
音乐史的划分:
古代(远古--清末)是确立我国音乐风格和传统的时期。
分三个时期:
1.远古--春秋时期(上古钟磬乐时期,功利性,艺术性,审美性)突出现象:
古乐舞曲。
2.秦--宋:
中古伎乐时期,突出现象:
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歌舞大曲
3.宋--清末,远古俗乐时期,突出现象:
戏曲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近代:
是学堂乐歌的时期(清末1840--1919年)
现代:
是新音乐启蒙和发展时期(19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巫术说(宗教):
指从欧洲传入中国的音乐
《韶》:
是一种宗教性的乐舞,共有九次变化叫“九辩”,歌也有九段,也叫“九歌”伴奏乐器是用若干“管”编排起来的叫做萧(排箫)的乐器,内容歌颂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承受“吴国季札”和孔子尽善尽美的评价。
舜时则有《韶》乐舞,因为它是用编管的萧作伴奏乐器,故也叫《萧韶》,因史料记载它有九个段落,所以也叫《九歌》,《九辩》。
古歌与古乐舞。
原始音乐的特点:
1.形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
2.创作具有集体性。
3.功利性强与艺术性
《弹歌》被认位是最早的歌曲,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段)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
标志:
西周雅乐和雅乐制度的出现及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的兴起。
周代的礼与乐:
“郊社”“食祭”“王师大献”
总结雅乐制度:
不同的等级音用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节目。
这一时期是我国音乐初步繁荣时期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的《咸池》(大咸)舜时的《大韶》(韶)夏禹时的《大夏》周初时的《大武》。
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
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而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平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颂乐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天子相见,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伴奏乐器是:
瑟
雅乐分大雅和小雅,风格典雅和平纯正。
用途:
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及朝廷大典宴飨所使用的音乐。
六艺:
礼(祭祀)乐(音乐)射(射箭)御(车马)书(记书)数(计算)
大司乐:
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而大司乐师春宫中的最高乐宫,他们已“成均”为规范治理全国的音乐教育以国子为教育对象向他们传授“乐德”“乐语”“乐舞”“大司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高乐宫的名称”。
《诗经》共305首,按音乐分为三类:
风,雅,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风:
也叫“风土人情”,包括15国十五民歌,基本上是北方的民族流行范围,大约在今天的河南,陕西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雅:
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统治阶级所使用的作品,小雅是贵族文人所使用的作品。
大雅的代表作《阳春白雪》。
颂:
也叫“宗教之声”,多半为古老的祭歌和舞曲。
1.古琴艺术的发展: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2.秦筝:
秦青-“声震林木,响遏行云”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四大名曲:
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弦乐器:
琴,瑟,筝等;吹管乐器:
笛,萧。
管等;打击乐器”钟,鼓,镛等
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曾侯乙幕编的艺术成就:
1.整套钟共65枚,每个钟上可发出相距大小三度的两个音,音质纯正,音色优美。
2.整套钟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可以奏出完整的五声和七声音阶,其中部音区可以演奏12个半音。
3.整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声律法。
4.钟上刻有铭文,铭文上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
乐律学是乐学和律学的合称。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学的理论,这个计算法是以弦长为计算基础的,它最早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
五声音阶:
宫商角徵羽
儒家学派的核心是礼乐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是《乐记》——刘向。
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观点:
1.在关于音乐的功能上既强调教育功能也强调娱乐功能;2。
崇尚雅乐,排斥俗乐;3.重视音乐形成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其音乐的作用:
正宗性(对己)广教性(对群众),美化一地的风俗。
总体评价儒,墨,道家的音乐思想:
儒家全面客观,但是庸俗,易被统治者利用;墨家具有民族色彩,但过于狭隘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发展;道家内在富于辩性,不易被常人所接受。
