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875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U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CU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CU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CU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CU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U手册.docx

《CU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U手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U手册.docx

CU手册

阴极铜期货合约交易操作手册(2008版)

自然属性及应用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古老金属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铜。

金属铜,元素符号Cu,原子量63.54,比重8.92,熔点1083oC。

纯铜呈浅玫瑰色或淡红色,表面形成氧化铜膜后,外观呈紫铜色。

铜具有许多可贵的物理化学特性。

●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高,仅次于银,大大高于其他金属。

该特性使铜成为电子电气工业中举足轻重的材料。

●化学稳定性强,具有耐腐蚀性。

可用于制造接触腐蚀性介质的各种容器,因此广泛应用于能源及石化工业、轻工业中。

●抗张强度大,易熔接,可塑性、延展性。

纯铜可拉成很细的铜丝,制成很薄的铜箔。

能与锌、锡、铅、锰、钴、镍、铝、铁等金属形成合金。

用于机械冶金工业中的各种传动件和固定件。

●结构上刚柔并济,且具多彩的外观。

用于建筑和装饰。

铜主要性能的应用比例大致如下:

性能

导电性

耐蚀性

结构强度

装饰性

应用比例

64%

23%

12%

1%

 

市场分布

国际市场

铜资源主要分布

世界铜矿资源较为丰富。

根据2005年美国矿业局统计,世界金属的可开采储量为4.67亿吨,储量基础为9.37亿吨。

可开采铜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和美国。

从地区分布来看,全球铜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共有五个:

(1)南美洲秘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

(2)美国西部的洛矶和大坪谷地区;

(3)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

(4)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5)加拿大东部和中部。

从国家分布看,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中国、秘鲁、赞比亚、独联体、印度尼西亚、波兰、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上述国家的铜矿资源量占到了全球铜资源总量的87.2%。

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铜金属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9.98%。

铜的生产

铜的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得到急速发展,1950年全世界精铜产量只有315万吨,到1974年达770万吨。

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了铜消费的萎缩从而使铜产量大幅下降。

90年代铜产量再次迅速增加,其中智利于199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

2006年,中国超越智利,跃居世界第一。

2007年全球精炼铜产量达1807.5万吨,同比增长约5.1%,而中国精炼铜产量达349.1万吨,同比增长16.7,继续保持领先。

(注:

2007年数据来自CRU英国商品研究局)

 

铜的消费

铜消费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西欧是世界上铜消费量最大的地区,中国从2002年起超过美国成为第二大市场并且是最大的铜消费国。

2000年后,发展中国家铜消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

西欧、美国铜消费量占全球铜消费量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除日本以外)国家和地区则成为铜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2007年全球消费精炼铜约1814.6万吨,较2006年增长约4.5%。

中国依然是铜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动力,2007年精铜消费量达462.1万吨,增幅高达16.9%。

(注:

2007年数据来自CRU英国商品研究局)

铜的全球流动

铜精矿主要出口国:

智利、秘鲁、美国、印尼、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铜精矿主要进口国:

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等。

精铜主要出口国:

智利、俄罗斯、日本、哈萨克斯坦、赞比亚、秘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精铜主要进口国:

中国、美国、日本、欧共体、韩国、中国台湾等。

世界主要产铜国1998-2007年精炼铜产量

计量单位:

千吨

产量年度

国家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美国

2486.0

2122.6

1802.9

1802.0

1505.0

1321.0

1296.9

1210.6

1234.4

1264

智利

2334.9

2661.3

2668.3

2882.0

2839.3

2901.9

2895.1

2776.5

2811.3

3064

日本

1277.4

1341.5

1437.4

1425.7

1401.1

1430.4

1380.1

1386.9

1532.1

1597

中国

1211.3

1174.0

1371.0

1423.0

1558.6

1772.2

2079.1

2583.4

2998.9

3491

德国

695.8

695.6

709.5

693.8

695.8

584.9

660.0

642.0

658.3

650

俄罗斯

655.9

736.6

824.0

871.0

890.4

818.4

885.0

1008.0

959.2

945

加拿大

562.3

548.6

551.4

564.6

487.9

454.9

525.9

524.1

500.2

452

赞比亚

490

553

主要生产国

9223.6

9280.2

9364.5

9662.1

9431.0

9283.7

9722.1

10131.5

11184.4

12016

小计%

65.22%

64.17%

63.19%

62.11%

61.22%

60.97%

61.51%

61.08%

64.24%

66.48%

中国%

8.57%

8.12%

9.25%

9.15%

9.77%

11.64%

13.15%

15.57%

17.23%

19.31%

世界合计

14141

14462

14819

15555

15406

15227

15805

16587.9

17408.0

18075

注:

1、精铜产量包括电解及火法精炼铜,包括来自粗铜、阳极铜和其他一次原料的铜产量,也包括来自废金属和其他相似原料的再生铜,但不包括从二次原料中以简单重熔法回收的铜。

2、资料来源:

WBMS(世界金属统计局),2007年数据来自CRU(英国商品研究局)。

国内市场

铜资源主要分布

2006年,我国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对铜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新增铜资源量2678万吨,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查明资源储量(铜金属)8531万吨,已占同年世界储量基础的12.1%,居智利和美国之后,列世界第3位。

我国著名的大型铜矿有西藏玉龙铜矿、驱龙铜矿,江西德兴铜矿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云南普朗、羊拉铜矿。

(注:

我国数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2007年1月24日报告)

2000年之后,我国自产铜精矿(按含铜量计算)一直徘徊在56-65万吨水平,但近年来铜精矿产量有较快增长,2007年达到95.1万吨,较2006年增长8.93%。

(注:

数据来自安泰科)

铜的生产

我国是世界最大精炼铜生产国,2007年精炼铜产量达349.1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9.31%。

自产铜精矿不能满足需求,需大量进口。

国内主要铜生产企业产量(单位:

万吨)

序号

生产企业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注册商标

1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含金隆、张家港)

24.26

30.32

33.73

37.1

44.78

54.48

62.35

铜冠、金豚

铜鼎

2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21.74

23.16

34.31

41.5

42.16

44.34

55.36

贵冶

3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17.13

18.51

18.71

22.5

32.25

36.01

45.18

铁峰

4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10.42

12.23

11.88

14.8

17.74

20.38

25.03

大江

5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

4.19

6.80

10.28

13.1

16.1

20.54

24.39

金驼

6

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7.50

14.04

18.03

鲁方

7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公司

4.15

10.00

12.21

13.46

金田

8

烟台鹏晖铜业有限公司

6.19

7.23

10.72

三尖

9

山东金升有色集团有限公司

9.66

9.48

沂蒙

10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

6.40

6.02

6.20

6.3

7.75

7.58

7.13

红鹭

(注:

2006年,2007年数据来自安泰科)

铜的消费

自1990年代以来,我国铜的消费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是促进铜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战略也是我国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过去20年中,中国的精铜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比例不断攀升,到2007年,中国精铜消费462.1万吨,占全球铜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25.46%。

国内铜消费结构大致如下:

电力53%、电子6%、交通运输9%、建筑2%、空调10%、冰箱2%,其他18%。

(注:

数据来自CRU英国商品研究局)

铜的进出口

我国是世界最大铜消费国和生产国,同时铜资源相对短缺。

随着近年来国际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铜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国内铜精矿自给率由1995年的80%下降到2007年的23%左右,每年需进口大量铜精矿。

当前我国铜及铜制品的进口构成中,从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来分,原料比重较大,主要包括精铜、粗铜、废杂铜和铜精矿;铜加工贸易占据主体地位;主要从台湾省、智利、韩国和日本进口;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口主体,进口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等地区。

当前我国铜出口量较少,且以半成品、加工品为主;铜加工贸易占据主体地位;主要出口地是香港、东盟、韩国和日本;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大户,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

 

附:

1991-2007年中国精铜供求情况表

单位:

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消费量

出口量

1991

56.00

10.12

79.00

0.43

1992

65.92

26.10

99.00

0.98

1993

73.03

25.35

99.00

0.19

1994

73.61

7.23

91.00

1.07

1995

107.97

10.21

120.00

2.57

1996

111.91

14.97

125.00

3.98

1997

117.94

8.83

107.51

7.79

1998

115.18

26.84

110.13

12.14

1999

101.13

54.77

147.00

10.3

2000

133.05

81.21

175.00

11.87

2001

142.51

95.40

208.3

5.40

2002

155.85

118.10

266.3

7.66

2003

177.22

135.73

306.51

6.44

2004

207.91

120.00

324.43

12.38

2005

258.34

122.20

366.53

14.01

2006

299.9

82.70

360.95

24.30

2007

344.10

149.37

480.94

12.59

注: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安泰科,WBMS(世界金属统计局)等相关统计

附:

1990年-2007年我国精铜供求情况图表

影响价格变动因素

供求关系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当某一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跌,反之则上扬。

