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包装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187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包装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绿色包装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绿色包装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绿色包装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绿色包装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包装技术.docx

《绿色包装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包装技术.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包装技术.docx

绿色包装技术

第六章绿色包装技术

6.1绿色包装的概念190

6.1.1绿色包装的来源190

6.1.2绿色包装的内涵190

6.1.3绿色包装的定义及分级目标190

6.2绿色包装设计191

6.2.1绿色包装设计的概念191

6.2.2绿色包装结构设计原则192

6.3绿色包装材料192

6.3.1绿色包装材料应具备的性能192

6.3.2绿色包装材料的分类193

6.3.3绿色包装材料进展194

6.3.4绿色包装材料选择198

6.4绿色包装回收处理199

6.4.1绿色包装的回收处理技术199

6.4.2几种常用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201

6.4.2.1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201

6.4.2.2纸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203

6.4.2.3金属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204

6.4.2.4玻璃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206

6.5绿色包装律法调控与环境标识208

6.5.1绿色包装律法调控208

6.5.2绿色包装环境标识210

6.6绿色包装实践210

6.6.1机床绿色包装设计210

6.6.2电视机绿色包装设计212

6.1绿色包装的概念

6.1.1绿色包装的来源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宣言,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中心的绿色浪潮。

绿色,表示天然生长植物,喻意植被茂盛,生机勃勃,代表着生命和生机;绿色浪潮或绿色革命是指向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宣战,呼吁为人类创造一个洁净、清新、回归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群体行为。

一时间,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汽车”、“绿色建材”、“绿色服饰”直至“绿色市场”、“绿色工业”、“绿色城市”等相继涌现,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

包装多属一次性消费品,寿命周期短,废弃物排放量大,据统计,包装废弃物年排放量在重量上约占城市固定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则占1/2,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从而使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公众及环保界的高度重视。

美国等国的环保界对减少包装废弃物的污染提出了三方面的意见:

一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包装;二是应尽量回收包装;三是凡不能回收利用的可以生物分解,不危害公共环境。

为此,德、法、美、欧共体等国先后制定了严格的包装废弃物限制法。

“绿色包装”作为有效解决包装与环境的一个新理念,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也涌现出来。

国外把这个新概念也称为“无公害包装”或“环境之友包装”,我国包装界引入这个新概念则始于1993年,采用环保的喻意,统称为绿色包装。

6.1.2绿色包装的内涵

从绿色包装的源由分析,可看出绿色包装最重要的含义是保护环境,同时兼具资源再生的意义。

具体言之,它应具备以下的涵义:

1.实行包装减量化(Reduce)。

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

2.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Reuse),或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

通过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堆肥化改善土壤等措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

3.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Degradable)。

不形成永久垃圾,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Reduce、Reuse、Recycle和Degradable即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3R1D原则。

4.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

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性的元素、卤素、重金属或含有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

5.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前面四点是绿色包装必须具备的要求。

最后一点是依据生命周期分析法(LCA),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绿色包装提出的理想的最高要求。

6.1.3绿色包装的定义及分级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绿色包装可作出如下定义:

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称为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种理想包装,完全达到它的要求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使既能有追求的方向,又有可供操作分阶段达到的目标,我们可以按照绿色食品分级标准的办法,制定绿色包装的分级标准:

A级绿色包装:

指废弃物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含有毒物质在规定限量范围内的适度包装。

AA级绿色包装:

指废弃物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含有毒物质在规定限量范围内的适度包装。

上述分级,主要考虑是首先要解决包装使用后的废弃物问题,这是当前世界各国保护环境关注的热点,也是提出发展绿色包装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而解决包装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这是一个已经提出多年,现在仍需继续解决的问题。

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固然是全面评价包装环境性能的方法,也是比较包装材料环境性能优劣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时应有轻重先后之分。

采用两级分级目标,可使我们在发展绿色包装中突出解决问题的重点,重视发展包装后期产业,而不要求全责备,搅乱发展思路。

在我国现阶段,凡是有利于解决包装废弃物的措施,能解决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材料都应给予积极的扶持和促进。

6.2绿色包装设计

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绿色设计(GreenDesign),就是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源头上对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实现对传统产品的绿化,对资源、环境及人类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对包装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就是从根本上消除“白色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6.2.1绿色包装设计的概念

传统的包装设计理论和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以保护商品为目的,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包装问题为出发点,而无视后继的包装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忽略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而绿色包装设计(GreenPackagingDesign)就是针对传统设计理论中的不足,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它是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战略集成到生态学和经济性都能承受的新产品设计中。