第三章秦汉三国的音乐
乐府,汉代兴盛起来的以采集改编表演民间音乐为主的宫廷机构。
乐府的三种含义:
1.乐府的兴衰,乐府始于秦代,发达与汉武帝时期,集中收集采风民间音乐,并有专门的音乐家创作歌曲,其中李延年被誉为”协律都尉“。
西汉乐府的规模非常庞大,达到过1000余人,公元前7年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裁减,致使乐府由盛变衰。
2.历史上第一个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是汉代乐府,它在秦乐府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
3.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谣,加工配乐,此外,还从事创作新乐,进行演唱演奏等。
汉代鼓吹:
是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吹管乐器(排箫,横笛)和打击乐器(鼓)为主,并伴有歌唱的器乐演奏形式。
(鼓吹短萧铙歌横吹萧鼓)
相和歌:
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最初是一些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有发展为一人唱。
三人和的形式称为“但歌”,但歌有发展成为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形式就叫做“相和歌”。
相和歌加入舞蹈和器乐就成为相合大曲,其结构为“艳,解,趋,乱”。
伴奏乐器:
笙笛节琴瑟筝琵琶。
相合大曲的结构(了解):
它的引子由艳组成,艳是华丽婉转的抒情部分,大曲主体部分由解组成,解等同于乐曲的分彰;趋是想高潮的过程,趋的部分往往是紧张而快速的,常用在曲子的结尾;乱是高潮部分,由此可知,相合大曲是三段式歌舞曲即引子+主体大曲+尾声。
相和歌常用的调式:
平调清调瑟调
琴曲的特点:
1.具有情节性,在一些琴曲中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2.在演奏形式上,琴的演奏开始与歌唱相结合。
琴曲琴著—蔡祐《琴操》--蔡琰《胡笳十八拍》--嵇康《琴赋》
古琴的音乐发展所出现的现象:
1.东汉末年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琴操》;2.东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蔡佑,蔡琰,嵇康等一批文人琴家;3.出现了《广陵散》《酒狂》《倚兰操》等一批著名琴曲。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广》的内容一般认为是《琴操》中记述的《聂政刺秦王》,它的内容反映了汉代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现存古老的琴谱,它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
“碣石调”是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乐曲表现的内容。
京房(汉代)在乐律学中的贡献:
1.提出六十的理论;2.最先指出用修定律不准;3.改革乐器把四孔的羌笛增至五孔,齐全五音。
嵇康对音乐的观点:
1.音乐的特性是“和”;2。
音乐没有固定的形象3.以虐只能使人“专散”“躁静”’4,否定音乐有感情,否定音乐使人哀乐。
第四章南晋南北朝的音乐
发展几个时期:
东晋时期,北魏时期,隋唐时期
清商乐:
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吴歌,西曲发展而来的汉族素月的总称。
吴歌又称吴声歌,在东晋南朝时期比较盛行,流传于建康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其中多为民歌,其音乐特点是区尾常用虚词唱出的“送声”。
从歌词的内容,伴奏形式看,吴歌应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
西曲:
南朝,宋,齐,梁时期,答题流传在今天以江陵为中心的地区,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其音乐特点是:
曲尾有实词或虚词的“送和声”。
且有的较长,这是由众人齐唱的形式。
北歌又叫“真人代歌”是北朝宫廷音乐的代称,产生于我国北方民族。
百戏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了角抵,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西凉乐是汉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的产物,高昌乐,安国乐,疏勒乐,天竺乐,高丽乐。
西域音乐在此阶段历史时期广泛传入中原原因:
1.战事频繁2.“和亲”3.经商4.佛教东来
乐律的发展:
1.荀勖笛律2.何承天的十二等差律3.钱乐之的360律5.纯律音阶
纯律的实践最早哦开始于七弦琴的演奏。
世界三大律制:
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包含大乐署和鼓吹署。
鼓吹署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
教坊是宫廷音乐的机构,创立于唐代,专管雅乐之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练习左教坊以培养舞蹈人才为主,右教坊以培养唱歌人才为主,由宫廷直接管辖,宋元时期也有教坊,但管辖范围小,明朝有教坊司,清朝教坊被废除,主观上满足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客观上培养了大批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促进了燕乐的高度发展。
梨园分三个组织:
1.宫廷中的梨园2.太常梨园别教院3.梨园新院(洛阳)
梨园--以培养器乐人才为主,是唐玄宗独创的一个宫廷音乐机构,以演奏法曲为主,常因亲自组织安排,又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在宫廷梨园中设有15岁以下的“小部音声”的机构,标志着梨园艺术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国伎(西凉伎)是汉族与吴与龟兹乐舞相结合的产物。
坐部伎是唐代燕乐的乐舞,坐在堂上演奏,风格优雅抒情以技取胜,水平较高
