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175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 赤壁赋.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难点解析第9课赤壁赋

第9课 赤壁赋

衣冠伟人——感悟

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

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

可正是在你官途黯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地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

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

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都是他的后辈学生,还能有几个人敢忝列其中?

基础导学

1.文学常识

豪放豁达的词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

而他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能理所应当,心甘情愿。

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炼丹术”,佛家颂扬他和佛印的友谊,你喜欢诗歌可以吟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喜欢词曲就低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放派说他开“一代词风”,婉约派说他是“一代词宗”,画家欣赏他的《潇湘竹石图卷》,书法家临摹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而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又能给多少人希望和力量……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已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2)文化常识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朔,阴历每月初一;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伏尔泰说: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周国平说: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的胸怀。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举酒属客(  )溯流光(  )

遨游(  )万顷(  )

壬戌(  )冯虚御风(  )

倚歌而和之(  )桂棹(  )

嫠妇(  )山川相缪(  )

愀然(  )旌旗蔽空(  )

渔樵(  )扁舟(  )

匏樽(  )无尽藏(  )

洗盏更酌(  )江渚(  )

枕藉(  )酾酒临江(  )

答案:

zhǔ sù áo qǐng xū píng hè zhào lí liáo qiǎo jīng qiáo piān páo zàng zhuó zhǔ jiè shī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答案:

冯,通“凭”,乘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歌窈窕之章

古义:

 ;

今义:

(女子)文静美好。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

今义:

指貌美的女子。

(3)白露横江

古义:

 ;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4)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答案:

(1)《诗经》里的一章

(2)古人常用来当作贤主良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白茫茫的雾气

(4)旷远的样子

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⑤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       )

(2)遗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②托遗响于悲风(       )

③蒙故业,因遗策(       )

④留待作遗施(       )

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3)望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

②日夜望将军至(       )

③先达德隆望尊(       )

④七月既望(       )

(4)属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

④举酒属客(       )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⑥神情与苏、黄不属(       )

(5)困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③牛困人饥日已高(       )

④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

答案:

(1)①往,到 ②好像,如同 ③如果 ④好像,如同 ⑤及,比得上

(2)①脱离 ②余 ③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④(wèi)赠送 ⑤名词,遗失之物 ⑥遗失,丢失

(3)①向远处看 ②盼望,希望 ③名望 ④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4)①侪辈,指同一类人 ②等,类 ③掌管,管辖 ④劝酒 ⑤动词,通“嘱”,zhǔ,请托,嘱托 ⑥动词,shǔ,同类

(5)①动词,围困 ②贫乏、贫困的东西 ③困倦,疲乏 ④困窘,困难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与

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④失其所与,不知(       )

⑤则与一生彘肩(       )

⑥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       )

⑦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

(2)而

①羽化而登仙(       )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

③剑阁峥嵘而崔嵬(       )

④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⑤扣舷而歌之(       )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答案:

(1)①连词。

和,跟,同 ②介词。

和,跟,同 ③给,替

④结交,亲附 ⑤给予,授予 ⑥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⑦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

“与其……哪如……”

(2)①表承接关系 ②表转折关系 ③表并列关系 ④表承接关系 ⑤表修饰关系 ⑥表目的关系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2)顺流而东也(       )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6)哀吾生之须臾(       )

(7)下江陵(       )

答案:

(1)西、东:

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

(2)东:

向东流去;名词作动词。

(3)舞、泣:

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4)侣、友:

以……为侣,以……为友;意动用法。

(5)渔樵:

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6)哀:

为动用法,为……哀叹。

(7)下: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7.翻译句子

(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

 

答案:

(1)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2)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3)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如果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8.填空。

(1)描写作者与客在江上泛舟时的感受的句子是:

        ,       ;        ,           。

(2)间接描写客吹洞箫声音的句子是:

         ,        。

(3)客描述当年曹操业绩的四个句子是:

        ,         ,           ,           。

(4)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    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是词坛    派的开山鼻祖,为       之一。

(5)以下都是苏轼的诗句,你能填写上来吗?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         。

《题西林壁》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③         ,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⑤但愿人长久,         。

《水调歌头》

答案: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4)东坡 豪放 唐宋散文八大家(或唐宋八大家)

(5)①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荷尽已无擎雨盖 ④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千里共婵娟

课堂探究

一、合作探究

1.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2.结合第三、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答:

 

 

 

 

答案:

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

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3.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

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答:

 

 

 

 

答案: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

②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方面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另一方面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4.文中“客之三悲”的内容是什么?