因此受到普遍地认同,也符合ISO14000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绿色包装设计就是在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回收性、可自然降解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包装的应有功能(包装质量、成本、保质期等)。

绿色包装设计包含了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新的现代设计理念[67~68]。

绿色包装设计面向商品全生命周期,是从设计到产品的使用及包装材料的废弃回收的全过程。

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设计源于传统设计方法,又高于传统设计方法。

强调在包装产品的开发阶段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观点,对包装材料、包装方法及技术、包装工艺及生产过程、产品贮存、运输及使用,特别是使用后的包装废弃物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将“3R”(Reduce,Reuse,Recycling)引入包装产品的开发阶段,提出实现无废弃物设计。

但是,现阶段“完全的绿色包装设计”是不可能的,因为绿色包装设计涉及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即使设计时考虑非常全面,但由于新材料、生产工艺及技术、包装设备等的限制,在某些环节或多或少还会存在非绿色的现象。

如塑料类包装材料、发泡缓冲类包装材料等还没有绿色的可降解的材料来替代。

但通过绿色设计可以将包装产品非绿色现象降低。

绿色包装设计与传统包装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a.拓展了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

传统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产品制造到产品使用”的过程,而绿色包装设计是将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延伸到了“产品设计到使用后的回收及利用”。

拓展了生命周期后,便于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从全局的总体的角度分析、理解、解决与包装产品有关的环境问题、材料可降解性和再生利用及废弃物的管理问题等,便于包装设计过程的整体优化。

b.绿色包装设计是并行闭环设计

传统包装设计是串行开环设计过程,而绿色包装设计要求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必须被并行考虑,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即实现各个阶段的闭路循环。

c.绿色包装设计有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d.绿色包装设计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特别是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消灭“白色污染”,有利于实现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e.绿色包装设计可以在包装艺术设计与包装产品设计,环境保护技术与包装产品设计,价值设计与包装产品设计等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动态设计,确保包装设计的真正绿色和最优。

6.2.2绿色包装结构设计原则

(1)避免过分包装

“过分包装”现象目前很严重,如包装层次过多、繁杂花哨、喧宾夺主(包装成本超过产品成本),这样不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增加了产品成本。

一般情况下产品包装层次为1~2层,常见的为两层,即内包装和外包装,有的中间夹一层,也有用一层包装的。

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应考虑避免“过分包装”,如减少包装体积、重量、减少包装层数、采用薄形化包装等。

(2)“化零为整”包装

对一些产品尽量散装或加大包装容积,对产品进行“化零为整”包装。

一些发达国家的散装水泥推广非常快,如日本、美国等水泥的散装率已分别达94%和92%,西欧大多数国家也达到60~90%。

据统计,每发展一万吨散装水泥可节约袋纸60吨,造纸用木材330立方米,电力7万度,煤炭111.5吨,减少水泥损失500吨,综合经济效益32.1万元。

而目前我国水泥散装率只有10%左右。

(3)设计可循环重用包装

例如某厂的机床以前采用木材包装,消耗大量的来自大自然的木材,对环境直接造成影响;后来改成水泥板包装结构,每次机床产品运到用户后,可方便地拆卸回收水泥板,反复重复使用。

另外,批发运输的包装常常用可重用容器,如各种大小的箱子、钢丝框、木箱、瓶子、塑料盒等是其代表形式。

(4)设计可拆卸性包装结构

设计可拆卸性包装结构有利于减少包装回收利用的工作量,降低回收成本,提高回收价值。

(5)设计多功能包装

日本出现了一些多功能包装。

把包装制成展销陈列柜、储存柜、玩具等,延长了包装的生命周期。

另外,通过改善产品结构使其适应包装设计,也有助于简化包装。

在实际的包装结构设计中,应结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6.3绿色包装材料

6.3.1绿色包装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作为包装材料,无论是绿色包装材料还是非绿色包装材料,它们在应具备的性能方面可以说大部分是共性的基本性能,如保护性、加工操作性、外观装饰性、节省费用性、易回收处理性等,但作为绿色包装独特具备的性能是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均无害,即可以回收再利用,又可以自然风化回归自然。

1)保护性:

即对内装物具有良好的保护性,既能防潮、防水、防腐蚀,又有耐热、耐寒、耐油、耐光、高阻隔性,以达到防止内装物的变质,保持原有的本质和气味。

再有,材料需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以保持内装物的形状及使用功能。

2)加工操作性:

即主要指材料易加工的性能,即材料自身的刚性、光滑性、热合性、韧性等及在包装时很方便,好包好装好封合的性能,并适应包装机械的操作。

3)外观装饰性:

即指材料是否易于进一步变化和整饰,即在色彩上、造形上、装饰上是否能方便的操作和适应。

如材料的印刷适性,光泽度及透明度,抗吸尘性等。

4)节省费用性:

即材料的性能价格比合理,能经济合适的用于包装,并能够节省人力、能源和机械设备费用。

5)材料的优质、轻量性:

即指材料在能很好的履行保护、运输、销售功能的同时,能够轻量化,这样既节省资源又经济,同时还减少废弃物的数量。

6)易回收处理性:

即指材料废弃物易回收处理,易再生利用,既节省资源,又节省能源,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作为经济(绿色包装)材料最突出的性能,是在易回收处理和再生的基础上,还能自然风化融于自然。

更为突出的是它从原料到加工过程直到产品均不产生环境污染,均对人体健康无害,甚至在包装、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无任何潜在的危害,对内装物无微量的污染,不失味,不变质。

6.3.2绿色包装材料的分类

目前用于包装的四大支柱材料中,纸是由天然植物纤维制造而成,所以易于自然风化、分解。

金属、玻璃可以回收再造。

而只有普通塑料有一定的特殊性,很难自然风化,又很难回收处理,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来源。

所以,现在全球性的大力发展、研究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都是针对难于处理的“白色污染”源而提出的。

因此,绿色包装材料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及材料用毕后的归属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可回收处理再造的材料;

2)可自然风化回归自然的材料;

3)准绿色包装材料――即可回收焚烧,不污染大气且可能量再生的材料。

以上三大类材料中又可分别包括各种不同的品种。

一、可回收处理再造材料:

包括纸张、纸板材料、模塑纸浆材料、金属材料、玻璃材料,通常的线型高分子材料(塑料、纤维),也包括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二、可自然风化回归自然的材料:

包括:

①纸制品材料(纸张、纸板、模塑纸浆材料);②可降解的各种材料(光降解、生物降解、氧降解、光/氧降解、水降解)及生物合成材料、草、麦秆填充、贝壳填充、天然纤维填充材料等;③可食性材料。

三、焚烧不污染大气且可能量再生材料:

包括部分不能回收处理再造的线型高分子、网状高分子材料、部分复合型材料(塑—金属)、(塑—塑)、(塑—纸)等。

下面将所有材料分类以图的形式给以表示,以便一目了然,如图6-1。

图6.1包装材料分类图

6.3.3绿色包装材料进展

从以下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绿色包装材料的发展概况。

一、轻量化、薄型化、无氟化、高性能的包装材料

这是绿色包装材料发展所迈出的第一步,主要是对现有的包装材料进行开发、深加工,在保证实现包装三大功能的基础上,改革过分包装,发展适度包装,尽量缩减使用包装材料,降低包装成本,节约包装材料资源,减少包装材料废弃物的产生量,努力研制开发出轻量化、无氟化、高性能的新型包装材料。

如对啤酒等饮料的包装可采用一次性更轻更薄的玻璃瓶包装,避免回收玻璃瓶重新灌装后的爆炸伤人事件发生;可以采用新型的镁质材料部分地代替金属包装材料,制得的小型包装罐质地坚固,外形美观,重量轻,可代替马口铁罐,作涂料、小五金、黄油等的包装容器。

在日本和美国,正采用减薄塑料包装材料的厚度、减少包装重量的方法来达到减少包装废弃物的总量。

如日本花王公司与狮子公司、美国ChrisCraft公司等对粉沫洗涤剂不再使用较厚的PE膜来包装,而采用极薄的含羟基的改性PVA和羟基纤维素(GMC)的水溶性薄膜来包装,并且用小包装来分装进行销售,使用时无需打开即可溶于水中。

在美国,还大力发展聚酯/液晶聚合物(LCP)的共混材料,这种由90%的PET和10%的LCP组成的高分子合金PET/LCP,力学性能比挤出的PET高220-550%,且阻隔氧气的性能提高了2倍,薄膜厚度可降低50%,且可回收循环使用,用于各种包装容器与包装膜。

MobilChemical公司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的LLDPE可以取代HDPE制作包装膜和容器,强度提高,膜厚度降低了30%,节约了包装材料。