立部伎在室外表演,演奏音乐有八部,风格粗犷,豪放,以立取胜,水平较低
法曲:
又名法乐是歌舞大曲的一个部分,其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清单,优雅的风格,并且以汉族传统乐器为主要乐器,它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代表作是《霓裳羽衣曲》。
大曲:
是一种结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代表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
典型的大曲一部分为散序,中序,破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部分,其规模庞大结构严谨。
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有器乐演奏。
中序--八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有器乐伴奏。
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参军戏是一种以讽刺滑稽为主的戏曲,讽刺贪污官吏是主要内容,参军是指官职名称。
变文:
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佛教徒将深奥的佛教这里通俗化,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所用的讲场本子叫做“变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的形成。
记谱法分:
乐谱和舞谱
文字谱是古琴一种专用记谱方法,就是用写文章的方法记述弹琴时左右手指法和所弹琴弦以及徽位的一种记谱方法。
减字谱是唐代曹柔完成的,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因为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也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工尺谱唐时又称“半字谱”宋代称“燕乐半字普”
燕乐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系统,也称“二十八调”因对宋元以来的诸种俗乐如词曲,戏曲,说唱。
器乐等均有较大影响,又称“俗乐二十八调”
唐代音乐家的来源:
1.时代为乐奴2.洗浴的音乐家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3.民间优秀的乐工被召入宫
《乐书要录》相传为武则天所著,是一部通俗性的乐律理论专著;《教坊记》唐代崔令钦所著,是一部关于唐代教坊制度和轶事的著作;《羯鼓录》唐代南卓所著是一部有关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述了其历史演奏技巧,著名演奏者等
白居易的音乐思想:
1.认为音乐是现实证之的反映,应当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政治弊病2.主张统治者恢复“采风”制度,通过“采风”了解风情,以达到国泰民安的政治目的3.反对极端复古派的复古思想,但却不排斥古乐4.对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融合持反对态度。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
社会:
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书会—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说唱音乐的发展-------陶真:
流传于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大约起源于北宋而盛行于金元。
伴奏乐器琵琶。
鼓子词:
流行于宋代因用鼓伴奏而得名在一个节目中只重复使用一个曲牌。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说唱音乐类一种是艺术歌曲类。
货郎儿散曲:
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歌曲形式。
它的曲体结构在北宋时已经确立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形式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
散曲—清唱形式者。
杂剧—代言体者。
散曲的体制—小令、带过曲、散套。
唱赚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长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北宋时期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是我国说唱音乐成熟的标志。
《西厢记诸宫调》--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完整的诸宫作品,创作于金代,作者董解元,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内容根据《莺莺传》改编,是一部结构庞大,音乐丰富的诸宫调作品,是宋元时期音乐高度成熟的标志。
南戏特点:
1.在宫调使用方面不受宫调限制,而且可以随时换韵2.在演唱方面没有一人演唱的规定,剧中角色根据需要可随时演唱,而且创造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3.在音乐风格方面以唱南曲为主,风格细腻委婉字少腔多,一般采用五声音阶,主要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4.在曲牌运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手惯5.南戏不仅适用南曲而且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6.元杂剧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有时可增加一个楔子,表演由曲,宾白科组成7.元杂剧以唱曲为主,所用音乐称北曲,音乐属于曲牌题旋律一般为七声音阶,风格刚健豪放,字多腔少,伴奏乐器主要有鼓,笛,拍板,锣等。