同时价格反过来又会影响供求,即当价格上涨时,供应会增加而需求减少,反之就会出现需求上升而供给减少,因此价格和供求互为影响。

体现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库存。

铜的库存分报告库存和非报告库存。

报告库存又称“显性库存”,是指交易所库存,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进行铜期货交易的有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COMEX分支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

三个交易所均定期公布指定仓库库存。

非报告库存,又称“隐性库存”,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手中持有的库存。

由于这些库存不会定期对外公布,因此难以统计,故一般都以交易所库存来衡量。

宏观经济形势

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经济增长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

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

进出口政策

进出口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是通过调整商品的进出口成本从而控制某一商品的进出口量来平衡国内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

我国从2008年1月1日起对精铜进口执行零关税,对高纯精炼铜出口税率为5%。

对铜母合金实施10%的出口税率(海关总署公告2007年第79号),进出口税率均有所下调。

铜消费的拓展和替代

消费是影响铜价的直接因素,而用铜行业的发展则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建筑行业中管道用铜增幅巨大,建筑业成为铜消费最大的行业,从而促进了90年代中期国际铜价的上升,美国的住房开工率也成了影响铜价的因素之一。

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电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铜消费的增长,从而成为支撑铜价的因素之一。

在汽车行业,制造商正在倡导用铝代替铜以降低车重从而减少该行业的用铜量。

此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铜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铜在医学、生物、超导及环保等领域已开始发挥作用。

IBM公司已采用铜代替硅芯片中的铝,这标志着铜在半导体技术应用方面的最新突破。

这些变化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铜的消费。

铜的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衡量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

铜的生产成本包括冶炼成本和精练成本。

不同矿山测算铜生产成本有所不同,最普遍的经济学分析是采用“现金流量保本成本”,该成本随副产品价值的提高而降低。

20世纪90年代后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

目前西方国家火法炼铜平均综合现金成本约为70-75美分/磅,湿法炼铜平均成本约45美分/磅。

湿法炼铜的产量目前约占总产量的20%。

国内生产成本计算与国际上有所不同。

加工费(TC/RC)问题:

加工费(TC/RC)变动反映铜产业链中矿山和冶炼厂博弈地位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铜矿资源趋向集中,冶炼产能迅速增长,TC/RC呈逐年下降趋势。

例如:

BHP和江铜,铜陵签订的2008年TC/RC为47.2/4.72,较07年年度条款下降21%。

(注:

资料来自CRU英国商品研究局)

基金的交易方向

基金业的历史虽然很长,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基金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的程度也大幅度提高。

从最近十年的铜市场演变来看,基金在诸多的大行情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基金有大有小,操作手法也相差很大。

一般而言,基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基金(Macrofund),如套利基金,它们的规模较大,少则几十亿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主要进行战略性长线投资。

另一类是短线基金,这是由CTA(CommodityTradingAdvisors)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小,一般在1亿美元左右,靠技术分析进行短线操作,所以又称技术性基金。

从COMEX的铜价与非商业性头寸(普遍被认为是基金的投机头寸)变化来看,铜价的涨跌与基金的头寸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

而且由于基金对宏观基本面的理解更为深刻并具有“先知先觉”,所以了解基金的动向也是把握行情的关键。

从近几年尤其是2005年以来铜价的走势看,基金是铜价快速大幅上涨背后的巨大动力。

相关商品如石油的价格波动也会对铜价产生影响

原油和铜都是国际性的重要工业原材料,它们需求的旺盛与否最能反映经济的好坏,所以从长期看,油价和铜价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快慢有较好的相关性。

正因为原油和铜都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就出现了铜价与油价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性。

但两者只是表现为趋势上的一致,在短期价格波动上并不必然一致。

汇率波动

国际上铜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标价,而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货币均实行浮动汇率制。

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启动,国际外汇市场形成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之势。

由于这三种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经常发生较大变动,以美元标价的国际铜价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1994-1995年美元兑日元的暴跌和1999-2000年欧元的疲软及近年以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中反映出来。

根据以往的经验,日元和欧元汇率的变化会影响铜价短期波动,但不会改变铜市场的大趋势。

美元汇率对铜价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并被广泛认为是2003年以来铜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决定铜价的根本因素仍然是基本面的供求关系。

附:

1993.3—2008.2铜价格走势图

 

上海期货交易所阴极铜标准合约及有关规定

阴极铜标准合约

合约文本

交易品种

阴极铜

交易单位

5吨/手

报价单位

元(人民币)/吨

最小变动价位

10元/吨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

不超过上一交易日结算价+3%

合约交割月份

1---12月

交易时间

上午9:

00—11:

30下午1:

30—3:

00

最后交易日

合约交割月份15日(遇法定假日顺延)

交割日期

合约交割月份16—20日(遇法定假日顺延)

交割品级

 

1)标准品:

标准阴极铜,符合国标GB/T467—1997标准阴极铜规定,其中主成份铜加银含量不小于99.95%。

2)替代品:

1.高纯阴极铜,符合国标GB/T467-1997高纯阴极铜规定。

2.LME注册阴极铜,符合BSEN1978:

1998标准(阴极铜级别代号Cu-CATH-1)。

交割地点

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

最低交易保证金

合约价值的5%

交易手续费

不高于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二(含风险准备金)

交割方式

实物交割

交易代码

CU

注:

1.自2005年3月1日起,铜期货合约的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暂时调整为4%;

2.自2008年1月1日起,铜期货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暂时调整为合约价值的7%。

 

合约附件

附件一上海期货交易所阴极铜注册商标、包装标准及升贴水标准

 

生产企业

注册日期

商标

交割等级

外形尺寸(mm)

捆重kg

捆/手

1

上海鑫冶铜业有限公司

20010727

上冶

标准

900*740*10-12

2100

12

2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0301

贵冶

升水

1020*1010*16

2500

10

3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30301

铜冠

升水

1000*740*14

2500

10

4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0301

铁峰

升水

890*850*8

2500

10

5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19930301

大江

标准

810*760*5-7

2100

12

1030*1000*10-12

2500

10

6

芜湖恒鑫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19930301

晶晶

标准

820*820*7.5

1800

14

7

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950824

牡丹

标准

800*800*5

2500

10

8

烟台鹏晖铜业有限公司

19951215

三尖

标准

900*750*10

2500

10

9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

19960102

红鹭

标准

820*820*5-8

2080

12

10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19961022

金驼

标准

830*730*8-10

1470

17

20041230

JNMC

标准

1030*1000*15

2500

10

11

天津大通铜业有限公司

19971010

大通

标准

780*760*5-10

1400

18

12

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0112

中条山

标准

900*740*10

2080

12

13

安徽池洲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19980112

青峰

标准

890*740*5

1800

14

14

葫芦岛锌厂

19980120

葫锌

标准

780*780*5

1680

15

15

沈阳新兴铜业有限公司

19980204

钟鼎

标准

1000*900*10

2500

10

16

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19980424

金豚

升水

1035*1015*8-13

2500

10

17

上海大昌铜业有限公司

19980715

标准

900*745*12-14

2500

10

18

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

19990601

铜冠

升水

1000*740*14

2500

10

19

梅州市金雁实业集团公司

19991101

金雁

标准

790*780*5

1470

17

20

广州珠江铜厂有限公司

19991101

珠江

标准

780*740*5

1550

16

21

包头铜冶炼厂

20000911

金光

标准

740*720*5

1050

24

22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10622

金田

标准

900*750*10

2500

10

23

南海市太平洋铜业有限公司

20020315

巨鲸

标准

1000*800*10

2500

10

24

山东金升有色集团有限公司

20041230

沂蒙

标准

900*780*12.5

2480

10

25

杭州富春江冶炼有限公司

20051213

金凤

标准

920*780*8-9

2240

11

26

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20061102

鲁方

标准

1020*810*10-12

2500

10

说明:

升水为110元/吨。

附件二     LME注册,本所允许交割的阴极铜牌号清单

国家

牌号

国家

牌号

国家

牌号

奥地利

BRX

中国

GUIYE

菲律宾

PASAR

比利时

OLEN

TG

SME

JINTUN

波兰

HMG-B

巴西

CbM

TIEFENG

HMG-S

加拿大

FKA

芬兰

OKM

HML

NORANDA

印度尼西亚

GRESIK

南非

PMC

ORC

日本

DOWA

西班牙

ERCOSA

智利

ABRA

HM

FMS

AE

MITSUBISHI

瑞典

BK

AESXEW

MITSUI

MB

OSR

美国

ATR

MV

SR

CB*CC

CCC

SUMIKON

CTB

cCc-SX-EW

SUMIKOT

KUC

CCC-SBL

TAMANO

CMMCER

CDA

韩国

ONSAN

P*D

CMCC

ONSANⅡ

RAY

ENM

挪威

FHG

赞比亚

MCM

ESO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