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200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docx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9月

一、日本:

借保障性住房契机,规模化推进装配式发展6

1、发展历程:

战后住房短缺,装配式建筑迎发展契机6

2、保障房带动装配式建筑发展7

3、早期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得钢结构为装配式主流8

4、代表企业12

二、新加坡:

组屋建设助PC建筑快速发展13

1、发展历程:

组屋制度下装配式建筑迎发展契机13

2、多因素影响驱动装配式建筑发展14

3、PC建筑广泛普及,推动DfMA(为制造和装配而设计)方法16

4、代表企业17

(1)海峡建设(StraitsConstruction)17

(2)中建南洋18

(3)东方预筑企业18

三、香港地区:

公屋建设带动PC建筑发展19

1、发展历程:

公共住房率先发力,带动私人住房发展19

2、政策优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推动PC建筑发展19

3、代表企业22

四、美国:

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23

1、发展历程:

起源于汽车房屋,带动装配式市场化发展23

2、早期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木结构为装配式主流24

3、代表企业27

(1)ClarkPacific27

(2)CoreslabStructures28

五、德国:

从不同类型装配式建筑体系到通用体系29

1、发展历程:

起始于大板建筑,广泛应用于轻型小住宅29

2、战后城市重建驱动装配式发展,木结构为装配式主流30

3、代表企业32

六、经验总结33

1、发展进程33

(1)起步阶段33

(2)发展阶段33

(3)成熟阶段34

2、发展动力34

3、发展机制35

4、结构体系35

5、装配式建筑占比36

6、整体37

七、主要风险38

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38

2、装配式建筑成本下降幅度低于预期38

3、消费者对于装配式建筑认可度不及预期38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在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的背景下,2016年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考虑到居住舒适度、建造成本等因素,我国形成了以装配式混凝土(PC)结构为主、钢结构为辅的市场格局;加之装配式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

其实,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就已开始推行装配式建筑,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美国和德国,其按照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形成了合适的建造体系。

本文将针对上述5个国家和地区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为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从发展进程来看,发达经济体的装配式建筑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目前我国处于发展阶段。

2020年08月28日,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并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可见我国PC结构已发展较为成熟,进入到推广阶段。

我们认为伴随国家政策的不断加码以及产业链的迅速崛起,在我国庞大的建筑市场下,装配式建筑有望继续加速发展。

从发展动力来看,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均是由于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的,如新加坡自1980年以来建筑业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全职工作居民月收入在近20年接近翻倍,香港地区2019年建筑业工人月收入接近3万元人民币,是我国的6倍多。

通过工厂化的生产,人力成本可以显著降低,如新加坡预制混凝土结构采用PPVC(模块化建筑)在人力成本上可节约40-70%。

我国也同样适用,以长春市为例,构件厂用300人可以生产出10万预制件,同样的量若是传统混凝土现浇结构则需要3000人。

从发展机制来看,主要分为政府推动和市场化发展。

其中,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以政府推动为主;美国、德国则以市场化发展、社会化发展为主。

考虑到我国装配式成本、技术、社会认知度等因素,主要采用的是政府推动机制,通过政策鼓励、财税支持、技术保障等手段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成熟。

从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的发展速度来看,我们认为通过政府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进程将明显快于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从结构体系看,发达经济体依据各自国情地区等特点,出现差异化发展。

我国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场景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密度大,与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类似,且成本相比钢结构、木结构更低,因此PC结构建筑占据主导地位;钢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以及部分试点的保障住房领域正在拓展。

随着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未来有机会渗透到三四线城市以及乡村等欠发达地区,此时钢结构或将出现一定比例的增长。

从装配式建筑占比来看,日本、美国、德国的整体装配式占比并不高,在12-14%。

其实,海外国家的装配式占比不等于渗透率,比如日本要求全套住宅建造过程中的2/3或以上在工厂完成才能统计为装配式建筑,定义非常严格。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应不低于50%,与日本的预制率2/3的指标相差较大。

我们认为,目前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装配式率和预制率指标要求,这样有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大面积推广。

在一二线城市,较高的房价可以消化因装配式建造方式带来的成本增量,但对于三四线城市,装配式成本增量压缩了开发商的利润,开发商的接受度较低,前期可采取相对灵活的考核办法。

整体来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海外发达经济体已在各自的装配式领域发展成熟。

目前我国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海外成熟的经验参考,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实现了高速发展。

目前我国主要装配式建筑主要在保障性住房领域试行,在技术体系成熟后,再行推广应用,从而带动商品房的发展。

从《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可以看出,该意见明确提出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我们认为这预示着我国PC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可以进入到大规模推广阶段。

预计未来PC结构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并有望增加在商品房中的应用。

一、日本:

借保障性住房契机,规模化推进装配式发展

1、发展历程:

战后住房短缺,装配式建筑迎发展契机

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源于二战后,20世纪的50年代是日本战后的混乱期,大量的城市住宅在战火中烧毁,住宅不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房荒”问题,日本政府开始采用工业化、装配施工方式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造,不仅生产效率高,住宅内部结构也可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形成一套较完整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是装配式建筑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