四大传奇《荆釵集》《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加上《琵琶记》五大传奇
简述宋元杂剧:
1,兴起于北方,北宋时期已经很流行2.音乐主要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3.宋杂剧的表演结构基本形成但是功能不齐全,通常有三部分构成,而三部分的内容没有联系一。
艳段(表演情节简单的日常生活琐事)二。
正杂剧(表演教复杂的故事)三。
散段(又称“杂扮”是一种滑稽表演相当于“松戏"4.宋杂剧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其中主要的角色有付净,付末,孤旦等5.进入元代,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阶段,以元杂剧为主题的园区成为一种时代艺术的标志。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单刀会》《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组白朴六大家王实普《西厢记》乔吉埔元杂剧按角色分末、旦、净、杂四类。
奚琴和轧筝在唐代之后兴起并广为传播和使用其意义是:
中国传统乐器家族开始出现原来没有的擦奏乐器,从而形成了我国器乐“吹,拉,弹,唱”四大门类的齐全。
促进了我国器乐史的发展。
舞套:
音乐性格威武雄健、豪放爽朗。
文套:
音乐性格细腻抒情文雅秀美
解释“姜白石”:
1。
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2.他不但工于诗词,并能吹箫,弹琴和作曲,音乐理论饭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3.所做的《白石道人歌曲》是极为珍贵的音乐遗产,共有17首4.他的作品大多是记游与永物之作,内容主要是感叹身世的飘零和清偿的失意,偶尔也有几丝爱国的得愁思,他的自度曲文美雅致,高远情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扬州慢》《杏花天影》
蔡元定十八律:
1.有蔡元定在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律。
十二正律都可为宫,六个变律不能为宫2.在理论上合理的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同意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所著,对燕乐起源,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燕乐和雅乐乐律比较,唐宋大曲的结构及演奏形式。
唐宋字谱以及有关乐器的制作等,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宋音乐都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乐书》--北宋陈旸所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该书虽然思想保守,但由于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词源》--张炎所作,论述了如何作曲,词与音乐(曲谱)的关系,非常强调填词与曲的关系,也在词源中将带一些与音乐上唱法,咬字,拍子等方面问题
《琴史》--北宋朱长文所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史名书的专著,它在记录,保留琴史资料和反映古琴的历史以及继承和发展,古琴艺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对我们研究宋代和宋以前的古琴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唱论》--元代芝庵所作,主要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兼歌曲格调和节奏,宫调声情等,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并提出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名言。
《中原音韵》--周德情所作,他提出的音韵体系对后来的南曲,尤其是对京剧和北方曲艺唱词所用的“十三辙”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对近代的官话和现在的普通话也有直接的影响。
第七章明清的音乐
特征:
五大类已详具体(传统音乐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此时期是我国特有文化定兴时期。
标志:
戏曲声腔艺术的繁荣。
每一套木卡姆由四部分组成:
1.木卡姆是感情深沉的散板叙唱2.叫穹拉克曼,意为大曲,由若干乐曲组成3.达斯坦是叙事诗,由三四首叙事歌曲组成4.麦西热甫,由三道六首舞蹈组成。
囊玛:
中国藏族传统歌舞音乐主要流行在拉萨城区被称之为西藏的古典歌曲。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
宋代唱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
弹词
琴书,表现形式由一人主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乐曲有七字句节,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外也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明代四大声腔: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新四大声腔:
清:
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弋阳腔大约于元末起源于江西弋阳,其主要特点是,不用管弦只以锣鼓伴奏,并采用民间常用的“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
1.在昆山土调的基础上与海盐腔,余姚腔相结合创造新腔。
2.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小磨”一字极转轻柔婉转,圆润流畅的“小磨腔”。
3.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还加入了萧,管,笙,三弦,月琴,鼓板等多种乐器配合的新型伴奏乐队!