芬兰沃克公司也开发了一种OPANLEN复合薄膜(OPA/PE),厚度减少了三分之一,而隔气性、透明度均不受影响。

对用量巨大的缓冲包装材料,人们正积极地寻找取代发泡聚苯乙烯(EPS)的无氟轻量化的包装材料。

如采用新型的轻质发泡聚酯或发泡PP作包装容器,用于食品、化妆品以及电子产品的包装。

对于用来制备缓冲材料的发泡剂,各国纷纷采用新的发泡剂如二氯甲烷等来替代造成环境污染的氟里昂(CFC)。

美国SealedAirCorporation研制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效无氟的Instapack发泡剂,用于泡沫塑料缓冲材料的生产,可以用很少的材料来提供优越的保护性能,减少了包装废弃物的产生。

Instapack聚氨酯发泡材料还可以作为填充包装材料重复使用,或重新成型后用于包装。

Instapack包装废弃物的焚烧比纸、木材更易处理,其余灰量不足1%,经过高压缩处理之后,体积也仅占原来体积的10%。

意大利CANNON集团开发的CarDio聚氨酯发泡塑料采用了二氧化碳替代CFC,安全可靠,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

二、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的重复再用和再生利用是现阶段发展绿色包装材料最切实可行的一步,是保护环境、促进包装材料再循环使用的一种最积极的废弃物回收处理方法。

如推行啤酒、饮料、酱油、醋等玻璃瓶多次重复使用;瑞典等国家实行聚酯PET饮料瓶和PC奶瓶的重复再用达20次以上;荷兰Wellman公司与美国Johnson公司对PET容器进行100%的回收,并且获得FDA批准,可热灌装而不发生降解,且比一般纯净PET或有夹层的PET更便宜,在欧美直接可以用于饮料食品的包装。

再生利用是解决固形废弃物的好方法,并且在部分国家已成为解决材料来源、缓解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开发可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及相应的再生技术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但再生树脂的成本一般均高于原生树脂,而且质量和用途也不如原生树脂,多用作一些廉价的材料。

塑料薄膜、塑料瓶(特别是PET瓶)等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现在已得到了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大公司的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再生技术的研究,而且再生利用的比例正逐年增长。

如聚酯瓶在回收之后,可用两种方法进行再生:

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是指直接彻底净化粉碎后的回收塑料,无任何污染物残留,再直接用于再生包装容器;或将聚酯粉碎洗涤后作为夹层材料置于两层原生树脂层中制成一种多层PET包装容器。

化学方法是指将回收的PET粉碎洗涤之后,用解聚剂甲醇、水、乙二醇或二甘醇等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使PET全部解聚成单体或部分解聚成低聚物,纯化后再将单体或低聚物重新聚合成再生PET树脂包装材料。

对于高发泡聚苯乙烯(EPS)包装材料,日本索尼公司采用了柑桔油溶解法,把回收的EPS在室温下溶解于从柑桔中提取的油之中,使其体积缩小至原来的5%以下,然后再分离出再生的优质聚苯乙烯,实现了EPS百分之百的回收再生。

从根本上讲,包装材料的重复再用和再生利用只是延长了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作为包装材料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资源的再生性和利用率,当它们完成了使用寿命之后,仍存在废弃物的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

三、可食性包装材料

可食性包装材料以其原料丰富齐全,可以食用,对人体无害甚至有利,具有一定强度等特点,在近几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

可食性包装材料现已广泛地用于食品、药品的包装。

使用方式有:

将可食性包装材料制成薄膜,作为商品的内包装及外包装;裹包糖果;作为粘性糕点的衬垫;作成包装袋用以密封包装食品;浸涂商品而将商品包于膜壳内;制成一次性的饮料杯与快餐盛具等刚性与半刚性容器;制成肠衣、果衣与胶囊等。

可食性包装材料的原料主要有淀粉、蛋白质、植物纤维和其它天然物质。

在以玉米、小麦、土豆、豆类、薯类等农作物为基材的可食性包装材料中,以玉米淀粉改性加工成可食性包装材料最为典型,且加工技术与实际应用都较成熟。

根据其所加入的添加剂、酸碱处理、酶处理或氧化处理的方法不同,可以制成薄膜,也可挤出成型,作小食品的膜衣,还可制成既防水又防油的饮料杯和快餐盒等。

用蛋白质来制作可食性包装材料,有动物蛋白质与植物蛋白质之分。

动物蛋白质取材于动物皮、骨、软骨组织等,此类的可食性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强度性质、抗水性和透氧性,特别适用于肉类食品的包装。