其间的议论层次是如何转换的?

答:

 

 

 

 

答案: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客之三悲:

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

“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

“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和“共适”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

“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议论文字于理中见景见情,尤其高妙。

5.《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

是消极的。

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

观点二:

是积极的。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

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作者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乐观豁达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

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极简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

景中有情。

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

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

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

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2)缩小痛苦,战胜挫折

苏轼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3)苦难成就辉煌人生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

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为这风刀霜剑所击倒,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依然不忘欣赏。

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

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

这才是享受生命啊!

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调侃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内心光明到如此,任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自会有一份美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成熟是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成熟是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成熟是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2.在名句中选择

追求淡泊的佳句

①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唐·白居易)

②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宋·朱熹)

③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④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

(威廉·詹姆斯)

⑤过于烦恼和过于愉悦都是过高评价世界的方式,前者比后者更糟。

(哈利法克斯)

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清·刘祺)

⑦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

(唐·白居易)

⑧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

(宋·赵师侠)

⑨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

(明·洪自诚)

⑩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明·洪自诚)

⑪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唐·杜牧)

⑫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唐·李白)

保持乐观的名言

①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宋·杨万里)

②纵声欢唱的人会把灾祸和不幸吓走。

(西班牙谚语)

③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瞿秋白)

④生命苦短,但这既不能阻止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使我们因其充满艰辛而庆幸其短暂。

(沃维纳格)

⑤落潮总有涨潮时。

(民谣)

⑥百日阴雨总有一朝晴。

(民谣)

⑦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民谣)

⑧天塌正好抓云雀。

(英谚)

⑨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清·王夫之)

⑩天不能司人之命。

(清·洪亮吉)

3.苏轼的咏物名句

苏轼是一个工于诗、文、词又擅长书、画的大文艺家。

他自由奔放的风格往往又与缜密的观察和细致的表现结合在一起。

他优秀的咏物诗都可以看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的功力: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就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潋滟”(水光闪闪。

太阳照耀下的明丽)、“空蒙”(雾气迷蒙。

细雨霏霏的朦胧),给读者以强烈的暗示。

后两句承前面景物特征用比喻揭示西湖晴方好,雨亦奇,就如西子浓妆佳,淡妆亦佳。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冬景》)衰荷,残菊,一派凋零净尽的景色,用来概括初冬,是再好不过的描绘了。

4.苏轼的许多诗句还富有理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去,山是绵长的,是一蜿蜒的山岭。

如果从侧面看去,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距离不一、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色也各异。

看事物也是如此。

人们看庐山,视野所及,仅眼前一片,所以不知其全貌。

同样,人处在纷繁芜杂的事物中,虽耳闻目睹或亲历亲为,也往往把握不了全貌。

(2)春宵一刻值千金。

(《春宵》)

春是一年之始,鲜花盛开,生机勃勃。

人一生中花好月圆时毕竟不多,难道不该珍惜、不该享受?

后人也有引用来表现及时行乐情绪的,更有人用来表达及时努力,积极进取的思想。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人以豁达之笔写出了悲欢离合是人生难免的,如同阴晴圆缺的月亮一样。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这后面两句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素材这样运用

东坡的选择

(考生)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消瘦的身影。

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

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

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蒙蒙的细雨。

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

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在这赭黄色的浑流。

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

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

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一丝一缕的痕迹。

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

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

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

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

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

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

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

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

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

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

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简评:

作者借苏东坡《前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意境,进入到他的心灵深处探幽历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

这是只有浸淫于东坡心灵世界的人,才能把他的一生的遭际都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的。

两种情调的交织中,虽然把东坡“婉约”化了一些,但由此更突出了心灵选择的主题。

何况,作者是以自己的感悟与笔调重建与还原了东坡彼时彼地彼情彼景的心灵,从而可贵地显示了自己的个性。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

拓展视野

【类文品读】

游兰溪

苏 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看,观察)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聪慧过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同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鉴赏评论: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

苏轼时年四十七岁。

元丰二年,谏议大夫李定国等诬奏苏轼写诗谤刺朝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