《弦索备考》是迄今所见中国历史上最早一部采用多声部方式记写乐器合奏的曲谱集。
朱载育对律学的贡献:
朱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乐律学家河南人他最早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当时称为“新法密率”最早见于《律历融通》中他的另一项乐律理论的成果是“异径管律”理论。
第八章中华民国的音乐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定义:
学堂乐歌是在维新变法之后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是指清末民初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为歌唱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内容:
1、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振奋民族精神。
《中国男儿》、《何日醒》
2、表现女子解放的内容。
《女子体操》
3、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宣扬共和、推翻帝制。
《革命军》
4、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
《地球》
5、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
《春游》《送别》
6、少部分忠君尊孔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内容的作品。
曲调来源:
1、选用日本或欧美学校歌曲、流行歌调或军歌的旋律填词。
2、选用中国传统乐曲或民歌曲调填词。
3、乐歌中也有少量自创曲调。
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
①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和音乐教材,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促使了近代音乐的开始,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音乐文化。
②通过乐歌活动展示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③通过音乐课系统地介绍了西方音乐理论基本知识,并把音乐会的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开拓了中国人的音乐视野。
④乐歌活动肯定了“集体唱歌”这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经验。
学堂乐歌时期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
“音乐讲习会”代表作《心工唱歌集》
沈心工名词解释:
是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作者,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和学堂乐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最早编写教材的作者之一,而且他是最早有意识地针对中小学以及学前儿童特点来编写乐歌和教科书的。
他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爱国精神,在艺术手法上其歌词反对奥雅、提倡离俗、易唱易记。
代表作《体操—兵操》、《竹马》、《革命军》、《黄河》等
2、李叔同及其歌曲
《音乐小杂志》:
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家李叔同于1906年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
以介绍西方音乐为主,为以后中国创办的音乐期刊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
《春游》、《送别》、《忆儿时》
李叔同名词解释:
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家之一,学堂乐歌的创办者。
在学堂乐歌时期培养了近代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音乐人才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积累了丰富的乐歌教材和教学经验,为我国音乐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也是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
代表作《春游》、《送别》、《西湖》等。
3、曾志忞的音乐活动
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
“上海贫儿院”
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
《教育唱歌集》
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
《练兵》《游春》《新》《海战》《秋虫》
《音乐教育论》—我国最早系统论述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
《乐典教科书》—我国最早出版的比较完备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二、传统音乐的发展
传统音乐的定义:
是相对于外来音乐提出的概念,它一般是指世代相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
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传统创作的音乐。
评剧——“评腔梆子”
代表人物:
成兆才
代表剧目:
《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
越剧——“绍兴文戏”
代表剧目:
《木兰从军》、《梁祝》、《西厢记》等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梅兰芳——梅派;程砚秋——程派;
周信芳——麒派
梅兰芳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京剧行当划分:
正旦(青衣)已婚女子
老生(须生)花旦(活泼)
生小生(青年男性)旦闺门旦(未出阁)
武生刀马旦(会武功)
红生老旦
丑旦
花脸(直爽、暴躁)文丑
净黑头(包公)丑
白脸(奸臣)武丑
杂:
次要的角色,用来烘托气氛、壮大声势。
广东音乐——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主奏乐器是高胡。
代表作品《步步高》《旱天雷》《雨打芭蕉》等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
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
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
《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
大同乐会—1920年,由郑觐文发起成立。
对乐器的改革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对民族乐队的组合形式作了改进,此外还改编了一批传统乐曲。
北京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等人发起。
华彦钧——人称“瞎子阿炳”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作品《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三、新型音乐教育的兴起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于1922年10月,由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任会长,萧友梅任主任。
教学体制分别设有本科、师范及选科三个部分。
国立音乐院——1927年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
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蔡元培任会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全面掌管学校的教学行政工作。
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它也被称为是中国近代音乐家的“摇篮”,为我国近代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四、20世纪30—40年代的代表作曲家
萧友梅及其音乐创作
代表歌曲《卿云歌》《问》《晚歌》《杨花》等
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别校辞》
器乐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哀悼进行曲》《秋思》
赵元任代表作:
钢琴小曲《和平进行曲》是中国第一首进行曲
合唱《海韵》是中国第一首真正的大型合唱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的饮酒歌》《老天爷你年纪大》
其歌曲创作特点:
1、他的歌曲鲜明的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
2、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
3、很好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