由大豆等提取的植物蛋白质,可加工成膜进行包装,具有较好的防潮隔氧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抗菌性,适合含脂肪食品的包装,不仅提高保质期,而且保持油性食品的原滋原味。

植物纤维类可食性包装材料以农副产品如麦麸、豆渣等和海草、海藻等海生植物为主要原料。

这一类材料虽然营养价值不高,但多有减肥与保健的作用,如海藻酸钠,它不为人体所吸收,但却有降血糖,调理肠胃的生理作用,并且可使胆固醇排出体外和具有减缓中毒的功效。

植物纤维可制成各种容器,连同食物在热烹后一起食用;用于包装方便面调料时,遇热即化,遇水即溶,可不必拆包;还可制成果蔬的保鲜包装纸。

以海藻酸钠为主要成份的可食性材料,对脂肪与植物油具有不渗透性,是耐油包装的一种好材料。

可食性包装材料还可以虾蟹蚌蛎等可食用贝类的壳为主要原料,从中提取壳聚糖,壳聚糖经改性后具有极好的成膜性,耐油性好,防水防潮性好,透明。

这一类可食性包装材料现已广泛地用于水果、面包、冰淇淋等食品的包装。

这是一类极有发展前途的绿色包装材料,该领域内的研究也非常活跃,现在的发展方向是用上述主要原料的几种进行共混改性,以便更好地满足包装使用上的性能要求。

如用各种蔬菜和淀粉制得的可食性包装纸,用食用明胶、蜂蜜、羟甲基纤维素等制成的用于包装方便面调料的水溶性可食包装材料等。

四、可降解包装材料

按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在1989年确定的定义,可降解材料是指在特定时间内造成性能损失的特定环境下,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塑料。

发展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逐渐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材料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之一。

由于可降解塑料易加工成型,价格日渐降低,致使用以制作包装的可降解塑料急剧增长。

据美国《市场与技术预测》报道,美国目前已有40多家公司生产可降解塑料,1987年产量为2.3万吨,1992年已上升为38万吨,5年间增长了17倍。

目前在美国可降解塑料已广泛地用于食品包装、周转箱、杂货袋、工具包装以及部分机电产品的外包装箱。

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既具有传统塑料的功能和特性,又可以完在成使用使命之后,通过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作用,或通过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分裂降解和还原,最终以无毒形式重新进入生态环境中,回归大自然。

可降解塑料一般可分为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分裂塑料、光降解塑料和生物/光双降解塑料。

这些可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共聚法和共混法两类,共聚法是把含酯键、酰胺键、醚键基团或含羰基的化合物经聚合反应而结合到大分子链中,或是对可生物降解材料进行共聚改性。

例如生物合成的脂肪聚酯或共聚酯、聚氨酯或聚氧化乙烯等,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可发生生物降解。

共混法是把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聚乙烯醇(PVA)等或可诱发光降解的光敏剂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或聚氯乙烯(PVC)等进行共混,借助淀粉等的生物降解作用和通过光的诱导作用来引发聚合物发生光降解,使制品或薄膜达到最终分解。

1)生物降解塑料

迄今为止,已确认的可完全生物降解聚合物仅有生物合成的脂肪聚酯如发酵法合成的PHB和PHBV、淀粉和纤维素等含醚键和多羟基的聚合物,以及人工合成的聚酰胺、聚氨酯、含醚键的聚合物和PVA等。

在这些高分子材料中,聚氨酯、聚酰胺、聚酯和PVA都是性能良好的包装材料,并广泛地用作包装薄膜、包装容器或捆扎材料。

但这些可完全降解的包装材料品种毕竟有限,而且它们在性能上远远不能满足众多包装技术和包装保护性能的要求。

而PHB、PHBV和聚醚等的熔点和强度都较低、因而用途不大。

微生物降解包装材料因其对环境的完全无害性而备受关注,新品种的研制和现有品种的进一步开发必将推动包装材料更新换代的时代早日到来。

2)生物分裂塑料

淀粉降解塑料的机理是使现有的塑料与生物可降解大分子共存,造成塑料不连续。

这样,塑料中的淀粉颗粒被微生物分解后,只留下塑料大分子骨架;塑料大分子可在土壤中或空气中通过氧化作用而使大分子链裂解成许许多多的小块塑料或塑料微粒块。

故此,这一类降解塑料称为生物分裂性塑料。

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研制可降解的淀粉塑料,江西省科学院应化所研制的淀粉塑料首先取得成功,于1987年通过鉴定,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小型淀粉塑料生产线,产品性能达到同类型塑料国际标准。

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