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209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docx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

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

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

现代城市定义:

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

城市化含义:

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

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

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

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内容: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讲究的是皇权至上。

《管子。

度地篇》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

“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而近水而沟防省。

”强调自然至上。

《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长安城特点:

希波丹姆模式:

希波丹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繁盛时期的著名的建筑师,他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西特:

《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

第二节

空想主义代表人物:

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太阳城)、罗伯特欧文、傅立叶

花园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提出的。

“花园城市”(也称园林城市)的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1898年,霍华德发表了题为《明天的花园城市》专著。

阐述了“花园城市”的理论,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

他的“花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

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约30000人左右)。

卫星城:

卫星城镇规划理论

①“卧城”——子城只有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的需要仍需到母城解决。

②半独立卫星城镇——子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③独立卫星城——城市规模较前两种形式大,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

子城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生活接近自然,减少了对母城的依赖。

8、《雅典宪章》:

1933年(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

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

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9、《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理论

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如图)。

这种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为邻里单位的基本空间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美国建筑师C.Stein设计的雷德朋(Radburn)新镇大街坊充分考虑了私人汽车时代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采用了人车分离的道路系统以创造出积极的邻里交往空

有机疏散思想:

凡·沙里宁(E.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的理论。

他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是有机的集合体。

他对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以及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治理城市问题的对策。

》)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

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第三章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中国大陆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目前我国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正式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意见,作为总体规划的依据。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各自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图5-1)。

区域性规划(或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层次

分区规划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层次

修建性详细规划

图5-1: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简答题):

1.现场踏勘。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

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

3.分析研究。

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a)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b)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c)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d)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e)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f)竖向规划设计;

(g)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效益投资。

第四章

城市用地的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如城市的工厂、住宅、公园等城市设施的建筑活动,都要由土地来承载,而且各类功能用途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使之具有城市整体而有机的运营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

水文地质条件:

它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条件。

风象: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等。

某城市地区累年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图P书73页

工业与居住用地典型布置图式见书74页。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

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用地评定的分类:

(1)一类用地:

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

其具体要求是:

(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2)二类用地:

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

其具体情况是:

(a)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b)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c)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d)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e)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f)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3)三类用地:

三类用地即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说来用地条件极差,其具体情况是:

(a)地基承载力小于60千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