日本根据每五年都颁布住宅建设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促进住宅产业发展和性能品质提高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支持对住宅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坚持技术创新,制定了一系列住宅建设工业化的方针、政策,建立统一的模数标准,解决了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和住宅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2、保障房带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日本借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发展契机,率先在保障房中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并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在技术体系成熟后,带动商品房项目跟进学习采用。

60-70年代是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期,期间形成几家大规模的装配式住宅公司,住宅结构由单一的轻钢结构、钢结构发展到木结构。

同时为确保产品质量,政府通过成立日本建筑中心来主导推行“住宅部品认证制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90年代迎来成熟期。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数据,从历史上看,1992年新建装配式住宅25.24万户,占比达到18%,均为历史最高,随后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人口老龄化等影响,新建装配式住宅总量和占比均呈下滑趋势,2009年以后开始平稳下来,到2019年日本新建装配式住宅12.71万户,占比为14.05%。

装配式住宅占比不等于渗透率。

目前日本装配式住宅占比仅有14.05%,而我国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应不小于30%,两者相差甚多。

主要是因为日本建筑中心对装配式住宅的认定标准非常严格,要求全套住宅建造过程中的2/3或以上在工厂完成,及主要结构部分(墙、柱、地板、梁、屋面、楼梯等)均为工厂生产的规格化部件,并采用装配式工法施工。

事实上,日本普遍使用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

在日本85%以上的高层集合住宅,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预制构件,但由于预制化程度达不到装配式住宅的认定要求,因此并不纳入统计口径。

3、早期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得钢结构为装配式主流

自1994年不同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统计以来,钢结构占比远高于木结构和PC结构。

钢结构占比从1994年的77%上升到2019年的88%,而PC结构占比从6.4%下降到3%,木结构占比从17%下降到9%。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地震频发的日本,钢结构因其优良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早期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得钢结构产业逐渐发展成熟;2)PC结构在抗震性能、部品部件的可变性上不如钢结构。

另外,由于建筑自重的影响,PC结构住宅的物流半径(100km以下)远小于钢结构(300km以下);3)木结构受日本政策影响早期没有被重视。

1959年日本伊势湾沿岸遭遇特大台风,木结构民宅遭受严重损害。

次年,日本建筑学会宣布放弃对木结构的研究。

此后长达约30年的时间里,日本严格限制木材的结构利用,排斥、轻视木结构的思想占据主导。

直到80年代后期,在北美强烈要求日本开放木质建材市场的外压下,木结构才有了一定的发展。

2019年非装配式住宅中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占比分别为66%、30%、3%。

木结构远高于PC结构,主要原因有:

1)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6.8%,日本民族自古就有喜爱木建筑的传统;2)传统木结构从外观和功能来看相对简陋,建造成本更低,较PC结构低32.7%;3)日本受多地震、多台风等影响,加之传统的居住习惯,住宅以低层独栋住宅为主,多高层公寓为辅。

木结构主要应用于低层独栋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公寓。

从成本角度来看,装配式木结构建造成本较传统方式高出28.8%,而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基本与传统方式持平。

目前日本装配式住宅占比仅有14.05%,主因装配式建筑定义严格所致。

实际上,日本普遍使用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装配式渗透率要高于统计占比情况。

日本根据住宅功能、居住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装配程度,并不刻意追求指标。

2019年装配式住宅中公寓占比62.4%。

主要原因是公寓类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更适合企业规模化生产。

非装配式住宅整体来看分布较为平均,2019年独栋住宅占非装配式全部新建住宅约50.95%,其中木结构独栋住宅占比高达46.2%。

住宅建筑方面,日本装配式更多应用于共同住宅(公寓或高层住宅),一户建(类似独栋别墅)、长屋建(类似联排房屋)则应用较少。

2019年装配式住宅中有48.7%为共同住宅,37.6%为一户建,13.7%为长屋建。

在占比最高的共同住宅中钢结构占比高达95.2%,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分别仅占1.8%、3.0%。

而一户建中钢结构占比78.7%,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分别占20.5%、0.8%。

分地区来看,装配式住宅和非装配式住宅分布情况类似,集中分布在首都圈。

2019年新建装配式住宅中首都圈占比超一半,主要原因是以东京为首的大都市圈人口多,密度高,住房市场需求大,而偏远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稀疏,市场较小,难以形成较强的规模优势。

4、代表企业

日本的装配式住宅产业经过约6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大和集团集团、积水集团为龙头,—条工务店、丰田房屋、TAMA房屋、松下房屋、旭化成房屋等数十家装配式住宅公司及几十万家相应的部品部件提供商这样—个庞大的产业链。

大和集团、积水集团在2019年实现营业总额分别为2871亿元、1515亿元。

大和集团是日本最大的住宅建筑商,公司从事房屋、商业设施和城市开发业务。

公司的分部包括单户住宅业务、租赁房屋业务、公寓业务、家庭业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